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罗斯的思维方式犯了一个错误,她眼前看到的是6年全日制学习,并可能把6年看成12年甚至15年,因为她只能在晚间学习。然而,如果罗斯把她的总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标,她最终将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罗斯应当说:“贝特丝,我知道要取得学位需走很长的路,但这没关系。我将不管它大学文科四年的时间,而直接考虑在一个公共大学里学习两年,首先解决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问题。”
贝特丝应该回答说:“甚至这两年也可以忘掉它,而集中考虑在每一学期里你将要修的一二门课。把你的总目标分解成若于初级目标,然后又把这些初级目标分解成一些易于实现的小段落。这时,你可以为实现你的初级目标采取第一个行动了。一旦你形成了‘实干’的习惯,你将会不断地有所建树,把一个成功建立在另一个成功之上,你将能比你所想象的要更快而又更容易地实现那遥远的似乎是可望不可及的因而也是被不断延误了的愿望。”
贝特丝的话一点不错。有时我们因循守旧,是因为我们让生活的潮流拽着走,我们的生活陡然地由一处不知道的地方到另一处不知道的地方恶性循环。随着我们的理想在期望和等待的尘埃里埋葬,我们对自己的命运也失去了控制。然而,我们文过饰非地借口说是别人使我们不能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使得我们如此之忙以至于不可能去改变自己的方向,以此来为自己的惰性辩护,这是何等的自欺欺人。
记住,因循守旧是思想的沼泽地,你必须从中走出来,才可能达到成大事。
敢于质疑约定俗成的规范
儿子走上前来,向父母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一样新东西,想在父亲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父亲说。
“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面前:“爸爸看哪,里头有颗星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许多人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
一项在1985年发表的调查报告认为,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智能高的人创造力未必强。但是专注于艺术创作,或致力创造新科技、新思潮的人,都觉得创意与智能是不可分割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一般人认为有创造力的人,分析能力和意志力也很高。创造力强的人,懂得辨别多种思想和事物的异同,并善于整理旧理论,推陈出新;在做判断时,他们会衡量各种处事方法的利弊,然后果断地做出决定。此外,他们奋斗心强,干劲十足,肯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在一般人心目中,创造力充沛的人是不会拘泥于世俗传统的。相反,他们敢于质疑约定俗成的规范,并懂得欣赏和创造新思想、新事物。
因此,创造力不是一种浪漫的、凡人不可高攀的、与智能、毅力毫不相干的能力。相反,它是一种扎根于生活,可以用来达到个人目标的能力。创造力高的人固然具备破旧立新的素质,但这些素质仍需依赖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意志力做药引、做燃料,才能提炼出创新的成果。
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本质持有相似的看法。有人把创造历程比拟为拿个人心力资源做投资,成功的重点在于懂得低买高卖。低买者,就是能准确地捕捉有发展潜力但却不被大众注意的思想,并孜孜不倦地把这些思想潜力发挥出来。高卖者,就是待思想发展成熟后,以高姿态将它向外推销,赢取大众的赞许。这种低买高卖的例子,在艺术、科学、商业界中屡见不鲜。以早年的毕加索为例,当时印象画派大盛,而他在印象画派的造诣也很深,但他却毅然尝试建立主流以外艺术。经过一番磨练后,作品以高姿态面世,广受大众青睐,使他成为一派宗师。
按这种低买高卖论,具有创造力的人要有锐利的眼光,能判断哪些思想有发展潜力,哪些是没有价值的糟粕。
作为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的创造力,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产品,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创造力是由一般创造力、知识经验、特殊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创造力的总水平。这四个要素各自对创造力的作用分属于不同的层次。
一般创造力在一切创造活动领域都有作用,是代表创造者心理能力水平的最普遍的创造力。一般创造力水平较高的创造人才可以在不只一个领域表现出创造力。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其普遍性上低于一般创造力,但它是一般创造力的基础。具体地说,知识是智力的基础,而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当然,知识、经验对特殊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也不可低估。特殊创造力的普遍性低于前二者,例如一个画家的形象记忆力、色彩鉴别力、视觉想像力等特殊才能,只有在绘画创造方面有意义。非智力因素比较特殊,它只与创造的个别活动有关。拿动机来说,它在推动人主动地启动创造活动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兴趣只在维持创造力的热情和投入上有明显作用。
在智商的构成因素中,创造力是最高形式的体现,它也是个人智慧的集中表现形式。一个人的成功与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试想想,一个不能创新和发挥才能的人,怎么能够有所作为呢?
常规有时是一种陷阱其实,思维定势、心理定势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它使思考者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能不走或少走弯路,这样就既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耗费,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再就思考者的感受方面来说,还能起到一种使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感到驾轻就熟、轻松愉快的作用。
思维定势的这种有利作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各个领域里的许多专家身上。他们常常能很快就找到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有效办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关于本专业问题的大量的“一定之规”。
举例来说:机械装置要自动化,需要能源来提供装置运行所需的动力,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电动机,这早已成为机电专业方面的常识。这一常识,在众多机电专业人员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有了这样的常识和思维定势,使科技人员在设计各种自动化机械时,对于如何解决它们的动力问题,就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去逐一探索、试验,很快就能明确:需有电动机来驱动。这显然对设计自动化机械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但是,这种“一定之规”,却使人们在遇到有些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有这样一个例子:
为满足市场需要,日本一家公司的科技人员开始设计一种新的小型自动聚焦相机。
所谓自动聚焦,就是相机要根据拍摄的对像,自动测量距离,然后镜头作相应的调整,自动定好焦距。设计这种相机有几个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小巧轻便,容易操作,而且要成本低廉。
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条件,在相机里装进电动机以后,体积就小不了,重量就轻不了,成本也很难降下来。如果要为它再去特别设计一种专用的超小型电动机,时间又很难保证。
设计人员为此大伤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都行不通,设计工作长时间裹足不前。后来一个不是学电机专业的技术人员想到:自动聚焦需要的动力很小,而且距离很短,不用电动机,用弹簧行不行呢?这个突破了“必须用电动机驱动”这“一定之规”的新设想提出以后,设计人员们沿着新的思路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没过多久,就相继设计制成了一种又一种小型和超小型的自动聚焦相机。对这种给人们带来了很大方便,连傻瓜也能使用的“傻瓜相机”,科技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代表了产品开发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傻瓜化,即“功能简单化”、“易操作化”,同时也是“高智能化”、“高科技化’。“一定之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我们高速度、高质量地解决各个方面的大量问题。举个小例子,你每天回家,有了一定之规,你就不必每天都去摇头晃脑地思考一番回家的路线,家里的门牌号码。
“一定之规”却不利于创新思考。
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碰到的新问题,还是对己熟悉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一般都需要在多途径地探索、尝试的基础上,先提出多种新的设想,最后再筛选出最佳方案。而基于反复思考一类问题所形成的“一定之规”,对这样的创新思考则常常会起一种妨碍和束缚的作用。它会使人陷在旧的思维模式的无形框框中,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而也就难以产生新的设想。一个长期习惯于按“一定之规”考虑问题,很少进行创新思考的人,久而久之,往往会把很多本来大不相同的问题,也因为它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而看成是同一类问题,用相同的办法去解决。这样,自然就会白费精力。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的那个可笑的工人那样,由于成天到晚拧螺丝帽,一切圆的东西,包括衣服上的纽扣和圆形图案,在他眼里都成了螺丝帽,他都会用扳手去拧。
人形成思维定势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现象。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而要摆脱和突破一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常常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无论是在创新思考的开始,还是在其他某个环节上,当我们的创新思考活动遇到了障碍,陷人了某种困境,难以再继续想下去的时候,往往都有必要认真检查一下:我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了某种思维定势在起束缚作用?我们是否被某种思维定势捆住了手脚?
所以说,“一定之规”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破除“一定之规”是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保证。这就是“稳定”与“变革”的辨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