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要取得好的成果,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于高等教育学这样的新兴学科,科学理论有着“定海神针”的作用。二是要有专业的扎实基础,这是科研的底座。高等教育学之源来自各个学科教育学,而各个学科教育学之根,又深扎入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科研和实践之中。因此专业知识的厚薄,直接影响着各自学科教育学的成长,也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学在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中以及各门学科教育学中的提炼和升华。三是要善于借鉴和改造。借鉴指的是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引进来,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加以改造、提炼,从中发现高等教育的规律,以形成自己的理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学的体系研究。四是要创新。这里指的是要从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中对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出路。高等教育学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形成体系。五是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从而实现在博中取精,开创一片新天地。
【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认为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实践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历史教学研究
历史教学研究谈谈历史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
原载《历史教学》1981年第4期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与他们学习的兴趣、目的和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的。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谈谈个人的管窥之见。
一、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产生于渴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历史课是极有兴趣的,它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几乎每一堂课都要讲“新的”历史事件,展开人类历史的“新的”场面。学生是通过不重复的历史现象来理解历史过程,在揭示具体史实中来认识历史的规律性。这就为历史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当前却有不少的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不高。问题在哪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上的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的东西有一种优势注意的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使之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呢?
1生动具体地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历史知识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为了让学生正确了解过去,教师必须把历史知识讲授得具体形象。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生动而具体的意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通过对历史教材故事化的讲述和恰当地运用历史文献文物、文艺作品等来实现。故事化的讲述,指的是通过有情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使历史事件鲜明起来,使历史人物形象生动起来,从而给予学生深刻难忘的印象。有经验的教师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活动和遭遇去揭示当时的政治情况,阐明历史概念。例如通过讲述苏秦、张仪的活动来说明“合纵”、“连横”的抽象概念。通过商鞅“立木为信”、“刑公子虔”,“做法自毙”等一系列小故事,叙述秦国进行变法,取信于民,实施法治,与旧贵族的剧烈政争等变法的过程。这种有情节、借助事件的动态和进展来叙述史实,就容易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把历史现象和一定的时间、地点联系起来,把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讲话,对引起学生的兴味,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描述井冈山的地理形势,帮助学生想象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典型地理环境。讲述巴尔干的地理位置,说明为什么到了帝国主义时期,这里竟成了欧洲的“火药库”。生动的描述,使这些枯燥、刻板的时间、地点形象化,引起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恰当地指导学生接触能揭示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原始材料和历史时代的一些特有词汇,也有助于使学生掌握历史现象。如讲西汉初期的社会贫困,以“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形容当时国家经济残破的情况;讲述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富裕的情况,引用“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都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情景。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富有战斗性和表现力的歌谣、俚语来叙事或说理。
在采用以上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出教师感情与教材的一致性,不要客观地叙述和描写,而应随着教材的起伏发展,自然抒发出教师的感情;要做到讲述历史现象时,好像教师自己置身于当事中,使学生听了,宛若亲临其境。
2加强教学的启发性,再造过去的形象,激励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于所学的东西,若没有兴味,就不愿意学习。引起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的教师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的这个心理特点,用提问、板书、使用图表或其他教具的方法,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急于想去探索、知道答案的情绪,引起他们持久的求知兴趣。例如讲北美独立战争时,提问学生“为什么美国建国只有二百年?”讲到法国出兵时,提出“法国也是有殖民地的国家。英国的殖民地要独立,法国为什么去援助?”讲到中世纪阿拉伯国家时,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然后指着地图向学生提出“现在西亚和南亚、北非这些国家为什么都叫阿拉伯国家?”这些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吸引他们去热心地探索答案。善于结合现实讲述中外历史。讲述能够联系切合当前问题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往往也能促成学生渴望求知的心向,学生运用想象判断力,以期明了历史事件、历史情境与人物等。例如讲述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时,指出古巴比伦是今天的伊拉克,指出它在地图上的位置,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一部分,并指导学生去探索其发展变化与形成今天国家的进程。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板书上写出公元476年这个标志奴隶制在西欧崩溃的年代,而公元前476年这是我国春秋末奴隶制崩溃的年代。说明古老中国的历史比西欧各国的历史都久远,也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要求学习中外历史的兴趣。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同样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和钻研、学习的兴趣。例如,讲中国近代史《辛丑条约》时,联系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是怎样开始、加深和完全形成的,就能把以前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当时学习中去,使学生把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启发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方法是很多的,如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图表比较历史事件异同,找出历史现象的特征等,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3课上课下结合,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人的心理的充分发展是常常与兴趣的广阔相联系的。渊博的知识,常常来自广阔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像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参观全国或本地区的历史博物馆,在教师或讲解员的讲解引导下,学生就能系统地观察所陈列的实物和模型,对于历史史实将有生动形象的认识,通过这些形象性的历史实物就能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千百年以前人们的生活和斗争的场面再现出来。通过不同时代劳动工具的特征,想象出不同时代的生产力情况;通过村庄的模型,大地主庄园和农民茅舍的复原模型,再现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物质生活条件鲜明对比的形象等。这些都会增强历史的生动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在重要纪念日和遇到国内外大事时,组织历史报告会,出历史墙报、板报或历史资料剪贴展览,组织以历史题材为中心的晚会,也都可以引起学历史的兴趣。有位教师在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界战争时,向学生做了中苏边界历史地理情况的报告;某中学在50年代曾以太平天国102周年为主题组织过历史晚会,这些对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态度,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都起了极好的作用,当事者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4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具体地再现过去历史现象和人物的形象,使教材的叙述和分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历史教学中,语言的直观性较之实物的直观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历史现象已是过去的事,有许多历史事物,只能讲述,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即使运用历史文物或是教具,也必须伴随语言的讲解。因此,语言可说是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认清是与非,树立爱憎分明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注意选择形象而生动的史料。例如,为了说明西汉中期社会经济生活情况,引用“富者田连阡陌,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贫者无立锥之地……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商贾,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阶级分化的情况,商品经济发展的景象,跃然纸上。生动的叙述与形象的描述相结合,可加强语言的感染力,例如通过对人物的仪表、性格、生活和活动情况的描述,一再现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阶级属性以及所起的历史作用的形象。描述与对比相结合可加强语言的鲜明性和说服力,例如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以形容唐朝鲜明的阶级对比,语言生动易懂,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客观现实。语言与直观教具相结合,更有利于再现历史形象,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劳动工具的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当时人们使用工具的劳动图画,重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使难懂的古代语言具体化,采用歌谣、俚语,丰富自己的口语等等,都有利于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历史教师的语言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把历史现象讲清楚,使学生确实感到时代的色彩,就会具有高度的感染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持续兴趣。
二、明确学习的目的
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愈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愈高。当前,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轻视历史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上的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客观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并由此产生学习兴趣,采取积极行动。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要放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一定地位上。
1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启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责任感。学习历史是为了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中国的和世界的事物,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往往有这种情况,某些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常常有惊人相似之处。我们只有很好地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规律,研究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昔人有言,“以古为镜,可鉴兴衰”,确是有识之谈。有的教师以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活动为例,说明他们歪曲井冈山会师的历史以吹捧林彪,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大搞影射史学攻击周总理,纠集一些人伪造党史,抹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党开国的历史功勋,美化西汉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等,借以捧江青当女皇等事实,说明不学历史,就难免受坏人愚弄而在政治上迷失方向。有的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造就文明人类不可缺少的教育,因为世界上各种科学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孤立存在。具有丰富知识和历史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历史经验贫乏的人,容易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这对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将来担负“四化”的重任,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这样,把学习历史课和实现“四化”的大目标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动力,激励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通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