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之役即辽宋第一次战争,是北宋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北伐战争。979年,宋太宗赵匡义消灭了北汉政权,准备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对辽发动了反击战,一路势如破竹,辽的州县长官纷纷投降,很快逼近幽州。宋军分四路攻城,辽将多降,幽州城中恐惧,几乎不能支持,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打败辽将耶律沙,但由于宋军长期连续作战,兵将没有得到休整,战斗力十分疲乏,15日没攻下幽州。辽军名将耶律休哥以强大的兵力援助幽州,在高梁河打败宋军,宋军死者万余人,宋太宗负伤乘驴车仓皇逃归,军器物资损失不可胜计。高梁河之役失败后,辽军又时常南下骚扰。980年3月,辽兵10万又向雁门关进攻,气势汹汹,宋朝杨业一军,在雁门关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杨业带领几百士兵,从辽兵背后杀出,杀死辽驸马萧多罗,活捉了将军李重海,打乱了辽军攻势,取得了胜利。经过雁门关这次出奇制胜的袭击,北方形势暂时稳定下来。
雍熙北伐
辽宋第二次战争是986年宋军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北伐战争。982年辽景宗死,圣宗耶律隆绪即位,皇太后萧氏摄政,宋太宗借机北伐。986年,宋太宗亲自指挥了对辽的军事行动,从山西、河北分三路出兵:曹彬等率领东路军从河北雄县出击,牵制辽军主力曰中路军有田秉进率领,出河北涞源《西路军有潘美和杨业率领,出雁门关。以曹彬军攻涿州吸引辽军主力,后两路绕到辽南京今北京)北边,三路合围,拟攻取南京。西路军与中路军收复了一些失地。但东路军大将曹彬贪功冒进,军粮运输跟不上,抵达涿州时,遇辽军主力,因军粮短缺,仓皇撤退,在离涿州西南40里的岐沟关被辽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领的骑兵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死者过半。赵匡义连忙下令全线撤兵,由潘美和杨业断后。杨业和潘美约定把辽军引到陈家谷口,丨旦潘美逃之夭夭,杨业苦战,不幸被俘,绝食壮烈而死。辽宋第二次战争以宋先胜后败而结束。从此,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米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澶州之战,澶渊之盟
澶州之战即辽宋第三次战争,是发生在1004年的防御战。1004年,辽国萧太后和耶律隆绪率领20万大军南下,中外震惊,辽军长驱到澶州北城,准备渡河南进,一直打到汴京。北宋朝廷惊慌失措,大多数大臣主张南迁,独寇准等少数大臣主张积极抵御,要求皇帝亲征。11月,宋真宗御驾亲征,极大地鼓舞了北宋军民的斗志,集结在澶州周围的宋军就有几十万。辽国先锋萧达览到澶州城下察看地形,被宋军射死,敌人的嚣张气焰一下子被打了下去。杨延昭的部队在河北徐水东拦截南下的辽兵,并上书要求收复失地。辽军初战失利,又失大将,深恐深入宋境有后顾之忧,又加宋军士气高涨,有退兵之意,但宋真宗缺乏勇气,急于求和。当时,辽军处处被动,处于不利地位,“宋与辽却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和议规定:辽朝皇帝称北宋皇帝为兄,北宋皇帝尊萧太后为叔母,但宋朝每年要给辽20万匹绸缎和10万两银子。这次和议充分暴露了北宋统治者的昏庸与无能。
辽国的衰落
辽国的衰落从圣宗开始。辽圣宗统治后期,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1029年,渤海国创始人大祚荣的后裔大延琳利用人们的不满情绪,起兵反辽,自称皇帝,南北女真纷纷响应,高丽也乘机停止对辽的纳贡,辽政权从此走向衰落。1031年,圣宗去世,长子耶律宗真即位,是为兴宗。1055年,兴宗死,子耶律洪基即位,是为道宗,大权掌握在皇太叔重元手中,1063年,皇太叔谋杀道宗失败,统治集团内部为皇位继承问题,长期陷入互相倾轧之中。1101年,皇孙耶律延禧即位,即天祚帝,辽在天祚帝统治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的实力也因内讧大为损耗。当时各族人民群起反辽,女真人逐渐强大起来,并成为辽的最大威胁,在金人的凌厉攻势下辽日益衰弱。
古老的党项族
党项族源出羌族,汉朝以来,就在今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山谷间过着游牧生活。党项族大约形成于6世纪中,约7世纪时生活在今四川西北和青海一带。这时同属羌族的吐蕃人,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强盛起来,向东扩张,党项族在吐蕃的压力下向东北移动。唐初,党项族首领拓跋赤辞率众归顺,唐太宗赐他李姓。8世纪中《,党项族进入氏族社会末期,平时各部不相往来,遇有战事才聚集起来。党项族还保留着收继婚制,寡妇可和他丈夫的兄、弟、叔、伯通婚,这是由于当时妇女在氏族内有财产继承权,收继婚就可以保证本氏族的财产不致外流。唐后期,党项受到吐蕃的压迫,逐渐移到今陕甘边界,迁到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以北的称东山部,集中在陕西横山地区的称平夏部。
笼络党项族
唐末和宋初对党项族都采取笼络政策。唐末,统治者利用党项人镇压农民起义,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晋爵夏国公,唐朝赐拓跋思恭姓李”,统治陕西和甘肃的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形成割据势力。五代各朝都默认党项李氏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直到北宋。北宋初年党项李氏曾经入贡。98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捧带领族人归顺宋朝,宋太宗赐李继捧姓赵”,并更名赵保忠”,他的族弟继迁在太宗、真宗时,时叛时降,并和辽结成掎角之势,共同对付宋朝。986年,辽封继迁为夏国王。988年,宋朝赐继迁名赵保吉”,授银州观察使。993年,继迁联合42族会盟于杨家堡,进攻甘肃环县。996年,继迁又围攻灵州,宋真宗授他为夏州刺史、定南军节度使,管理夏、银、绥、宥、静五州。1002年,继迁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改称西平府。第二年迁都于灵州,后来继迁战死,儿子德明于1004年继承首领。宋朝为全力对付辽的威胁,对党项采取笼络手段。1006年,宋真宗封德明平西王,授定难军节度使的虚衔,德明对辽也照旧维持臣属关系。
西夏建立,宋夏交兵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元昊,德明死后,儿子元昊于1032年即位。元昊即位后不断向河西扩张,迅速控制了全部河西走廊和今甘肃东南部地区。1038年,元昊改兴州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作为政治和军事中心,国号大夏”。因大夏在宋的西北,宋朝称其为西夏。西夏政权是一个封建性割据政权,1040年,西夏骑兵成群出动,抢劫北宋边境的物资,并向延州延安)进攻,北宋军队万余被击溃,主将刘平、石元孙被俘,这是西夏对宋的第一次用兵。北宋王朝惊慌失措,只好派大臣夏竦、韩崎、范仲淹对付西夏的侵扰。1041年,韩崎派任福率8000名壮士出击,元昊以10万精兵进行对抗。任福力战阵亡,宋军死伤惨重,这是西夏对宋的第二次用兵。韩崎、范仲淹因好水川的惨败被贬官。1042年,西夏骑兵又攻入固原,宋军损失惨重,宋将苗怀敏战死,大批士兵被俘,西夏军队攻入甘肃平凉,在周围六百里内杀掠居民。从1040年开始,元昊对宋的战争,大多以宋的失败结束。宋朝经过几次战斗失利,采用范仲淹的主张在沿边防御。
宋夏之盟
宋夏之盟是1044年宋朝和西夏订立盟约。宋、夏几次冲突,使西夏统治者感到得不偿失,战后贸易中断,战争不仅付出大量军费,又失去宋朝每年给予的岁币,造成财力不足。战争后贸易中断,西夏人民生活必需的茶布缺乏,赋税不断加重,人民厌恶战争。西夏统治者在人民的压力下,元昊被迫于1043年派出使臣,与宋和好。双方议定:恢复互市,宋朝封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向宋朝称臣《宋朝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元昊表示世世遵守,永为和好”。从此以后,宋、夏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好关系,双方边境贸易活跃,促进了宋、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辽夏交战
辽夏交战是辽兴宗时与西夏的战争。澶渊之盟后,宋辽关系缓和,北宋提出让辽压西夏臣服于宋。1044年夏,辽兴宗亲率十万大军征讨西夏。元昊令夏军后撤百余里,沿途焚烧野草,使辽军马饥士疲。元昊又趁风沙之机,大败辽军,辽兴宗仅以单骑逃遁。1048年,元昊去世,第二年。辽兴宗欲报旧怨,再度伐夏,攻到贺兰山,大掠兴庆府,夏军奋起抵抗,辽军退走。夏惠宗即位后,为摆脱宋、夏双方的威胁,积极改善夏、辽关系。辽崇宗曾与夏联姻,辽天祚帝以宗室女成安公主下嫁,夏辽关系日益密切。
西夏灭亡
西夏自元昊建立后,与金采取和好政策,南宋与西夏又不接壤,没有邻国威胁的危机感,反而造成武备松弛,贵族之间奢靡之风日盛,国力日益衰弱。北宋西安州通判任得敬投降西夏后,将女儿献给夏崇宗而擢升为防御使、都统军。1139年,仁宗即位后,任得敬入朝任尚书令,晋升国相,封楚王,控制朝政,培植党羽提出与仁宗分国自立。1170年,仁宗被迫将西南路灵州等地划归任得敬管辖,任得敬奏报金和南宋,请求承认。仁宗在金朝支持下,杀得敬及党羽,西夏暂得安宁。1193年,仁宗死,子纯祐即位,是为桓宗。1206年,越王友仁之子安全,与罗太后合谋政变,废桓宗,自立为帝,即襄宗。襄宗即位后,慑于蒙古势力强大,依附蒙古,与金朝的友好关系中断。因此,金夏之间战争时有发生,西夏形势严峻。1211年,齐王遵顼发动政变,废安全,即帝位,是为神宗。神宗联蒙攻金,消耗了国力,蒙古军则不断侵略西夏,西夏被迫称臣纳贡。神宗无力治国,让位给儿子德旺,是为献宗。献宗即位后,企图联金抗蒙,终不能阻止蒙古军队的侵犯。1226年,献宗忧悸而死,侄儿即位,这时成吉思汗已经结束西征,统率大军南下灭夏。1227年,西夏灭亡。西夏共历十主,190年。
北宋的社会危机
北宋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土地兼并问题上,再加上官僚费用和军费开支过大,国家对辽和西夏的进贡,财政收入拮据,导致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加重,农民起义不断。二是北宋王朝和辽、西夏政权之间的矛盾,导致宋和辽、西夏战争不断,却屈膝求和,并献出大量的银、绢,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三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导致政治腐败。具体表现为院官员多、官俸支出多《养兵多、军费负担多,对辽和西夏的供纳无止境曰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曰差役和夫役加重曰统治阶级内部的危机致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总之积贫积弱”是北宋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北宋的两大弊端。北宋一些有政治远见的政治家,觉察到这两大弊病,才提出各种各样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力图变法图强。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1043年,范仲淹被提拔为参政知事(副宰相),发起了一场变革现实的革新运动,他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内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曰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曰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政治上,范仲淹主张严格考核各级官吏,清除贪污犯法分子,限制特权势力,撤换了一批无能无政绩的官吏。经济上,为了挽救财政危机,主张劝课农桑”,认为这是富国之本。军事上,主张军队要生产,要实行兵在于民,且耕且战”的兵农合一制度,一年内士兵三季务农,一季训练。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时人称为新政”。“庆历新政”并非全面改革,只是在吏治、徭役等问题上搞了一些比较温和的革新。但因触犯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范仲淹等被斥为朋党,被赶出朝廷,发配到西北边疆,新政推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清官包拯
包拯是北宋中期一位执法不阿、铁面无私的清官,近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赞颂。他生立身行事,有许多特点是当时乃至现在的官员难以做到的,最突出的就是执法不阿,铁面无私”,并能为民请命”。他的堂舅犯法,照样杀头,这种大义灭亲的精神,为人民伸张了正义。对于皇亲国戚,他也敢于申斥,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包拯提出弹劾,说他是白昼之魑魅”。包拯对于贪官污吏,力主严办,他认为贪猥之徒”一经揭发,必须依法惩办,原荐举的人也应重坐”。针对刑狱冤滥,刑官草菅人命的种种罪恶,他大声疾呼,主张慎刑”。他深感当时天下刑法”野冤枉者多”野而死者不可复生”,必须慎重行事。1056年,包拯出任开封府知府,前后约一年半时间,由于他刚直清正,不向权贵低头,清理了大量冤狱,使含冤受屈者得以昭雪。为了挽救孤贫下户”,减轻人民的疾苦,减少人民的赋税,包拯也作了一番努力。包拯指出:这分明是于灾伤年分二倍诛剥贫民”,这种非常暴敛,小民重困”,必须改革,主张按市价折算。他是一个执法者,更是人民心目中执法者的楷模。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最主要的一次变法运动。“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更加贫弱。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政治方面,整顿了科举和学校,为培养人才作了准备,国家减少了大批地方官,既节省了财政开支,也减轻了人民负担。在经济方面,青苗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高利贷剥削曰募役法使原来免役的品官之家也必须出钱来代替服役《方田均税法,清量了被大官僚、大地主隐瞒的土地,免除了下户的不合理负担曰农田水利法,开垦了大量耕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方面,置将法,改变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纠正了募兵制的严重弊病,逐步过渡到兵农合一制,军队人数裁减了45万。保甲法有利于对农村的统治。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但由于新法触犯了守旧大官僚的利益,1085年神宗死去,新法几乎全部被废止。王安石为了取得支持,凡反对变法者一概加以排斥,凡支持变法者,一概加以重任,以致一些投机者被任用,变法派内部任用非人,变法又操之过急,终于导致变法失败。
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发生在南方的农民大起义。1120年,在浙江淳安县方腊率众起义,不到十天起义队伍发展到近十万,方腊自称圣公”,建立了农民政权,迅速占领了杭州。第二年,攻下了六州五十二县,震动了整个东南。方腊起义军深得各地人民拥护,浙江地区响应方腊起义的农民起义军大大小小几十支。当时,北宋正准备与金人夹攻辽国,得知方腊起义后,遂停止对辽作战,派童贯带领京畿禁军和西北精兵前去镇压,陕西六路军队在刘延庆率领下也前去镇压。1121年4月,方腊和几十名农民军将领不幸被俘。8月,方腊在汴京被杀,起义失败。
宋江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