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田清泉
时间是2000年11月26日深夜,大约在22时36分,伴随着一枚炸弹“轰”的一声巨响,毛建东的人生便整个被改变了。
从此他少了一只手,而且是右手。谁都知道右手比左手重要,对于一名特警自然更是如此。
毛建东是武汉市公安局特警大队一名普通特警。而且那么年轻,那时他才31岁。
那天本来没他什么事,正值轮休日,他在家睡大觉也没人管。不过他没有睡大觉,而是闲不住,跑到单位加班,和战友们一道审讯一个刚刚抓获的犯罪嫌疑人。
就在他们与犯罪嫌疑人唇枪舌剑地较量智慧的时候,毛建东忽然接到特警大队教导员的电话:“情况很复杂,你赶快到现场来吧!”
什么情况?原来是有人在江岸区胜利街一家咖啡屋发现可疑炸弹!
为什么要叫上他?因为发案之后几个排爆手已经赶到现场了,但由于可疑炸弹被放置在一个不锈钢桶中,制作也复杂,随时都有可能起爆,研究了几种方案还是没敢下手,于是要把排爆经验最丰富的毛建东找来,也许他有办法吧。
这有什么说的,赶紧到现场!把嫌疑人关起来,毛建东和队友立即发动汽车出发了,从当时特警大队的驻地武昌,穿过长江大桥,直奔汉口的发案现场。
一路上,他脑海里闪现出形形色色炸弹的模样:这是定时器炸弹,那是呼机炸弹,有自制电路,也有非自制电路……车速飞快,如果不是良好的车技在身,在一个转弯处还险些酿成了车祸。
到达现场后,毛建东立即投入战斗。
10时36分,全副武装的防爆队员杜宏江小心翼翼地掀开了炸弹上的覆盖物——炸弹出现了,那是一个塑料袋包裹的方形物,隐约可见微光闪烁,很有节奏地时明时暗。
通过X光机检测,确定那里有一个普通寻呼机。
寻呼机就是引爆装置!
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毛建东说,有这种装置的炸弹只有两种引爆可能,要么是定时起爆,要么是打传呼机发信号遥控起爆。
时间就是生命。
这时,杜宏江准备上前排爆。
然而毛建东拦住他,微笑道:“我熟悉些,还是我来吧!”
平常他和战友们一起工作,需要拆除炸弹装置时,冲在最前面的总是他,大伙对这早就习惯了。
没有过多解释,当然他也没预感到这近在眼前的炸弹已是千钧一发!
于是杜宏江默默脱下排爆服,毛建东默默换上。
此刻,毛建东就像身穿太空服的宇航员,只见他左手拎起一个凳子,右手拿起一把钳子,从容不迫地移动着,逐渐靠近爆炸物……
在场指挥的领导,一道工作的战友,还有警戒线之外的那些围观群众,都屏住呼吸,一下子把心提到了喉咙口……
爆炸即将发生
毛建东第一次参加排爆,是1990年的一天。
那天下午,特警队接到紧急通知,武昌区徐家棚一工地挖出埋藏在地下的一堆炸弹!
当时,毛建东对危险似乎还没有什么完整的概念,与队友一起,一路说笑着赶往事故现场。
那时排爆队刚刚成立,没有专门的教练,也没有规范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经验,甚至连排爆器械和设备都十分有限。但这一切未能阻止毛建东热爱排爆工作的热情,凭着一份执着,靠着一股拼劲,他练体能,练技能,练心理,业务技能已经突飞猛进。然而,他见到的炸弹都是模型,不知道炸弹的真实模样。一直以来,他都渴望到现场真正接触爆炸物品,真枪真刀干上一回。
就是那一次,他才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特警,作为一名排爆手必须面对的危险与残酷。
现场是抗战时日本侵略军的弹药库,鬼子撤退时把一些炸弹埋到了地下,虽然时隔几十年,可这些炸弹的威力尚存,给中国人留下无穷隐患。
由于刚下过一场大雨,工地上泥泞一片。为避免碰撞产生火花引爆炸弹,毛建东他们趴在地上,用手指和小木棍一点点扒开包裹炮弹的泥土。经过努力,数十枚炸弹呈现出来,简直就像一张张侵略者狰狞的嘴脸!不过这些炸弹锈蚀严重,轻轻一碰,铁壳就会层层脱落。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么多炸弹,毛建东的心开始怦怦乱跳。他甚至想到,这要是一炸,人还有一块完整的骨头吗?
正在这时,一位队员不小心滑了一跤,连人带炸弹摔倒在地。
站在附近的几个新队员顿时吓得手足无措。
排爆队长一声大吼:“还不快趴下!”
于是,队员们机械地趴下了。
“好险啊!”面对生死考验,毛建东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要当好特警,就必须练就真功夫!
炮弹挖出后要装上汽车运走。可那些施工工人吓得直往后缩,他们说给再多钱也不干!
此刻,毛建东已经找到了排爆警察的感觉。他和队友们迅速戴上钢盔,穿上防弹背心,鼓足勇气就上去了。你是警察,你别无选择。他们把60多枚已严重锈蚀的炮弹从泥泞中小心翼翼地“请”出来,又一枚枚“请”上车。
车上,炸弹显得服服帖帖,毛建东却别有一番滋味。
1995年11月18日,一名青年男子走进一个经理室,以谈生意为名放下一个纸袋,然后匆匆离开。
这是硚口区顺道街166号,志诚装潢工程门市部内发生的一幕。
40分钟后,一个匿名电话打进来,声称已在经理办公室安装了定时炸弹,并要求门市部老板于当天下午4点整带上手机,携带两万元现金到六渡桥天桥上听候通知。
接到指挥中心指令,毛建东立即带领排爆队员赶到现场。
很快,毛建东和队员们便在经理室搜索到一只可疑手提袋,还能清晰听到里面传出“嘀嗒嘀嗒”的钟表声。
他们判定,这是一枚定时炸弹!根据分析,毛建东发现已经来不及转移炸弹了,必须争分夺秒地就地拆除。
所有在场人员都被清出安全线以外。一场紧张的战斗打响!
这时,毛建东独自一人上前,在没有任何安全装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伏地操作。他身上连排爆服也没穿。
包装一层一层分离。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人们悬着的心,也跟着一上一下跳动。
下午3点40分,爆炸物显现出来,原来它是由五筒硝铵炸药和石英定时闹钟组合而成,设定的爆发时间为:下午4点30分!
也就是说,50分钟之后,炸弹就会爆炸!
毛建东在快速分析了炸药的组织结构后,转而研究炸弹的引爆装置,他看到小小的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焊接着交错无序的电线,而且有十几根,如果不懂专业,不小心碰到那根关键的电线,就会直接引爆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脑子在飞速旋转,不停地假设、排除、再假设、再排除。
10分钟后,他找准了一根引线,伸出钳子果断剪断这根连接雷管的导线,于是炸弹被拆除!
队友们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突然放松,还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声。
可是,没想到4天后,猖獗的罪犯就实施反攻。你们不是能拆炸弹吗?好,再来一个不能拆的。他哄骗一个不知情的小孩,给该门市部又送去一枚自制“炸弹”。这一次,罪犯还在炸弹上做了反拆装置,上面留有一张纸条,写着“谁拆炸谁”,公然向我公安民警挑衅。
毛建东他们不信这个邪,再次奔赴现场。为了避免和减少伤害,毛建东决定将炸弹转移到现场附近的六角亭体育场。
又是他上!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毛建东再次拆除了这枚用雷管做成的具有反拆装置的炸弹,从而彻底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1998年10月3日,和全国各地一样,国庆节的喜庆氛围还弥漫在江城武汉。
毛建东和队友那天在队里备勤,值班室电话骤然响起,传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紧急命令:“一家银行储蓄所发现炸弹,马上派人处理!”
毛建东二话没说,召集排爆队员立即出发。他们将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特殊的国庆节。
储蓄所位于繁华闹市,一个典型的人口密集区。
毛建东指挥排爆队员以最快的速度拉开一个隔离带,他带领两个有经验的排爆手走到可疑物品跟前。
原来,一名歹徒企图实施抢劫,在取钱时给营业员递进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快把钱给我,我有炸弹!”营业员比较勇敢,佯称没钱,同时向同事发出了暗号,同事及时按响了警铃,罪犯于是慌忙逃窜,临走前,把一包十分可疑的东西扔在大厅里,还恶狠狠地说:“不给老子钱,炸死你们!”
人们似乎闻到了死亡的气息。
就在储蓄所大厅外,是一条宽阔的马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远处悬挂的庆祝国庆的标语迎风招展。
如果炸弹爆炸,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财物损失,可能还会引起社会的高度恐慌。
稍有职业敏感的排爆手,也会意识到这不是一般威力的爆炸物,它的爆炸,带来的必是震天的巨响和冲天的火光。
毛建东的大脑开始全面搜索扫描,调用所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爆炸物品的种类繁多,每个制造者都有不同的思路特征,稍有疏忽,就会酿出大错。
最后,毛建东把最危险的活留给了自己——开爆炸物。
他知道自己已经站在死亡线上,必须排除任何杂念,忘我投入。
这是一场艰苦的身心较量战。
12分钟过去了。
毛建东找准一根导线,并干脆利落地剪断。
这是一根引爆线,它的断裂宣布爆炸物正式排除。
凝固的空气顿时解冻了,人们情不自禁伸出大拇指,称赞这位勇敢无畏、技术高超的排爆队员。
当然,没有谁问他姓甚名谁,只知道他是个警察。
1998年2月14日上午,一声轰响,长江大桥汉阳桥头一辆公交车发生爆炸,造成16人死亡,30余人受伤的惊世惨剧。
爆炸发生时,毛建东正在家休息,靠着职业的敏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最先赶到事故现场,自觉投入到现场保护、交通秩序维护以及调查工作中。
很快,刑侦处的同志驱车赶到。根据局领导指示,毛建东与他们一起,负责对爆炸现场进行勘查。
当务之急是确定爆炸中心点。
由于爆炸现场大,爆炸车辆距爆炸原点55米,向后抛散距离约60米;桥两侧的龟山及铁路上散布着大量人体残块和爆炸残留物,给勘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忍受着令人作呕的尸体焦臭味,毛建东在血肉模糊的爆炸中心时而测量,时而记录,时而计算。
很快,他获取了一些精确的数据,并从现场推算出炸药的种类、安放的具体位置及炸药的药量。他及时向局领导报告。
下午4时,大桥恢复通车。
毛建东又和队友们一起,积极参加爆炸现场四周的搜索工作。他们翻陡坡,穿丛林,收集到大量人体残肢、碎肉和爆炸残留物。
第二天,按市局部署,毛建东他们再次对爆炸波及的周边地区展开地毯式搜索,从地面到屋顶,从山坡到垃圾堆,他们一刻没有停下来,累得大汗淋漓。
两天后,公安部专家组鉴定、分析、勘验的结果出来了,与毛建东对爆炸现场的分析判断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毛建东为案件的侦破和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证明了他的业务功底和技术能力。
直到2000年11月26日,直到眼前的爆炸即将发生的时刻,在十年里,毛建东参与处置危险险情120多次,先后成功拆除爆炸装置30余枚(件),每次都躲过一触即发的危爆险情,每次都与无处不在的死神擦肩而过。
但是,既然你选择当警察,当一名排爆手,就应该有直面生死、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从穿上警服那天起,就要有这种准备。
1994年11月,毛建东在办理一起案件时获取线索,广西柳州杀人逃犯吴树生潜逃至汉,现在汉正街做烟草生意。经向上级汇报后,毛建东带领几名民警于当晚找到吴树生的租住地,将吴树生擒获。在带回大队途中,吴树生困兽犹斗,企图抢枪,毛建东迅速将其制服。
毛建东事后想,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擒拿技巧,也许那一次他就命归西天了。
1995年9月,一伙歹徒在汉口丹水池开枪杀害了一名刑侦民警,并据守在一栋两层楼的私房内,与前来围捕的公安民警展开激烈枪战。毛建东与战友们作为增援部队,赶到现场后,毛建东与另三名队员作为突击手,从正前方进攻。他快速地接近歹徒盘踞的二楼,将歹徒一举生擒。
如果没有不怕死的勇气和熟练的战术动作,那一回,他也可能成为歹徒枪下的牺牲品。
作为一名警察,你就要时刻准备着,即使危险就在身边,即使生死考验正在来临。
当警察就当一辈子
1987年,毛建东参加完高考,心里极其不顺畅。
本来,他准备考体院的,没想到在专业考试时,他最擅长的100米跑突然换成了200米跑,从而影响了他的成绩,就因为专业课的一分之差,他与体院擦肩而过。
几天后,毛建东从失落中走出来,重新捡拾起自信。他不认为只有上体院这根“独木桥”。路千万条,这条路不通,就选择下一条路。经过考虑,在正式填报志愿的那一天,除了带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按批次填报了几个学校外,最后,他选择了武汉市警校。
从小学起,他就酷爱散打,在汉阳文化宫参加武术培训班训练时,成绩还相当突出。在他看来,散打的基础也许是当警察的优势。
毛建东觉得上警校已是铁板钉钉。他的高考总分超出警校录取分数线三四十分,再加上自己的面试成绩也名列前茅,那几天,他玩得很开心,除了在家陪母亲做一些家务事外,再就是找人练习散打。
可是到了8月下旬,通知书还没有到。他感觉不妙了,赶紧打电话询问其他报考警校的同学,他们告诉他,通知书早就收到了。
毛建东想,难道警校不要他?
高考不顺,又遇到警校不录,母亲怕儿子过不了这一关,就想办法安慰他:“建东啊,干脆再复读一年考大学吧!”
毛建东不甘心,摇摇头说:“我得到警校跑一趟!”
毛建东从汉阳搭车来到位于汉口古田四路的警校。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师。
他把自己的情况和盘托出,并问陈老师,学校为什么不录我?看着这个虎虎生威的小伙子,陈老师觉得不录有点可惜,于是决定帮助他。但在学校里没有找到毛建东的档案。陈老师问毛建东,是不是别的学校把你录了?毛建东说,没有,他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书。陈老师作出决定:“这样吧,我陪你到市招办查查档案再说吧!”
炎炎烈日下,陈老师带着毛建东搭乘公共汽车,风风火火赶到市教委招生办公室。
在招办的协助下,毛建东的档案找到了,还发现在投档过程中,确实出了一点差错。
那时,警校只剩下最后两个指标了。为检验毛建东的散打水平,学校特意安排他与学校的散打冠军比试比试。为了能上学,毛建东豁了出去,一场散打下来,虽说不分胜负,却已鼻青脸肿。
这场特殊的考试下来,学校决定录取毛建东,当场把通知书给了他。
还不到开学时间,学校就通知他提前一个月到校报到,参加高年级的散打队集训。
毛建东感谢那位陈老师,遗憾的是,毛建东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后来也没有见到过他。时至今日,对他的感激一天也没有减弱过。
毛建东走进警校大门,穿上警服的当天,毛建东显得高大挺拔,英姿飒爽。他在整洁肃穆的校园内转了一圈后,心中升腾起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从那一刻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当了警察,就一辈子当警察!
在警校期间,毛建东非常用功,文化课始终名列前茅,散打技术日益进步,在校内散打比赛中多次夺冠,被同学们称作“散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