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诜回到驸马府,神情落寞。一个人躲进画室,看到桌案上的笔墨纸砚,心中气愤,上前把桌案掀翻,摔得“哗哗”作响,接着大骂道:“小人当道,忠良受害,天地不容!”西蜀公主闻声而至,急忙询问他为何如此动怒。王诜便把朝堂上李定等人以苏轼作诗诽谤新法之事说了一遍,西蜀公主感叹道:“真是小人当道,吟诗也能牵出罪过来!”王诜叹气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回连圣上都下旨押子瞻进京,恐怕凶多吉少啊!”
西蜀公主担心地说:“本宫知道,是驸马为苏轼刻印诗集,恐怕也会牵连进去的。”王诜一拍脑门,懊恼不迭地说:“王珪老贼!可恶至极,怪不得他跟我要子瞻的诗集,原来是暗中要诬陷于他!公主啊,你去向太后求求情,救救子瞻这一难吧!”
公主本意是为王诜担心,想不到他只想到苏轼的安危,对自己却浑然不顾,不禁又懊恼又觉好笑,端着架子故意撒娇说:“驸马也知求本宫了,你不是说永不求我吗?”王诜无奈地施礼说:“公主大仁大义,请见谅吧!眼下救人要紧。”公主不依不饶,旋即哀怨地说:“本宫帮了你,你就对本宫言听计从;事情一过,依然如故,冷落本宫。”王诜听了,立刻说:“天地良心,为夫岂能如此无状”言毕,跪于地上,说:“公主,为夫求你了,救救子瞻吧!”说完,王诜泪水滚滚而下。
西蜀公主为之一惊,忙上前相扶,说:“驸马请起,你为朋友肝脑涂地,为妻又怎能坐视不管呢?况且国之忠臣。本宫这就去求母后。”
此时,御史台大院中的几棵古松上,一群乌鸦在嘶叫着。树下的李定、舒掸焦躁地来回踱步。原来,他们找了很多人,要他们去湖州逮捕苏轼,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这时,脸皮蜡黄、络腮胡浓密的皇甫遵进来施礼说:“殿前诸班都虞侯皇甫遵见过李大人、舒大人。”李定欢喜地说:“不敢,不敢。你可是皇亲国戚啊!皇甫兄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见教?”皇甫遵笑着反问:“大人,下官之意,难道大人不知?”李定、舒掸登时会意,拱手道:“那就有劳皇甫兄走一趟,路上可要好好照应苏大人!”皇甫遵会心一笑。
王诜忽然想起还要将这消息尽快告诉苏轼,便立即差人去打探李定究竟派何人做押解官。仆人回报说是太皇太后的远房表侄——都虞侯皇甫遵。王诜知道他是个势利小人,恐怕途中会对苏轼不利。王诜心中惊慌,急忙写了一封密信,告知在南京当通判的苏辙火速通知苏轼朝中动向,令仆人连夜去送信,仆人迟疑地说:“大人,按大宋律法,这样通风报信是重罪,要不要……”王诜瞪了他一眼,喝道:“怕什么!出了事有老爷我担着。赶紧去南京!”仆人不敢多言,飞马赶去南京。
西蜀公主慌慌张张地奔进怡养殿,边走边喊:“母后!”高太后正在看书,见女儿神色惊慌,以为女儿和驸马又吵架了,前来告状。公主摇头否认,接着说:“母亲,驸马为苏轼出了诗集,台谏们以苏轼讥讽新政为名弹劾苏轼。皇兄一怒之下,要以诗案治苏轼的罪。”高太后吃惊地说:“竟有这等事?”说完,又起身喃喃自语地说:“苏轼乃国之名士,自杭州、密州、徐州任职以来,政绩不凡。天下读书人也无不视其为文坛泰斗,如何忽然又以诗治罪呢?况且,这些诗已过去数年,分明有小人要谗害忠良。”
西蜀公主忙点头称是,并说情势十万火急,请太后快救救苏轼。高太后得知苏轼并没有革职,只是召还京城问话,心中稍稍安定,缓缓说道:“嗯。莫急,此时你皇兄正在气头上,不宜去找他。况且,祖宗有制,后宫不得干预朝政,待事情水落石出,哀家自有主张。”西蜀公主无奈地点头答应……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改知湖州,接到调任的圣旨,辞别远送出城的徐州官员和百姓,带着一家人南下,于四月抵达湖州。
湖州南接杭州,北濒太湖,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战国时楚国春申君徙封于此,筑城置县,因其泽多菰草故名菰城县。隋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苏轼通判杭州,曾因公事多次来往湖州,这回也算是重回故地了。湖州官员、百姓听闻保全徐州城的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来任湖州太守,兴奋不已,纷纷出城迎接,令苏轼一家感动不已。
苏轼一家在府衙安顿停当,趁着天晴,便与采莲在院内晾画。突然一个青年衙役快步走了进来,正是苏辙手下的差官李福。他慌慌张张地进来要找苏轼,采莲忙将他领进来。李福向苏轼施礼道:“大人,小的奉南京苏大人之命,来给大人送信。”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苏轼笑着对采莲说:“是子由送信来,不知有何事。”展信读罢,不由得脸色大变。
李福担忧地说:“苏大人,我们家通判大人说了,李定在朝堂上弹劾大人,圣上大怒,要遣专使前来拿问。据说,驸马爷为大人出了诗集,那伙人发现后,说您有以诗讥谤新政之罪。您写的一篇什么灵壁……”
苏轼一下就知道其中原委,知道这祸是躲不过了,接口道:“是《灵壁张氏园亭记》。”李福点头说:“对对对,就这篇文章,说是也有谤君之罪。通判大人令小的转告太守,速想办法。”
采莲一听,慌得直叫:“这可如何是好?”苏轼皱着眉头,示意家人不必惊慌,坦然说道:“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岂能躲避求全。况且,我并无罪,只是说了几句实话。若说实话也有罪,那苏某苟活于世还有何意义,不如与屈原一样投江算了!告诉子由,让他放宽心即是。”李福点头答应,心中对苏轼的坦然既惊奇又佩服,转身回南京复命去了。
王闰之得知朝廷要来抓人,急得大哭:“叫你不要作诗议论朝政,眼下祸从天降,可怎么得了?”苏轼安慰道:“子由信中说,只是回京接受询问,并未罢官问罪,不会有事的。再说我坐得直,行得正,问心无愧,有何惧哉!”闰之当即无话。
第二天,苏轼着官服坐于湖州府衙大堂之上,衙役侍立,静静等着差官到来。忽然闯进来五人,手执刀剑,杀气腾腾地围在府衙门口。皇甫遵身穿官袍,手持笏板,其两旁差人青衣黑巾,刀剑在腰,到堂下站定。苏轼神情自若,下堂来到皇甫遵前,施礼说:“苏某自知得罪朝廷,请让苏某与家人告别。”皇甫遵瞥了苏轼一眼,冷冷地说:“还不至于如此。御史台有令,押解大人进京问案。”苏轼淡淡笑道:“你还叫我大人?就是说朝廷尚未削夺我的官职?”
皇甫遵尴尬地点头承认,旋即摆手,四个随从迅速来绑苏轼。湖州府衙役大喝一声:“谁敢!”未等四人动手,已将他们镇住,把皇甫遵也吓得后退了几步,大喊道:“怎么?要拒捕抗命吗?”苏轼喝命衙役退下,四个差人仍上前欲绑苏轼。苏轼凛然说:“我尚是朝廷命官,岂可随便缉拿?”皇甫遵冷笑说:“我只知御史台有令,羁押进京,不问其他。拿下!”差人见苏轼镇定自若,一时迟疑不定。
苏轼淡淡一笑,说:“无非是蔡确、李定兴风作浪罢了!谅你们也不敢置老夫于死地!”皇甫遵一愣,再次喝命差人拿下苏轼。差人们只好上前,低声说:“大人,公务在身,我们也是无法。得罪了。”说完,将苏轼五花大绑起来,乌纱帽也坠落于地。然后他们如同捆缚鸡犬般地推搡着苏轼出了公堂。
湖州府衙外,闻讯赶来的官员、衙役、百姓哭跪于地上,纷纷为苏轼告饶求情。有许多年轻百姓团团围住皇甫遵和差役,大声质问苏太守所犯何罪,更有的百姓直接呵骂他们为狗官、狗腿子等。皇甫遵见状大惊,壮着胆子喝道:“刁民!违抗圣旨,罪加一等,让开!”
苏轼心中万分感动,大声说:“各位同人,父老乡亲,朝廷无非是叫我进京问话,你们不要担心,万不可冲撞专使。”不料,有百姓立刻高声质问道:“问话还绑人?哪有绑人问话的?打死这帮奸贼。”一时群情激愤。众人听到此言,纷纷响应,层层叠叠地拥上来。皇甫遵和差人们登时惊慌失措。
苏轼见情况危急,立刻以身挡住差人和皇甫遵,高声说:“乡亲们,千万不要这样,打了官差,我无罪也是有罪了!”众人一惊,渐渐停止大闹,都哭道:“苍天啊,哪里还有天理啊!”“苏大人是好人哪,菩萨啊!怎么不显灵啊!”“断子绝孙的奸贼啊,早晚要遭报应!”皇甫遵乘机催促差人:“快走,快走!”他们缩头缩尾、胆战心惊地押着苏轼向苏家走去。
王闰之在家又惊又怕,慌慌张张地跑到苏轼书房,将苏轼诗文稿件全都收拢起来,抱到厨房,一边撕一边扔进火盆,哭泣着说:“让你写,让你写,告诉你祸从口出,你就是不听。”朝云大惊,急忙劝阻:“夫人,这些可都是先生的心血啊。再说这事情不怨先生。”王闰之瞪了朝云一眼:“哼,当初小莲姐在的时候,就处处护着先生!他不写诗,朝廷会来捉他吗?”朝云吓得不敢吱声,但看着苏轼的诗文都烧掉了,眼泪直往下掉。苏迈壮着胆子劝说:“母亲,事已至此,也无可挽回了。烧了父亲会生气的!还是想想父亲到京城该怎么办。”苏迈妻范氏也哭着劝说:“婆婆,别烧了,别烧了,这是公公的命根子啊!”夫妻二人边说边从火盆中往外抢那些字纸,王闰之哭着说:“命都没有了,还管生不生气!这哪是命根子,这是命中的祸根!”边哭边从苏迈夫妻二人手中抢回字纸,扔进火盆。年纪幼小的苏迨、苏过吓得不知所措,站在一旁不住地哭泣。
这时,五花大绑的苏轼回到家中,见全家人正在喊天哭地,乱作一团,不禁心中痛如刀绞。王闰之见苏轼被绑着回家,扑到他怀中大哭。采莲和朝云都过来扶着她。苏迈拉着苏迨、苏过在一旁抹泪。
苏轼平静地说:“都不要哭了,闰之啊,你能否学那杨朴之妻呢?”王闰之停止哭泣,疑惑地抬头看着他。苏轼泰然地讲起了故事:“本朝真宗时有一隐士叫杨朴,能作诗,但不愿做官。真宗皇帝就派官兵押他到朝廷,问他是否会作诗。杨朴说不会。又问到临行时可有人赠诗否?他说只有老妻送了一绝‘且休落拓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圣上闻后大笑,就把他放回去了。”
王闰之忍俊不禁,破涕为笑。采莲表姑过来哽咽着说:“家里有我,你放心,天塌不下来,让迈儿陪你进京,路上好有个照应。”苏轼含着热泪点点头,说:“表姑,你老人家要多保重啊,家里就交给你了!”接着嘱咐采莲、王闰之带着家人收拾好行装后,便去南京投奔弟弟苏辙,再看朝廷如何处置。采莲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苏轼身上的捆绳,泪如雨倾,低声说:“子瞻,想开些,佛祖会保佑你的。苍天有眼,他会听到老身和百姓们的哭声。”苏轼单腿跪地向采莲施礼,采莲抱着苏轼的头哭了起来,其余人无不擦泪。差人中也有看不过去的,悄悄地把头转向一边。
皇甫遵不耐烦地催促苏轼即刻上路,采莲带着王闰之等跟随着走出门外,一直送到码头。
沿途聚集了闻讯赶来的湖州百姓,他们啼哭不已,跟在苏轼等人的后面,沿路哭送。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黑暗的一天,泱泱诗国由此开了写诗获罪的先河。苏轼到任湖州知州仅三个月,就被捆缚前往京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浇得人睁不开眼,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皇甫遵害怕拖延太久会再生事端,急令差人把苏轼押到官船上,苏迈也跟着上了船。王闰之跪在码头上,失魂落魄,采莲和朝云两边扶着她,在雨中淋得发髻散乱。苏轼见了,心疼地说:“回去吧,不会有事的。闰之,只管安心等我回来。”旁边的百姓也都哭送不已。
苏轼所乘小船消失在茫茫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