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哪里是在“守望文学”?我守望的始终是心灵。
也经常有朋友问:你都读什么方面的书?开始我说心理学方面的,后来发现其实不完全是。说灵修方面的吧,好像有些曲高和寡。因为灵修是一个外来词,大多数人听之可能会把你直接归为“另类”。
其实,“了解自己”是灵修最核心的内容,这是一件很“不另类”的事情,可以说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常常舍本趋末,对自己之外的物质世界充满探知欲,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来面目反会糊里糊涂。
就像那天,一个朋友在谈到瑜伽的时候说:呼吸有什么好练习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人活着本来就够累的了,连呼吸还要去研究啊?
我只能告诉她:呼吸里的学问大了去了!从某种角度说,我们都是“远视眼”患者,远的东西看得清晰,全力研究,比如太空啊宇宙啊;而对近的东西却视而不见。比如关注呼吸,其实是为了把你拉回到当下。因为一呼一吸是当下的。比如关于自己,我们真的了解得不多,而且很容易被一些观念所迷惑,从而错失“与自己相遇”的美好。
如今与朋友聊天,我总会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语。此时朋友会说:“怎么觉得你在谈玄学啊?”我个人以为,这就是我面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局面。
正如老子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身体力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似有似无);下士闻道,大笑之(嘲笑),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41章》)
的确,我有点说不清自己在写、在读什么方面的书,但是我心里像明镜一样清楚:自己正走向光明、自由与喜乐。就像一滴水终于汇入了江海。
也有朋友见我总是云淡风轻,说:“你开悟了。”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开悟”这个词。一些书和一些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智慧之门轰然洞开的故事。这让很多人有一种祈望:某天自己也会像拜伦·凯蒂那样突然顿悟。其实世上没有什么超常之人,也没有什么大师能神奇地让你开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开悟就是一个慢慢地认识、了解自己的过程。这是一个“次第开放”的过程。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看书看到某个地方不禁拍案叫绝:怎么这句话说到我心坎上了呢?同样,也总有一些读者跟我沟通的时候会说:你把我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了!
在《与神对话》这本书里,“神”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忆起。我们人生的使命就是为了“忆起”自己真实的身份(真我)。
所以修行以及开悟,不是什么玄妙的境界,而是一个内观的过程。而我们这一生就是先“失忆”再“忆起”的过程。“失忆”意味着我们与自己的真我本性失去了链接,而“忆起”就是再度链接。
之所以这样喜欢“忆起”这个概念,是因为它存在的前提是:我们每个人本来是圆满俱足的,而不是残缺不全的。我们的不圆满、残缺感,都来自于我们对真我本性的不了解。
所以哲人奥修说:“修行就是了解自己,开悟就是对自己原本的样子满意。”
至于为什么要“失忆”然后“忆起”,那都是为了——体验。正如歌德所说,“人之所以爱上路,是因为要享受沿途的风景”。
借用这句话:“失忆”只是为了“体验”,以便“忆起”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你“忆起”的越多,你能够“体验”的也就越多,这样你的人生也就越是丰沛充盈。
可以说,“开悟就是治愈你的失忆症”,是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关于开悟最具说服力的说法。
由此看来: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离开“真我”的过程,建立壮大“自我”是为了在这个物质世界上安生立命,而重点在于“体验”。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必须往回走,放下“自我”,与“真我”拥抱。
《道德经》就是让我们与“真我”链接的教科书,我们不但要深入其中吸收其精髓,更重要的是把“真我”风采“活”出来。
的确,《道德经》不是用来讲的,而是用来“活”的;老子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复制的。
正如诗人纪伯伦说的:“假如他真的是大智,就不会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天堂,却要引导你到你自己心灵的门口。”
老子就是带我们走到自己心灵门口的智慧老人,他用五千言的《道德经》反复叮咛我们要“早服道,重积德”。
因为,只有强悍内心之国,才能抵达幸福的彼岸。
某天,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说,他们那天的语文课堂作业是,根据“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份思念,我愿把整个东海送给你”改写一句相似的句子。
儿子说他们班周同学写的是:如果一封信代表一份思念,我要送你一个邮局。
根据周同学的句式,他玩笑道:如果一节车厢代表一份思念,我要送你一个火车站!
呵呵,孩子们很有想象力。
我问他的作业是如何写的,他说是:如果一粒沙代表一份思念,我愿送你整个沙滩!
一滴水与整个海洋、一粒沙与整个沙滩,让我联想到老子。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那么老子就是那位教我们如何融入整个海洋、沙滩的智慧老人。
亲爱的读者,读到这里也许你该明白:我,为什么会爱上老子?
最后,衷心地祝愿,有更多的兄弟姐妹,能与老子同行,优雅、自在、喜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找到你内在的明月
——一封写给老子的情书
大约在不惑之年,我开始阅读老子。
读老子的感觉,如沐清风,明月朗照。就仿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适时地服用了一粒定心丸。而写这本书的过程,可以用“热恋”一词来形容。那感觉就像一条奔腾的小溪,翻越崇山峻岭,终于融入大海(大道)的怀抱。
这本书可以看作我写给老子的一封情书。所以,请不要用学术的眼光去审视它,而是用心去体会,我那绵绵的爱意。
嫁给佛VS爱上老子
自称“用身体写作”的卫慧,写了一本小说,书名叫《我的禅》。一个日本僧人问她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卫慧答:“嫁给佛!”僧人不解,卫慧挥笔写下了“嫁给佛”三个汉字,顺便还写下了英文解释。想不到后来这位僧人将这三个汉字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寺院门前。
看到石碑上“嫁给佛”三个大字的时候,我正“爱上老子”。所以当有人指责卫慧的“嫁给佛”是辱骂了佛,我心里想的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的确,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路途。卫慧也未见得不能通过“身体”这座桥梁遇见佛吧?
我没看过《我的禅》,却很喜欢“嫁给佛”这三个字。当然,对于这三个字,不同的人会咀嚼出不同的滋味。正如我“爱上老子”,与老子“谈情说爱”,可能也会被人指点。但那又何妨?
有时我们太注重手指,却忘了——手指指向的月亮。
回到源头,风和日丽自序
老子的《道德经》由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组成,全文共81章,约五千余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文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是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将其束之高阁,甚至对老子的教导误读弥深。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道德一直作为一种外在约束而存在,其实它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能量。换句话说,道德一旦被“外化”就变成一种约束,而被“内化”便形成一种生命能量。老子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将道德内化成为我们内在的生命能量,从而呈现出个人瑰丽的生命内景。
读《道德经》是一个“融汇”的过程:当遇见“道”的汪洋大海,作为一滴水,你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和盘托出,融入那个大循环、大格局。此时你不存在了,但是你又是生命洪流中的一分子。一切都变成随波逐流、顺势而为。这也许就是老子再三强调的“无为”。
如果有因果存在,那么老子是那个把我们从“果”带到“因”面前的人,让我们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防患于未然;
如果我们一直都只有一个立场,即自我的立场,那么老子告诉我们——要站在整体的立场而非个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滴水,那么老子教导我们——如何让个人的这一滴水,融入“道”的汪洋大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确,老子是源头。站在源头,看着涓涓细流,我们知道大千世界原来都是发语词。而回到源头,风和日丽。
所以越是深入学习、了解,越是发现,老子所有的教导都可以凝聚成两个字:和谐。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宇宙的和谐,而这和谐是“由内而外”的,所以整个《道德经》也可谓一部伟大的“和谐之作”。
正如印度哲人奥修所说:老子是最伟大的钥匙。如果你了解他,他就是一把总的钥匙,你可以用它打开所有存在于生命中的锁。
解读老子:是恩宠也是勇气
有人说:人类都患有“远视眼”这一疾病,即对于远处的东西以及未来看得清楚、勇于探索,比如太空、宇宙之类,而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事情了解甚少,兴趣全无。
令我汗颜的是:自己是从印度人奥修那里遇上老子,并爱上老子的。
所以我要感谢很多人,他们对老子的解读犹如琼浆玉液,飞流直下,而我只是举起手中的酒杯,接盛,然后杯满自溢。
首先要感谢奥修,他的《天下大道》《道德经心释》令我爱不释手。虽然奥修本人是一个极具争议色彩的人物,但是我的确通过他的手指,找到了自己内在的明月。
我还要特别感谢王蒙老师,读他的《老子的帮助》就被他澎湃的激情感染,尤其是他的那段话,给了我巨大的勇气!
“自作多情地阅读与解读《老子》,何等的精神享受!伟哉老子!他提供的不是排他的结论,不是计算得数与实验报告,不是定理公式处方,不是几句名言几条教训几项生怕被误解了的规定。《老子》乃是一座精神的殿堂。不仅是殿堂,而且是一个精神的园地,一个智慧的操练场与游乐场。你要在这里练一练吗?”
从那一刻开始,我跃跃欲试了!
而随着这一操练的深入,自我的坚冰不断消融,我终于回到真我的怀抱。
我们与真我失链已久,《道德经》可谓是与真我链接的教科书。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假如他真的是大智,就不会命令你进入他的智慧天堂,却要引导你到你自己心灵的门口。
没错,老子就是带我们走到自己心灵门口的人。《道德经》不是用来做学术研究的,也不是用来“讲”的,更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活”的。
正如“一旦你的心变得清晰,你和生活将会融为一体,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轻而易举,就好像不是你在做,是生活带着老子为我们指出的那种喜悦和善,通过你活出了它自己”。
冒天下之大不韪,与老子“谈请说爱”,实在是想通过我粗浅的体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老子并不遥远,《道德经》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高深晦涩。距离,通常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老子常说的“圣人”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而是“坐进道里”的人。
大道至简。只要我们走出自我的藩篱,就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圣人”。
解读老子,是恩宠也是勇气!
现在,我把这场精神遨游奉献于此,衷心地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我的手指,找到自己内在的那轮皎洁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