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赵大个子的古怪嗜好真有点想不通。可是第二天,她又发现骑兵连也养虫子,而且比赵大个子养得更起劲、更讲究,也更爱惜——他差点儿把一只想吃他虫子的公鸡吓得昏倒在地上。
“连长,你们骑兵怎么都爱养虫子?”
骑兵连长看着给草原的太阳晒得黑红黑红的小海英,打心眼儿乐起来了——他虽然还没有实现“把她喂得胖胖的”诺言,可是她比在场部的时候不是结实多了吗。现在她既然问起虫子,那好吧,给她谈谈要她帮忙的工作吧。连长拿出笔,和小海英作了一场相当吃力的纸上谈话。
原来骑兵连的生产虽说搞得呱呱叫,但战士们的学习可差劲了。人家四大员出身的拖拉机手,几乎个个都成为出色的技术人才,骑兵连还拿不出一个太出色的人才,他这个连长真是脸上过不去呀!怎么办呢?连长下狠心把每天晚上吹拉弹唱的文娱晚会大大精减,改成技术研究会,请场部的农业技术员来当老师。可是有一点,人家技术员只能来上课,上完课并不发讲义。这么着,跟不讲还差多少?别说骑兵,就是连长本人也记不住啊!他只好把技术员上课那本大书干脆留下来,一有功夫就给战士们念——一节文章念它十遍二十遍,再难也可以学它半截子的。可是连长打仗满行,办交际和组织文艺活动也行,念这种句子又长又拗口的技术条文却顶不行——结结巴巴的,念得自己急出一身汗,连累战士们也急出一身汗;况且指挥员撂下主要工作不干,光去念书,那也不是办法。那天连长在场部看见小海英,想起她在水库到处唱歌的情形,马上就有了主意——她反正是休养和练习看说话嘛,到骑兵连休养和练习岂不更好吗?等她鸡蛋牛奶吃够了,那就带着那本书满田跑吧,她保险比连长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光念就行啦?”海英问。
“哎——不、不,光念,那不成了教条主义了吗?还要尽可能解释解释,还要督促战士们做笔记,还要给他们一个个修改笔记,还要考试,还要改卷子,还要在黑板报上评比评比,还要……”嗨,这些“还要”的事情得用筐子装才行,所以几个连队干部和俱乐部委员是无论如何忙不过来的。可是要不这样搞,这些骑兵战士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出色的人才啊!
“那好吧,我就做这件工作吧。”海英高兴地说。
她才开始高兴,马上又不胜惊讶了。骑兵连长交给她的那本农业技术员的大书,是一本货真价实的大学课本——农学院的《作物栽培学》。
“连长,这是……”
骑兵连长抱歉地搔着脑壳:“这个我知道,现在是……”他用应付紧急情况行之有效的逻辑向她解释:“不管白猫黑猫,能逮老鼠就是好猫。”——那时候没有多少适合战士阅读的通俗农学书,就算有,梧桐窝也买不到,所以连长只好把大学课本当猫看待,并且把它的复杂章节用选猫的标准来加以选择。他告诉海英,他们是挑着学的,“有用的才学,又弄不懂又用不上的,暂时不学。”他翻出其中一章让海英马上给战士们念,这一章就是马上有用的。
这一章,讲述怎样防治为害棉花最厉害的棉铃虫。书中讲到为了预知野外棉铃虫的生长和繁殖情况,可以用人工的办法培养这种虫子,根据培养箱的虫子产卵、孵化、变虫、变蛹、变蛾等等情况,就可以知道野外虫子的情况了……
啊,海英完全明白了,原来骑兵连长和赵大个子养的都是棉铃虫。他们不是什么嗜好,是拿来观察的——好比医生培养病菌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病菌那样,可妙啦!这下海英非常敬佩连长和赵大个子了,别看他们文化不高,人家是按照大学课本来工作的。
海英第二天就执行这个新任务了。那些骑兵,学起大学课本真个跟大学生差不离,每人拿一个小本子,一面听,一面记。赵大个子写字最慢,当念到棉铃虫快变成蛾子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他硬要海英给他念了十遍……
过了几天,小海英看见木箱的棉铃虫快要变成蛾子了,那就是说,在野地里的棉铃虫也快要飞啦,要飞到她的增产地吃她的“八一棉”啦。她急坏了,因为她虽然知道书上说的办法,但不知道那些办法到底怎么用。可是能干的骑兵早就作好准备,他们按照书中所说的办法,在“八一棉”田四周摆了成千个纸糊的糖浆盆,每天清晨都有很多飞蛾给糖浆诱杀了;那些没有上当的蛾也跑不掉,因为骑兵跟着就给棉田喷了杀虫药。
海英在骑兵连的工作,很快又使她对农业有了兴趣。可是有一点,她的进步太慢了,赶不上骑兵。如果老场长把一包“八一棉”种籽交给她,“刘海英,我命令你把它种活”,那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为人民工作,那是要有知识才行的,种棉花就很不简单哪!提到知识,海英就感到难过极了。拖拉机手们——包括叶华在内,个个都成为出色的人才啦;文化程度不算很高的骑兵,也赶上去啦;可是耳聋的小海英却掉队了。因为人家的耳朵都是好好的,所以学什么都行。她的耳朵是不管事的,就算把她送进农学院也毫无用处。
所以,她亲眼看见骑兵们学一件就做成功一件,心里很着急,巴不得两三天就练会克服耳聋的办法。她也要进步啊!可是越急越不行,练来练去还是弄不懂人家说什么。有天晚上,她给战士们的考试卷打分,打着打着,便怔怔地想起她干吗不能克服耳聋的问题。
她想呀想的,不知不觉想得很远,一直想到她出院已经两个多月了,但到底做成功一些什么事情呢?几乎什么也没有成功,日子就这么闲荡荡地过去啦。这使她大吃一惊——她“虚度”啦。“人家骑兵一做就成功,我没有一件成功,”她对着镜子叹息起来,“你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时候,有一只猫走到她的身边,用它的脸颊挨着她的脚蹭痒痒。她顺手把它捉起来,抱到怀抱里,轻轻抚摸着。“不管白猫黑猫……你干吗是一只花猫呢?”
花猫对她的爱抚不感兴趣,它睁圆着眼睛,盯着墙角,“呼”地一下猛跳出去——墙角有一只老鼠。
“不管白猫黑猫,能逮老鼠就是好猫。”海英想到骑兵连长这句话,悟起一件事情了:养猫不是干别的,是逮老鼠啊;养虫子不是干别的,是消灭虫子啊!骑兵学农业技术不是干别的,是种好庄嫁啊!所有这些事情都说明,人家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目的的。骑兵连长说:“有用的才学。”有用,这就是他们学习的目的——学技术的目的就是用来治虫子,治虫子的目的就是用来种成功“八一棉”,种成功“八一棉”的目的就是用来交给国家……
人家学一样成功一样,也许是因为人家学什么都是有目的的吧?真的,海英克服耳聋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用来干什么?她从来也没有想过。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她练来练去还是看不懂人家说的话。
海英对着镜子诘问起自己来了:“你说说看,你干吗要克服耳聋?你成天休养、休养,目的是什么?要乐观,不要悲观,又是什么目的啊!……”问着问着,她狠狠地戳着镜子里那个翘鼻子批评起来,“哼!你呀,怎么成了个浪浪荡荡的人!今天想放牛,明天想养鸡,后天想种棉花,你连克服耳聋的目的也没有,还能做成功那些事情吗……”
既然克服耳聋应该有目的,所以她以后对着镜子练习看话就和过去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