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理,以理淀情,成信,讲的不是方法,而是指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这里指的是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因素以固定下来的基础思想感情。即把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爱国主义信念,奠下爱国的行动基础。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只是把有关爱国主义的知识给予学生就此停步,还必须使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进入情感化,进一步转化为信念,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这里可以看到情感是处于中介的地位,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有些人口头上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而在行动上却跟不上来,有的甚至另搞一套,其所以言行不一,甚至形成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究其根源,不全在于缺乏认识,不懂道理,而是缺乏深厚的爱国情感,见利忘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因素,使其情理交融,“于理”、“淀情”、“成信”。列宁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教育因素“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历史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具有在传授爱国主义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将知识转化为情感,使情感升华为信念这样的功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以列宁这一教导作为指导思想,从理论上去探索,从实践中去检验。首先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能长期停留在认识阶段,不能仅仅让他们懂得道理,而必须深化到情感中去,使它成为形成信念和行为的基础。例如,为了祖国的强盛和维护民族的尊严,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邹容、陈天华等,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刑场上宁死不屈的徐锡麟、林祥谦、李大钊、吉鸿昌、刘胡兰等都是爱国主义情感升华的典范。其次,要认识到这种情感不能只是就事论事,时断时续,而是世代相传,经过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的感情,它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密切联系的。例如,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尝胆自警的艰辛复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革命豪情;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倡导等等嘉言懿行,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如果削弱了祖国历史的教育就必然削弱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诸上论述,才算是真正抓住了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因素的核心和本质。
(3)以古为镜,重在育人
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真实史事,以古为镜,就是要以这些“真实史事”为鉴,其目的在于育人。古语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司马迁主张“述往事,思来者”,讲的都是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学习历史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深化到感情之中,落实到行动之上。而其首要的是爱国,这是做人的根本。古往今来,无论中外,对这个问题都极为重视,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进行以古为镜,育人爱国的教育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既要敢于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指出传统文化的糟粕及其危害和影响。在我国历史上以爱国之理育人,以爱国之情陶人,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突出地表现在追求真理、崇尚气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反压迫、反侵略、为理想献身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大敌当前,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成为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正是我们子孙后代一代又一代继承和发扬的民族之魂。历史课要敢于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否则就否定了我们祖先一代代所创造文明的成果。与此同时,要指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例如明清两代的海禁及由此形成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位。以古为镜,还应对学生进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教育。历史证明,我国盛世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兴旺时期,即使是乱世之日,中国人民也从未忽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中国近代的先进人物向西方追求真理就是极好的例证。因此,善于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用以丰富自己,促进国家民族的昌盛发达,也是我国人民的爱国优良传统。
(4)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
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当前新形势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育因素,并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通过生动具体的史实、对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把爱党、爱国家和爱社会主义制度同整个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起来,进行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教育,形成对社会主义祖国最深厚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从历史的继承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来发掘其教育因素。从历史的继承来讲,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气节的传统教育。具体表现在学习祖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抗敌将领和仁人志士的民族气节。他们为了维护祖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不惜倾家纾难,为国献身。再有,学习革命前辈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在革命受到挫折的险境之时所表现出的坚定革命信念和艰苦的创业精神。这些历史人物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献身精神和坚定信念,是由爱国而产生的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表现出的政治态度,体现了人们最高的精神境界。同时,要运用历史史实教育学生,既要使学生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更要认识到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这一矛盾的最终解决,只有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证明,坚定捍卫中华民族尊严,期望中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大都会成为忠诚的社会主义者或社会主义的可靠朋友。”历史事实正是如此,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都是由爱国主义者发展为共产主义者的,而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辛实践,才得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结论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付之于实践而力行,还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坚持思想教育的方向性和层次性,步步引导。要教育学生懂得,热爱祖国是做人的基本标准,是对一个中国公民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教师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起点,因此,不能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应当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小就立志做一个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二、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是通过大量史实和史料揭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课程。在历史知识中,充满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具有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一致性的特点。传授历史知识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常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这应是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其具体进行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
1从史入手,使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的材料中,理解和获得正确的概念和结论
现行历史教科书文字不多,它简练、概括。如果只按教科书的材料进行叙述,往往会把课讲得枯燥无味而缺乏感染力,虽能获得一些表面上的认识,但学生会因为未引起学习兴趣,而难以激起感情上的波澜,即使获得一点认识也难以深化到感情之中。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生动具体地讲述重要情节,要注意铺开场面,有声有色地描述爱国者的形象和活动,淋漓尽致地揭露民族败类的卖国罪行;对低年级学生尤应注意插入真实具体的历史故事,在再现历史真实形象的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予以分析,找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和结论,受到爱国主义情操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深化到感情之中。例如,在讲中国近代史“边疆危机”时,穿插左宗棠年已古稀,抬棺赴新疆抗击沙俄收复国土的故事;讲甲午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船沉坠海,拒绝将士送来的救生圈,拨开嘴衔他胳膊和发辫的爱犬而与士兵同沉大海的壮举时,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展开思维中受到启迪,并从朴素的情感上的激动升华到理性高度,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讲述历史
历史现象既是千差万别的,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而在历史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比较和对比中,分析历史现象,最有利于他们鉴别历史上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与忠奸对错,借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爱国主义的情感。如进行古今比较,使学生通过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尊重历史,珍爱现在,面向未来;进行中外比较,体现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等,以“洋为中用和面向世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进行正反对比,使学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法善戒恶,如揭露反面人物的卖国罪行,突出人民群众和爱国者的形象。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血腥本质和欺骗性,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从而激发学生仇恨民族败类,憎恶资本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情感。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民族,又有着共同的心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全面评述历史和历史人物,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如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常是与忠君思想相联系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君主是站在建立于祖国土地和被压迫阶级的国家代表的位置上,有着祖国、国家、君主三者混同一体,皇权与国家紧密相连的特点。因而是作为国家与祖国的象征出现的,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民族压迫时,一般的都表现在对本族、本朝君主的爱戴,对旧朝旧君的忠诚上。如岳飞的抗金、文天祥的抗元,戚继光的抗倭,就是义和团的揭帖中也有“我皇即日复柄,义和团民是忠臣”的话语;又如历史上的社会改良也是与爱国相联系的,在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有识之士为了改善政治,提出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和措施,像商鞅、王安石的变法、魏征的犯颜直谏,海瑞的刚直不阿为民请命,对人民对祖国多少都是有益处的。此外,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限度内前后表现不同的历史人物都必须科学对待、具体分析,尤其是处在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问题格外突出。像左宗棠,既是镇压人民革命的刽子手,又是抗击沙俄的民族英雄。康有为从改良走向保皇,进而反对革命,“保皇”和“反对革命”是逆潮流而动的表现,而反对清朝顽固势力,想通过改良在中国搞资本主义则是进步的,爱国的。章太炎更为典型,始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最负盛名的先进思想家,因“苏报案”被捕的主要革命家之一,辛亥革命后错误提出“革命功成,革命党消”的口号,以后又提倡复古,北伐革命战争时期与当时的官僚政客联合发表过反共反苏的通电和宣言,而在“九一八”事变后又积极支持包括共产党领导的一切抗日活动。鲁迅先生对他毕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还有像杨度这样由拥袁称帝到晚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典型人物,都是应予肯定的。中国自古以来主张“功罪不相掩”,“功”与“罪”自应是以忠于祖国和民族为前提的,这就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4运用乡土历史教材,唤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人们对祖国的感情不是纯粹抽象的东西,很难设想,一个不热爱自己家乡的人会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结合教材的有关部分,讲述当地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等。并将这些与祖国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如讲北京的历史,教师讲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应补充指出现存的城城郭、宫殿乃至天坛、社稷坛等都是当时的建筑。15世纪的都城,规模之宏大,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此联系,有利于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所在地域历史的情况,培养热爱家乡的特殊感情,进一步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教案
教案“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一节的课时计划
原载《历史教学》1984年第5期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大反攻的历史条件、基本任务和主要进程,认清这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入进攻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点,使学生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授课提纲(一课时)
(见授课板书,这里从略)
教学设备
1《1946年7月—1947年6月解放战争形势表》。
2《解放军突进中原示意图》。
3《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解放军转入进攻简表》。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旧知识: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通过学生的问答、补充和教师的总结,然后导入新课。
在里,我们讲了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节,我们讲“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板书)
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板书)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板书)
(一)转入进攻的条件和基本任务(板书)
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以前的形势。(出示事先画好的图表《1946年7月—1947年6月解放战争形势表》)请大家看这张表(表附后)。这是1947年6月解放战争面临的形势。请同学们考虑:战争双方,谁强谁弱?通过现象看本质,强和弱正在如何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