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也不要把你的所作所为告诉给其他投资者。这不是巴菲特多么的小气,因为投资策略是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精华,凝聚着投资人的大量心血,对于投资能否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利益的驱使,股市的很多投资者都争抢一块蛋糕,发现这项投资机会的人越多,与自己抢占这块蛋糕的人也就越多。这意味着自己得到的部分将减少,稍不留神,还有被别人独占的可能,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发财。这也是巴菲特不相信华尔街那些所谓的股市分析家的原因所在,他相信没有哪个想发财的投资者会轻易地将自己的投资想法告诉给别人。
所以投资者要有很强的保密意识,只有使自己的投资策略不泄露出去,才能确保投资万无一失。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学会保守
贪婪和恐惧是人类的天性。在兴衰交替、起落跌宕的股票市场中,对利润无休止的追求,使得人们在投资时情绪所起的作用往往比理性更为强烈,使投资者在面对有利可图的大好机遇时变得贪婪无比,以愚蠢的价格买入股票而被套牢,而当股票价格开始下跌时,那些处于浪尖上的投资者又会变得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掉下去。巴菲特将人们恐惧与贪婪的这两种心态称为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这种传染病常使股票价格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跌宕起伏。这种传染病何时发生,传染程度怎样,它引起的市场混乱将会持续多长时间都是无法预测的。为了战胜市场,避免流行病带来的灾难,巴菲特在巴隆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当贪婪成为主控市场的重要因素时要学会恐惧,当恐惧成为主控市场的重要因素时要学会贪婪。
在别人贪婪时学会保守,使巴菲特在震荡的股市中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轻松地在股市中游走,巴菲特的辉煌记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当别人贪婪时我们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们贪婪。无人对股票感兴趣之日,正是你应对股票感兴趣之时。6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牛气冲天,电子类股票、科技类股票突飞猛涨。1968年5月,股指不断创出新高,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了40倍到46倍之高,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倍。很多投资者在可能会出现的利润面前,时而恐惧,时而贪婪,最终后者占了上风,他们把套牢的恐惧忘得精光,变得非常亢奋和贪婪无比,进而失去风险意识,甚至在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却以一种赌注的心态贸然投资。证交所排起了长队,大量的买卖单据使股票交易所的人员忙得喘不过气来。这段时间的股票日交易量多达1300万股,比1967年的记录还要多30%,这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股市瞬息万变,股票分析人员也忙得不可开交,有研究人员称“证券必须以分钟间隔来进行研究”。巴菲特听到这句话的反应是,感到自己花点时间去取一听百事可乐都有负罪感。
这个时候的巴菲特创下了4000万美元的赢利,收益率达到589%的最高记录,其资产增加到了104亿美元。但是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冲晕头脑。他认为此时的股票都失去了投资价值。他在给合伙人的信中写道:“现在的投资时尚并不完全令我的智慧所满足(或许这是我的偏见),而大多数无疑是不合我的胃口的。我不会以这种途径投入我的资金的,因此我也确信不会用你们的钱来做这件事。”所以,为了保证所得赢利的安全性,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做出了激流勇退的决定,几乎将所有的股票卖出并解散了公司。
如果我要参与到公众中去,我就身不由己地要去竞争。我明白,我并不想毕生都在忙于超越那只投资的兔子,要让我放慢脚步,惟一的办法就是停下来。巴菲特隐退的决定是英明的。随后的时间里,牛市断断续续发出了死亡前的呻吟。第二年6月,道·琼斯指数下降到900点以下,进而逐渐演变成一场股灾。到第二年5月时,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种股票都比上年初下降了至少一半,众多的投资者在这场灾难中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一向坚持稳健投资原则的巴菲特面对极大的利益诱惑,在别人贪婪时做到了保守,及时退出市场而躲过了这场股灾,并维持了7%的收益水平,超过道·琼斯指数18个百分点。
面对利润的诱惑,及时退出市场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巴菲特隐退的勇气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他从不追求市场的短期利益,不会因为某种股票的一时大涨而心动,更不屑做投机家们做的事,他所注重的是市场的长期效益。只要是他认定了的股票,不管在短期内是涨还是跌都会长期持有,而因此避免了一次次股市泡沫给投资者带来的巨额损失。
正是巴菲特推崇稳健的投资策略、反对投机,所以他能够较好地规避风险,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到乔治、布什执政的4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无论经济是否景气,巴菲特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非常得好。在他从1959年的40万美元到2004年的429亿美元这45年的赢利记录中,其资产总是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而暴涨的情况很少出现。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在别人贪婪时的保守做法不无关系。
投资者要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人们都说股票市场如战场,风云变幻、诡谲莫测,在存在收益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和各式各样的美丽陷阱。巴菲特对这一点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认为买股票同做生意是一样的道理。在生意成交前,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各种情况,把钱交给一个诚实、守信、经营有方的人去管理。
在巴菲特看来,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一定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让市场的变化来左右自己的思想。然而很多的投资者与此完全背道而驰。在股市上涨、形势看好的情形下,投资者很容易高兴过头,将风险抛在一边,为了将利润追到手,变得非常大胆。而当股市出现低迷、股价持续下跌的时候,投资者却变得畏首畏尾,举棋不定,即使是在明知某股票的市场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其实际价格的情况下,也害怕受到一点点的风险伤害。
与这些投资者的做法不同,巴菲特认为,当股市低迷、股票下跌之时,正是风险较低、许多赚钱机会潜藏之时,而股票价格一路上涨、被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推到最高点时,恰恰是风险丛生之时,这时一定要谨慎避险。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要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不是说投资者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应该冒险的时候,由于对股市风险过于担心,变得战战兢兢、畏首畏尾,而不敢行动,这是与不懂得规避风险相对立的另一种极端行为。存在这种心理的投资者主要是混淆了冒险与避险的区别,有些行动看起来好似冒险,但却是经过仔细分析后有理有据的勇敢举措。
比如,在1973年至1974年的那次美国金融灾难使很多的投资者感到绝望和痛苦,但是巴菲特却认为这是投资的很好时机,果断地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同样是在1974年,美国的股票市场行情一度低迷,就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巴菲特采取了别人不敢采取的行动,他花费4000万美元的资金买下了《华盛顿邮报》。人们都认为巴菲特走了一步险棋,但是巴菲特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理由。
巴菲特知道《华盛顿邮报》的资产价值达到4亿美元,他们的净资产有一大部分就在企业里,而且其经营人员都是一些讲究诚信、能力很高的人,所以购买《华盛顿邮报》则是一项看似风险实则毫无风险的投资。
巴菲特时常提醒投资者在做出一项投资决定之前,应该首先对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否则即便市场存在再大的利润,盲目投资也有可能使你赔得血本无归。所以巴菲特总是告诫投资者不要贷款投资,这样风险承受能力是最弱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巴菲特才主张为规避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应遵循接近零风险的原则。巴菲特将投资的风险看作企业内在价值的风险,也就是投资者受到损害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绝不仅仅取决于股票价格可能出现的波动。所以他在选择股票时总是钟情于那些价值被低估的、具有成长潜力的股票,坚决不去追涨而买入价值被高估的股票,这不仅使他从容地躲过了几次大的股灾,而且获得了较高的收益。
从避险角度考虑,理性的巴菲特还特别反对市场投机行为。他认为,那些从事短线炒作、朝买夕卖的投机家所冒的风险实际上是最大的。指望昨天购买的股票今天就能够稳赚,那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在这里,实际上巴菲特也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了,不同的时间买卖,所面临的风险就不同。他还举例说:“如果你让我分析今晨买入可口可乐在明天出售时所要面临的风险,我会说,你所冒的风险是相当大的,而如果你是在十年后出售,那就是零风险的交易。”
为降低投资风险,除了要在进入市场之前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之外,还要在投资之前对市场和相关公司进行仔细的分析。巴菲特在决定某项投资之前,都会阅读大量的资料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