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王珪、蔡确入宫奏事。神宗满脸病容,精神不振。他正想召二人进宫商议擢用苏轼一事。王珪抢先上奏道:“陛下,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贬放期间,竟私设公堂审理人犯,公然藐视朝廷律法,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张茂则急忙把奏章呈给神宗。
神宗看完奏章,气愤地扔在地上,说:“这个苏轼!朕本想告知二位卿家,朕欲令苏轼修史,擢他回京,不想他又生出这种事端……”王珪乘机说:“陛下,‘乌台诗案’国人上下无不知晓,若马上重用罪臣,天下必以为错不在苏轼,而在陛下,对陛下圣誉恐有不利。”蔡确也连忙上奏:“陛下,苏轼以戴罪之身,违条乱法,罪上加罪,足见其不念圣恩,毫无悔意。陛下,此等罪臣,何堪重用?”
神宗被二人说得心烦意乱,加上病体沉重,便下口谕警诫苏轼慎重行事,不可越权干政。王珪、蔡确仍嫌处罚太轻,神宗不耐烦地说:“那就再罚俸一年吧!”王珪还要再进言,神宗已由张茂则扶着退入内宫了,只好怏怏退下。
苏轼郁郁不乐。朝廷将他罚俸倒在其次,他烦恼的是自己无力改变这种恶俗,那狗官吴通判又百般掣肘。眼下春耕正忙,苏轼每日闷闷地下地干活,愁眉不展。朝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寒食节的时候,家家禁火。绵绵春雨下了三五天,无法出门耕作,苏轼只好坐在书房内长吁短叹。屋侧的海棠花都落了,为泥水沾污,好不令人怜惜!而灶房中冒出的湿苇难以燃烧的浓烟,遮住了他远望大江的视线。苏轼叹了口气,拿出家酿的酒来自斟自饮了几杯,提笔写下两首诗来: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便是苏轼有名的《黄州寒食诗》,然而比诗更有名的,是苏轼手写此诗的书帖。《寒食帖》至今仍流传在世,与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寒食节尽,太守派人送来新火。苏轼听说徐君猷从武昌府办事回来,急忙登门造访。
王闰之在家忧愁叹气,她最害怕丈夫出去管他不该管的事情。这大半年来苏轼在家耕种读书,外出访友游玩,让她安心不少,不想他本性难移,又闹出这一桩事情来。她担心不知什么时候祸从天降,如在湖州一样,官差又会冲进家里来抓人,朝云赶忙宽慰她不要胡思乱想。王闰之叹了口气说:“跟着你先生就得认这个提心吊胆的命。如今又被罚俸一年,以后日子可怎么过呀?”朝云笑着安慰说:“夫人,事已至此,急也没用了。好在咱们自家有地,不愁无粮。”王闰之点点头。
朝云接着说:“只是先生自接了圣谕以后,就郁郁不乐,饭也不好好吃,只知道早晚下地耕种。长此以往,先生的身体恐怕吃不消啊。”王闰之说:“是啊,气大伤身。他如今不比年轻时候了,也该静心养性了。那些闲事再不要去管了,好心去管,却两头不买好,又是何必呢。朝云,我劝他没用,你替我说说,他听你的话。”朝云听了,两颊绯红,害羞地说:“哪里。夫人,先生心中清楚夫人是为他好的。”王闰之看着朝云,心中若有所思。
苏轼见了徐太守,讲起乡民溺婴及吴通判置之不理等事,痛心地说:“徐太守,此种恶俗一定要革除。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重。对牲畜都是这样,何况人呢?俗话说小孩子得病而死是无辜,这般死法才是真正的无辜啊!”
徐太守是仁德之人,但对此事也无可奈何,叹气道:“子瞻啊,此地不知何时兴起了这种恶俗,没有男孩的人家头胎生了女孩都要用水溺死或是活埋,省下钱来养儿子,真是造孽。但居然世代沿袭,相传了下来。我也知道该革除这种恶俗,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日内要见成效只怕不行。”
苏轼坚定地说:“正因如此,徐公啊,就该立即以法律告之于那些乡民,向他们宣讲善恶,约束他们的行为,若遇再犯者当以刑罚惩处,则革除这种恶俗指日可待;若迟疑不动,它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风俗。”
徐君猷非常敬佩苏轼的爱民之心,当即表示会上奏朝廷,请示革除恶俗,同时又不无忧虑地说:“子瞻,因为此事,你不惜与吴通判对质公堂,公然交恶。那吴通判仗着是王珪的学生和亲信,连我拿他也无可奈何。这次朝廷罚俸,一定是他捣的鬼。子瞻今后可要提防着他,万一圣上再误信这帮小人的谗言,添下新罪名来,就不好办了啊。”
苏轼笑道:“多谢徐公关心。这些小人苏某见得多了,来者不拒。”徐君猷好言劝慰,斟酒来与苏轼对饮,二人畅谈至深夜而别。
一日,苏轼与苏迈干完农活,扛着锄头从东坡上下来。路过一片竹林,见竹林里人影闪动,两个汉子正往深处疾走,隐约还有婴儿的哭声。苏轼急忙跟过去,见两个人正在地上刨坑,另一个人正从竹筐内取出一个婴儿来,放进坑内,吩咐旁人赶快填土掩埋。婴儿哇哇直哭,那两个汉子却无动于衷地继续填土。
苏轼大惊,冲过去大喊:“住手!快给我住手!”一个汉子急忙上前阻拦,把苏轼推倒在地。
苏迈跑过来把父亲扶起,苏轼上前质问:“你们活埋自家婴孩,良心何在?”那抱孩子的汉子答道:“我家中穷苦,养不起娃。这是本地风俗,什么良心不良心的!”说完,又叫人赶快填土。
苏轼急了,大吼道:“住手!快给我住手!为了不让你全家挨饿,这婴孩就该死吗?你竟要活埋她们,这等禽兽不如的行径都做得出来!”说着又要冲过去抢出孩子。两人把苏轼架住,拼死不让他靠近。
苏轼眼看着他们一锹土一锹土地把婴孩掩埋下去,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至无声。苏轼悲愤至极,大哭道:“大胆恶徒,丧尽天良,快住手啊!”无奈被人架住,怎么反抗也动弹不得。苏迈上前解救,也被推倒在地。
苏轼躺在地上放声大哭,头发都散乱了:“天杀的恶俗!天杀的恶俗!”苏迈忙爬起来抱起父亲。苏轼不顾浑身尘土,愤怒地冲到通判堂,撇开众衙役的阻拦,直闯到堂上,指着吴通判的脸骂道:“昏官!方才我亲眼看见几个乡民活埋女婴,惨绝人寰,你却坐在这里不闻不问!你这是助纣为虐,我要上报朝廷,问罪于你!”
吴通判见苏轼闯来,着实一惊,冷笑道:“大胆苏轼!你刚刚被罚俸一年,圣谕言犹在耳,今日又来咆哮公堂,越权干政,你这是违抗圣命!该被问罪的是你!”苏轼怒骂道:“昏官,满嘴伪善之词,你只管当官,人命你却不管!”
吴通判恼羞成怒,大叫道:“苏轼匹夫,本官告诉你,不管那是不是本官的事,你无权过问!来呀,将罪官苏轼拿下!”众衙役冲上来把苏轼反剪双手摁住,苏轼暴怒喊道:“昏官!”苏迈冲过来阻拦,也被擒住。
吴通判抬起手扇了苏轼一耳光,奸邪地笑道:“看你还猖狂!什么大宋第一才子!你父子二人今日咆哮公堂,妨碍公务,我就要治你的罪!来人!把苏轼押入大牢!”
苏轼仍怒骂不止:“昏官!你无权押我!放开我!”吴通判毫不理睬,得意扬扬地退入内堂,提笔给王珪写信。他仗着王珪的权势才敢羁押朝廷罪官,这回抓着苏轼的把柄,一定要狠狠惩治一番,上次朝廷罚俸实在是太轻微了。写完信,急忙差人送往东京去了。
王闰之得知丈夫和儿子被关进监狱,急得大哭:“早跟他说不要管闲事,不要管闲事,如今惹下了这么大的事,连同迈儿也被关入牢中。这可如何是好啊!”家中范英跟苏迨、苏过都六神无主,只有朝云镇定地对王闰之说:“夫人,如今急也是没用,依我看,夫人何不去找徐太守,让徐太守找那吴通判说说情,我想徐太守的话他不会不听。”王闰之想如今也只有如此了,慌忙跑到太守府去。
徐君猷听说苏轼被吴通判抓进监牢,也急得来回踱步,无奈地说:“苏夫人啊,这吴通判得当朝宰相王珪庇护,一直恃宠骄矜,目中无人,对子瞻兄更是心怀敌意,本太守也拿他无甚办法。”王闰之又急得流泪:“徐太守,你能不能找那吴通判说说,他毕竟是你下属。子瞻虽然对他不敬,但是因急公好义而起,他也该当体谅啊。”
徐君猷好生安慰道:“苏夫人,子瞻兄一心革除黄州恶俗,能想常人不能想,敢做常人不敢做,实在令我这个太守汗颜哪。但子瞻兄不该与那吴通判正面冲突,让他以藐视公堂之名问罪囚禁,这就难办了。不过夫人请放心,子瞻兄处境艰难,仍不忘仁爱之德,真是令人感佩。本太守岂能不帮他呢?”王闰之稍微安下心来。
徐君猷急忙去通判堂找到吴通判,吴通判知他必为苏轼而来,佯作签署公文,倨傲不理。徐君猷见状正欲发怒,但又强行忍住,说道:“吴通判,我来此是关于羁押苏轼一事。他虽行为失体,有咆哮公堂之嫌,但念他有心革除黄州恶俗,其心劝善,若将其羁押未免罚之过重。吴通判,你以为呢?”
吴通判这才起身说:“那苏轼好生猖狂,口口声声辱骂本官,还要出手袭击本官!圣上刚下圣谕,令他持以慎重,勿再轻躁。他非但不听,反倒比此前还要肆无忌惮!徐太守,苏轼违抗圣命,藐视公堂,欲打朝廷命官,数罪并罚,理当羁押!”
徐君猷冷笑道:“本太守倒是听说是通判大人打的苏轼。”
吴通判素来肆无忌惮,也不把太守放在眼里,狂妄地说:“谁看见了,你大可拉苏轼过来与我对质。徐大人,我知道你与苏轼私交甚好,可你也不能废公徇私啊。此事我已去公文如实禀报宰相王珪大人,王相公自会依律审处。王相公所回公文没到之前,苏轼应被押在牢中!”
徐君猷见他趾高气扬的样子,发怒道:“你越级上报,到底你是太守还是我是太守?”吴通判故作恭敬的姿态得意地说道:“徐太守,话不可这么说,我乃在官言官,尽忠分内之事,与是不是太守有何干系?”徐太守气得拂袖而去,一面好言安慰王闰之,一面写明奏章递往汴京,请朝中同道协助斡旋此事。
苏轼与苏迈被关押在黄州府监牢内,狱卒都是黄州本地人,都知道苏轼的仁德,因此并不为难他们。后半夜,苏迈睡着了,苏轼却辗转反侧,难以安眠。月光从窗棂间透了进来,清寒似水。苏轼想到自己半生忧患,无论在朝在外,处处受谤遭黜,不禁深深长叹。回想少年时致君尧舜、济世救民的那些凌云壮志,竟恍惚如云烟一样捉摸不到。本以为贬谪到黄州,该安于田亩的,却还是改不了旧脾气,以致如今又在监牢里仰望明月。人生究竟该怎样摆脱这些忧患之心的缠绕呢?
正寂静之时,忽听见天边一声哀哀的雁鸣,凄断人肠。苏轼惘然觉得,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失群孤飞,不觉吟出一首词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转头看着熟睡的儿子,心头才觉得一点点安慰,也躺下睡去。
第二天,王闰之带着朝云送饭进来。苏轼正在牢中踱步,听苏迈背诵《孟子》:“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见到王闰之进来,笑说:“夫人,朝云,你们来了。好啊,又可以吃我的东坡肉了。”王闰之嗔怪道:“你呀,还有心说笑。”忙将饭菜盛给丈夫和儿子。
王闰之又说起找徐太守的事:“我央求徐太守去找吴通判说情,结果他跟吴通判大吵了一架。那吴通判怕是不怀好意,我担心又会……”苏轼忙安慰道:“夫人不必担心,‘乌台诗案’都挺过来了,大不了再把我贬远一些嘛。我在此处,倒也乐得清静。只是家中田地少了我和迈儿二人,一旦荒废,往后我们一家吃什么啊?”
王闰之凄然一笑:“子瞻,你放心。迨儿、过儿懂事了许多,一读罢书就去田间劳作。加上我和朝云,这农耕不会耽误的……”苏轼笑道:“连夫人都下地耕作了,看来我这次坐牢也不是满盘皆输啊。”朝云与苏迈都笑了。
王珪收到吴通判的密信,急忙找蔡确来商议。蔡确看完信,大喜道:“相公,我明日就去奏明圣上。这一次,苏轼可不止罚俸那么简单,必定要他获罪再贬!”王珪冷笑一声:“持正啊,老夫早就知道此事不会完结。以老夫多年来对苏轼的了解,他绝不会一个回合就退下。他自己遇事,逆来可顺受;但遇见别人的事,一定是拉不下面子,逆来而不顺受。仍旧是读书人的脾气啊。”蔡确不明白王珪的意思。
原来王珪深谙官场之道,懂得应人接物之术。正是凭借这个手段,他不断排挤他人,攀爬高位,屹立官场不倒。他深知苏轼倔强直率的脾气,你越压他,他越强;你避开他,不理睬他,让他扑个空,他反倒不知如何是好,不战自退。王珪劝蔡确道:“持正啊,为官之道,你还是稚嫩了些啊。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凡事都用强,不见得都有效。老夫听说徐君猷也要给圣上写奏章,圣上若知道苏轼私设公堂是因救助婴儿而起,十有八九就会原谅他。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圣上听不见苏轼这个人名。听不见,他也就想不起此人来了。你明白吗?”蔡确恍然大悟,感激涕零:“相公实在英明!多谢相公提点。”二人就此商议,使了个以退为进的方法,移文到黄州令太守尽快释放苏轼。
徐君猷收到公文,即刻到通判府令吴通判放人。吴通判见是王珪亲笔指示,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敢不遵从,只得赔笑签署公文,将苏轼放出来。
苏轼回到家,妻儿都欢喜万分。晚上苏轼去太守府上拜谢,徐君猷置酒相邀,深感歉意地说:“子瞻啊,本官无能,以致你经此牢狱之灾,连日来深怀愧疚,哪里担得起这‘多谢’二字啊!”苏轼仍举杯敬谢。
徐君猷想到王珪指示吴通判释放苏轼,心中隐隐感到忧虑,说:“那吴通判是王珪、蔡确等人的奸朋之党,素来与你作对。这次竟然是王珪授意释放你,而且也没有惊动圣上。”苏轼笑道:“王珪老奸巨猾,也许是欲擒故纵之术。”徐君猷点头称是。
苏轼倒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他关心的是黄州溺婴恶俗有没有得到改变。徐君猷叹气道:“子瞻,我连日来差衙役们去村中劝诫晓示,禁止杀婴,但收效甚微。这些乡民们说,反正不杀也养不活,故而仍是照杀不误,只不过不敢明着杀了。唉,要除此恶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啊。”苏轼着急地说:“太守,可否让我去晓谕乡民……”徐君猷说:“不可啊子瞻,那王珪这次明令禁止你越权干政,否则一定严办贬职。所以你千万不可妄言轻动,此事由我来办就是。”
苏轼忧闷地饮尽一杯酒,拍着桌子叹道:“唉,眼见这恶俗横行,却无能为力。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自离境,不得越权干政,这些都无所谓,无官一身轻嘛!但见恶行于世,却要做个袖手旁观之人,这等于夺我心志,斩我手足,使我百无一用啊!”徐君猷劝酒道:“子瞻,不必忧愁。此事从长计议,总会有解决办法的。”苏轼知道徐太守是在安慰自己,闷闷地喝得大醉,至半夜方起身告辞。
苏轼醉醺醺地回到雪堂,晃晃荡荡来到门口,见大门已关,敲门也无人回应,大概是家人都睡着了,就索性坐在院子里的石阶上,静静地听江潮起伏。明月悬空,无言地照着苏轼佝偻的身影。
苏轼想到自己饱读圣贤之书,满怀济世之念,现在却连黄州千百婴孩的性命都解救不了,不禁苦笑,拈起一根树枝随意在沙地上写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日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