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上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也没有在意。
谁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接连数天也是如此。右边那座山上的和尚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心中不安,暗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得过去看看他,也许可以帮点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边山上的庙前,眼前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他的老朋友正在神采奕奕地打拳,一点也不像有病的样子。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上的和尚对他的到来很高兴,拉着他的手说:“来,我带你去看。”于是带他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几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坚持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了井水,我以后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
目标定得要小,事情做得要大。世人多以“蚍蜉撼树”来形容蚂蚁的弱小,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能量的积聚,它们就会变得很强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也绝对不要藐视微不足道的一日之功,只要你能够坚持下来,终会做成一件大事。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坚持,则必见佛心
有位老禅师带着学僧出门行脚,无论是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里,还是翻山越岭,老禅师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学增则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学僧走着走着,心中暗想:“难得能在世上作为人生活,但是短短数十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也真是不容易啊!不过,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普度众生。所以我不能懈怠,要赶快加速前进才行啊!”
学僧正想到这里,心中似乎更有干劲,但是一直走在前面的老禅师却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地转头对他说:“现在包袱让我来背吧,你走在我前面。”学僧心中虽然充满疑惑,但仍然按照老禅师的吩咐去做,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没有包袱的负累,走在前面的学僧觉得十分逍遥自在,他记得佛经上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来施行各种布施,于是,心中便想说:“佛祖这样做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解救得完呢?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
他这个念头一起,就听到老禅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
学僧赶紧回头,看到老禅师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禅师将包袱拿给他,生气地说:“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此时,学僧不禁又在心中悲叹道:“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自在开心,一转眼的工夫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看来凡夫俗子的心还是很容易动摇,还是专心修习佛法、普度众生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跟很多人结好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禅师又面带笑容地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过去自己背,请他走在前面。学僧就这样反复地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禅师又用很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学僧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在您的前面,一下子又让我走在您的后面,而且一会儿满面笑容地对我,一会儿又严厉地呵斥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禅师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固。感动时就发宏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有成就?”
听到老禅师这么说,学僧感到十分愧疚。当他心中又生起菩萨心时,老禅师要他走在前面,他却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真正发心,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老禅师听了很高兴,对学僧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地并肩走着。
世事无常,这一刻是欢喜,下一刻或许就变得悲伤,就像故事中的学僧一样,欢喜无常。究其根本原因,是他自己的心变化无常,假如他自始至终就恒持道心,便不会心生疑惑、悲苦,最后必定能见佛心。
实实在在去做,则必能成功
在古代的一座城市里,小偷草上飞是个让所有有钱人都恨得牙痒痒的人物。虽然各处都有高额赏金捉拿他的告示,但是却从没有人前来告发他,因为从来就没人能见到草上飞的正脸,他们最多只能看见这个动作敏捷的小偷在月下疾速闪掠的黑影。
官兵抓不住草上飞最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他有多大能耐,更多的是因为他长得实在很不起眼,根本就没人会怀疑到他身上。他走在路上的样子活像一个小老头,看上去根本就是一个穷酸的老实人。
一次寺院要举行浴佛节,草上飞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动手的好机会,所以他就像所有的善男信女一样,假意到寺内拜佛。当他跟着众人顺着僧人的引导前去用餐时,眼神很好使的他看到厨房中居然有件金光闪闪的大锅,他的眼睛当时就忍不住闪闪发亮。他暗想:“在厨房里居然会有口黄金做的大锅,如果我能把它偷到手,那我这一辈子就能衣食无忧了。”草上飞此时简直美得可以背动这口金锅。但他又转念一想,这口大锅实在是太大了,只有双臂合抱才能搬走,而且它肯定非常重,可不像他平日里偷的银票一样轻盈,如果想把锅不动声色地悄悄运出寺外,一定要好好想个办法才行。
没多长时间,寺里多了位刚剃度的僧人,这人就是过去的草上飞。他和所有寺院的新僧人一样,当时就被分配到厨房工作,当然,这正合他的心意。草上飞从此名正言顺地每天留在大金锅旁边熬粥做菜,而且可以思考弄走锅的办法。
不过他在寺庙里的生活并不习惯,平时他都是昼伏夜出的,以往早晨三、四点钟他就可以把偷到的东西拿到家然后呼呼大睡了。而现在的他却要在这时不情愿地起床做饭。在开始的时候,每天到了夜里,他都会一个人看着外面发光的月亮,每到这时,他都会想这正是他每晚出外干活的时候,此时的他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孤独感。让他更难受的是,当他一走进厨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混乱情况,因为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金锅上面,有时会把该放糖的菜放入盐,而把该放盐的加成糖,这让他挨了不少老师父的批评:“你别小瞧了做饭,我们寺院中历代大师许多都是从做饭开始的,假如用心,自然也能和佛心心相印。”老师父说的佛心,草上飞自然是听不懂,不过他却明白他眼前的金锅和大殿里的佛都是用他最喜欢的黄金铸造的。
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每到了礼佛的时候,他都特别高兴,甚至暗想着菩萨能够快一点把那口大金锅赐给他。而在他祈祷的这段时间里,他是最用心做出好的斋菜的僧人。一次,老师父拿起汤勺,尝了一口草上飞熬的汤,他居然笑弯了两道眉,并对草上飞说:“你煮得很好,味道也出来了。”从未被人赞美过的草上飞当时的反应竟像个害羞的孩子,居然脸红起来,他不知如何作答,只是摸着自己的光头傻笑。当天夜里,他再看天空的月亮时,感觉月亮就像是他白天做的汤一样,清澈得可以看到自己当时的笑脸。
在寺院的生活自然少不了念经,以前每次念“阿弥陀佛”时,草上飞都心不在焉,但日子长了,念起这句佛号也没有那么心烦了,不过他依然不懂得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样子,所以竟然想把这个“阿弥陀佛”偷到手。这时的他显然已经对金锅不是很感兴趣了,因为他做饭也念佛,走路时也念佛,甚至连做梦时都在想着阿弥陀佛。
再一次到了浴佛节,老师父告诉草上飞住持要为信徒们讲《阿弥陀经》,让他好好准备信徒们的斋饭。因为忙着准备大量的食物,尽管草上飞很想去听住持法师的精彩开示,也希望法师告诉自己阿弥陀佛究竟在什么地方,可是为了让所有信徒都能听上经,他居然忍痛放弃了。当信徒们都在大殿上听住持法师讲经的时候,草上飞正在闷热的厨房里挥汗如雨,不过奇怪的是,他虽然出了一身汗,却感觉很凉快,他依然如以往一样一边做饭一边搅动锅里的粥。可能因为做得饭菜太多了,草上飞忙碌到最后连经都忘了念,心中没了一丝杂念。在熬好粥后熄火不久,草上飞从热气渐散的汤面上看到了自己的脸,他当时就高兴地围着金锅绕了几圈,因为他明白了阿弥陀佛就在这里,根本不必去别的地方偷。
佛说:“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虽有心,但确实度不了无缘之人。”
即便你原先不是诚实正直的人,但如果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只需踏踏实实,认真去做,也一定会得长所愿。
踏实做事,切莫投机取巧
一天,有个人在花园散步的时候看到树上有一只茧在蠕动,好像有蛾要从里面破茧而出,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准备见识一下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但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他渐渐感到不耐烦了。他看见蛾在茧里奋力挣扎,扭来扭去,但却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似乎有无法破茧而出的危险。他一直在着急等待着,最后,他的耐心终于用尽,就拿了一把小剪刀在茧上剪了一个小洞,让蛾能尽快摆脱束缚。
果然,在他的帮助下,不一会儿,蛾就从茧里很轻松地爬了出来。不过,此时这只蛾的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两边怎么也伸展不起来。
他等着蛾起飞,但那只蛾却只是跌跌撞撞地爬着,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又过了一会儿,蛾竟然死了。
这个人非常困惑:为什么自己好心的帮助竟然让蛾走向了死亡?为此,他去请教一位生物学家。
生物学家解释说,飞蛾在由蛹变茧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它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这样翅膀才能坚韧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
这个人听了这番解释后,十分后悔自己的自作聪明。
佛祖曾深入民间考察六年,又在菩提树下思悟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才得以成佛。世间的事也是如此,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知道,美丽并非偶然,它需要一番痛苦的洗礼。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美丽的事物,人们只惊羡它们的明艳,然而,背后却也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泪。”任何一种成功都要经过艰苦的磨炼,无论哪种投机取巧或妄图减少奋斗而有所收获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所以应该放弃投机的想法,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