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迷上了一部名为《大长今》的韩剧,这部青春励志的电视连续剧,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后成天哭哭啼啼的。看着那些亲情的回放、友情的显现、爱情的表白,甚至连仇人间不啻地斗争……都让我感动不已,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泪如雨下。
但在此之前,我从不承认自己好哭,总是显出一副比谁都成熟的模样,以为那样自己心里会很踏实,别人看见了也会很放心。
可事实证明这种自作聪明还是错了。我永远是别人一心想好好呵护的小女孩,这种呵护的感情不随时间而迁移,哪怕我长到20、30、40岁。
但是成长带给我的,除了艰辛与苦难,更多的是值得留念的回忆。
直到现在,我终于懂得,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2
我曾以为,在走过那段日子之后,我会用无数晦涩而阴霾的词语来形容我的中学时代。因为我曾痛苦、无奈与彷徨过。然而,当我站在如今丰富多彩的日子里回头看去,我竟是那样缅怀我的中学时代。
想把我唱给你听
趁现在年少如花
花儿静静地开放
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桠
谁能够代替你呢
趁年轻尽情地爱吧
最最亲爱的人啊
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
……
这首歌是刚进中学时音乐课上学的。这些年听了很多歌,喜欢了很多歌,学会了很多歌,在我有限的记忆库里,却从未把这首忘记。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想把我最纯真、最美好的成长与大家一同分享。因为长大以后,会有很多忧愁,很多烦心事,就没有这么多的美好了。
那是初夏,夜晚看得见许多闪亮的星星。
每天晚自习前,我都会和文文、冉冉去教学楼前那片绿阴球场纳凉。和朋友在一起,说一些彼此贴心的话,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啊。我们总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时也会哼唱梁静茹的歌,从《勇气》唱到《明天的微笑》,再唱到《分手快乐》。还要赶在老班到来之前飞奔回教室,然后一起快乐地傻笑。
文文是和我“同床共枕”的挚友,我们寄住在学校退休了的老教师家,每天伴着我最多的是她的声音,还有她看着我笑得好甜好甜的微笑。冉冉是我的同桌,是那种可爱至极的女孩,她总是静静的,静静地听别人说话。而我的性格既不同于文文的热情开朗,又不同于冉冉的寂静沉稳。
每个晚自习的夜晚,我总喜欢从繁重的学业里抽出一些时间抬起头透过玻璃窗去看外面繁华多姿的世界。冉冉瞄瞄我,小心地用胳膊肘顶顶我。我低头、微笑、不语。我知道,我很向往窗外的世界。
平日里空闲下来,或是月考结束的时候,我和文文、冉冉,总去商城那一带压马路逛专卖店。那时的我出奇地喜欢“ESPRIT”的衣服,一件件地试穿,试到连平日里笑容可掬的服务生都面容可憎地用眼睛瞪着。我们连忙飞一般地逃出,还不忘淘气地吐吐舌头。
可是考试是很残酷的。
每次月考结束,学校都会挂出整版的成绩单,还美其名曰“光荣榜”,实际上只有我们自己清楚,这榜一点儿也不光荣。第一张用鲜红色的纸,最后一张是白纸,其余全是那种粉红色的纸。
也正因为如此,中学是极其需要精神支柱的时期。学校里的好多同学禁不住爱情的魔力纷纷坠入爱河不能自拔。文文就是其一。
只是我还是很不愿意看到文文恋爱,因为她坠入爱河了之后,原来的三人集体就变成了两个人:我和冉冉。
而对于我来说,在这一特殊时期,我的精神支柱就是我可爱的老师们。
教历史的鄢鄢是年级主任,也是学校里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他那厚厚的眼镜,一板一眼的台风与板书,极其权威的讲授,让我彻底迷上了历史的雄浑与深沉。那时候我是班里的历史课代表,每天负责收发作业、传达老师布置的任务。与他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原本是个风趣幽默的人,常常语惊四座地说些经典至极的话,反复回味而愈发深刻。
教语文的曾曾是班主任,威信很高却又和同学们打得火热。他主张素质教育,反对我们为考试而学习,并且在他的课堂上常常就什么现象什么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平易近人。他是我心中标准的“好老师”版,时至今日,我仍会不自觉地将身边的老师与他进行比较。
教几何的爹爹早已年过花甲,是学校反聘的特级教师之一。别看他年事已高,却是我们最最喜欢的老师!他常常站在讲台上高声疾呼:“同学们注意啦!我要变形啦!”
教政治的MISS林是个小资情节严重的女教师。每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不像是教政治倒像是教美学的。与之相呼应的代数老师许SIR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他常穿着短袖运动衫和黑色西裤再配一双蓝色跑鞋闯进教室,讲课间隙也会跑题地大侃NBA或是讲讲他昨晚看的《情深深雨》,甚至能联想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我至今还深刻地记得老班常说的一句话:“高考是每个学生必须积极面对的事,不要害怕,让自己勇敢地去尝试吧!”
我很感激老班,他并未同其他老师一样渲染高考的恐惧和压力。也许正是在他倡导的轻松的环境之下,我才会那么执着地追求我的缪斯梦。
3
很早以前,我就稀稀拉拉地在报刊上发表文字,那些充溢着小我情绪的文章在现在的我看来确实幼稚而肤浅,但我至今仍觉得它们带给了我淡淡的安慰和满足感。
在高二那一年,“新概念”如一股旋风之势席卷了全国。伴着这一概念的提升,“少年作家”的阵容不断加大。先是韩寒的《三重门》,而后郭敬明的《幻城》,我随着他们的故事情节哭过笑过感叹过,并且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梦想。
我开始着手写《被风吹过的夏天》是在高二,就在这老师家长苦口婆心劝说“高二是大转折的一年”,我不以为然,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写了。
我试着回忆那些日子,写《被风吹过的夏天》的时候几乎都是在深夜,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自己的房间里一直写一直写写到几乎天亮。而在白天里,我的头脑里就在不断地出现情节变化。这样的代价就是:从某个时间段开始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也给我的高考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惧与麻烦。我曾经在想,这些作品带给我的究竟是幸运还是劫难。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成长的经历。
4
我进入紧张的高三是在2002年9月,那时学校门口的报刊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辅导书和指导填报高考志愿的杂志,天空笼罩着一层阴霾。
学校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请来特牛的人物为我们作报告,内容无外乎高考的重要性、复习的方法、心态的调整。而这个时候,我成绩的严重滑坡也引起了老师同学家长的广泛关注。老师们苦口婆心:“无论是因为什么事情,现在快高考了,都必须停下来!”我如同呆鹅般地点头,一转身却又忘得精光。同学们更加直接,好奇地询问:“你是不是恋爱了?”问得我目瞪口呆。至于毫不知情的家长,除了担忧与无奈的眼神,什么也没说。
那时,我的生活无奈得一塌糊涂,除了偶尔报刊上载着的文章,生活一点新意也没有。那段时间,我痛苦得毫无掩饰。看着同学们今日参加招飞考试,明日又有外语学校的复试,隔两天还有自主招生高校的面试,想着自己的一事无成,除了一个无比清晰的缪斯梦,什么具体行动也没有。每天就在课桌上堆着的课本的掩饰下翻些乱七八糟的书。直到高考前的两个月,无意中在报纸上看见“文学特长生”的特招,一下子从凌乱中理出些头绪。
只是我的建议并未获得家长的认可,在他们看来,如此之多的学生奋不顾身以文学为契机荒废学业争夺少得可怜的几个名额直升大学,是多么的不现实啊!而我,在那刻就如同着魔似的幻想:前面有那么多成功的先例,不是没有希望的!
在这样的执着与追求中,我在沉重而阴霾的高三岁月中行走。当我读到莎士比亚的那句“你不是你自己,因为你的存在全赖着泥土中所生的谷粒”时,我很无奈地意识到,无论我多么执着,我还是逃不脱生活的俗套。
高考来临之时,我并未如愿,只有带着无数的遗憾告别我的中学时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