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史东鼓起勇气自信地走进大楼,那栋楼里的每一间办公室他都进去了。每当走进一间办公室而仍然没有任何收获时,他就会担心进下一间办公室时可能会遭到拒绝,但是,史东强迫自己继续走向下一间办公室。终于,史东找到了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的秘诀:立刻冲进下一间办公室,什么都不要想,这样就使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害怕。
这一天,有两个人同时向史东买了一份保险。就推销的数量来说,史东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在了解和战胜自己面临挫折时的心态方面,史东有了极大的收获。第二天,他一共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他一共卖出了6份。未来的“保险业怪才”史东终于在艰难中启动了,他创建了只有他一个员工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的第一天,他在繁华的大街上竟然推销出了54份保险,这是一个很好的成绩。后来,史东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销售纪录——一天120份保险。如果以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他几乎每4分钟就成交一份保险业务,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1938年年底,风华正茂的史东成了一名拥有百万美元资产的年轻富翁。他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的时候说:“如果你以坚定的、乐观的态度面对创业时的艰辛和困难,你反而能从这些挫折中得到无穷的益处。”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在创业初期面对困难与挫折,采取的态度是勇于面对还是茫然逃避,而那些成功的生意人往往都能够勇敢地面对这些挫折。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但其真正原因却是他们在迎接困难时做过不懈的努力,而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些人的心态比一般人更加良好,善败而不亡。
保持理性的投资心态
格兰特是美国一家非常著名的日常用品零售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格兰特在创业初期根本没有过多的资金,属于典型的白手起家。尽管是由小本经营起步,但是公司最终发展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70年后,由于这家公司的决策者的投资失误,使得该公司由盛至衰,最后以倒闭告终。
威廉·格兰特生于1876年,1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涉足商业,当时他掌管了波士顿公司的一家普通鞋店。到了1906年,他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在林思市投资1万美元开设了当地第一家日用品零售店。这家零售店经营得有模有样,大约两年后他便在美国其他一些城市相继开设了格兰特的连锁店,这些连锁店使格兰特的销售收入不断增加。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它的年销售收入竟然达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内知名的大企业。
但是,后来格兰特的发展之路却发生了一些逆转,因为它的投资策略发生了一些转变,而这种转变后的投资策略显得非常不理性,这直接导致了格兰特的经营失败。
格兰特公司在零售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研究了一番市场的定价策略后,决定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将自己经营的日用品价格策略定位在25美分,价格高于“5美分店”和“10美分店”,低于普通百货公司,而格兰特公司的装潢比廉价的“5美分”和“10美分”商店档次高很多。这样的价格定位无疑吸引了那些原本属于百货公司和廉价商店的顾客,所以,格兰特公司的业务得以迅速发展,连锁店开设到了上百家。格兰特公司的规模扩大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同行业老大西尔斯公司。到了1972年,格兰特公司新开办的商店的数量是1964年的2倍。但是,到1973年11月份,格兰特公司的利润只有37%,这在各大零售商中是最可怜的,它的投资已经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但扩张还是没有停止。盲目的投资终于导致了一场灾难。
格兰特公司在1973年的全年营业额达18亿美元,但是他们的利润却只有8400万美元,这个数目是该公司自1967年以来最少的一次。格兰特公司的股东资产净值赢利由以前的15%降到5%,更为糟糕的是,公司的长期债务由1970年的3500万美元增到22亿美元,短期的债务则一下子增至45亿美元。到了1974年的时候,格兰特公司的连锁店猛增到825万家,是10年前的一千多倍。一般情况下,如果连锁店的规模扩大的话,利润肯定会有所增加,但是,格兰特公司的销售业绩并没有随着分店的陆续增多而扩大,与此相反的是,每家分店的平均销售额的下降速度因公司规模的不当扩张而日益增快,连年入不敷出的状态使得格兰特公司在143家银行的债务高达7亿美元,债台高筑的情况又使得公司信誉急剧下降。最终,格兰特公司不得不于1975年10月2日按联邦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1976年2月,该公司最终倒闭,8万员工也因此而无辜失业。
格兰特公司的最终破产是因为其盲目的投资造成的,只注重扩大生意的规模,而忽视对利润的追寻,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创业者们需要谨记的是,在创业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理性的投资心态,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良性的状态中发展。
秉持量入为出的投资准则
有一个人非常富有,于是有很多人向他询问致富的方法。这位富翁问那些向他询问的人:“如果你有一个篮子,每天早上你往篮子里放10个鸡蛋,但是当天吃掉9个鸡蛋,最后这个篮子会如何呢?”
这些人回答说:“迟早有一天这个篮子会被装得满满的,因为我们每天放在篮子里的鸡蛋比吃掉的多1个。”
听到这样的答案之后,富翁笑着说道:“致富的首要原则就是在你的钱包里放进10个硬币,最多只能用掉9个。”
这个故事说明了理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经济学家称之为“九一”法则。当你收入10元钱的时候,你最多只能花掉9元钱,将那1元钱“攒”在钱包里。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永不破例。哪怕当你的收入只有1元钱的时候,也要把其中的10%存起来。千万别小看这10%,它可以使你家的“水库”由没水变为有水,由水少变为水多。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怎么投资,都要保证自己的钱包里有一定的底,其实也就是所谓的“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这八个字看似平凡,其中却蕴涵着一位菲律宾华商领袖黄呈辉在大半生的商海沉浮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
黄呈辉祖籍中国福建晋江,父亲出身农家,远渡重洋在菲律宾开了一家规模很小的五金店。当他的父亲去世后,二十出头的黄呈辉继承了那家小五金店。当时,黄呈辉发现轧钢是一个操作起来较简单的行业,所以就利用自己多年积攒的资金建了一家设备稍微简陋的轧钢厂,没想到这个厂子第一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当时他才29岁。后来他以这家轧钢厂为主成立了一家钢铁公司。
现在黄呈辉的企业集团已经有3家钢铁公司,共有8家钢铁厂,这些钢铁厂的年产量近百万吨,大约占菲律宾全国市场需求总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