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某年之后,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还是“黄帝模式”。蒙古人的铁骑,让西方人痛定思痛,决定寻找新的出路。最初他们找到的武器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这个武器的强大,其实丝毫不亚于“黄帝模式”。以民主思想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时代,让西方开始脱去旧壳换新颜。但仅仅依靠民主,不足以完成西方的巨变。这是因为,民主本身,要看操控在谁手里。君主领导的中世纪未必就比古希腊的民主时代和古罗马的共和国时代更加腐败。没有强大的道德和法律体系作为支撑,一切民主自由都是空话。
而随后,西方人找到了另外一个有力的武器,那就是源自于中国圣贤书的人文思想。而这个人文思想的源头,正是黄帝。三皇五帝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大放异彩。而“黄帝模式”,也正好为西方提供了现成的政治模式。三皇五帝的人文思想,加上“黄帝模式”,再加上古希腊民主。如果这三样东西还不足以将原来鹤立鸡群,矮子中间充高汉的中国比下去,那就没有天理了。老人们告诉我们说,如果一个高汉到一群更高的高汉中,就变成了矮子。而中国的事情恰恰如此。所以“李约瑟难题”后半部分的答案是:西方人获得了中国人和古希腊人人文精神中最光明的遗产,而中国人却对自己的遗产暴殄天物,于是中国落后了。
李约瑟难题的问题解决后,让我们再回到诸侯大会,回到伯夷的谦让。也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伯夷谦让的第一个人——夔。这个人也是一个牛人。不但牛,相关的传说还很多。
传说这个夔是由祝融重黎推荐给帝喾,从而成为乐官的。帝喾到舜,应该有百年以上,所以舜所任命的夔,应该也是家族后人。而这个家族的显著特征,就是音乐世家。
而在这个音乐家夔之外,还有一种神兽夔的传说。据说天地之间,共有三只夔,长在东海之中七千里之外的流波山,形状像牛,但是头上没有角,只有一只脚。夔入水中,则有风雨大作,并有如日月的光明照耀。夔的声音像雷鸣一般响亮。天女旱魃帮助黄帝杀死了一只夔,用骨头制成鼓墩,又剥下其皮蒙在骨头制作的鼓墩上。这面鼓响起之后,五百里之外都能听到声音,黄帝因此名闻天下。后来秦始皇也曾经得到一只夔,用以制作了一面鼓,但他没有黄帝那样的德行,虽然声音很大,却没有黄帝那面鼓一样声音传得远。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取自《山海经》。据说夔是龙的一支,至于是否有这样一种神兽,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今天,世界上的物种每天都在灭绝,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物,将来如果灭绝了,后人照样是难以想象的。例如老虎,就是一种濒危的动物,如果老虎灭绝,后人绝难想象,呼啸一声,山谷震惶的气势。当然,夔这样的动物只有一只脚,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后文我们将提到,夔只有一只脚,是后人的误解。
由于秦始皇在《山海经》成书之后,既然传说秦始皇也的确得到一只夔,那其真实性就很大了。其实《山海经》传说大禹杀死防风氏,其体型巨大如屋,最初也以为这是神话。后来在据说埋葬防风氏之地果然掘出装载数车的人骨,孔子考证即是防风氏遗体。这说明《山海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夔真正存在过,又是什么样的动物呢?黄帝和秦始皇是否曾经用夔做鼓,又是否黄帝之鼓真能声闻五百里呢?
我觉得既然夔是龙的一支,那很有可能就是恐龙时代的后裔。尽管恐龙在6500万年之前就已经灭绝,却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到黄帝和秦始皇的时代,依然有这种叫做的夔的恐龙后裔的生活环境。由于其体型庞大,所以其骨头和皮做鼓之后,声音传得很远。大年夜放鞭炮我们就有这样的体验,全城鞭炮之后,在二十多里的乡下也能听到城里放鞭炮的声音。这还是在山区,如果是在平原,传出百里也不算稀奇。黄帝之鼓,估计就是在平原敲响,五百里外能够听到,并非很难办到的事情。至于秦始皇的鼓没有黄帝的鼓更响,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关中虽有平原,其地不足五百里,多有山区阻隔。第二个是夔这种动物,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经发生变异,体型变小了。这样做出来的鼓当然就没有黄帝之鼓响亮。
在夔这种神话之外,还有一个地名,非常有名。古时出川到中原,或走夔门,或走剑门。夔门之所以得名,恐怕也跟夔这种动物和夔这个人有关系。
而夔这个人,当然也跟夔这种动物有关系。由于黄帝制作夔鼓,夔很可能从此成为音乐的代称。这样,夔这个音乐世家能够得到夔的名字也就不稀奇了。夔跟他这一派的老大伯夷一样,到了大禹朝也悄没声息了。
但两千年后,夔再次在孔子的嘴巴中出场。这个出场解决了“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说,尧帝寻找乐官,推荐者认为夔一个人就够了,所以“夔一足”,并不是夔只有一只脚。
而比夔更加悄没声息的,则是龙。尽管龙的名字很拉风。但在后世的传说中,除了诸侯大会的昙花一现,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这次诸侯大会,据说被任命官职的,共有22人。而我们在前面的统计,只有14人出场。除此之外,只有一个彭祖出场,还不知道具体职位。说起来,彭祖在诸侯大会也是一个跑龙套的,甚至是龙套中出场镜头最少,就仿佛周星驰在《射雕英雄传》那惊艳的一刹那。但在历史上,至少在民间,除了大禹之外,彭祖比这次诸侯大会出场的任何大臣都更加有名。这是因为,那些大臣最多有子孙作为君主,而彭祖的信徒却延续至今。因为他被列入道教,成为不朽的传说。
彭祖是中国传说中长寿纪录的保持者。相传他是颛顼的玄孙。祖父吴回,父亲陆终,母亲是鬼方族的女嬇。彭祖最大的能耐就是烹饪野鸡汤,受到尧帝的欣赏,受封到彭国。此后,历经夏商,一直活到西周,寿八百八十岁。由于他有这样“长寿”的纪录,被道家纳入经典。
对于彭祖的长寿纪录,其实同为道家先贤的列子曾经批驳过。列子认为,所谓“彭祖八百岁”,其实是彭国存在了八百年而灭亡,并不是彭祖真正长寿。
至此,对于上古这次诸侯大会的来龙去脉花边新闻全部介绍完。下面该轮到下一个主角大禹继续登场了。由于我们在前面已经对他做过了介绍,直接从治水开始。
而在治水开始之前,还需要对禹的行为进行考察。由于禹家庭出身不好,所以说话做事都小心在意。每件事情都认真完成,礼法制度认真遵循,爱护百姓不遗余力,说到的事一定办到。说话的节拍严格符合舜帝确定的声律,对舜帝制定的礼法全面遵从。从大禹的诸般表现来说,展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仕途经营者的努力。一个不犯错的人是可怕的,而大禹正是这样的人。
仕途之秘诀,一为“小心”,二为“做事”。大禹的小心已经表现在上面,下面就是做事了。由于舜帝被迫给他提供了治水这个舞台,使他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有了后稷阐述必要性,有了他自己提供的充分性,有了皋陶发明的治水工具,有了舜帝的授权,以大禹为一把手的治水委员会开始组建。尽管后稷和伯益各有所司,但大禹特意将这两个人要来当副手。这个人事任命再次显现了大禹的政治图谋。后稷是帝喾家族的代表,伯益是皋陶一系的代表。大禹依靠这两大政治势力踏上仕途,还必须巩固这个联盟,所以必须要跟这两个人同甘共苦。而后稷本身对治水很在意,伯益又跟大禹一样需要拓展仕途,大禹的这个建议让两大势力都很开心。唯一不开心的,估计就是舜帝。
但圣人跟凡人之不同,就在于他的心胸。尽管舜帝早已洞察了大禹的图谋,他依然让后稷和伯益跟大禹去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两大势力,他谁也得罪不起,还不如继续巩固伯夷这一方的势力。
治水班子成功组建,下面就是干工作了。不过干工作也要碰到难题。那时候还没有度量的工具,治水需要挖土,挖哪里的土,挖多少土,这些都需要测量和称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禹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于长度的度量,大禹采取“身为度”的办法。也就是以某人的身高(为了流芳后世,估计就是大禹自己的身高)来作为度量单位。但这样的度量办法有一个麻烦,总不能老是让自己躺到地上来测量,尤其是水流湍急的地方,掉下去冒个泡就不见了。所以大禹又发明了尺子。将长度刻到尺子上,用尺子来量。但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尺子只能量直不能量曲,为了准确计算,大禹又使用了绳子,先用绳子盘好长度,再用尺子量绳子。这种间接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直比阿基米德称皇冠,并启迪了后来的曹冲称象。
而对于称重量,就没有那么多波折。大禹发现了杠杆原理,就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秤。秤的一头是秤砣,一头是需要称重的物体,一称就能得到结果。
当然,这两个发明未必是大禹自己的发明,但最早开始使用这两个发明的,是治水的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