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同烦恼做各种各样的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实正是如此,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与悲观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产生的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它们能够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只视为是暂时的。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诿过别人。
心理学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
那么,父母要怎样来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呢?
一,要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往往都会表现出来---或写在脸上,或表现在语言行动上。所以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就算父母再忙,也要挤出一点儿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小艾回家时,发现他有一点儿闷闷不乐。于是妈妈问道:
“小艾,今天幼儿园做了什么好玩儿的游戏呀?”
“今天一点儿都不好玩儿。”小艾嘟着小嘴不高兴地回答。“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弹钢琴,老师让他弹了好几首曲子,同学们都说好听,下课也都只围着他,还叫他弹琴给他们听。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小艾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好吗?以后,你多了一个会弹钢琴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啊,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小艾。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小艾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儿,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儿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儿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小艾同意了妈妈的看法。很快,小艾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所以说,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二,父母要做个乐观的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个乐观的人。每个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解决这些困难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并仍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那么孩子就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乐观地去面对。
平时,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观念,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乐观地对待,一切不愉快就都会很快过去,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三,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父母由于对孩子太过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由于孩子无事可做,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做事的乐趣了。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父母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选择想结交的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有时不妨“懒惰”一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四,允许孩子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将这种悲伤自在地表现出来。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和嘉嘉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卉卉,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卉卉与新同学的关系就一天比一天亲密起来,而与嘉嘉却一天天疏远了。当嘉嘉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非常伤心,他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嘉嘉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儿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
妈妈的呵斥让嘉嘉更加伤心。从此,他变得郁郁寡欢,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再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嘉嘉的变化时,嘉嘉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可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应呵斥,而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静。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并给予安慰,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五,引导孩子对自己的明天充满希望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小禾因为自己期末考试没考好,哭着睡着了。第二天,在他醒来睁开眼睛时,妈妈走过来将他房间的窗帘拉起来,让早晨的阳光透进房间,并微笑着说:“多么美好的一天!”小禾也感受到妈妈的好心情,脸上出现了笑容。于是,妈妈趁机对他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啊,只要你记得以后要更努力,相信下一次你会考得很好的!对不对?”小禾笑着坚定地点了点头。
所以,父母要能够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六,父母要注意多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来。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
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要为孩子多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儿,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儿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另外在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时,父母可以暗示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当孩子主动行动了,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趁机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主动去做了某件事,但不一定会成功。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了就重新再来。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就开阔起来,悲观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