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国家庭很平凡,但笔者听到其父母对个人责任方面的管教竟如此彻底,实在令人惊讶,且贯彻现代化的个人主义也真是了不起。如果是在我们的家庭中,父母听女儿这么说,会欣慰地回答:
“你看,你还是去不成吧?这样也好,和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如果真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那么,当孩子独排众议强调其主张时,不可马上开口便骂,应采取先听其理由的态度,然后判断由孩子一个人做那件事是否合适,如果可行,就让孩子去试一试,不过,必须要提醒孩子对其结果负责。
阿诚很喜欢打棒球,但是因为已经上中学二年级了,所以就父母的立场而言,不能整天只顾打棒球,应多花点时间在功课上才对。
于是父母心想:“如果他真那么喜欢打棒球,而且可以发挥将来以打球维生的实力,那么也可以让他一直打下去……可是,能够成为职业棒球选手的几率那么微小,只有极少数的天才才达到这理想,这种赌博未免太危险了!因此可能的话,还是以功课为主,打棒球只当成兴趣玩一玩比较好。”
父母对这个问题如此担心,终于在某一天,忍不住对阿诚说:
“你现在只不过是个后补球员,还是多称称自己的斤两,好好用功才对!”
然后父母看看阿诚带回家的成绩单,不太高兴地皱皱眉头。
“你只不过是个后补球员”这句话经常浮现在阿诚脑海,终于,他退出了学校棒球队,但他也不肯好好读书,最后只是漫无目的地跑到游乐场耗时间。
当然,阿诚的父亲也是为了儿子的前途才这么骂的,可这句话是否损伤了热衷于打棒球运动的儿子的人格呢?为什么不先考虑清楚再责备孩子呢?例如:
“不管怎样,如果你将来要当职业棒球选手,就得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同时,若你能一样样学好自己不拿手的功课,你会增加自信心,这对打棒球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此一来,阿诚对打棒球的期待会加深,也会在心中想:“我应该在功课方面多下功夫了!”假使他将来为打棒球吃苦,也不会将不满发泄在父母身上或沉沦下去。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如果在责备功课不好的孩子时,只以“功课做到什么程度”的标准来衡量指责其态度,那只不过是明白地否定孩子的人格罢了!在学校中,孩子已被用这种尺度评价,那么,在家庭中就不应如此,而是家长要有能承认孩子具有优点的态度才行。
社会本身就是由拥有不同个性的人和许多不同种类的工作所组成的,若是以日用品或食物为例,就是在制造能够使用或食用的型态之前,要历经许多人的手。那么,要自觉知道将来自己可能负责哪个部门,这才是个性。另外,能在为自己工作负责后感到喜悦,也同时让别人感到喜悦,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就这个角度看来,父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加诸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在某方面与父母不一致,就会受到责骂,这种想将孩子铸造为某一种型态的观念,实在是太没有常识了!
自由与放任截然不同
“不要过分指责孩子,让他有适度的自由吧!”
这句话常会被误解为“什么都不管”。
老师责骂:
“怎么可以常常不到学校呢?”
“那是我的自由!”
有些孩子会这么回答。
其实,想要过着自由奔放的生活,是我们的基本愿望,也可以说是一种憧憬,只可惜人们常常把“自由”的定义搞错了!
在搭公车时,有些母亲会放纵孩子在公车内跑来跑去,只有在被其他乘客指责时,母亲才会轻描淡写地说:
“看,被人家骂了吧?”
这种态度不是自由,而是放任。
其他还有,将必须与学校合作的母亲会视为消遣,不去参加是自由,或者破坏团体的活动也是自由等。其实,这种自由是从不喜欢拘束的心理中产生出的倾向,是以自己的喜好或自私的立场为出发点的,这就造成了关于自由的错觉。
常听幼儿园老师说:“要让孩子自由地成长。”然而在全体小朋友进行团体游戏时,有个孩子坐在一角并未加入,老师便解释为:
“让他自由参加嘛!”
事实上,这是一种诡辩,只不过是以自己心中的想法去推断孩子的心理罢了!
确实,在假日中,认为“今天没有什么计划”而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感到极不稳定,如果有朋友来访,这种自由感便减少一半,再想想“晚饭怎么办”时,沮丧程度又加一成,最后看到自己的钱包,自由感只剩四分之一了!
各位想想,这种随着同伴的增加和看到现实之后就减少自由感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如果能先拟定目标,然后努力完成的情况称之为自由,那么,多增加一位同伴,自由感就会加倍,而且在看到现实后,更能感觉自由的存在,这才是我们应给予孩子的自由。
“音响声音关小一点”。
或是——
“不要乱丢垃圾呀!”
这种指责,是为了让大家在狭小的空间中都能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发的,同时,这并不表示其自由被限制,而是一种实现自由的条件。
在学校中,孩子常被要求遵守“不可在走廊上跑跳”“要守时”“要整顿好”等规则,但这并不表示如不遵守就会责骂,而是如果大家都能遵守,生活才会舒适愉快。
在指责孩子时,应先让孩子了解其道理。例如说:“你不可以这样、你不可以那样!”年纪较大的孩子就会反问:“为什么?”如果在回答出“理由”后,孩子又问:“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理由,那这件事应该不是不能做吗?”假如孩子的说法真的可行,那么父母也应坦诚地承认其正确性才对。
在某幼儿园中有一条规定。这就是不准孩子自溜滑梯的滑处往上攀爬(大概每所幼儿园都有这项规定)。当然,这是为了避免向下滑的孩子和向上爬的孩子相撞、受伤,但年纪较大的孩子就有疑问了!
“那就是说,上面有人下来,下面有人上去才会发生危险啦?如果有老师在旁边,在有人上去时不准上面的人滑下来就可以了?”
这种建议具有建设性,是可行的,所以以后在那所幼儿园中有新规定,就是当滑梯旁有老师管理时,准许孩子由下往上爬。
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不遵守规则,否则孩子会有自己受到忽视的感觉,不但不能坦然接受劝阻,反而会产生反抗心理。
同时,有关自滑梯下方往上爬的问题,如果有“等受了伤,孩子就知道为什么不能往上爬”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并不是给予孩子活动的自由,而是放任共错误行为了!
以个人的立场而言,包括指责在内,是有教育孩子的义务的。换言之,所谓教育,就是将人类所得的最高智慧与知识传给孩子的一种活动。
所以,父母必须将孩子不懂的事告诉孩子。如火的可怕、烫伤的疼痛,因此不能玩火柴、不能触摸熨斗等,同时在玩单杠时,要教导孩子正确的握法是将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这才安全。
等孩子了解这点后,才教导其玩单杠的变化性,看到孩子在运动中有发展,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教导孩子了解正确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友权利
一位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打棒球,站在打击区的老师,兴高采烈地把棒子用力一挥,结果打出去的球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孩子们吵闹着叫:“老师!你要赔偿!”老师回答:“当然。不过我现在没有钱,等发薪水时我再买来赔给你们,好不好?”
其中一个孩子回家向母亲报告当天所发生的事,母亲说:“哎呀!太没礼貌了!你也是其中之一吗?”
其实,向老师要求赔偿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而老师说当时没钱,等发薪水就赔的态度也很公道,但母亲这种回答,将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呢?
如果问那位母亲:
“如果你的孩子在和朋友一起打棒球时,因为打了一支全垒打或投出一记暴投而把球弄丢了,你怎么办?”
母亲回答:
“那当然是让孩子赔偿啊!”
“那么,如果你孩子的球被他的朋友弄丢了,你也要对方赔偿吗?”
“哪有这种做法呢!”
由外表看来,这种态度似乎很谦卑,但其实却可称之为傲慢。这表示不想站在被害者的立场,而是想处于能对别人让步的立场,仿佛自己对人有恩似的。如果以这种想法去干涉孩子之间的友谊,很容易破坏了孩子本身的交友关系。
就这种想法而言,别的孩子做错事绝不可能加以指责,反过来说,自己的孩子做错事就严厉地责骂,好像是要给别人看的,这是最差劲的态度了!
有个孩子的同学每次一到同学家就会把人家的地板弄脏,因此,这孩子的母亲一看到这位同学到家来玩,就开始清扫地板。而那位同学瞧见,还很佩服地说:“伯母,你每天都这么勤拖地板啊!”像这种以行为当做暗示的方法若无法收效,实在不是孩子太不敏感,而是太天真、太单纯了!
如果怕那同学的脚弄脏地板,就应明白地告诉他:“那边有块毛巾,把脚擦干净了再进来。”无法提出正当的要求,反而加以暗示或装作没看见,然后在心中愤愤埋怨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
以做父母的立场来说,到家中来玩的同学中,必然有较受欢迎的和不受欢迎的,若是能和自己的孩子安安静静做功课的同学,就是受欢迎的小客人,如果在进入别人家的时候,只知任意嬉戏的同学,则被列入不受欢迎的名单中啦!
这种感觉不过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太露骨地表现出来。如果当有不受欢迎的同学到家中来玩时,想尽办法逼着孩子们到外面去玩,或是很冷淡地对待孩子们,甚至责骂“你们安静点”等,都是不对的。
这样不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同学,同时,由于母亲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孩子的朋友,也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朋友,绝对不要任意干涉其行为才是。在看到别的孩子做了什么不对的事之后,千万不要认为“反正不是我的孩子做的”而不予理会,要能率直地加以指正,这才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就像在图书馆中看到几个同学大声谈笑,就应该说:
“请你们保持肃静,这样才不会打扰到别人。”
看到孩子们跑到被禁止踏入的草坪中玩耍,也应制止他们:
“到草坪外面去玩吧!”
可是,如果本身不敢这么做,却又认为“现在的孩子太没教养”,那就是自己的过错了。不管是自己或别人的孩子,只要做了不当的事,就应立刻加以指正出来。
阿幸在放学后和同学M到一家糖果店前,二人正商量要买什么时,阿幸的母亲恰巧经过,于是将阿幸叫到身边来说:
“你在干什么?那个M在放学后不回家,跑到糖果店来买东西,是个坏孩子,以后,你不可以再和M在一起了!”
为人母亲者经常会批评孩子的朋友,如“××行为粗暴,你不能和他一起玩”或“××是坏孩子,以后不准和他在一起”等。但不管对方的孩子究竟如何,都比自己的孩子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家,或陪着母亲做无聊的家事要好得多了!
很多父母都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坏孩子来往会受到不良影响,但其实这是多虑了。平常父母都信任自己的孩子拥有特别的才能和个性,但在孩子选择朋友时,却很担心孩子受到别人的影响,这种想法确是大错特错了!
有关双胞胎的研究结果,和一般人所想的有一段距离。在单卵双胞胎中,有时会有一个喜欢读文学,另一个却喜欢读理工的情况发生。孩子的人格并不是一生出来就注定而终生不变的,同时也不会轻易地受到外界影响。
换句话说,人在刚出生时,就具备了拥有各种才能的可能性,而人的发展过程是与周围其他人共同完成的。首先要将其未成熟的部分加以补充,形成学习的基础,然后再摄取其他缺乏的知识。孩子并不是以其遗传因子采取固定角度去选择他能够接受的,而在接受周围各种人际关系影响而渐渐发展,如果单纯地认为一切都是由遗传造成的,那就不对了!
同时,在吸收什么进入脑中时,也不是单纯地只受父亲影响或只受母亲影响,而是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各种“关系”所给予的综合性影响。
所以,如果母亲是个伟大的女性,而父亲是个没出息的男人时,当然是只受母亲影响最为理想了,但事实却非如此,这时孩子受到的是“了不起的妻子和没出息的丈夫的夫妻关系”的影响。如果母亲经常表现出瞧不起丈夫的态度,这种情形也会影响孩子。
由这个角度来看,“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行为成长的”这句话并没有错。这就表示,孩子不会受只是接受好的、排斥坏的,而是受到父母关系,以及其周围人际关系的影响。
像这样在接受周围人际关系影响下成长时,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要了解孩子会将其周围的人视为自己的一种利用工具,例如视某人为仆人、或视某人能够真正坦诚谈心、永久合作下去的可靠伙伴等。因此,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有很大的差距。
也是为了这点,笔者才奉劝各位母亲,绝对不要向孩子批评他的朋友,这就表示,此一态度是只挑剔朋友的缺点,完全不发掘朋友的优点,这种不客观的表现怎能遗留给孩子呢?
在担心孩子受到朋友影响之前,必须先反省一下自己的夫妻关系如何,如果能保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夫妻关系,那就根本不必在意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了!
不要嫌弃孩子收集的“宝贝”
到了三岁左右,孩子会开始对收集东西有兴趣,这对母亲而言,也是一种困扰。孩子收集的东西也许是路边捡来的小石头、酒瓶盖、螺丝钉、齿轮等破铜烂铁。说实话这真是不卫生到了极点,所以往往在看到孩子把这类东西带进屋内时,母亲便责骂道:
“妈妈刚才才弄干净的,你现在又来弄脏,还不赶快丢掉!”
这样的阻止,将会轻易破坏值得信任的母子关系。
此刻,母亲应以充满温暖、体贴的好奇心来看看孩子有兴趣所收集的物品,然后,想想孩子在那么多的石头中捡回这一小块的理由。
如果小石头上沾了很多泥巴,放在地毯上确实很难清理,就不妨先建议孩子说:“先把石头洗干净好不好?”然后,陪着孩子洗好、擦干净之后告诉他:“你看,这样是不是很干净?很漂亮呢?”待征得孩子的同意后,帮助孩子将之收在空盒子内。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说,就算是父母大人,未得孩子的允许,也绝不能随随便便去翻动他的东西。
如果父母能站在这个立场观察,将会发现孩子选回家的石头都具有一些特色,所以,接下来不妨由母亲担任审美评论家,向父亲说明这颗小石头有多么美丽,如此,说不定可意外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个性呢!
“哎呀!真糟糕,当时我根本没有问过孩子就把东西给丢了!”如果曾有这种情形,也不需要追悔,因为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改变喜好适合自己年纪的东西,不要只是责骂说:
“不要只知道玩,应该多用功啊!”
反观想想:
“这孩子为什么觉得那东西有趣好玩呢?”
管教孩子标准要统一
现介绍一封寄自乡下农家主妇的信。她二十多岁,有分别为三岁、一岁的两个孩子,丈夫是公司职员,家中另有退了休的公公和患神经痛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