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每读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内心都有撼山动地的感觉。因为它颠覆了以往的“自以为是”以及“旗帜鲜明”,从而在我的内在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的确,活着活着,对以往“很确定”的事情,不那么“确定”了。这种“不确定”,不会带来紧张、迷惑和不知所措,而是跨越自我栅栏之后的解脱,以及迈入更广阔空间的喜悦。
可以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云以至每一个人都是“道体”。我们是来体现“道”的,如实地体现“道”,人生就是乐园;背道而驰,人生就似苦海。
真不幸,你看到的是删节版
很多时候,我们通常只看了一些“片花”就匆匆忙忙对电影下结论。
看过一篇小文,题目是《真不幸,你看到的是删节版》。
文章说的是,作者和初恋女友一起看电影,期间女友去了趟厕所,回来后很是惊愕:怎么那个老实厚道的男主人公会遭人殴打报复呢?
他告诉女友,那是因为她错过了一些情节——这个男人夺人妻并致使其怀孕……
由此他感慨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产生这样的误判,这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不仅如此,我们经常是在人物、事件刚刚“出场”的时候,就“判刑”了。很多时候,我们通常只看了一些“片花”就匆匆忙忙对电影下结论。
这让我想起某天一个女孩问我:喜欢曾轶可的男生是怎样的男生?
原来女孩被一个男生追求,而这个男生喜欢拥有绵羊嗓音的“快乐女生”曾轶可。女孩不喜欢曾轶可,认为曾轶可幼稚、不成熟。
在女孩那里,曾轶可被挂上幼稚、不成熟的标签,而男生喜欢曾轶可,由此推断他幼稚、不成熟。所以女孩拒绝了男孩的追求。
这样的逻辑推理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男孩真的幼稚、不成熟吗?还是女孩的固执己见让她失去了进一步了解他人、发展爱情的机会?
任何事物一旦被我们挂上标签,就会产生联想,然后就会有一连串的情绪反应和认同。我们眼里看到的事物、遇上的人之所以充满了老旧的感觉,那都是因为我们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有色眼镜”在看事物、接触他人,这样一来就无法看到事物的真相,了解一个真人。因为真相、真人被我们头脑里的概念、逻辑和判断“屏蔽”了。
的确,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删节版的电影”,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推理版的电影”,甚至“想象版的电影”。
“多数人不具备看完整版的能力,我们无法看到过去,无法看到未来,即使现在,我们也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所以老子教导我们要“复归于婴儿”。在老子眼里,婴儿是最接近“道”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拿婴儿喻道,而“复归于婴儿”是老子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第10章》)”意思是:我们能不能身心协调,永远与大道不分离?我们能不能像婴儿那样专心致志、活在当下?
为什么老子要我们“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没有那么多的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别心。
记得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鹅》中说过:“有些真理只有孩子能看到,成年人和非哲学家被现实生活的琐碎所囿,不得不操心‘严肃的事情’,于是为了一些看上去更重要的问题抛弃了洞察力。”
的确,我们一直追求、推崇知识与经验,却忽略了它们的局限性。所以,有时一个人接受的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越是难以看到事物的真相。因为他有太多的分别心、是非判断,以至于太自以为是了。
“复归婴儿”就是提醒我们:要放空自己,去除那些自以为是的成见,这样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可以说,老子以及他的《道德经》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看“完整版的电影”,从而与事物的真相拥抱。
当然,我们很难做到像老子那样,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认识到: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删节版的电影”,从而警惕沉迷于“想象版的电影”。
“删节版的电影”,通常在我们还没有对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就匆忙下结论的时候上演;“想象版的电影”,通常在我们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的时候上演。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深感焦虑、恐惧的时刻,是不是“活在”未来或者是过去了?
真相超市:三种品牌任你选
当你走进人生的超市,会发现真相有三种牌子:实际的真相、显现的真相和想象的真相。
记得有次跟女友恳谈,她对我“总是对什么事都抱模棱两可的态度”,质疑道:“那你说还有真相存在吗?”
当时我好像说:“有真相存在,但是真相可能不是我们所看到、认为的那个样子。”
跟女友“真相讨论”之后的某天,在某位编辑快递给我的新书《一切改变时,改变一切》里,我找到了关于真相的答案。当然这也许是暂时的答案。
此书的作者同样是《与神对话》的作者尼尔。他在书里说:我的人生最大的欣喜之一就是,我明白了并没有绝对真相这回事。
“没有绝对真相这回事!”对此我目前还不敢苟同,但是我知道——我们看到、认可的真相,可能是“缩水的”或者是“膨胀的”!
作者把真相分为三种:实际的真相、显示的真相和想象的真相。
实际的真相太邈远,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存在与否,在于你——信还是不信。由此可见,我们接触到的就是显现的真相和想象的真相。
显示的真相就是现实存在。比如你失业了,你离婚了,你的亲人离开了你……只要我们不添油加醋地渲染,事实就是事实,不会附加那么多的想法和情绪。
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不能够单纯地接受显示的真相,而是不自觉地偏爱想象的真相,结果致使事情变得比它本来所是的——更加复杂!
在这里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段我个人的经历。
2005年10月我先生因病住院了,而且病得不轻。当时听医生谈论病情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慢慢地我进入一种深深的悲伤与恐惧。
我开始知道什么是食不下咽。那几天,吃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嗓子眼儿突然变得很细很窄,真的是咽不下任何东西。而走到大街上,我随便都能注意到街边的丧葬店铺,甚至平时我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小区里的小店,一时间也跑了出来……
直到如今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现在我知道,那时我被恐惧包围了。而所有的恐惧都来自那想象的真相。
那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失去这个男人我该怎么办?平时水电煤气以及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他操办的,我是无事一身轻,失去他我将寸步难行;另外,在结婚之前,我曾经度过一段相当漫长的单身时光,我知道没有一个知心爱人的日子是怎样的孤独无助……总之,我想象出无数个没有他的糟糕日子,也就越发悲伤、恐惧了……
而事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一个月之后先生出院了,而这次经历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能够更慈悲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的确,“当你走进人生的超市,你就会发现,真相有三种牌子。你可以购买实际的真相,你可以购买显示的真相,或者你可以购买想象的真相。”
选择实际的真相,说明你处于高瞻远瞩的位置,你信任“道”,知道真相超越你的认知范围;选择显示的真相,说明你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能如实地接受现实,不与现实对抗。这样的你是临在的,活在当下的;而选择想象的真相,说明你接受的是扭曲的真相,深陷自我的囹圄。如果不及时回头省思自己,人生处处是绝壁。
所以,我们要坚信实际的真相,如实地接受显示的真相,警惕想象的真相!
对此,你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也是生命的主动权。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总是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而没有发现很多“坏的”是有备而来的……
某个周六打电话回家,老爸一接电话就说:让你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吧!
老妈接电话了,说她洗澡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导致手腕骨折,现在正打着石膏呢。当时家里有亲戚去看她,没多说我就挂电话了。
放下电话我心里想着,回头再给她老人家打个电话安慰安慰,没准她会想,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啊。而且我想好了,就给老妈讲讲那个寓言故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听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个寓言故事,那么我将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次: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很喜欢打猎,他的宰相是随从。这个宰相有一句口头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国王打猎时射中了一只花豹,下马检视,结果花豹突然跳起咬掉了国王的半截小指头。回宫后国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宰相饮酒消愁。
宰相说:“大王啊,少了一小块肉总比少了一条命来得好!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你真是大胆!还敢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说:“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寡人把你关进监狱,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说:“如果那样,我也深信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寡人吩咐侍卫把你拖出去砍了,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仿佛国王在说一件与他毫不相干的事。
国王勃然大怒,命令两名侍卫:“你们把宰相斩了!”忽然有点后悔,改口道:“慢着,先抓去关起来!”宰相回头对他一笑,说:“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不久国王养好了伤,在没有宰相陪伴的情况下去打猎。他来到一处偏远的山林,忽然冲出一队蛮人,三两下就把他五花大绑带回了山上。国王这才想到这天正是满月,这一带有一支原始部落,每逢月圆之日就会下山寻找祭祀满月女神的祭品。
话说国王被带到一口比人还高的大锅炉前,柴火正熊熊燃烧。大祭司现身,当众脱光国王的衣服,露出细皮嫩肉的龙体,大祭司啧啧称奇,想不到还能找到这么完美无瑕的祭品!原来,要祭祀的满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征,所以祭品不能有残缺。
就在这时,大祭司发现国王的左手小指头少了半截,他忍痛下令:“把这个废物赶走,另外再找一个!”
国王欣喜若狂飞奔回宫,立刻叫人释放宰相。在御花园设宴,为自己保住一命,也为宰相重获自由而庆祝。
国王向宰相敬酒说:“爱卿啊,你说得真是一点也不错,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
宰相回敬国王,微笑说:“贺喜大王对人生的体验更上了一层楼。”
过了一会儿,国王忽然问宰相:“寡人捡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无缘无故在监狱里蹲了一个月,这又怎么说呢?”
宰相慢条斯理地说:“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监狱里,那么我就会陪伴您去打猎,等到蛮人发现国王不适合做祭品时,谁会被丢进大锅?所以,我要为大王将我关进监狱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国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干杯吧!果然没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自从看了这个寓言故事之后,我不断地跟身边的朋友分享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成了我的口头禅。
的确,站在更高处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一认识并非阿Q精神,而是出于对“大道”的信任,以及接受现实的勇气,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话说那天我还没来得及给老妈打电话,下午老妈就主动来电话了。我问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倒霉。老妈笑着说:没有,你妹妹他们领导来看我了,他很会说话,说老年人有个小灾小难的是福气……
然后老妈告诉我,她摔伤之后,哥哥给一个朋友电话,那个朋友当时正在郑州办事,没办完就回来给老妈做手术了,因为他是外科大夫。
听完老妈的话,我放心地说:你看看,这件事让你看到,有这么多人关心你,你那么重要。最后我还玩笑说:老妈啊,你这是要引起我们注意吧,所以摔伤自己……
老妈说:你不愧是你爸的闺女,他也这么说!
嘿嘿,我老妹更厉害,她直接跟我老妈说:你这是在撒娇呢!
老子有一个很有名的“祸福”概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们遇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坏事”的时候,往往过于严肃和悲观,沉浸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比如心里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是不是得罪了谁,老天在惩罚我……
其实,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可我们总是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而没有发现很多“坏的”是有备而来的,它里面潜藏着很深的内涵,需要我们去消化、理解。
当凯蒂遇上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8章》
人生十字架,那是传说
一个没有质疑过自己信念的人,看起来过着“自己的”生活,其实过着“他人的”生活。
在朋友的QQ空间,看到这样一篇“看图说话”。题目是《当你疲惫时,准备放弃时,看看这个吧——谨以此文献给需要力量的朋友》。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缓慢而艰难地朝目的地前进。其中有一个人想,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不如砍掉……于是他行动了。砍掉之后走起来轻松多了,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而且边走边轻松地哼着歌!
结果谁料前面忽然出现一个沟壑,该怎么过去呢?此时后面的人慢慢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做成桥,跨越了沟壑。这个人也想如法炮制,可惜他的十字架太短了!
看过这篇图文后,我的第一想法是:这是真的吗?真的要忍辱负重过一生?一路上没有欢歌笑语而只有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回想自己有限的人生,我发现:30岁之前的确像扛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行走,但是我并不觉得应该如此。相反我相信人生应该是另一番景象。结果是——“十字架”果然被我慢慢地撂掉了!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就是截去、撂掉“十字架”的过程,我写的书也是教大家如何轻松上阵的。《卸掉身上的喜马拉雅》就是《遇见好命的自己》一书中的一节。
如果说“十字架”存在,那么它的沉重不是来自人生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来自我们对自我了解的匮乏,更来自我们对那些未经检视的信念的认同。
那么,如何轻松上阵?唯一的方法是调整自己内在的信念系统。
人生可以是轻松自如、欢畅无比的。之所以感觉像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大都是因为我们认同了那些消极的信念。而这篇“看图说话”秉持的基本信条就是:人生是背负着沉重十字架向目的地进发的过程。
巧的是,看到这篇“看图说话”的时候,我正在读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于是就现学现用做了一回“转念作业”。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肢解“人生十字架说”吧。
人生是背负着沉重“十字架”向目的地进发的过程,真的如此吗?
当你认同这一观点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觉?唉声叹气、忍辱负重、踯躅前行,打掉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也就是说,当你认定“是”,你就会将自己的人生进行到沉重的“十字架”之下。而这样的人生,毫无生趣、苦不堪言。
当你的回答是“不”,或者对此仅仅是持有怀疑,那么你就会抖落一身尘埃,轻装上路,卸下包袱一路唱着歌向前行进。即使遇见沟沟坎坎,你的好心态也能成为跨越一切障碍的桥梁。
由此可见,“十字架”之所以存在并且沉重,都是因为我们根深蒂固地“认定”:“你相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