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运用财政政策促进教育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市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通过产业化来形成教育经费的自身“造血”功能。①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办学。可以通过鼓励社会集资的方式利用社会资金,这其中可以考虑发行教育彩票、教育公债等形式;也可以探讨办学方式的转变,举办私立学校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办法,利用社会力量办学。②应积极倡导社会的捐资助教,不仅对于国内要积极引导,而且海外同胞历来有关心祖国教育的传统,要加大对他们的宣传,积极利用外资。③学校的后勤要进入市场,要大力发展后勤社会化。④要把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在注意提高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质量的同时,要使其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⑤作为非义务教育产品的接受者,按照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需要对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进行付费,即付学费,这也是教育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⑥积极推动以高校科研力量为依托的科技型校办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要走出一条“以商养学,以学促商”的路子。
3.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规模。我国应该继续贯彻“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案,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2)对我国现行的公立高等院校,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实行法人治理。一方面,应该认真借鉴国际上的BOT经验,继续推进我国高等院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将高等院校承担的后勤工作交给社会兴办,以减轻高等院校不合理的开支压力,提高其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应该根据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特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对公立高等教育实行法人化管理。同时,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中个人受益程度相对较高的特点,按照投资与受益的对称性原则,应该适当控制公立高等院校收费标准,进一步规范我国公立高等院校向“公办民助”转变过程中的经营行为。
(3)在依法制定和严格审查高等教育投资办学的资格条件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主体投资兴办高等教育。当务之急是我国必须尽快制定高等教育投资办学的资格条件,对投资兴办高等教育者的财政补贴办法和财政补贴标准,以及对享受财政补贴的民办高等院校的教育收费标准。以此为依据,在严格审查投资办学者的资格条件和控制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兴办者实行减免税和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吸引民间投资者投资兴办高等教育,促进我国民间投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民办公助”型高等教育的发展。
(4)进一步下放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鼓励民间投资者自主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按照政府宏观指导下的民间自主兴办原则,一方面将现行“公办民助”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渐转变为“国控民营”的经营机制,以优化其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应该在严格审查投资办学者的资格条件的前提下,鼓励民间投资者自主投资和自主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市场竞争,促进其健康发展。
4.对现行教育财政体制和政策的改良建议
(1)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在国家整体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进一步修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政策,构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运用政策调整,使农村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超过高校和城市中小学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可以运用“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思路,即在“十五”期间的新增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中拿出50%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或者在确保教育财政投人原有渠道增长的前提下,用新增整体财政投人总量的10%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人。
(2)拓展多渠道、多方向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如可以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础上,给予民办学校体制上或者制度上的保障;也可以运用现有教育财政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其他资金注入主体加入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队伍中来。如采用义务教育券的思路,一方面能够通过现有财政吸引更多资金,扩大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存量;一方面通过义务教育券的市场选票把公立学校部分的推向市场,有利于现有的注入公立学校的财政投入的效益。
(3)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主体,建议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县域经济现存的差异,其投入主体应当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实施差别责任制:即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实施以县为主的财政投人体制;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中部地区,实施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投人体制;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和广大贫困地区,实施以省市级政府为投人主体,国家负担一部分经常性的专项财政拨款,县级政府起财政辅助作用的投人体制。
(4)完善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现有投入体制下,应当根据各县域的基本教育财政经费需求,确立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意义的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再根据财政的负担能力,计算出差额,建立起由省级政府面向县级政府的长期和规范化的专项补助。同时,加强监管并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转移支付资金的不到位和改变用途。
(5)提高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效益,深化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精简优化教育队伍,整合师资资源,加强对农村师资的培训和后续教育;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校舍和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转变教育财政投人受益主体的思路,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财政经费。
5.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要有四大突破
(1)必须在发展思路上有大的突破①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必须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我们确定教育发展目标、规模和速度,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②要转变教育的增长方式。必须把教育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转到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向规模教育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这是教育发展的潜力所在。
(2)必须在管理体制上有大的突破。①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统一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到县以及加快与之相关的体制改革,明确农村教师工资上划后乡镇的办学责任,保证其办学积极性不受影响。大力推动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工资结构制,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切实把好教师人口关。②改革和完善财政投人体制。要确保县级财政主要承担教师工资的保障任务,对财力不足的,实行中央、省、市转移支付予以补助。省级做好中小学危房改造等校舍建设资金的配套和管理工作。县级财政要按照“尽量让利于乡镇”的原则,做好县乡财政体制的调整工作,乡镇应当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因地制宜,帮助和扶持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积极支持和发展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团体与个人捐资助学。
(3)必须在投人政策制度上有大的突破。①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国家应当充分考虑到地方财政对维持政权运转以及包括教育在内的其他社会事业的最低保障能力,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对地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②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既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包括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转移支付。各级财政(包括中央、省、市)每年都应当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份额的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用以加大对乡镇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乡镇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承担起各级政府应当承担的份额。③要强化宏观调控,切实解决教育的投入结构问题。
(4)必须在管理改革上有大的突破。①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优化布局结构。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提高规模效益和办学质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突破口。只有合理规划,分步实施,规范管理,适度扩大校均规模,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将规划建设任务与自身财力状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教育投资效益。②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保证,在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逐步建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合理调度资金,在保障教师工资发放的基础上,保障各项事业发展资金和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