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一个整天总是想着得到的人,一定不会被别人施舍。谁会喜欢一个自私的人呢?而如果你懂得舍,懂得无私地奉献,就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获得回报,就会拥有更多。
舍得之间互为因果
一个小沙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得到了一粒种子,给他种子的禅师说这是善之花,有缘人等到花开那日便可以悟道成佛。
小沙弥虔诚地种下种子,果然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它很快就生根发芽,抽出两片长长的叶子,并且长势喜人。然而过了花开的季节,它仍旧只是一片翠绿,并不见任何开花的迹象。小沙弥心中并不恼,反而愈见诚笃:太过容易怎能悟出真道!
一年又一年,小沙弥渐渐长高、长大,善之花的枝叶却仍然没有开出任何花朵,只是一味地青碧嫩绿,甚至也不随四季更替。
但周围环境却起了很大的变化,风沙日益猖獗,绿色越来越稀,水源越来越少,香火日渐冷落。
到后来,寺院只剩下沙弥一个人。他每天要走20里路去化缘,走10里路去挑水。
后来,水井越来越深了,连四周的鸟儿也不能轻易喝到水了。因此每当沙弥挑着水往回走时,常常有一群乌鸦盘旋在他头上乞水喝。沙弥便常常弃了担子,走远几步,静静地待乌鸦们饮过了再赶路。时间一久,乌鸦们便不再畏惧,干脆直接落在桶沿上喝水,任由沙弥挑着走。乌鸦们饮过水后,沙弥还会把沿途仅有的几棵小草逐一浇灌。
这一年,善之花终于长出一朵娇嫩的蓓蕾,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唯一的蓓蕾日渐饱满。
沙弥每天都充满希望地忙碌着,夜晚在梦里都会梦见花开,看见五彩的花瓣,嗅到沁人心脾的馨香。早晨醒来,沙弥常觉得鼻翼之间犹有余香。
风沙更大了,绿色更少了,路上仅剩的几棵小草也在一夜之间被风沙深深埋葬。
寺院不能待下去了,但是善之花还在,沙弥给善之花搭了棚子,夜里就睡在棚子里,只等着花开就离去。
一天夜里,风暴把一个迷路的男孩送进了沙弥的棚子。男孩怀里抱着一只瘦弱的羊羔,已经气若游丝了。沙弥虽然心存慈悲,却无计可施。
孩子一眼就看见被周围暗黄的沙土衬托得愈发嫩绿的善之花,他的眼睛里亮了一下,嗫嚅着说:“师父,这只羊羔,生下来就没吃过青草……”
沙弥大窘,看着花,花苞已经开始慢慢地绽放了,五彩之气氤氲缭绕;再看看那只羊羔,它眼睛里的生命之火一点点黯淡下去,生命的气息愈来愈弱。沙弥在心里大叫着:“再等等,再坚持一下,花马上就要开了,花开了我就可以救你了……”
孩子“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沙弥颓然长叹一声:“无缘。”他闭上双眼,缓缓伸出手握住了那两片柔嫩的叶子,打算把它揪下来喂给羊羔。没费任何力气,整株花好像自己钻出了地面,沙弥觉得自己的心好像也被谁一把拎出了胸腔。
沙弥颤抖着双手把叶子递到孩子面前,就在孩子接过花的那一刻,善之花突然绽放。
沙弥梦中见过的五彩,梦中嗅过的清香,立刻弥漫在这个简陋的草棚中。
佛是什么?佛就是博大的爱和无私无畏的奉献。修行的过程就是施洒博爱、仁慈的过程,当你胸中充满着对万物的怜悯之心、爱护之心,能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奉献给最需要它的生命时,你便深得佛心了。
不求,反而会得
善国寺中有两个和尚,一个名叫悟空,一个名叫悟了。最初他们二人每天都会去山下化缘,可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每次去山下化缘都会满载而归,有时随便在山下走一走,就能化来很多银两。
于是,他就用这些钱买来很多的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在禅院中,其余的时间就在寺庙的大树下睡懒觉。
悟空见他整日如此,就劝他不要在寺中虚度光阴,要常常出去化缘。
但是悟了总是厌烦地说:“我们本是出家人,岂可太贪!有吃有喝就行了。你看我现在储存了这么多粮食,足可以让我半个月衣食无忧,何必出外化缘辛苦奔波呢!”
悟空摇摇头,说:“师弟,你化缘这么多年,竟然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悟了听完悟空的话,讥讽道:“师兄,你不要站在那里说我,倒是见你日出而出,日落而回,但却空手而归,请问你化的缘呢?”
悟空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悟了一头雾水地说:“不明白师兄所说何意?”
一段时间后,悟了从山下化的钱物越来越少,他心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原来他化一次缘可以吃上十天半个月,可是现在几天就吃完了。而师兄悟空依然是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唯一不同的是,悟空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心中烦恼的悟了禁不住挖苦道:“师兄,你今天收获如何?”
悟空一脸轻松地回答说:“收获多多。”
悟了看了看两手空空的悟空,又说:“收获在哪里?”
悟空双手合十,缓缓地说:“在人间里,在人心里。”
此时,悟了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多,他觉得自己一时很难参悟师兄的话,便决定明天一早同悟空一起出去化缘。于是便对悟空说:“师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缘。”悟空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悟了想到今日要同师兄下山化缘,便又拿了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
悟空看见后,对他说:“师弟,放下布袋吧。”
悟了说:“为什么?”
悟空说:“你这布袋里装满私欲贪婪,拿出去,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悟了不解地问:“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哪儿?”
悟空淡定地说:“放在人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于是,二人便相伴上路了。悟了每跟随悟空到达一处,就会发现有很多人对悟空笑脸相迎,而且还没等悟空来得及说话,他们竟主动拿出家中的东西给悟空。有些人还满脸谢意地对悟空说:“大师,多谢你上次的慷慨施舍,才使我们一家人渡过难关。悟空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都没齿难忘啊!”
此时,悟了心中想:“早上下山之前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儿把化缘得来的东西放在哪里。”
后来,他们继续往前走,手中化缘得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悟了看着满满的收获,心中十分欢喜。
正在这时,从远处慢慢走来一个农夫,怀中还抱着一个孩子,而且满脸伤心的泪水。原来农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却拿不出钱来给孩子治病。悟空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把刚才化缘得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之后和悟了一起继续前行。从太阳刚刚升起,到缓缓落入西山,他们二人除了保证温饱之外,把一路化缘得来的东西都施舍给有需要的人,然后再去化缘。
晚上,回到山上的禅院,悟空问悟了:“师弟,今天一天你跟我化缘,化到了什么?”悟了看着他只是一个劲地苦笑。
悟空随即说:“师弟,你只知缘来之福,却不懂缘去之福。浩瀚天地,朗朗乾坤之间,自然万物为何如此多姿美丽,这是因为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啊。师弟,你看这世间刮起的风、流动的水,还有白昼与黑夜,春夏和秋冬,哪一样不是在循环?那些只知道缘来之福的人,得到的只能是片刻的欢愉,随着时光的无情流逝,便会成为一池死水。我和你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缘得来的财物都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而我则把化缘得来的财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这便是世上事不求有所得,反而会得到更多。”
悟了听到悟空的一番话,羞愧地低下了头。悟空看着他念了声“阿弥陀佛”,便转身离开了。
芸芸众生,茫茫宇宙,什么是有所得?什么是无所得?这本身就因人而异,因心而异,能够真正领悟庄子所言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真谛的,便可以称之为参透生命的圣人了。
“有缘即往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在世,但求无所得,到最后反而会得到。古往今来,醉心于长生不老、功名利禄的人,不是郁郁而终,就是人财两空,而那些看破人间假相,一切得失随缘的人,到最后反而成就了自我,获得了很多。总之,“随缘自适,烦恼即去”,放下世间贪欲和杂念的布袋,保留一份善心和爱心,人生便会走得更加平静、坦然,收获也将更多。
人生的真谛,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有人嘲笑河塘中的淤泥:“荷之美,在于其清丽的外形、芬芳的气息、亭亭的风姿、卓然的气质,以致古今中外,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词,赞其外美,颂其内涵;无数画家艺人描其形态,绘其气质,世人无不欣赏它,喜爱它,而你呢?却无人提及,你什么都没有。”
淤泥说:“非也,荷之所有,固然多也,然吾既为泥,自无荷之清丽外形,亦无荷之内在风韵,然世人爱荷,无非其形象气质,此类皆是荷的外在表现,世人所有的,不过是荷外在的形象,而我却拥有它的整个生命!”
人诧异地问淤泥:“何出此言?”
淤泥说:“我有荷的全部生长经历。荷萌芽新生之时,我分享其讶然惊喜;其尖角微露,正值青涩岁月之时,我体会其苦闷躁动;待其打起骨朵儿,含羞待放之时,我又分担其隐藏的心事;它香飘四野,风华绝代之时,我又默享其赞誉和惊叹;待其繁华落尽,饱满圆熟之时,我们一同分享丰收的喜悦。直至其枯萎,我仍为它担负哺育下一代的责任。世人所享有的,充其量不过是其大开大放时的风貌,而我却拥有它的全部。”
抛开利益,不离不弃,才是人间的真爱!真正爱一个人,会为他的落寞而忧伤,为他的进步而欣喜,为他的成就而激动;在他失意时安慰他,在他得意时提醒他,在他遭到挫折时鼓励他。人只有懂得奉献,不求索取,才能明白快乐的真谛。
有3个信徒都为各自的事情而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这天,他们商量好决定一块去请教了悟禅师。
了悟禅师见到他们到来,首先问他们:“你们先说说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甲信徒说:“因为我不想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说:“因为我想年老时儿孙满堂,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说:“因为我有妻子儿女要养活,所以我必须活着。”
了悟禅师说:“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都不是因为理想和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怎么能活得快乐呢?”
甲、乙、丙3位信徒齐声说:“那么请问祥师,我们怎么做才能快乐呢?”
了悟禅师说:“那你们以为得到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信徒说:“我认为有金钱就会快乐。”
乙信徒说:“有了爱情就会快乐。”
丙信徒说:“有了名誉就会快乐。”
了悟禅师听后,不以为然,告诫他们说:“你们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你们的烦恼又会来了。”
3位信徒无可奈何地说:“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服务于众生才会快乐。这样你们就会找到快乐的答案。”
日常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很少有人感到快乐。仔细想想,这些烦恼与不快乐的原因是不是在于我们自身的欲求太多呢?
其实,人生真正的快乐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只有懂得奉献,才能找到快乐的真谛。
先度自己,再度他人
夕阳的余晖照在禅院里,一群小沙弥围着方丈席地而坐,方丈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偶尔有几只小鸟停靠在禅院的屋顶上婉转鸣叫。
小沙弥们唧唧喳喳地围着方丈问道:“住持,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如何才能成为高僧、智者呢?”
老方丈微眯着双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沙弥,笑道:“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世人都尊称他们两个为高僧、智者、大师。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把这两位弟子叫到跟前,让他们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三子弟和小弟子欣然应允,于是,第二日两人就一起下山了。”
“那后来呢?”小沙弥们都着急想知道后面的事情。
老方丈停了停手中左右摇摆的扇子,继续说:“后来,这两个人一边辛苦修行,一边做了很多好事。自然,也受到了人们不少的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助人时,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去做,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而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于是,大家都认为三弟子是勤快有修为的高僧,而小弟子就显得懒散许多,所以很长时间之后,人们对三弟子的评价远远比小弟子好得多。”
说到这里,老方丈故意停顿了一下,看了看小沙弥们的反应,然后接着说:“很快20年的光阴过去了,达摩祖师也已圆寂。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而这时,三弟子的名声在所有弟子中最响亮,早就盖过了小弟子。又过了10年,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经常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他人照顾了。而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乐于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而且都很年轻、有活力,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并且他们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于是,大家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不久之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里,老方丈又停住了,他看着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小沙弥们,问道:“你们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小沙弥们想了想,纷纷说:“他一定是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