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编撰诗文的条件是极为恶劣,非常凄苦的。当时他被关押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土牢里,文天祥曾在《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一诗中,描述了他在牢中过着的是非人的生活。诗中写道:“去年五月望,流水满一房。今年后三夕,大雨复没床……壁下有水穴,群鼠走踉蹡……尽室泥泞塗,化为糜烂场。炎蒸迫其上,臭腐薰其傍。恶气所浸荡,疫疬何可当,禁楚欲河之,寝食此一方……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文天祥就是住在这样阴暗潮湿,终日不见阳光的土牢里。年年大雨以后,小小的牢房是一片泥泞,夏天的炎热,把监狱里的臭腐恶气熏得人难以忍受,终日与老鼠为伍,可是还得在这里吃住。文天祥之所以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编撰出为当时及后世颂之为翰墨飞香的壮丽诗文,就由于他有着高尚的理想境界,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乐困苦,而是一片忧国忧民的心,他的愿望是,天下的人都能有充足的稻粱而不至饥饿,天下人中自然也包括北来的蒙古等族人。这是多么宽广的心怀和伟大的精神,这一崇高的思想境界,在所写的《正气歌》诗中,得到了新的升华。
《正气歌》前有序,占200余字。全诗60句,每句5言,共300字。此诗写于1281年盛夏,与《七月二日大雨歌》为同时期的作品。诗序和诗文的后半部分中,描述了牢房龌龊至极难以忍受的痛苦,抒发了他赖以支持写出《正气歌》的力量。他写道:在这“室广八尺”阴暗潮湿、见不到日光的短窄土牢里,炎热的夏日,让人气噎胸闷。又逢滂沱大雨,水灌土室,床几浮动,雨后的炎日,这间“单扉低小”的短窄幽暗的土牢,更如蒸笼一般,大自然中被蒸发出的“水气”、“土气”、“日气”、“火气”食物中散发出的“米气”,人体中散发出的“人气”,还有那死老鼠尸体和腐烂之物散发出的“恶气”等等,汇集成“秽气”,是人所不堪忍受的。我以“孱弱”的身体,生活在这种恶秽之气中,已有二年之久而“幸能无恙”,靠的是孟子所讲的“吾养吾浩然之气”,我用这“以一敌七”,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因为“浩然之气”,“乃天地之正气”,为此,“作正气歌一首”。
那么,什么是“正气”呢?在《正气歌》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肺乎塞苍冥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浑浑元气”,也就是灵气,它变化多端,根据不同的品类形成不同的体态,流到下面,构成山岳,飘到天上,形成日月星辰,附入人体,就成为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旺正气,有着能压倒邪气的旺盛生命力。这种正气,在与邪气、恶气作斗争的困难时刻,就表现为一种载入史册,流芳百世、激励后人前进的高尚气节。这就是《正气歌》中所说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接着在诗中引述历史上古代的忠臣,义士的大量例证,来证明这种正气所表现出的气节,是如何压倒邪气,得以留芳,为后人所效法的。如春秋时齐国太史董狐宁可被杀也要照实书写历史;西汉苏轼出使匈奴被扣,守节不屈达十九年也不变心;三国时宁愿断头不降的严颜;唐朝为叛贼安禄山碎齿嚼舌骂贼而死的张巡、颜真卿等等。《正气歌》中赞颂这些英烈之士是“……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古,天柱赖以尊。”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这些忠贞英烈之士所表现的是,贯穿天地之间的磅礴正气,其光芒贯通日月,其凛然的气节万古长存,这种浩然之气不会因人体的生与死而存在或消亡,它的伟大力量可以顶天立地,大地依靠这种正气才赖以平立,苍天依靠这种正气作为擎天柱才得以支撑。
文天祥的《正气歌》,充分表现了他为国为民甘愿奉献自己一切的一片丹心,充分表现了坚持崇高气节从不动摇的金石之性;还有那宽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气魄,都激励着一代代的人们追求真理,肯于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是我国爱国诗篇中千古不朽的杰作。
除了《指南录》和《正气歌》外,文天祥在监狱中完成的《集杜诗》,是他的又一杰作。什么叫《集杜诗》呢?就是辑录杜甫所写的五言诗中的绝句,编辑成诗。借用杜甫诗句来叙事抒情,演述南宋末年的历史,叙述抗元斗争中的悲壮史事,以表达自己的感情,陈述自己的见解,这些诗虽然是集杜甫的诗句而成,但已不是杜诗,而是文天祥用以述情,言志,记事的“文诗”了。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前无古人,尚无来者的独家创造。
柴市殉国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文天祥正擎笔疾书《正气歌》诗文之时,有人来到的身旁,并摆上几件精美的食品,文天祥抬头一看,原来是弟弟文璧来了。随即发问说:“你从那里弄来这样精致的东西。”文璧说:“哥哥你太苦了,先吃一点吧!我还带来四百贯钱留给哥哥补养身体。”文天祥打开钱包,一看都是元钞。立即追问他说,“你怎么有这样多元钞?”文璧不答。在旁的狱卒说:“文大人已是临江总管兼府尹了。”文天祥在把所写的《正气歌》递给文璧的同时,高声责备他说:“此逆物也,我不受。”表明自己不吃元朝官家的饭,不用元朝官家钱物的做法不变。当文璧把元钞留下退出时,他把元钞拿起撕碎,以表自己忠贞贯日月之心。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春,文天祥编撰了自己生平主要活动的《纪年录》,预感自己就义殉国的时间快到了,就写了一首“赞”记入《纪年录》中,赞前加叙说“是步春作赞,拟终时,书之衣带间”。表明作“赞”的目的和用途。“赞”为八句三十二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媿
最后落款是“宋丞相文天祥绝笔”。意思是说,孔子讲仁,孟子倡义,都是讲要在社会上提倡救国家扶社稷、安天下。身为人臣,对国家、社稷、人民都应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危不乱,肯于牺牲的精神,这也就做到了“义尽”、“仁至”。我们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习古往今来忠贞英烈之士的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做人办事,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的一生。在这里,文天祥取孔孟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自己,宣示后人,表明自己坚定的意志和高风亮节的精神。
也就是在这年的下半年,麦述丁被任命为右丞相,并专门负责审理文天祥的案事。此人曾在江西与文天祥的义军作过战,深知文天祥的为人,又是一个主张专用严刑峻法对待反元志士的人。文天祥既不肯投降,他曾多次提出加以杀害。在他上任之初,就以文天祥为“罪人”,命令告示,文天祥不得再与外界有何接触,并将他在狱中的棋弈,笔墨、书册全部收缴。这就使文天祥终日只能徒对四壁,孤零寂寥蛰居在幽暗的土牢中,在折磨上面又加受折磨。麦术丁还一再在忽必烈面前讲,“留下文天祥早晚要为患的,不如早些杀掉为好。”忽必烈一直犹豫不定。但紧接着发生的几件事,促使忽必烈不能不作出最后的决定。一件事是,这年的十二月初七日,“中山府(今河北定县)薛宝住聚数千人,声言是真宋幼主,要来取文丞相。一件是京中有人谣传抗元义军要攻打燕京,与城内卫军已取得联系,先烧城上的苇子,城外举火为应,内应外合,共同搭救文丞相。这几件事使元世祖忽必烈震动很大,他接受了麦术丁的意见,决定杀害文天祥,砍掉这面号召反元的旗帜。但是在杀害文天祥以前,还要对劝说文天祥做最后一次努力,忽必烈决定亲自出马劝降了。与文天祥同时的刘岳申所撰写的《文丞相传》,对这次金殿对话,有着详细的记载和生动的描述。现意译如下:
至元壬午(即1282年)十二月八日,文天祥被带到大殿上,文天祥对忽必烈长揖不拜、并用指责的口气说:“宋朝没有无道的君主,也没有应该讨伐之民,不幸的是谢太皇太后年老,新即位的君主赵年幼,当朝的权臣陈宜中、留梦炎等,措置失宜,误国误民,叛将叛臣,为北朝所用,献策献计,陷宋要地,献宋城池,所以失国。天祥在危难之时,当了宋丞相,宋亡不能再复,理当速死,不应久生。”
忽必烈说:“你如果像对待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朝,我立即任命你为中书宰相(元第一宰相)。”
文天祥答道:“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亡,只可死,不可生。”
忽必烈又说:“你不愿为宰相,可以担任别的要职。”
文天祥坚定地回答说:“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忽必烈亲自劝降,文天祥也未改变以身殉国的初衷。但忽必烈还不忍杀他,摆摆手说:“让我再想想,退朝。”
第二天,也就是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麦述丁对忽必烈上奏说:“文天祥既然不愿归顺,不如同意文天祥的请求,即日赐死。”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也就是这天,元军敲着金鼓来到监狱,文天祥将早已写好的绝笔“赞”系在衣带上,迎着鼓声从容走出牢门,赴刑场就义。燕京城内的人,听说文丞相今天就义,纷纷拥上大街的两侧为他送行,向他致敬。押送文天祥的元官吏,在赴刑场的路上,边走边向在路两侧倚立的人宣告:“文丞相是南朝的忠臣,皇帝曾劝说他做元朝的宰相,文丞相也没有同意,现在按照他本人的愿望,赐他一死,他的死不是别人能比的。”文天祥边走边吟唱着他最后的诗歌,诉说元军以剽悍的骑兵,陷宋城池,害宋百姓,忠臣义士抗元的悲壮,宋朝复亡的饮恨绵绵。诗歌中的“今朝此地丧元颅,英魂直上升天衢”的绝句。既唱出了行将就义时的慷慨激情,也唱出了忠臣义士壮怀激烈的心境。诗的意思是,今天在这里砍头就义,忠臣义士的英魂直上云霄,上天都将为此而感动。
文天祥到达柴市刑场时,观者已过万人。他向身旁的市民问道:“南边是哪个方向?”得到回答后,立即整好衣冠,面向南方再拜说:“为臣报效国家只能到此了!”接着就向监刑的官员索要纸笔,奋笔疾书,写下了两首后为人们广泛传诵、题为《出狱临刑歌》的七律诗。此诗,从出使元营、逃脱京口、兴兵辅宋、力尽被俘、国破家亡、燕京囚禁,直写到从容就义、以身殉国的经历。诗中满怀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心境,充满慷慨激昂的激情,视死如归的浩然之气,也可说是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临终总结。在这里只引其中一首诗的最后四句: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股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奋然掷笔,欣然引颈受刑,当时才47岁。
据时人吉水胡广所撰《文丞相传》中记载:文天祥就义时,“留在燕京的南人,朝着文天祥受刑的方向,洒酒祭奠,慷慨悲歌,相互应和。”当时在刑场上看到和以后听到文天祥受刑时的情景的人们,“无不流涕”。在就义的不变,就如同霜雪那样洁白,松柏那样长青。你生为名臣,死列星宿,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始终都放出耀眼光芒的,不就是你丞相公吗!文天祥就义八年后,他的好友谢翱,曾与几位志同道合友人相约,到浙江严州(今建德)聚齐,在严子陵垂钓的钓台,供奉上文天祥的牌位,摆上祭品,拜伏于地,哀伤地失声恸哭,悲痛地唱着悼歌,一而再,再而三,良久不息。祭奠后,谢翱写的《登西台恸哭记》中,写了他在文天祥南剑开府时前往从戎的情况,写了漳州别后对文天祥的怀念,写了文天祥就义三年后在姑苏(平江文天祥初开府的治所)的第一次大恸,四年后在越台的第二次大恸,在记述第三次他们相聚在严州西台的恸哭时说,哭得天昏地暗,竹石俱碎,这是文天祥死后八年的无祭文的哭祭,哭得如此之悲痛,如此之深沉。这种哀荣,在历史上文天祥也是第一人。
文天祥死后40年,就进入了家乡庐陵所设的先贤祠,成为继欧阳修、杨邦义、胡镜、周必文、杨万里诸人之后,庐陵的第六位先贤。在元朝时,已建立了纪念他的祠堂,有的祠堂里供奉着文天祥和他的战友尹玉、巩信、赵时赏等人。在他出生的富川镇富田村的文氏家祠,藏有文天祥的画像和历代石刻。原来关押他的燕京兵马司监狱,在明朝初年,也建立了文丞相祠(今东城府学胡同内),原祠由大门、前厅、正殿三部分组成,祠内有一棵枣树,传说是文天祥在狱中时亲手所种,至今仍屹立于院中。祠东侧的胡同,名文丞相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又加以修整,建立了文天祥纪念馆,对外开放。
文天祥的诗文,早已在民间流传,在燕京关押期间,他的诗文已是“翰墨满燕京”。在他就义后14年,他的诗文全集已被刊印出来,留传后世,千古流芳,永远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