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劳动人民辛勤开垦出来的土地,却被官僚地主霸占去了,他们不仅霸占农田,还侵占公有的山林川泽,叫做“封山占水”。
三、大地主封山占水(板书)
1大地主霸占农民的劳动成果(板书)
大地主“封山占水”在东晋时还是非法的,东晋政府曾下令禁止。到了南朝因禁令无效,便采取限制的办法,规定今后封山占水按官品限额:占足的不得再占,不到限额的可以占足。从此以后,封山占水就合法化了,而实际限额则难以控制。如齐朝竟陵王萧子良封山占水周围达数百里之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占之地农民砍柴、捕鱼,都得向他交税,由此而建立起庞大的地主田庄。
2江浙一带地主田庄的发展(板书)
江浙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地主最集中的地方,抢占农民土地的现象更为突出。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本目的第二自然段,然后与教师一起归纳出:(1)大地主田庄的情况。(2)依附农民的地位。
(1)大地主田庄的情况(板书)
[副板书]
大地主孔灵符一处田庄(周围30里)田:26500亩
山:两座
果园:9处
大地主谢灵运一处田庄南北两座山
果园:5处
竹林和菜园
从以上这两个典型实例中可以想象到惊人的大庄园是在对成批农民残酷剥削和压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大地主的封山占水,田庄不断扩大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土地被剥夺的过程,没有土地的农民被迫沦为大地主田庄的依附农民。
(2)依附农民的地位(板书)
(副板书)
依附农民的地位一半以上的收获物交给地主
不能随便离开土地
地主可将农民随土地赏赐或转让出去
这些依附于大地主田庄的农民处境是非常悲惨的,他们要把辛苦得来收获物的一半以上交给地主,自己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被压迫剥削的痛苦生活,他们没有行动自由,直到老死也不能随便离开土地,地主还可以任意把他们随土地赏赐或转让给别人。大地主就是如此残酷地掠夺农民,从而获取大量财富的,他们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当时士族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士族(板书)
1士族制度的形成及特权地位(板书)
(提问)东汉政权是在哪个阶级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阶级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东汉所谓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皆出身于豪强地主,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有特权,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曹魏时期更加重视门第,豪门地主把持大权,而豪门以外的地主在政治上则受到压抑。这样自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有了士族(豪门地主)和庶族(中、小地主)的划分。东晋政权就是在以北方豪门地主为骨干,以南方豪门地主为辅助的基础上得以巩固的,因此东晋政权就不能不在政治、经济上尽量满足他们的利益,所以士族制度在东晋就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士族在经济上、政治上享有特殊的权力。
经济上:广占土地和劳动力(板书)
如东晋宰相谢安一家在会稽、吴兴、琅琊三郡广置田产,到了谢混时,家有“田业四十余处,僮仆千人”。前面封山占水中提到的孔灵符、谢灵运等人,也都是士族。
政治上:高官厚禄、世代相传(板书)
请一位同学指出课文哪部分内容说明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士族弟子、亲友不问德、才,年满20岁就可以担任俸禄优厚的官职。梁朝时流行一句谚语:“上车不落则著作(郎),‘体中如何’则秘书(郎)”意思是说那些士族子弟生下来后,只要到坐车掉不下来的年龄,就可以做著作郎;只要会写几句问候的客套话,便可做秘书郎。并且提升得很快,“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很快就能爬到统治集团的最上层,这样就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
士族以外的地主列入庶族,庶族一般只能担任低级的官吏,其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而只有特殊军功的庶族地主才能担任高级官吏。对高门士族,皇帝也得让他们三分。东晋、南朝各代皇帝都是依靠士族的支持才能登基的。但是由于士族本身的日益腐朽,到了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削弱。
2士族的腐朽(板书)
士族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请同学看本目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课文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士族的腐朽性?
(1)夸耀门第、自视清高(板书)
士族为了保持自己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特殊地位,非常讲究身份和门第高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盛行一种“谱学”,也就是把这些士族的所谓高贵血统、一脉相承,清楚的记录在“家谱”上,如《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以辨别门第的高低,借以传宗接代,永远保持他们的特权地位。
为了表示自己门第的优越,他们不同庶族通婚、共座、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相互往来,故意造成“士庶天隔”的局面。如宋孝武帝时,太后的亲戚路琼之,出身庶族,一次他去拜见士族王僧达,王僧达故意侮辱他,当面把路琼之坐过的座位命人烧掉,表示不能与他同坐,路太后听说后大怒,到皇帝面前哭诉,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2)不学无术,行尸走肉(板书)
士族靠着社会上的特权地位,过着豪华的生活,他们除了享乐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事也不懂,很多士族弟子平时不读书,考试时请人代考,不会做诗,宴会时请人代做。如王徽之做桓冲的骑兵参军,整日蓬头散带,不理政事。一天,桓冲问他:“你担任哪个部门的工作?”王徽之回答:“好像是管马的。”又问:“你管多少马?”回答:“我从来未见过马,怎知有多少。”又问:“马死了多少?”王徽之干脆说:“不知它的生,又怎能知它的死呢?”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说明士族集团的确是一群不学无术的行尸走肉。
(3)贪图享乐,饱食终日(板书)
士族的精神生活,也是腐朽到了极点,他们整天只知喝酒享乐,往脸上涂脂抹粉,身穿宽大飘洒的衣服,头戴高帽,脚登高跟木鞋,出门必乘车,上下车要人扶。由于生活腐化,他们很多人身体虚弱,不会骑马,听到马叫声,还以为是老虎来了。梁朝末年侯景叛乱,许多豪门士族由于走不动路,只有怀揣珍宝,坐着等死。士族已完全堕落成“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终日,以此终年”的一小撮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3士族的衰落(板书)
士族如此腐朽不堪,已丧失统治能力,更不能担任武职,管理军事。于是庶族地主就以先掌握军权而后夺取政权的方式取而代之。南朝几代皇帝皆出身于庶族,他们提拔了大批的庶族官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削弱,在政府中担任主要职务的差不多全是庶族了,庶族地主逐渐取得了政治地位。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更是通过科举制作为掌权的阶梯,士族制度进一步被摧毁了。巩固提问
通过具体史实说明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
(同学回答后,教师运用图表总结,将知识系统化。)
地主士族——政治:高官厚禄
经济:广占土地——削弱——被摧毁
生活:腐化堕落
庶族——政治:低级官吏
经济:中、小地主——提高——科举取士
魏、晋(形成)——东晋(发展)——南朝(削弱)——隋唐(摧毁)
布置作业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概况如何?
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
原载《历史课堂设计——中学历史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
本章重点讲唐朝由盛而衰的具体过程及唐末农民战争。通过讲授使学生认识唐朝衰落的原因是由于唐朝后期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至晚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以及繁重的苛捐杂税,灾荒严重,迫使农民举行起义。农民起义加速了唐王朝的崩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难点是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实行。
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板书)
此目要学生认识“安史之乱”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中央实力削弱,地方势力恶性膨胀的情况下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标志。
请同学回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节的内容,回答“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同学回答后,由老师指出“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到来,是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以及人民的辛勤劳动的结果。因此在唐朝前期,唐政权出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唐玄宗在位时期,前期年号叫开元,后期叫天宝,开元年间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势发展的极盛时期,此时唐王朝登上了自己的顶峰,其后在天宝年间,它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这一重大历史的转折,是有它深刻的经济与社会根源的,其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呢?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
1“安史之乱”的背景(板书)
(1)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板书)
唐玄宗统治后期,已不像初期那样关心政事,最突出的是不愿纳谏、不听忠言,过着声色狗马,荒淫放荡的生活。宠爱杨贵妃,整日嬉戏无度,不理朝政,正如白居易《长恨歌》所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任用奸佞李林甫为相,是唐朝政治衰败的原因之一。李林甫为人阴险而不露,对人表面和善,甜言蜜语,暗地却把人陷害,故有“口蜜腹剑”之称。他任相19年,把持朝政、罢贤臣、陷忠良、屡兴大狱,排除异己。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为相,这是一个与李林甫相似而又不学无术的人,身兼40余职,权倾天下。天宝年间由于政治的腐败,上层统治集团的奢侈,必然造成人民负担沉重,国力虚弱,为安禄山起兵反叛中央提供可乘之机。所以说“安史之乱”根本原因是唐后期政治腐败所致。
(2)直接原因——节度使力量日益强大(板书)
8世纪初,唐朝边境形势逐渐紧张,突厥、契丹、吐蕃的骑兵不断骚扰。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唐睿宗景元年间在边境设置军事重镇,控制在节度使手中,节度使最初只管军事,后来全面掌握了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财政大权,势力很大。天宝元年全国共有军队57万多人,而节度使就控制49万,兵力远远超过中央,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酿成“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板书)(1)安史之乱的经过(755年—763年)(板书)节度使中实力最大的是安禄山,一身兼管三个藩镇,管辖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统有近20万人的兵力,占全国兵力的1/3。
755年,安禄山以请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市西南)起兵叛唐,一路长驱南下,仅用33天便占领了洛阳,第二年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分兵进攻潼关,直逼长安。沉迷于歌舞声色的72岁的唐玄宗,慌忙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向四川逃跑。当逃出长安100多里至马嵬驿时,气愤至极的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请诛杨贵妃。玄宗被迫忍痛赐贵妃自缢而死。叛军是一股腐朽残暴的军阀势力,四处烧杀抢掠,蹂躏百姓,进入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激起人民强烈反抗。叛军集团内部也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两年后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队在回纥兵的帮助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杀安庆绪,761年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直到763年唐朝彻底打败了叛军,史朝义兵败自杀,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才算结束,历史上叫做“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板书)
提问:根据前面所讲内容,请同学分析“安史之乱”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安史之乱既不是一场民族战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反对唐朝中央的叛乱,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安史叛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长安城内一片火海,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周围几百里变成废墟一片。强盛的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藩镇割据(板书)
“安史之乱”时,唐朝在内地增设了许多节度使,致使平叛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请同学阅读课文本标题最后一段,然后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分析“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经济上: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并不向中央交税,成为割据的经济条件;军事上:节度使拥兵自重,掌握一支强大的军队,足以对抗中央,这是其割据的军事条件;政治上:节度使所管辖地区官员由自己委派,节度使死了,由儿子或部将继任,皇帝不能干涉,这是割据的政治条件。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些节度使名义是唐朝地方官,实际是独霸一方的军阀。这样在唐朝中期以后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连续了一百多年,在此期间,战乱不止,人民惨遭涂炭,使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成为唐朝覆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以上所讲是唐朝政治情况,在经济上唐朝中期以后由于均田制、租庸调制遭到破坏而改为实行两税法。
二、两税法(780年杨炎)(板书)
1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板书)
请同学阅读本目课文第一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回答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均田制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随着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地主、大官僚也随之更加贪婪地兼并土地,唐朝中期土地买卖频繁,长安、洛阳一带布满了贵族、官僚的庄园,国家控制土地越来越少,以致严重到政府不能继续受田,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交不起租粟和调绢而大量逃亡,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收入减少,财政困难,为了维持唐朝的赋税收入,780年唐政府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
2两税法的内容(板书)
请同学阅读课文本标题第二段,读后请回答为什么说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大改革?由内容看出两税法是按资产纳税,与以人丁为征税对象的租庸调制相比,比较合理,农民负担相对有所减轻,这是从魏晋以来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
3两税法实行的结果(板书)
租庸调制规定贵族官吏不纳租调,不服徭役,而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吏也得交税,这样就扩大了纳税面,因此两税法实行初期,唐政府收入成倍增加。但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地主“十分田地,才税二、三”。农民由此而破产逃亡日益增多,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唐朝也越来越衰落了,终于在875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三、王仙芝、黄巢起义和唐政权的瓦解(板书)
教师准备一幅《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提问:请同学阅读本标题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王仙芝、黄巢领导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1王仙芝、黄巢起义的原因(板书)
通过史实我们可以分析出起义的原因有三点,即:
原因(1)土地兼并
(2)水旱灾害
(3)赋税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