语言规范,板书系统。“语言规范”,除了注意语法,用词恰当外,在历史教学中,还要突出要求有时代感,即用历史的语言去讲历史的事。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性,切忌用现代的名词、术语去概括和生硬的套在历史现象上。如讲古代的军用船只和军队,只宜用“艨艟战舰”、“战船”、“船队”、“水军”,不宜用“军舰”、“舰队”、“水兵”、“海军”等词语。又如古代以身殉国的人,可据情况称颂为“英雄”,“爱国将领(或人士)”、“志士”或“英烈之士”,但不宜称“烈士”,因“烈士”已是近现代史中的专用名词了。“板书系统”指的是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编写的简明纲要,完整系统地体现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笔记,是听课和课后复习的提纲,是把历史课讲得清楚明白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正确认识和对待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6期
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教学的宝贵财富。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教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近几年来,我们总结和推广了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一级历史教师宋毓真和北京市165中学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的教学经验,受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也受到广大历史教师的欢迎。但是,在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的过程中,也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如说“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的活动”,“没有创新”等等。我们重视这些意见,并结合总结工作进行了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在认识和对待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一优秀教师,尤其是一些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他们一生心血的结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总结。概括起来,至少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革命精神。
宋毓真、时宗本等优秀老教师,都是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三四十年的老前辈。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他们全心全意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年逾古稀的宋老师是30年代燕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历史教学工作,50年代初期已是很有名望的教师。“四人帮”横行时期,她被迫离开学校,但继续在街道坚持青少年的辅导教育工作,被评为优秀校外辅导员。粉碎“四人帮”后,被学校请回,帮助历史教研组的老师们备课。她看到被“四人帮”毒害的一批青年不读书、不学习,心里十分难过,就主动要求教课,担任了全部由留级男生组成的绰号叫“秃子班”的历史课。她结合历史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给他们讲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历史故事,鼓励他们积极上进,不要破罐破摔。她像慈母对待发育不良的孩子那样,关心爱护他们,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通过启发诱导,终于使这个班有了明显的进步。正是基于这种对人民教育事业和学生高度热爱的思想感情,宋老师在重病缠身退休以后,仍抖擞精神去工读学校给失足的青少年讲中国近代史,启发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时宗本老师1949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因学习成绩优异,有机会去高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他放弃了这一机会,主动要求到中学教历史课。为什么这样选择呢?他说:“我在旧社会饱尝了失学、失业的痛苦。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使人民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要用历史知识宣传群众,唤起人民和青少年,使他们不再受欺凌。”他就是抱定这一宗旨而报考大学历史系,也是抱定这一宗旨来到普通中学教历史课的。三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培育了一批批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人才。时老师已年逾花甲,但他感到欣慰的是三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岗位上。他说如果让他再选择一次职业的话,他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学历史教学。
第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作风。
中学历史课内容十分广泛,中外古今无所不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无所不有。要把所有这些内容都能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不容易的。“教然后知困”,优秀老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和体会。当青年教师问宋老师:“您教书几十年了,还用备课吗?”她总是严肃地回答:“要备课,不备课我是不敢上讲台的。”她说教材逐年有改进,吸收了不少科研新成果,教学对象年年更新,思想状况和知识水平总有新的变化;国内外的形势也在不断发展,不根据这些变化了的情况重新备课,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她主张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懂课本上的每句话和每张图,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在一次备课时,大家对《尼布楚条约》中的格尔必齐河的位置搞不清楚,查了几幅图也查不到,有的教师就想含糊其辞算了。宋老师坚决不同意。她亲自跑到图书馆,翻阅各种版本的地图,终于查清了该河的确切位置。她备课不但深入钻研教材,还精心考虑教法,设计教学方案。多年来,宋老师养成了一个习惯,课前总要按照设计的教学方案预讲一遍,以便检查是否符合课堂实际情况。这种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作风,实在令人钦佩。
时宗本老师的知识非常渊博,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他常说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是个“杂家”。他注意随时随地积累知识。向书本学习,向各科教师学习,向社会学习。有时为了搞清某个问题,他走访专家,查阅各种资料。这种学而不厌、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使他讲起课来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深入浅出,耐人回味。
第三,灵活多样的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方式方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科学来说,它有自己的规律、原则和方法,这些都是客观的,不能违反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去认识和探求这些客观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的实践。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创造,不同的教师运用这些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可以创造出风格迥异的课,有如京剧的不同流派。在这方面就要允许和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提倡“百花齐放”。所以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优秀教师通过学习教学理论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掌握和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方面有很多心得、体会和做法。这些都是具体的。他们的教学经验,除了他们的好精神、好思想和好作风以外,主要是指这部分内容。总结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主要是总结这部分内容,即把他们教学的特点和优点总结出来。比如宋老师讲课紧扣教材,组织严密,重点突出;精选典型史料,精心设计板书和各个教学环节,准确无误地完成课时计划;教态和蔼可亲,善于启发提问,语言生动亲切。她的讲课像阳春的细雨,点点滴滴,沁入学生的心田。而时宗本老师讲课往往从现实生活讲起,由近及远,追本溯源,有源有流,系统完整;中外古今,纵横联系,丰富具体,深入浅出;语言直观,幽默含蓄,富有魅力。他的讲课像一泓清清的流水,自然流畅。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离开了生动、丰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理论则是苍白无力的。总结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如果抛开了具体的内容,抛开了每个人的特点和优点,只抽象地概括出几条教学原则和方法,那就会成为千人一面,失去了生命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优秀老教师各自都有启迪学生心灵、引导他们步入知识宝库大门的妙方。我们总结的任务就在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这些成功的经验,从中引出科学的认识。二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总结,贯彻了党对教学的要求,体现了不断改革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党对文化教育工作提出过许多要求。1958年,党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号召进行教育革命。在历史教学领域,有些同志在强调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古为今用”的同时,在教学体系上号召打破王朝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谈话法”。然而,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有所削弱。60年代初期,号召加强“双基教学”,重视了历史基本知识与基本训练。然而,有的地方又忽视了思想教育,并出现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继之又提出减轻学生的负担,要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近几年,不少同志强调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我们的老教师大都亲身参加过这些教改的实践,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现在总结的教学经验就包含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关于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问题。三十多年来进行了多次讨论,有过多次反复。鉴于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所产生的弊端,优秀老教师现在都注意全面贯彻传授知识、培养智能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精神,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以传授基本知识为基础,深入发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他们认为离开了基本知识,思想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而离开了思想和观点的统帅作用,历史知识就成了杂乱无章的堆砌,失去了灵魂和方向,因而也就失去了历史课应有的战斗作用。同样,基本知识又是培养学生智能的基础,离开了基本知识,智能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不等于说传授了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智能。学生智能的发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的结果。忽视阅读、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只能是死知识,不会用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
关于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从50年代到60年代也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不少优秀教师大胆实验,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教改实验中也出现过只追求形式不讲实效的弊端。有的教师把启发式只理解为向学生提问,认为提问愈多就愈好。结果,曾出现过一节课有上百次的提问,甚至没有讲过的、学生根本不了解的内容也要进行启发提问,闹出许多笑话。这种课看来很热闹,学生活动很多,但是,学生的回答都是简单的表态,缺乏深入的思考,并不具有启发性。宋老师也实验过“谈话法”,她从实践中认识到启发思维不能追求形式,搞花样翻新,而要从教材、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采取多样性的方式方法。有的课看来提问不多,但是教师讲授本身就有很强的启发性,让人回味、思考。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思想和对教材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成竹在胸,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引起兴趣,发人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智能的问题。近几年来呼声甚高,有人把它说成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爆炸”而出现的新问题。其实,在中国教育史上早就注意过这个问题。二三十年代,对这个问题就有过论述。毛泽东同志更是一贯提倡学生自学,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一些优秀老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作过实验。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只是培养阅读课本、记忆年代、口答和笔答问题等一些具体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而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即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并分析历史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要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即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的模仿、练习。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不掌握这种理论和方法,不会运用它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那怎么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呢?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甚至提出要拿出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议论问题,口答或笔答各种问题。我们赞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进行动口、动手的活动,有些课学生多占些时间也可以。但是,我们不赞成把它规范化、程式化。因为,这势必会削弱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难道只有动手、动口才是学生的活动,而听课、动脑思考就不是学生的活动吗?这是对课堂上学生活动的片面理解。我们认为不应把两者对立起来,动脑和动口、动手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三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要把总结继承和实验创新结合起来。
随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教育教学工作要适应这一形势,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应从调查研究入手,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经过实验,积累经验,逐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类型,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更可以组织力量大胆实验,把步子迈得大一些。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要勇于承担这一任务。
但是,教学改革不是空中楼阁,它要有个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老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特别是他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记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正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把优秀老教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一笔抹杀,冠以“传统的教学,无创新”的帽子。实际上,优秀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中已包含着点滴的改革和创新。他们不再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而是采取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兼用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课。有的老教师教改实验的步子迈得很大,如北京市八中年逾古稀的历史教师高自谦,采用幻灯、录像、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其他直观教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锐意革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