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太多人在追求一个完满的人生,但是却经常会遇到各种自己所无法控制的事情,于是便会怨天尤人。要知道人生本就存在诸多不可控的因素,正是因为有了缺憾,才有了美。佛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人生中的确没有十足的完满,因此也就不能凡事都过分追求完美。季老经常告诫人们人生并不完满,也切忌过分追求完满。物有极数,月有盈亏,凡事只要量力而为,踏实地过好人生中的每一天就是拥有了最大的幸福。仔细地过人生,应该怎样便怎样,不矫揉造作、不争名逐利,只要用真情真意去感受生活,就会自在解脱、潇洒自如。
量力而行,不留遗憾
古往今来,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了挫折和风雨。如何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大事小情,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凡事我们都要主动去做。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多种情况:有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当然,也有人坦率、从容、脚踏实地,季老就是一个凡事量力而为,不让自己留有遗憾的人。季老认为:“面对人生,要努力提升生命的质量,凡事量力而为,既不能轻言放弃,也不能过分执著。”正是在这一人生信条的指引下,季老走完了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生活中我们都听过以卵击石、蚍蜉撼树的故事,但很少有人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真正做到量力而为。这或许是源自于处理事情的冲动与感性;也或许由于年少轻狂,缺乏沉着应对的老成与练达。当遇到挫折时,静下心来想想季老的话,就会有所收获和领会。俗语说得好:“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摇篮中的生命不可能生下来就会跑,他必须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对他来说每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循序渐进的努力。同样,在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细微琐事,大至为人处世,都不是依照成就的,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量力而行、实事求是,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往往会事与愿违,使事情的发展背离原有的轨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固然一目了然,但是人们未必能够真正地理解并把它付诸于生活的实践中去。季老说过:“生活对大多数平庸的人而言,既没意义也没价值。不甘平庸就得创新,大胆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我们都希望能够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在这一人生中,希望自己能够梦想成真,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但遗憾的是,多数人在包装自己的过程中,经意或不经意之间陷入自不量力的泥潭。有一位禅师,在山林里隐居,每天除了参禅悟道之外,还对武术颇有研究,武术造诣很高。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想从他这里学到些武术方面的技巧和窍门。当他们找到大师时,发现他正从山谷里挑水。可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大师武功盖世,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水也应当装得满满的。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呢?”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你们看我每次都是挑够用即可。如果一味地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众人表示不解,为了解除他们的疑虑,大师就从他们中叫出了一个人,让他重新去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走路重心不稳,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洒了出来,膝盖也摔破了。“膝盖破了就不能正常走路,水就会洒出,这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而水不够用的话,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大师说道。“那么,具体挑多少,要怎么估计呢?”众人又问道。大师笑了笑:“你们看这个桶。”众人循声看去,只见桶的内侧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无论多少绝对不能高出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挑水之初还需要画上这样一条线,次数多了以后就不需要看它,凭感觉就知道水是多是少。这条线是为了提醒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要好高骛远。”众人又问:“那么这个底线应该定多低呢?”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积极性不容易受到挫伤,而且更有益于培养更大的兴趣和热情。照此下去,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更稳。”这个故事深刻地阐释了“量力而行”的价值和意义,对大师来说,常年生活在深山之中,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已经让他参透了“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道理,正如他所言:“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够用即可。一味贪多,适得其反。”确实如此,山路的崎岖和遥远可想而知,如果挑得太多既不能回到终点又可能受到伤害,以至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智慧却是无穷的,大师量力而行,在循序渐进的修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境界。如果好高骛远,那就容易在起点上犯错误,如果没有自知之名而一味地冒进,过高地估计自身的能力,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美丽的花环也是由一朵一朵的小花编织而成的,理想的目标就像靶子一样,只有在有效射程之内它才能显得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如果目标偏离实际,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虚幻而飘渺。因此,要量体裁衣,实事求是,片面地追求速度和数量,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前提下,脚踏实地地向理想的目标逐步靠近,才是正确之途。季老的一生,“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生活中,他以顽强的信念活到了耄耋之年;精神上,虽屡经坎坷和磨难,但仍未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的执著,他真正做到了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坦率、从容地应对自己的一生。季老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个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宜,宠辱不惊”。因为有自知之明,他会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因为懂得量力而行,才能在经受生命的磨难和考验后乐观生活,低调做人。
大智慧不是小聪明
季老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要懂得给予其他人以尊重,切不可在人前耍小聪明。他说:“有一些人往往以为自己最聪明,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锱铢必较,斤两必争。如果用正面手段、表面上的手段达不到目的的话,则也会用些负面的手段、暗藏的手段,来蒙骗别人,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结果怎样呢?结果是:有的人真能暂时得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大大地辉煌了一阵,然后被人识破,由座上客一变而为阶下囚。有的人当时就能丢人现眼。《红楼梦》中有两句话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话真说得又生动,又真实。”他认为,有小聪明是正常的,它可以帮助人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走捷径,提高效率,但是一定要用在正途,如果用小聪明去蒙骗他人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的人实在是等而下之。做人不要经常耍小聪明、恃才傲物,必要时不妨低调些,人生在世难得糊涂。要知道,糊涂也是一种智慧,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时刻想着出风头,而是懂得藏拙。《老子》中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这样的人拥有很高的才智但却懂得不露锋芒,不显露出才华,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的大体会与大智慧。那些大智者们对世情有精辟独到的领会,不因争名逐利而陷身于声色世界之中,而是将俗世的一切置身事外,能够做到一无挂碍,他们懂得收敛锋芒和智慧,避免显山露水,并且不会迷失在小事情上。他们的人生原则就是难得糊涂,凡事不求精明,但求自在。拥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是有意凸显这种淡定从容的态度,而是真正拥有一份这样的心态,能够宠辱不惊,含而不露,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世人在意的很多事情在他们看来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许多小事上常常显得不如常人精明,木讷而迟钝。事实上,这只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将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在世人为了既得利益争得不可开交时,他们却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不盲从、不跟风。而在必要时却不动声色,先发制人。他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有大原则、大志向,能够低调做人,洒脱大度,相对来说,这样的人更能成就大事业。东汉末年,身为丞相的曹操已掌握了绝对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一天,他同当时还未出人头地的刘备煮酒论天下,实际上是有意想试探一番刘备的野心。席间,曹操说凡能成就大事的人,应当胸怀伟大的志向,心中有精良的智谋,这样的人具有容纳宇宙的胸怀、吞吐河山的壮志。这时,刘备问道:“当今世上,谁能称得上是这样的英雄呢?”曹操笑着指了指刘备,随后指了指自己说:“如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人而已。”刘备听后,吃了一惊,手中的筷子也抖落在地上。恰好此时外面天际响起了阵阵轰鸣的雷声,刘备为了掩饰自己的惊慌,就说道:“圣人说迅雷风烈,必有大变。这话说得极是啊!你看只是一个雷声就把我吓成这个样子,看来我是不配当英雄了。”这时的刘备正客居在曹操处,为了能够寻找合适的机会复兴汉室,他一直收敛锋芒、韬光养晦,因此,当曹操将他比作英雄时,他并没有猜透曹操的真实用意,因此愈加地小心谨慎,不露端倪。曹操见他让雷声吓得连筷子都握不住,又想到之前他挑水浇园、侍弄瓜菜时的情形,觉得他还不够成为一代英雄豪杰,更别说成为自己的对手了,当下就决定留着他的性命。谁知道,这却是刘备“大智若愚”的策略,以此不仅保全了性命,紧接着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借荆州建立了大后方,继而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三分天下,成就了一方霸业。可见小聪明是一时之勇,大智慧才能长久,一事当前,先避过风头才能考虑接下来的发展,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太过出众而又不懂得掩其锋芒,那么势必会遭到损毁。一个智慧的人必须学会审时度势、虚怀若谷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一种睿智、豁达的胸襟气度,也是懂得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机智。苏东坡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做人不能太精明:要学会低调做人。人生中需要有大智慧,而耍小聪明是不明智的,它使人失利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因此,不以小聪明为目标,要让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真正的智慧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有良好的修养,这应该是与善良相伴随的,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伤及他人的利益,反之,则只能是小聪明。“艺术天才”纪伯伦说:“大智慧是一种大涵养,有涵养的人才善于学习,我们从多话的人那里学到了静默,从褊狭的人那里学到了仁爱。”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学得更加智慧和洒脱,真正做一个心胸开阔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