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早年是在民间流传,指通神做法的人能与阴阳两界的人沟通。后来慢慢用于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懂得随机应变。
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的社交环境,每天都在变换着不同的小环境,我们不可能以对待上司或下属的态度去和家人说话,也不可能以面试的态度来对待朋友,更不可能以职场对待下属的态度去对待客户。
所以说话要看场合,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才能显示出你的能力、修养,才能帮助你更快更好地把事情完成。
1.“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会让你更受欢迎
小王是某着名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长得十分帅气,能力也不错,可是毕业半年,连换了四份工作,最后还是自己开了个小卖店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政府机关行政部,每天登记一下考勤,收发一些文件,上班第三天有他们督察的一封信,小王给督察把信送过去,督察正在秘书室与大家安排工作,小王进门就说:“胡督察,你的信。”督察说了声谢谢又继续安排,小王站他身边一点走的意思都没有,还在旁边说:“你怎么不拆信啊,我还在等你指示呢,不会是哪个情人的信不敢拆吧。”众秘书在旁边想笑又没敢笑,结果三天后小王被调往某殡仪厂做登记员,这次小王吸取经验不随便说话了,但是他总是习惯性的在接待每一位客人时说:“你好,很高兴见到你。”结果是他立刻又被调到环保局负责清洁工的工作安排,这次工作很简单也很轻松,但是小王受前两次的打击现在工作非常卖命,每天晚上把第二天的安排写得清清楚楚、极其详细,领导为此常常表扬他,这次干了三个月,小王渐渐觉得前面那些单位是自己不会用人还怪他不会说话办事,于是小王每天哼着小曲去单位,往办公室一坐就开始打开电脑玩游戏,领导觉得有点大材小用了对他,于是就想安排一些其他的事给他做,小王一听:“我不干,这不是我的工作,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怎么可以随便把自己的工作往别人身上推呢,那是不负责任!”他劈头把领导数落了一顿,结果可想而知了。
小王从此下岗了,因为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受他的调涵。没办法,因为长得帅气,他就自己找了一家餐厅做服务员,这次他决定能不说话他就不说话了,多说多错,不说就不错了。可是他每次为客人开门关门都不说话,小费自然是没有了,客人也向经理反映说他的态度不行,于是他又失业了,实在不行了,小王于是开了个小店卖点生活用品与食品饮料,才能勉强过活……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看身处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如果你说话随便,不看周围情况,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就会很难堪,甚至会伤害到别人。因此,一个想受社会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所谓“进什么庙念什么经,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说话看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区分:
(1)自己人场合和外边人场合
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淡,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所以在与人交谈前先衡量一下你们之间的关系有多深,话能说到什么程度是最好的。若是对“外人”说话过于熟络会让人产生“攀交情”的感觉。
(2)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这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
(3)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我特地……”,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酌场合说“我顺便……”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者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偏偏说成是“特地”,有些小题大作,让对方感到紧张。
(4)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一般地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那样人家会说人乌鸦嘴,触霉头;在人家悲痛时,你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
(5)适宜多说的场合与适宜少说的场合
对方很忙,时间很紧,跟他说事情就得简明扼要。如果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观的要求,效果是不会好的。紧急事件,先处理事件再报告线索,否则等你罗嗦完线索,事件只怕已经无可挽回了。
2.入乡要随俗,不懂莫装懂
中国是个民族大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与传统,尤其是中国是个少数民族居多的国家,这点更要注意,因为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对于民族来说是极为神圣的。
中国的方言也是中国的特色之一,有人说,到了中国才真正了解到语言的多变和丰富多彩,同样一个中文词语却能演绎出“七十二变”的神通。所以令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大呼过瘾。但这么多方言却在交际中遇到了麻烦。
所以说,要在中国这块神圣土地上畅通无阻,惟一能避免出错的“权宜之计”便只有多说普通话了。但同时也要尊重各地的方言,因为往往同一句话在各地表达的意思却大不相同。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词,女仆听了,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可证明方言意义的不同。比方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年轻女子称小姐不错吧,但是在湖南女孩听来你是在讽刺她;比方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总算不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你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的避讳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对方可能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但心里总是不痛快的,在友谊上是不会增进的。比方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还不是十分严重,但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讨个说法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女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要那位教师举出她混账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当局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对方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为了一些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的事情而伤害了自己的友谊与人际关系,那是极不值的一间事啊,所以才有“入乡随俗”这么一说。在这些小细节上,尊重别人的忌讳也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3.该糊涂时且糊涂
我们经常羡慕孩子的单纯、糊涂,因为糊涂让你心无杂念,糊涂也让你轻松处世。我们常说“难得糊涂”,真是。再聪明的人都有解不开结,与聪明者周旋,不如以糊涂应对,这不仅是处世的学问,还是明哲保身的良策。当身处险地之时,“糊涂”也许就是最大的精明。
刘备建立起来的蜀汉王朝只统治了42年,就被魏国所灭。后主刘禅做了俘虏,他的一家和蜀国的一些大臣,都被东迁洛阳。当时,魏国虽是由曹操的后代做着皇帝,但其大权早已落在了西晋的开创者司马昭父子兄弟的手里。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便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按说,当时的晋王司马昭也应该是日理万机的了,有一天,他却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之苦,伤心得几欲落泪。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国。”这就是“乐不思蜀”成语的由来。
前蜀国秘书谷正同在洛阳,听说此事,连忙求见刘禅,说:如果以后晋王(指司马昭)还这么问你,你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父母亲的坟墓都远在蜀地,一想起这事儿,心里就难过,没有哪一天不思念蜀国的。然后你就闭上眼睛,做出深沉思念的表情。”
不久,司马昭又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就如谷正说的那样对答,然后闭上眼睛。司马昭说:“怎么竟像是谷正说的话呢?”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谷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相信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就这样,刘禅活到了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也许世人都会觉得刘禅是昏庸无道、没有骨气,可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他若是聪明如诸葛那却是司马所不容之人,又岂能如此逍遥。
而同样下场的南唐后主李煌作为亡国君主被俘到沛京,宋太宗派人监视他,发现李煌写了许多怀念故国的词,又后悔不该杀了替他保江山的大将。宋太宗觉得这李煌“贼心不死”,就用毒药把他毒死了。由此看来,刘禅当司马昭一再跟他提起故国的时候,表现得木讷无情,一副糊涂之极的样子,谁知这个昔日阿斗是真扶不起来的白痴,还是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的一种韬晦与心机呢!
糊涂有时候是种手段,就像变色龙以改变自己的颜色的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三国时的蜀将张裔,蜀郡成都人,在他担任益州郡太守的时候,当地一个大头领叫做雍阉的,背叛蜀国,把他抓起来送到吴国去了。后来吴蜀两国和好,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要他会谈之后请求孙权释放张裔。张裔被送到吴国好几年,他一直未过于显露自己的身份、才能。因此孙权不曾对他多加注意!于是邓芝一提起,他就同意释放张裔。待到张裔临走的时候,孙权才接见他。一来呢,孙权这人生性爱开玩笑,二来也是要试探一下张裔的才智如何。因而孙权问张裔说:“听说蜀地有个姓卓的寡妇,私奔司马相如,你们那儿的风俗为什么这样不讲究妇道呢?”
孙权借了这个发生在蜀地的故事来取笑张裔。但这张裔也没示弱,对孙权说:“我认为卓家的寡妇,比起朱买臣的妻子来,还是要贤慧一些。”张裔说的也是汉武帝时候的故事,不过发生在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三国时属东吴的地盘),有个叫朱买臣的,起初家里很穷,他妻子嫌他寒酸,弃他而去,后来朱买臣发迹,当了会稽郡太守,他的前妻又来依附他,最后到底感到羞愧,自己上吊死了。张裔用这个故事,对孙权反唇相讥。孙权没占上便宜,又换一个话题,对张裔说:“你回去以后,一定被重用,不会做普通老百姓,你打算怎样报答我呢?”张裔巧妙地回避了如何报答孙权的问题,只表示很感激孙权释放他,说:“我是个有罪之人,回去将要交由国家去审理,倘若侥幸不被处死,58岁以前是父母给我的生命,从这以后就是大王您给我的了。”张裔这段话说得很得体,孙权很高兴,谈笑风生,并流露他很器重张裔的神色。
张裔刚辞别孙权走出宫廷的侧门,就很后悔在孙权面前过于表现自己的机智,认定孙权必会有所行动。于是立即动身上船,并以加倍的速度航行。而孙权也果然认定张裔是个难得的人才,怕他为蜀汉王朝效力,于自己更为不利,遂改变主意想收为己有,若不能为己所用,也不能让其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立即派人来追,直追到吴蜀交界的地方,张裔已进入蜀国地界数十里了,追兵才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所以说有时候糊涂是一种智慧,这就是“大智若愚”的体现,真正聪明的人会懂得在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自己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最适合自己。
4.交际时说的话——寒暄要有度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免不了先跟人说几句场面话套套交情、拉拉关系。陌生人初次交往时大都会心存戒备,防人之心不可无嘛。寒暄是冲破这个障碍的有效方法,如果你在寒暄中,能有意、无意地插入一些吸引对方的话题,或是谈一些对方比较了解的事,由此展开交谈,那么,寒暄就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客套了。在寒暄做加入赞美、恭维等技巧,双方会因此打成一片,彼此的距离很快就会拉近。在不知不觉之中,对方就放弃了戒备的心理,进而产生“一体感”,愉快地与你交谈起来。反之,寒暄就是不断地说客气话,说来说去都说不完,听多人人家可能也懒得跟你客气下去了,适度的寒暄是必要的,过度的那就是无意义的了。那些无意义的话只是在浪费彼此时间而已。
那么,怎样寒暄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呢?寒暄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这可视具体的交谈对象和交谈环境而定。但我们可大致归纳为几点:
1.要保持积极的姿态
积极的姿态也是富有自信、易于合作的外在体现,这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交谈时语调要和缓,声音要洪亮,要面带微笑。伸手不打笑脸人嘛,所以在与别人相遇的瞬间,就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要争取主动,充分体现自己的良好愿望和真诚,真诚的态度能使对方渴望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完全满足。
2.注意力要集中
与人寒暄,要集中注意力,任何漫不经心的言行都会使对方感到被人轻视。寒暄是接触的第一步,你若第一步就表现得漫不经心,别人变会觉得你是看不起他,甚至说你对他个人有所成见。
3.内容要适当
寒暄之所以叫寒暄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打开彼此话题的导航,为的是营造一个谈话的气氛,它的话题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在寒暄的过程中应绝对避免使对方感到尴尬,触及对方隐痛,引发对方不愉快回忆及易于引起争议的话题,也不可漫无边际。如:小王最近刚刚跟女朋友分手,情绪很低落,下班途中遇到了同事大为和他女朋友。大为的女朋友在大为介绍完小王后脱口说道:“啊,你就是刚分手的小王啊,这么好的人你女朋友怎么不珍惜呢?”本来大为的女朋友是想夸奖小王,但初次见面就触及痛处,让对方很尴尬。
寒暄的内容还要根据对方的心情而决定,要分析对方当时的心情后再决定打招呼的内容和表情。比如对方家里刚发生不愉快的事,你从其面部表情上就可以分析出来,因此,在此时打招呼,声音就不要太大,语言不要太热情,要低八度,或用询问式的语言,同时用安慰的语气来招呼。如果对方脸上喜气洋洋,你便可热情地打招呼,使对方感到温暖,进而展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