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票的长期走势来看,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是经常有效的,但这并不是说他认同股票市场是永远有效的这个理论。巴菲特的观点是,长期市场上股票的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相关性很大,大部分的信息也会在价格中反映出来,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市场的价格都是较为有效的。但其有效性只能说明从长期来看价格基本上反映了价值的增长或下降幅度,仍然是不精确的,而且巴菲特认为股票价格对其内在价值和信息的反映具有惯性和滞后性,也就是说在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和信息已经发生改变的时候,股价并不能及时地把这些信息和价值的改变反映出来,而是继续依其惯性而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发生改变。在这一段时间,股票市场就是无效的。
尽管轮船已环绕地球航行,但地球平面学说仍将繁荣。证券市场上仍将存在巨大的价值与价格差异,而那些阅读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书的人仍将继续发财。例如巴菲特在1996年买入世界著名的动画片制作公司迪斯尼公司的股票时,每股是65美元。虽然巴菲特很后悔当初将迪斯尼股票卖出(1966年在他买入时,迪斯尼的每股股价只有031美元,而他却在1967年以每股047美元的价格卖出了),但他依然认为65美元的价格是值得的。用他的话说:“迪斯尼拥有米老鼠,就像一只球队拥有乔丹一样,他们拥有了特许权。”的确,当时迪斯尼制作的卡通片风靡全世界,米老鼠更是成为不可逾越的卡通皇帝,同时股价也反映出了几十年来迪斯尼公司的价值增长。这正是巴菲特想要投资的公司,在长期内它的内在价值增长迅速,并且稳定。
然而这次巴菲特持有迪斯尼公司股票的时间依然不是很长,仅仅过了4年,在2000年的时候,巴菲特就卖掉了大部分他持有的迪斯尼股票。因为在这个时候,迪斯尼已经不是巴菲特买入股票时的那个迪斯尼了。巴菲特在解释出售迪斯尼公司股票时说:“我们当初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力特征有一种看法,现在这个看法变了。”的确,后来的迪斯尼公司在发展方向上已经有些迷失了。迪斯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大举进军网络业,把大量资金投入到Gotocom这样的搜索引擎网站中,而且还购买像搜信这样亏损严重的网络公司,从而导致了迪斯尼的主营业务出现偏失,竞争力下降。显然迪斯尼的内在价值已经在发生改变,但股票市场的滞后效应使它无法及时地将信息反映出来,巴菲特就利用这样的时机,将手中的大部分股票抛出了。
巴菲特从事股票投资的理论和实践都体现了他对市场有效理论的态度:他不相信短期内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所以他不做短期的炒作;他也不相信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永远有效的,所以他会利用市场失效的时候卖出或买入股票。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不要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
巴菲特曾总结出这样一个投资定律:在其他人都投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事实证明,大多数投资失败的人,都或有意或无意地遵循了这个定律。从巴菲特的投资定律可以看出,他从来都不会盲从于别人,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投资。
其实在巴菲特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懂得了不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的道理。巴菲特在劝告投资者不要盲目随众行动时,形象地将那些随大流的投资者比喻为旅鼠,指出许多投资者在投资时像旅鼠一样毫无目的,往往是追随着别人的脚步选择某种股票,从而在股价的大幅波动中使自己受损。巴菲特还曾引用过他的老师格雷厄姆讲过的一个笑话来讽刺盲目随众的行为。
我们并不依据别人认为股票市场将会怎么样来买进和卖出股票。股票市场的行动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何时买卖是正确的。但我们对公司的精确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是对的,换言之,我们应该集中精力于应该发生什么,而不是它应该在何时发生。故事说的是一位石油勘探者死后进入了天堂。在石油勘探者见到上帝的时候,上帝不好意思地对他说:“你确实有资格进入天堂,但天堂上分配给石油界的地方实在是太拥挤了,真的没办法再留下你了。”那位石油勘探者非常聪明,他对上帝说:“可不可以让我站在他们住的门口讲一句话?”上帝同意了。于是,那位石油勘探者就站在门口对天堂上的石油业者们大喊了一声:“地狱发现石油啦!”话音一落,就见所有人都从里面冲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向地狱跑去。这使上帝感到非常惊讶,并立刻请那位石油勘探者进驻天堂。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制造谣言的石油勘探者犹豫了一会儿,居然说:“算了,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去好了。”这个故事深刻揭露了从众心理的弊端,说明了投资者习惯了追随大众,有时候明知是假的,也会不由自主地跟随,这样的心理运用在投资上,自然是有赔无赚。所以巴菲特一直都坚持自己判断市场,永远不要被他人的言论或行为左右的原则。
巴菲特曾在与朋友的谈话时说:“当你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而且事实也非常确切时,你就不要犹豫,行动起来吧,不要顾及你的行动是否符合常规,也不要在意别人是否同意你的意见。”巴菲特始终坚持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并自己寻找证据,因为他感觉过多考虑别人的建议不但没有什么帮助,还会令他感到困惑。事实上,巴菲特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盛传新闻业的前景令人堪忧,许多投资者都纷纷抛售媒体公司股票。而此时巴菲特却没有盲目抛售,而是对新闻媒体公司进行了分析判断,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新闻业存在一项专有的特权,即保险免赔限度。
于是在1973年,巴菲特投资1062万美元买下了《华盛顿邮报》10%的股份,此时《华盛顿邮报》的股价已受到严重打击,其价值被严重低估,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1973年中期,我们以不到企业每股商业价值四分之一的价格,买入了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华盛顿邮报》全部股票。”此后,《华盛顿邮报》的发展,让许多盲目随众抛售投票的投资者懊悔不已,但巴菲特却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巨大发展,而且因为获得普利策奖而赢得了世界瞩目。此后,《华盛顿邮报》不断扩展业务,实力逐年增长。时至今日,《华盛顿邮报》已经成为华盛顿州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同时拥有华盛顿州的另一份很具影响力的报纸——艾弗雷特《先驱者》报。目前,《华盛顿邮报》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6000名,除了拥有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报纸外,它还拥有6家电视台。《华盛顿邮报》如今的股票价值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50亿美元。巴菲特当初用来投资《华盛顿邮报》的1062万美元到33年后的2006年底已经达到了1288亿美元,其投资回报率高达127倍。
从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的例子可以看出,投资者要想在股市中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盲目随众。就像巴菲特给投资者的建议:“如果股民集中定位于几个特定的公司股票,而不是盲目随众地从一只平庸的股票跳到另一只平庸的股票,那么你的投资业绩会更好些。”
不要试图预测市场
在股票市场上,有很多投资者都企图通过预测市场走势或经济情况来获得利润,还有很多所谓的股评家、分析师以预测走势为业。但巴菲特从不相信这些所谓专家的分析。他认为,以人们的认知程度,永远不可能预测市场,所以他告诫人们永远不要预测市场:“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正确预测市场走势的人。”
巴菲特认为相信市场能够预测的投资者最终都会沦为市场的奴隶,被市场利用。在他投资成名以后,巴菲特对那些恭维他领先市场一个月或半年的说法也总是嗤之以鼻。他告诫投资者:“你不可能靠风向标发财致富。”他还认为对股市的过份关心或预测毫无益处,只能妨碍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对于股市“明天、下周或者明年会如何波动”从来就不关心,他知道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里,股市也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上涨或者下跌。而在长期走势里,价格总会向价值回归,所以他认为“关键是你必须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利用,千万不要让市场误导你采取错误的行动”。
我深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根本是没有用的,预测本身只能让你更了解预测者,但对于了解未来却毫无帮助。我从来不对股票市场走势和经济周期进行预测,如果你认为宏观经济预测对于投资非常关键,或者你认为我必须能够胜任这种预测工作,那么你根本没有必要参加我们的合伙公司。巴菲特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在公开场合,都一直反对以对市场的预测来指导投资策略的制定。1993年10月27日,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演讲时,就曾公开对依靠预测股市走势进行短期投资的策略提出批评:“这样的短期投资就等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赌博。如果用大量资金进行这样的赌博,那么你很可能会血本无归。你可能会问如果一样东西的价格是其真实价值的2倍,有什么能够阻止它的价格上升到价值的10倍呢?你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最大的可能是最终你要在福利救济院向别人解释这个问题了。”
在股票市场上,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捕风捉影,因为他们在试图预测市场的过程中,已经被市场的不断波动弄得头晕脑涨,所以一旦抓到一点别人提供的信息就会轻易信以为真,于是有很多的所谓股评家趋机出现。这些股评家经常说股指或某只具体股票存在什么上涨的动力,或者受到了下跌的巨大压力等,讲得绘声绘色,就好像股票和股市都成了某种具有七情六欲的生物一样。许多人都不知不觉地相信了这些生动的语言,但巴菲特告诉投资者说:“股票并不知道谁是它的持有人。在股市上下波动时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情绪,而股票却没有任何感情。”
巴菲特早就明白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更知道那些靠股评、推荐股票在华尔街混饭吃的“专家”和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所以他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将研究的对象设定为企业的价值和前景,而不是股票的价格和走势。他从不关心股指或自己投资的股票在短期内的上下波动,因为他知道那是毫无意义的,他喜欢做的是,看着投资的企业价值一天天增长,等待着价格慢慢向价值靠拢。
巴菲特非常推崇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而凯恩斯的思想核心就是:不要试图估计市场的走势,应该集中精力了解你所熟悉的企业。巴菲特一直是这样做的,并因此获得了任何股市投资者都无法比拟的丰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