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里开始亮起了一片火把的光亮,许多人蹚水奔跑的声音、呼喊的声音、咒骂的声音,在程敬晨身后响起,他惊慌之中,脚底踏空,扑进水里。却不料水里有一双大手一把拖住他,将他带往一片更广更深的水域。
追赶他们的那群人吵吵嚷嚷地赶过来,却找不到他们半个人影,又在附近的洞穴岔口里都搜查了一遍,仍旧没有找到。
“他们会不会又从那石门后面逃下去了?”其中有人提议去看看。
这群人骂骂咧咧地在洞里找程敬晨刚才悬挂着的那个位置的所在。拐来拐去,把他们自己也绕晕了,懊恼之际,自然又是一番争吵。最后,只好决定,留下一部分人在洞内看守,其余人退了出去。但是这时候,他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幽暗中,他们已经不知道走离洞口多远了,他们迷路了。
“他奶奶的,像老鼠一样会钻洞!等我抓到他一定把他碎尸万段。”
“这疯子消失了一个月多,恐怕是一直都呆在这个洞里,把这八卦洞的所有通道都摸得一清二楚了。”另一个人说道。
而这个时候,却有人开始把怎么找疯子的话题换成了抱怨和内讧:“为什么要我们下来?而他李松却自个去禀报少庄主?”
有人应和:“他李松也不是个什么好鸟。”
“嘿嘿嘿”人群中一声冷笑:“本来是让你去见少庄主的,你怎么不去?”
“韩大,你什么意思?”那人质问道。
有人和解道:“好了好了,不要吵。恐怕李松在少庄主那里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众人听了,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想起少庄主那张阴险的脸,虽然都在心里幸灾乐祸,却没人敢吱声说少庄主的不是。
“我听老一辈的人说,八卦洞原来机关重重,后来被毁坏了,所以变成如今这个样子。”这人有意岔开话题,他讲到这一层意思其实是想宽慰同伴不用担心机关。
一个年轻人接过话茬说道:“说起八卦洞的起源,真是大有来头。”一副无所不知的语调,他故意停顿一下,等其他人追问他。可是却没有人理他,他很没趣地问:“你们就不想听听吗?”大家一致摇头,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找到路子出去,没有心思听他讲故事。
他换了一副腔调说道:“据说,这个八卦洞里面藏着一个宝藏。”
“真的吗?”部分人惊呼起来。
年纪稍大的韩大却嘲笑说:“怎么我却从来没有听到过?”
“你没有听到过,不代表没有吧?说不定你孤陋寡闻也未可知。”
“你!”韩大刷地一声拔出剑来,就要把那个年轻人戳几个窟窿。
和事佬慌忙跑来劝架:“韩大,你消消气,何必跟年轻人一个见识?这个时候正是需要团结一致,寻找出路的时候,切莫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伤了大家的和气。”
那年轻人嘲讽道:“嘿嘿,团结一致?我们都抱成团这么久了,又不见得找到什么出路了。倒是有些人,喜欢倚老卖老,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
韩大听了,简直是气炸了,喝道:“看我剁了你个狗杂种。”话音刚落,剑已经挥向那年轻人的头顶三寸之处。那年轻人早有防备,跃向一边去。那剑收不住力道,狠狠削中了旁边一个人的手臂。那人惨叫一声,顿时觉得整个左臂已经被活生生卸掉了,剧痛之中,晕厥摔倒在地。其余人等见势不妙,都纷纷撤开,刷刷刷地拔出剑来防备着韩大。
韩大见众人都拔剑对着自己,知道势单力薄,一时僵持着不敢轻举妄动。他喝道:“其余人让开,我只杀那狗杂种一人。”
和事佬匆匆跑到两方的中间,朝韩大说道:“韩大,不要动怒!就看在我这几分薄面上吧。”他边说边扑在中剑那人身边,给那人包扎血淋漓的断臂,一边惊呼:“你们还愣着干什么?快来帮忙啊!”
韩大看着那人的断臂,心里七杀八下,一时气急,伤及无辜,这时候他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他怒吼道:“狗杂种出来!血债血还!”
那年轻人怪里怪气说道:“嘿嘿,那明明就是你砍的,关老子屁事!”
“秦义,你少说几句没人当你哑巴!”和事佬斥责道。
正说着,韩大听出秦义的方位,挥剑砍去,原来站在秦义前面的几个人在秦义说话的时候就已经闪开了,把秦义暴露在韩大的剑锋之下。铿、铿、铿几声刀剑相碰之中,火花乱溅,又有几剑是砍在了石壁上,剑韧微卷。韩大怒在心头,每一招都是用尽了十分力气。秦义渐感不支,略生惬意,瞅得韩大一处疏忽,朝黑暗的洞穴深处逃去。韩大提剑追去。
二人恶斗之际,众人并没有插手,都是站得远远的,挥剑护身,现在二人斗得远了,众人松了口气,也懒得去理他们。只有两三个人帮着和事佬抢救中剑之人,奈何断臂流血过多,加上洞穴里面阴森寒冷,那人已无生意,面如死灰,和事佬只好放弃救治,唉声叹气。
在刚才的慌乱之中,所带来的火把渐数熄灭了,现在只剩下一两把火的亮光。在阴暗潮湿的洞**越发显得哀凉。
众人又在洞穴里面找了许久的路,依旧没有发现之前的进来的那个洞口。因为在幽暗之中,人很容易犯困,已经有好几个人不愿意走动了,都静静地靠在一个稍微干燥点的角落里打盹儿。
这时候,和事佬叹气道:“其实,秦义说八卦洞是大有来头的,确有其事。至于有没有宝藏却未可知。”
原来,在北宋末年,一空禅师云游四海,一日,来到鼎山山麓歇息,当天夜里梦见诸天菩萨在山顶显现。第二天,他登山礼拜,发现山顶之上有一个很大的清水湖,此处风景秀丽,适合修行,于是决定在此处营建寺庙。当时,正值宋金交战之际,黎明百姓生活疾苦,一空禅师遂决定搁下寺庙的建造,在山中寻一个天然洞穴先住下,这就是八卦洞的雏形。
到了南宋时期,赵宋王朝偏安一隅,主和派当权,时局稍稍安定,宋朝皇帝不思进取,又开始过起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朝廷命令各路官员向宫廷进贡各种奇珍异宝。这一日,有一位姓应的官商奉命来端州采购宫廷御砚。
这端砚乃是天下四大名砚之一,和GS洮砚、AH歙砚、SX澄泥砚齐名。在盛唐时期就已经是宫廷贡品,到了宋徽宗做端王的时期,因为是他的封地,又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端砚在技术过硬的基础上,艺术水准又有所提升。
端砚以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这位姓应的官商在采购端砚的任务完成后,心血来潮,说要看看生产端砚的作坊,随后就由当地人带着参观了烂柯山和鼎山一带的采石窟。没曾想,这位官商却是懂得些堪舆之术,他相中了鼎山之巅的湖边一处,说是好风水可助发家致富,要花银子将此宝地买下了。
这一举动惊扰了山洞内参禅的一空禅师。一空禅师效法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而这时候,已经在洞内修行到了第七个年头。姓应的官商看中的那片地,就包括一空禅师的洞穴所在。经过几次交涉协商,一空禅师同意让出洞窟,挪到西边的烂柯山石洞里面去,同时,应官商答应出一笔香火钱给一空禅师修建寺庙。这寺庙原来叫做“西峰寺”,后来为了纪念一空禅师,改为“一空禅寺”,但这样的名字听起来怪怪的,当地人以山名称呼,习惯称为“烂柯寺”,也颇有佛法里面讲的诸法皆空的韵味了,于是这样流传下来了。
应官商购地之后,开始在这里大量建造亭台楼阁,颇具私家园林的规模。也以山名取字,叫做鼎湖山庄。原先的石窟被应庄主按照周易八卦的方位,开挖成八卦洞,作为底下密室来用,后来蒙元铁骑踏破江南、岭南之地时,应家的庄园几经战火焚毁,而应家靠的是八卦洞得以藏身活命。待到天下太平之时,他们又重新营造庄园,因此,从宋末至今上百年来,应家的嫡系子孙一直都在这山中经营这一片庄园。而和慕容如风相对而坐的那位华服男子,则是鼎湖山庄的少庄主。
和事佬在幽暗中给大家大略讲了这个八卦洞的来龙去脉,有几个当地的武夫,从前也听过这些故事,便也添油加醋地补充说来给那些没有听过的人听。你一言我一语。
“那为什么如今的八卦洞是这个样子?好像很破败。”有人不解问道。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