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能结婚吗——法定婚龄与个人发展的平衡
核心认识:“早婚显著增加当事人社会适应的竞争压力。家庭一旦建立,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而此时却是人生刚刚开始之际,学业深造、建立面向未来的社会关系等各种压力都来了。家庭婚育也需要良好的规划,打好扎实的基础。”
典型事件:开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曾建议把法定婚龄降至18周岁。她认为,现行法定婚龄过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虚报年龄领取结婚证、未婚同居等。降低法定婚龄,有利于保护普遍存在的低龄婚姻一族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凤凰网报道)
冯俊杰:我首先想问的是,作为心理专家,看到这个“降低法定结婚年龄至18周岁”的提议,您赞同吗?
朱文波:降低结婚年龄意味着法律更加尊重人性,增加了自主选择的自由,这是一种进步,我赞成。
冯俊杰: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看见这条新闻时,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联想是作家冯唐的书《18岁给我一个姑娘》。但是谈恋爱和结婚不是一回事,给一个姑娘和给一个老婆,是两个重量级的话题。性发育成熟了,身体准备好了,希望能有一个姑娘,但心理上是不是也有一个所谓的准备好的状态?
朱文波:回到现实中,恐怕要面对的问题是18岁敢不敢结婚。可以结婚不意味着鼓励18岁结婚。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也有数据证明早婚与离婚率有显著关联,原因是人类择偶喜好的变化在早期是不稳定的,它随着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阅历的变化而变化,这一风险很明显会增加婚姻的冲突和背叛。
冯俊杰:我们国家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但是放到另外一个背景看,又有一个对比效果出来了。
我查资料发现,世界各国法定结婚年龄都挺早,比如,伊朗法定结婚年龄为9岁,荷兰法定结婚年龄为12岁,俄罗斯法定结婚年龄为14岁,法国法定结婚年龄为15岁,韩国法定结婚年龄为16岁,日本法定结婚年龄为男18岁、女16岁,您怎么看这种差距呢?
朱文波:关于这一点,各国的法律对结婚年龄的制定,都结合了本国习俗、宗教、文化和生理成熟期的差异。尊重生理成熟这一事实,是法律体现人道精神的前提。
早婚显著增加当事人社会适应的竞争压力。家庭一旦建立,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而此时却是人生刚刚开始之际,学业深造、建立面向未来的社会关系等各种压力都来了。家庭婚育也需要良好的规划,打好扎实的基础。
这个时期,其实是青年人迎接各种社会挑战的密集承受期,他们不可能马上就有高收入,如果这时把重心转向家庭甚至要照顾到孩子,会有财务隐患和家庭内部混乱。
冯俊杰:我深有同感。如果一对年轻夫妻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一般,但生育过早,那么他们的生活成本会非常高,这必然导致他们日常生活中压力巨大,他们的职业规划也会被绑定,难以获得改善。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其实还是有一个国民经济层面的考虑,一个家庭比较穷的时候,更要优生优育。
再厉害的第三者也斗不过玩复活的原配——婚斗心计越多,婚姻越不稳
核心认识:“将自己作为人质绑架,本质是借助道德力量要挟和寻求关注。开始时的不断妥协,其实是获得掌控感的另一种策略,顺从是为了取悦他人。放弃当面、直接的沟通,采用诡计来保卫的婚姻,往往还会出岔子。因为对方会有被欺骗、被算计的感觉。”
典型事件:2011年的最后几天,杭州某出轨男携小三逼死原配事件轰动网络。据称,死者肖艳琴在结婚纪念日当天自杀,而她生前所写的万字遗书和照片被曝光。万字遗书字字深情,诉说着小三与丈夫的种种暧昧。网友纷纷为肖艳琴的死感到不值,甚至称她太傻。但没多久原配站出来,宣称并没有自杀。(搜狐网报道)
冯俊杰:这个事情借用我一个记者朋友马人人的话总结一下,就是“再厉害的小三也斗不过玩复活的原配”。
这件事一出来,我就想问您,这个原配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模式?据说这个女人一开始不断妥协,这是不是心理学里说的那种“占据道德心理优势”?她是不是在享受这种快感?当然,后来大家知道,她又“复活”了。
朱文波:没错。从本质上讲,原配是将自己作为人质绑架,借助道德力量要挟和寻求关注。她开始时的不断妥协,其实是获得掌控感的另一种策略,顺从是为了取悦他人。
大多数这类情感都是借爱的名义,是自我强迫行为,目的是赢得自我需要的满足,而这个需要就是“被爱的需要”。
冯俊杰:在交往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帮我们判断男女双方彼此的某些危险的倾向?有人开玩笑说,爱自杀的女人跟家暴的男人是一类的,得小心。
朱文波:因为这种情感的本质是自私的,所以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主观和盲目,不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演化。
在这种感情模式里,双方在情感交流中会出现不搭调的感觉。
就如这个原配,单方面认为自己付出的太多,完全不理会别人是否需要,她的付出是否恰当,是否与丈夫的需要同步。这种付出不具有共享性。
这种情感模式里,情感输出方会对不如所愿的回应隐含指责,他(她)不会审视这样的错觉,而是基于盲目和主观,加大力度,然后凭借自以为是的道德力量,以期满足愿望,却从来无暇理解别人对此的反感与反抗。
这一切都借助“爱你”的包装。
冯俊杰:是的。以爱的名义,拆开包装,里面其实是胁迫。假如出自真爱,就不会生出敌意。
另外,您提到失恋并想寻死的人具有与吸毒者相似的戒断反应。失恋很痛苦,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什么药物获得治愈?
朱文波:恋爱和吸毒在大脑中占据的是相同的位置,所以失恋后的生理、心理反应与戒毒的戒断反应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失恋的痛苦是可以通过代偿作用或消退性操作逐渐减轻的。
至于药物辅助补充,这个涉及具体个体的不同特性。有的人被多巴胺依赖控制,有的人偏好于5-羟色胺的依赖。我在微博里说过,这些就是幸福感依赖的生化基础。
早婚的人更容易第二春吗——结婚时机因人而异
核心认识:“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好坏,有高度个人化的差异。用结婚的早晚和生育后代的早晚来解释或预测未来的生活质量,显然不靠谱。”
典型事件:知名科普杂志《新发现》的主编严峰曾有一段话捅了马蜂窝。他说:“那些晚婚的人,可能是基于一种隐秘的渴望,要把青春和自由尽量延长。但是除非他们不结婚,否则义务和约束总要到来,而且是以一种更猛烈和不可逆的方式。相反,那些早婚的人,那些过早告别青春的人,当孩子长大以后,反而有机会迎来第二个春天。”(据新浪微博)
冯俊杰:他这段话真的是戳中了未婚人士的痛处。老辈人特别关注晚辈的婚姻,常常见面就问,让人压力十足。晚辈的心里窝着一股邪火,要么不理睬,要么强硬反击——“我的人生关你屁事”。怎么处理自身心态平衡呢?我特别好奇您对这件事的看法。
朱文波:我想,这个观点之所以引发众人强烈的指责,一是因为严峰的社会身份和言语结论有悖众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和科普打交道的人都应该客观,这种预期和他武断的结论造成了强烈反差,形成了冲击力。
二是由于内容本身属于纯私人化认识,并不客观。所谓“第二春”属于自我安慰式的标签,实际上,人的生理发育不存在第二春,用此作为衡量标准岂不主观?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好坏,有高度个人化的差异,而他用结婚的早晚、生育后代的早晚来解释或预测未来的生活质量,显然不靠谱。
冯俊杰:那看来晚婚的人可以放轻松,不用太紧张。关于青春和自由的补偿心理,可能更加偏向于个例。
像韩寒一样享“齐人之福”——完整认识男性的“韦小宝情结”
核心认识:“婚姻以一夫一妻形式被固定下来,不完全是受法律强制约束的结果。在漫长的家庭结构演化中,人们的自主选择更具有典型意义。一夫一妻制是优化后的自然选择,也就是绝大多数男女都以相爱并依恋着的模式,产生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感,对后代的成长更有利,这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尽管男性的睾丸酮决定了他们容易喜新厌旧,但还有催乳素决定了他们依恋情感,加压素决定了他们忠贞与否。这些激素的组合,才真正体现男性世界里丰富多彩的个体差异。”
典型事件:女友和太太和平共处,韩寒的美梦有戏吗?韩寒曾把与自己交往过的女生分为“前女友、女友、太太”,还希望她们能友好互助,和平相处。此说法立刻引起震荡,激怒众多女性。很快韩寒又发文改口,称只提到前女友。
冯俊杰:婚姻本来是倾向于用法律保障权益和权利的制度,是对人性的一种约束。可是好像现在它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小龙女事件后,成龙用一句“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置身事外,韩寒则更加高调,干脆希望前女友、女友和太太和平共处,您怎么看呢?尤其想先听听您从男性角度的看法。
朱文波:从性别的属性上,男性因为睾丸酮激素的生物特点,必然带有性冒险和性好奇的倾向。
有一种通俗说法叫“韦小宝情结”。“韦小宝情结”应该或多或少存在于所有男性心理层面。但是性心理的微妙在于,在生物属性没有失控的状态下,法律或文化对爱情或婚姻的行为方式有巨大的制约作用。失去平衡的依附关系,表达的是婚配价值各不相同,男女均不例外。韩寒因其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财富和年龄等条件,很清楚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
至于他和成龙后来的改口或道歉,显然是为了维护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形象,他们都知道号召力的背后所负担的社会道德要求。本质上,我们都清楚这是对承诺的背叛。
冯俊杰:女性会愤怒,分析其原因,在于她们认为现在仍然是男权社会,而男权社会纵容男人“花心”,应该严厉抨击。您觉得有办法解决吗?
朱文波:女性天然关注情感的稳定性,她们对习惯性背叛的男人不会有好评价。公众榜样式的男性说出这样的论调,女性会担心这样的参照将影响自己身边的男友或者其他男性朋友。所以,她们愤怒是理所当然的。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的性别文化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女性的自主自强意识,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对妇女的倾斜和鼓励远远不够,但也没必要戴着有色眼镜抱定对男性的偏见。
婚姻以一夫一妻形式被固定下来,不完全是受法律强制约束的结果。在漫长的家庭结构演化中,人们的自主选择更具有典型意义。一夫一妻制是优化后的自然选择,也就是绝大多数男女都以相爱并依恋着的模式,产生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感,对后代的成长更有利,这是最具决定意义的。
尽管男性的睾丸酮决定了他们容易喜新厌旧,但还有催乳素决定了他们依恋情感,加压素决定了他们忠贞与否。这些激素的组合,才真正体现男性世界里丰富多彩的个体差异。婚姻因为结合的真实理由过于复杂,这里无法细述,但针对背叛的可预测性还是有迹可循的。
所以,我们只需要抓住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当事人对关系投入的成本,成本越高,背叛的几率越小。
冯俊杰:这么看来,韩寒恐怕算是激素不调的典型了。您最后一句说得很对,付出越大,机会成本越高,越难放手割舍。早年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香港的劈腿情圣倪震出轨被抓之后,闹得满城风雨,可是他的女朋友周慧敏来了一句:“我的伴侣犯得起这个错误。”
当我想起这些类似的例子时,忍不住猜想,只有娶到周慧敏的倪震才有条件谈“和平共处”吧?但也不排除周慧敏那么大度是因为跟倪震交往多年还没结婚……
朱文波:周慧敏的例子说明了失衡的依附关系在危机面前是谈不出条件的。这也是现实残酷的一面,当然更提醒准备进入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对此需要有清晰理智的判断。一味拔高爱情是危险和不切实际的,竞争无所不在,没有危机意识,谁会对彼此的成长付出心力?
冯俊杰:还有个段子,“地球人已经阻挡不了中国85%以上的男人出轨了——也阻挡不了40%以上的女人出轨,更阻挡不了45%以上的单身女人拖已婚男人出轨。女人出轨的数目加起来正好对应那85%的男人。出轨的哪里只有男人啊,你以为他们都是跟火星上的人出轨吗?”男人出轨和女人出轨,本质上一样吗?
朱文波:关于男女出轨的性别差异,从总体人数比例上不会形成太大的差别,只是在调查过程中,女性不喜暴露更多的异性关系,而男性有炫耀夸大的成分。而且比例如果悬殊,人们当然要问跟谁发生关系。从情感表现方式上来看,男女出轨的性别差异还是很大的,男性多以生理需要为动机,女性多以情感满足为动机。在面对诱惑时,男性更易趋向新鲜刺激,而女性会转而更执着地巩固旧有的关系,除非新诱惑的条件足够诱人。
结婚了还能保持自由吗——单身心态挑战婚姻关系
核心认识:“婚姻需要磨合,需要彼此妥协和包容,需要分享也需要分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骨带肉的依恋关系。单身心态意味着希望彼此有较大的隐私空间,甚至更多的个人秘密,通常婚姻出现状况是由彼此有了秘密开始的。”
典型事件:进入婚姻后,最常听见的抱怨是,不像单身那样自由自在了,以至于需要告别单身。于是最近又出现一种新鲜的提法——单身的心态经营家园。为此,有杂志社做了一项调查:婚姻中你觉得哪些行为和想法符合单身心态?(《爱情婚姻家庭》杂志)按投票数排列,我们得到以下的结果:
1.独立。包括生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
2.开放。这里的开放指的不是行为上的,而是眼界和心态上的,眼界很广,心态也不局限。
3.自主。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不管另一半怎么说,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4.自爱。爱自己,比起孩子和爱人,更爱自己。
5.自乐。孩子上学、爱人出差或者加班的时候,自己绝对不会感觉无聊,反而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充满乐趣。
6.自由。这里的自由指的也不是行为上的放纵,而是有自己固定的休闲娱乐时间以及固定的朋友圈子,不断地认识新朋友。
7.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清晰地明白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是事事为了他人着想而常常忘了自己。
8.有激情。对新生事物有足够的好奇心。
9.爱美。对自己的外表和着装有更高的要求。
10.有追求和向往。这个追求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精神的追求,也可以是对事业的追求;可以是向往着某一个旅游胜地,也可以是随时做好准备迎接爱情和众人的“爱慕”。
你觉得哪些行为不属于婚姻中的“单身心态”?(以下顺序按照网友投票数排列)
1.“宅”。基本没有朋友,更不可能有聚会,除了家庭还是家庭。
2.生活枯燥。每天的生活都是“两点一线”:家——单位。
3.封闭。信息闭塞,两耳不闻窗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