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书的时候,大哥多次寄钱给我。大凡弟妹有重要事情,他都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而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穿。我参加工作后,只顾忙工作,很少与他见面。开始他连固定电话也没有,后来有了固定电话,但没有手机,每次要想找他很难,不是上课去了,就是上晚自习去了。我们见面要么在老家过春节的时候,要么是家里有大事的时候,要么他到漕河出差到我家里坐坐,很少吃饭和住宿,总说要赶回去上课。每次见到他的时候,就算是冬天,也穿着球鞋,上身穿着单薄的西服,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送了一件厚夹克给他,恐怕是大哥最好的一件衣服了。他平时到我家里来,我们想弄点好吃的,他总说粗菜淡饭好。我埋怨他,从小这么苦,干吗不吃点好的?他说吃清淡对身体有好处。2005年,沿海有学校高新聘请他,他问过我的意见,我劝他去,也劝他调到一中来,待遇可能要好些。2009年大侄儿上大学的时候,居然没有学费,我很吃惊。这是我第一次责备他,后来才真相大白。
虽然大哥是早年的名牌大学生,但他却没有改变家里的命运,现在却成了兄弟中最穷的人,连房子都没有。后来大嫂有病,小侄儿有智障,打击很大,一般人难以承受,但大哥从来没有怨言,他把苦全放在心里,周末有空回来帮家里干农活,时常从家里带柴带米到学校去,像个学生一样。四十多岁的人头发都白了,比实际年龄老了很多。我时常想,命运对他为何如此不公平?大哥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把爱献给了他的学生,他却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
大哥的事迹经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我随时随地都可听到素不相识的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我的大哥我知道,他从没有想过“出名”,他一直恪守着他做人的良心和为师的道德,以他熟悉的方式工作和生活。
每次看到报纸对大哥的报道,我总忍不住泪水。他的思想我无法复制,我为我有这样一位大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心灵的感召
蕲春四中化学教师,汪文华
我是汪金权老师过去的学生,也是他现在的同事。他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打动了我。
22年前,汪老师调离待遇优厚的黄冈中学,毅然走进蕲春四中,在山区坚守22年,将师者的大爱大义融入到教育事业中。
汪老师感召着许多人。他曾经的学生,从高校毕业后纷纷回到蕲北山区教学一线。蕲春大同中学骨干教师查宪玉,当年就是在汪老师的影响下回到师资匮乏的农村中学,一教就是十几年。像查宪玉老师这样深受汪老师影响的还有很多,我们学校就有王溢芳、孙淼、戴鑫、胡生辉等老师。
很多媒体在采访我时,都问:“你认为是什么力量让汪老师在山区坚守了22年?”我总用着名诗人艾青的诗句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包含热泪,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热爱,他又回到这片哺育他的土地,坚守平凡的执教生涯,将满腔的爱心倾注给学生。
汪老师过去的学生,很多人大学毕业后成了行业精英。看到恩师两袖清风,有人曾在沿海某经济发达城市给汪老师联系了一所重点中学,年薪是他现在工资的5至6倍。汪老师却舍不得山里的学生,从未动过离开的念头。学校每年评先进,他总是让给年轻人。年初,我们年级组有两个年度考核优秀名额,按业绩和资历,汪老师都当之无愧,他却主动把名额让给了我。
报答恩师,我唯有像他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德艺双馨的人。
引路的明灯
蕲春四中学生,吴晶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汪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他的学生,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了我很大影响。
一个连方便面盖都不知如何开启的人,他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忘不了讲台上他消瘦的面容,忘不了他那缝满补丁的千层底,更忘不了穿着简朴衣服的他微笑着面对岁月的沧桑。
汪老师教我们用微笑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用微笑去抚慰受伤的心灵。
哪个同学生活费用完了,汪老师知道了会几十、上百地给。他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汪老师给了我及时的帮助。就是因为他那150元钱让我摆脱了生活的困境,重新燃起了心中的希望。我明白:人在贫穷面前,一定要乐观地面对。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像汪老师那样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汪老师说:“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会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愿。”因为他的一席话,我学会了坚强。
汪老师甘于清贫。他早餐吃稀饭、白馍,一件好衣服都舍不得买,却在汶川地震之后向灾区捐款1000元。
汪老师把自己的青春和爱心奉献给了我们。他的崇高品德像一盏灯,永远引领我前进。
严正教授给汪金权的信
平凡之中写非凡
龚信力
一、毕业照中的汪金权与今天的汪金权,让人们心灵震撼
汪金权有一张珍爱的照片,常伴在他身边。那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毕业生的合影照。也许是经常观赏,照片四周已起毛,影像多模糊。然而,几百名天之骄子的风华正茂仍不能改变,仍依稀可辨,满头黑发、眉清目秀、一脸英俊的汪金权,骄傲地置身其中,其风姿神采,一点也不让当今的“帅哥”。
岁月仅仅过去了不到23年,47岁的汪金权,正是男儿一枝花的壮年时节,山风染就他一脸粗糙,斑斑白发早已爬满他一头,全身心教学投入塑造了他一副瘦弱的身躯。“这是汪金权吗?”毕业20年,同学们汇聚在风光秀美的武昌桂子山上,一个个衣冠楚楚,意气风发,畅抒情怀。汪金权含笑望过去,他们却一个人也没有认出汪金权。
好奇与同情,一瞬间笼罩着同学们。事后,他们了解到,满脸笑容、一身沧桑的汪金权,有一个毅然的转身——放弃条件优越的国内名校黄冈中学的任教,回到大别山深处的家乡蕲北山区一所中学,22年如一日,行走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将1000多个山里孩子送进了大学的校园;衣衫陈旧、让人不能认出的汪金权,把从教以来一半工资所得——沉甸甸的10多万元,资助给了200多个贫困学生,而他的老母病妻和弱子,却长时间生活在大山深处几间土坯房中。
毕业照中的汪金权与今天的汪金权,让人们心灵震撼。古往今来,有无数优美的诗句,将老师比作红烛,尽情赞美。今天的汪金权,就是一支美丽动人的红烛,大别山深处一支在艰难中飘摇的红烛,一支默默无言的红烛,燃烧着青春,燃烧着才华,照亮了无数个山里孩子求学进步向上的人生之路。
二、一时间,汪金权的事迹在社会上不胫而走,引起强烈反响
18日,一个本为平常的日子,因为有了本报和《楚天都市报》同时报道汪金权,1000名教授同一个故乡的教育大县蕲春,变得很不寻常。当日的《湖北日报》,在各个机关单位众多办公室里加速流动;当日的《楚天都市报》,在街头报摊畅销;评说汪金权、解读汪金权,成为许多个机关、千万个家庭的热门话题。
在蕲北山区张榜镇,与汪金权工作的四中一墙之隔的一个书摊主,阅读报道汪金权的报纸,大为吃惊,继而异常惭愧。他在汪老师前来购书时,多收了1元钱,他向报纸投书,倾吐了心中的不安,表达了心中的敬意。
随着本报和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汪金权的事迹在社会上不胫而走,汪金权带来的社会震撼,正在生动、精彩呈现。其反响之强烈,影响之普遍,为近年来典型人物宣传所罕见。
远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辗转打来电话,向汪金权表达深深的敬意;在祖国的天南海北,汪金权的学生和不是汪金权的学生,通过无线电波,倾吐对他的真诚赞美;素不相识的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学校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述说对汪金权的高度认同。
20日,湖北省教育厅率先发文,号召全省教师向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汪金权学习;25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率队,前往蕲春四中看望校友汪金权,并聘他为学校免费师范生导师;26日,省总工会派人赶赴蕲春县四中,授予汪金权“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他“湖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五月的蕲北山区,大别山满目青翠,蕲水河一河碧绿。在大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之际,众多的赞美与荣誉,汇聚到汪金权的身边。天道酬勤,苍天识人。这是对公道正义的赞美,对辛勤劳作之人的回报,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更是一束璀璨绽放于荆楚大地的精神文明奇葩。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就教于汪金权的学生,有着种种朴素的解读
媒体报道汪金权,打开了蕲春四中两个高二班学生解读汪金权老师的思考闸门,纷飞的思绪,在一个个年轻人心中漫卷、跳跃,他们以笔为文,勾勒着一个满腹经纶、形象生动的名师。
老师其实很美丽。每一个走进蕲春四中汪金权任教班级的学生,面对苍老、平常的汪老师,最初一瞬都会有怀疑和不解。老师和蔼的笑容,如三月春风拂过;老师渊博的知识,像山间清泉流淌;老师关爱的眼神,似阳光照亮校园。老师心灵的美丽,那般炫目,那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