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漠视孩子的情感世界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孩子也是如此。美国前总统林肯说:“首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一条恒久不变的做人法则。对于父母来说,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孩子。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也曾说过:“本来亲子关系有如胶着的战争状态。其中一方攻打,另一方就反击;一方撤退,另一方则又进攻。纵然这是无意识的,但孩子多能敏锐观察到父母的心理,有时威胁,有时撒娇,假如父母的作战态度略微松懈,孩子就会立刻占上风。基于上述理由,父母必须有心理作战的准备,就是视孩子有独立的个性,由此考虑孩子的心理。”而希望获得尊重就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尊重孩子的人格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
贪玩,好吃,任性,这些是不少孩子常见的举动。如果父母因此勉强孩子遵守各种规条,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儿童经常会发泄情绪,他们的理智不够成熟,不可能对大人言听计从,如果孩子像大人一样老成持重,必然是被强迫遵守成人的规矩所致的。
例如,十二三岁的儿童,生理,心理正处在逐渐发育成长的转变中,比较注重追求自身的独立人格。此时,若家长诱导不得法,会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感情交流。为使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专家对家长有以下建议:
(1)勿抱成见。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行为便极力压制,担心让步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对越激烈,孩子就会越坚持己见,他们是“吃软不吃硬的”。十几岁的孩子长壮了,成熟了,只要家长不用有色眼镜看他,他会按照自己培养起来的行为方式去做人,成为你的好孩子。
(2)不要盲目责怪孩子。孩子的叛逆行为有时看起来是针对你的,其实也许根本不是。例如:有一家人习惯双休日早起做晨运。一日,孩子却说他要晚起床,不参加晨运了。其父母本可大发其火,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平心静气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是为了学校的黑板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长便把晨运时间推迟了。
(3)保持作为家长的地位。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互相信任,共享快乐,但这种友谊不应是完全平等的。你应当是一名船长,可以听取船员的意见,但最终决定航向的仍然是你。
尊重孩子的兴趣
现在很多父母都已注意到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幼儿时期便开始接受某方面特长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开发孩子智力的良好愿望下,许多孩子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家长该如何引导幼儿选择其爱好呢?
日本教育家高桥敷指出:“父母不应指示孩子做什么,而应千方百计让孩子想做什么,启发他想站立,想走路,想写字,想读书,自己起个拉拉队的作用。”可见,幼儿的学习兴趣是由情绪支配的,他感兴趣的,喜欢的就去学,反之就不学。成人辅导孩子学习,重要的是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兴趣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手工制作,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尊重不等于放纵,幼儿身心发育还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在尊重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家长去引导和教育幼儿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而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强迫孩子学习,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如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钢琴弹得好,就盲目买钢琴让自己的孩子学,结果孩子不感兴趣,越学越烦,感到弹琴是在受惩罚,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又如有个小女孩特别喜欢武术,可她父母却认为这是男孩子学的项目,女孩子不能学,无奈她只好放弃自己的爱好。这对孩子的成才是很不利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尊重孩子的选择
许多父母总是喜欢替孩子作决定,孩子上什么学校,父母选;孩子报什么专业,父母选;甚至孩子找什么样的异性朋友,也得由父母来把关。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决定他自己的事情,他就会备感沮丧,他会非常仇恨父母剥夺自己作决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必然是充满火药味的。
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往往会给孩子设计孩子的未来。家长自作聪明地认为,我们在为孩子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是帮助不懂事的孩子选择自己的未来。父母往往想让孩子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做一个好孩子,乖孩子。其实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的未来需要他们自己去把握,不需要我们像对小孩一样去呵护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欲望也就欲强烈。孩子的选择在学会走路和说话之前,家长什么都可以忍耐,甚至是破坏性的动作,你也会原谅他们,可能还会认为孩子有本事。可是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见长,家长的耐心正在逐步的消失,由宽容大度的鼓励变成了狭隘苛求的训斥,使孩子无所适从。孩子的选择与家长的意见相左时,遭到训斥的肯定是孩子,家长从来不会从自身找原因的,因为家长自认为自己高明,孩子什么都不懂,于是就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孩子没有了选择权,也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会逆来顺受,养成懒惰的习惯,习惯于家长给他们筑好的巢。这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情,毕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家长不过是阶梯或者是孩子的拐杖而已。
人生就是在不断地选择,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孩子在不断的选择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经验,使他们在身体成长的同时智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的爱好也是不同的。孩子的爱好有时是和家长一致的,孩子的奋斗目标也是家长的奋斗目标,这样孩子的选择会遭到家长的理解和鼓励。孩子的爱好有时和家长的希望是不一致的,这样孩子的选择会遭到家长反对,甚至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孩子一旦认为自己的选择遭到了反对,孩子会和你对着干,走向你不希望的方面,甚至越走越远,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
作为家长要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解孩子之所难。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了解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情感
许多父母总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节目或者展示特长,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会伤害孩子的情感。有些父母会认为,小孩子有什么情感,实际上孩子虽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情感。他们不愿意被父母操纵,不愿意成为父母取悦他人的工具。
孩子拥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做父母的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不能随意干涉孩子的情感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并不重视这一点,他们缺乏同孩子的交流,常常对孩子诸如恐惧,烦恼,愤怒,狂喜等真情流露,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规范和评判,有意无意地压抑孩子的情感。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过度压抑自己情感流露的孩子会显得木讷,缺乏灵气,郁郁寡欢。孩子尚不成熟,他们为了被父母接受,或者不被父母责骂,会故意克制自己的情感,把自我否定作为生存之道。因此,很难说这样的孩子会有健康的个性。
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孩子的情感世界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对待孩子的真情流露,家长应该给予真情关怀,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提供有益的建议,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缺乏耐心,用鄙夷的眼光,烦人的叹息,刻薄的话语,甚至用体罚等消极的做法来对待孩子,会使孩子受到伤害。有一段弑母的“尖子生”与记者的一段对话,感触颇深。记者问这位初二学生:“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对父母讲一讲?”“想过。”“讲了没有?”“没讲。”“为什么?”那位学生沉默好久才说:“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理解过我,我不爱他们。有一次,我爸要和我谈心,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问我为什么学习成绩下降,我想告诉他真正的原因,但又不敢说。想想这些年家里的情况,我忍不住哭了,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在我爸面前流泪。我真想他能拉着我的手,鼓励我说出心里话。可是我爸见我哭了,骂了一句‘鳄鱼的眼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在我爸面前流过泪。”请看,家长漠视孩子的情感世界,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孩子具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需要得到家长的尊重,特别是在他们情绪低落或者遇到困惑的时候,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有益的帮助。孩子的情感世界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丰富和变化,正因为如此,做家长的更要用心去揣摩,与孩子成为朋友,使孩子乐于同自己沟通。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