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黄帝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朝代。不过,这句话也不完全对。尽管夏启的确是黄帝的子孙,但黄帝朝当时传之子孙的继承方式,在夏启之前,却不完全是世袭制。事实上,从现代依旧遗留着原始制度的部落情况来看,部落中也实行着酋长制。尽管酋长一般不是世袭,需要依靠部落的推选,但酋长既然非常优秀,一般情况下,酋长的后代总能出家学渊源的子孙,上一代酋长退休的时候,往往部落都会继续推选其子孙,这样有利于部落的稳定。在黄帝朝之前,就先后存在着伏羲朝、燧人朝、有巢朝、神农朝等朝代,这些朝代的特征都是上一代酋长的子孙被部落公推。当然,部落公推的酋长子孙也许不是上一代酋长的直系,但即使这样,也是更老的酋长的直系子孙。若干万年以来,史前中国古人一直都是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望族交替执政。所以到黄帝朝的时候,这种习俗也得到了延续。
而最迟在神农氏,还出现了天下共主将直系亲属分封到各个部落的习俗。我在前面也说过,各个部落非但对此不反感,反而感到荣耀。因为分封者往往将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分封出去,对于各个部落的发展非常有利。而且这些被分封的人跟天下共主之间有着直系亲属的关系,对于部落之间的互利互惠也是非常有利的。
在黄帝朝也出现了这种情况,黄帝共有25个儿子,而其中有14个比较贤明,被分封到14个地方。史称“得其姓者十四人”。所谓“得姓”,应该跟分封之地有关。例如黄帝先后在轩辕、姬和有熊等地出生或者受封,于是他也先后被称为轩辕氏、有熊氏,并改原来的姓公孙为姬姓。14个“得姓”的儿子中,除了继续在姬地继承姬姓的之外,另外13个姓为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
而黄帝朝的第二个君主少昊就是己姓,被分封到东边以鸟为图腾的部落。传说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名叫玄嚣,号青阳氏。《史记》说玄嚣被黄帝分封到长江沿岸的部落。鸟族则在山东半岛,两个部落相距有段距离。按照我的想法,则是因为玄嚣出生较早,在父亲黄帝和母亲嫘祖的熏陶之下,比较贤明,所以父母先把他派到长江沿岸的部落历练,后来又改派鸟族。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鸟族本身就是世居长江的,只不过“三祖之战”之后,蚩尤氏领地跟炎帝族对调,于是鸟族就迁到了山东半岛。
无论是哪种情况,传说中都曾经出现过少昊帝这个君主。虽然《史记》没有收录,但司马迁的时代距离黄帝已经两千年,当时又没有信史记载,全都依靠口耳相传,《史记》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拿来作为佐证的。
不过在玄嚣之前,鸟族就已经存在,而且其首领就叫做少昊。当时的鸟族跟中原各族和神农氏轩辕氏一样,都是强大的部落,甚至还是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
所以在玄嚣之前,少昊氏并不是黄帝的子孙。而黄帝立朝之后,尽管东夷部落也非常强大,但跟更加强大的黄帝朝相比,却不能相提并论。最终为东夷百姓计,少昊氏不得不请求黄帝将玄嚣分封到鸟族。不过,少昊氏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玄嚣应该像蚩尤氏一样,到封地之后就改姓少昊氏。我想这也有可能是玄嚣从江水改封少昊氏的另外一个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蚩尤本是神农氏的子孙,但被分封到蚩尤族之后,因为蚩尤族本来就世居中原,是一个大族,所以改姓蚩尤。这说明在当时有这样一种习俗。玄嚣在少昊氏要求下分封到少昊,黄帝虽然不得不接受儿子改姓的现实,却也因此获得了东夷族的拥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改姓跟“得姓”是两回事,改姓就是投入父族以外的部落,一般情况下是对祖宗的不敬。而象蚩尤和少昊这种,则是在父亲的授意之下为了天下太平而改姓,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却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玄嚣后来让自己的姓氏改为“己”,也许就是一个妥协,既不回复原来的姓氏,也不接受新的姓氏,而是用“自己”来作为姓。当然,对外,还得说,“少昊”就是玄嚣的姓。只不过后来玄嚣做了君主,也许根据习俗,新的君主可以跟原来的君主同姓,玄嚣本身又是黄帝的长子,再将“己”姓重新归入轩辕氏也就顺理成章。总之,少昊成了所有“五帝”传说中最复杂的一个君主,留给了后人许多的迷雾。
玄嚣改宗少昊氏之后,原来的少昊氏心满意足,就将部落联盟的职位禅让给了他。玄嚣也正式成为新的少昊氏。
少昊氏管理东夷之后,给东夷族带来了黄帝朝的先进制度和先进科技。这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乐器、乐曲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象形文字。还有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而其中少昊氏还有两个创举,其一是设立“工正”和“农正”两个官职,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将手工业排在农业之前,尽管也是延续了黄帝朝重视科技的传统,但这在黄帝朝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少昊试图在黄帝“农业立国”的国策基础上,加上手工业,成为“工农立国”。其二是在黄帝朝算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度量学。少昊将东夷族的度量进行了统一,使东夷族在科技上领先一步。也许正是因为少昊氏在东夷的杰出表现,才让黄帝下定决心要传位于他。于是少昊氏就以黄帝之子兼东夷族部落联盟首领的身份继任黄帝成为黄帝朝的第二个君主。
而少昊继任之后,也自然将在东夷族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这让黄帝朝的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传说少昊在公元前2597年继黄帝之位,到公元前2525年去世,在位73年。
继任少昊的君主应该是黄帝第二个儿子昌意。因为在少昊和颛顼之间,有一个十年的断裂期,这十年是没有君主的。而后世也没有这十年发生重大变故的传说。所以我以为,在这十年之中,应该有一个承前启后的君主,而这个君主最好的人选就是昌意。昌意跟玄嚣一样,是黄帝和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之一,在玄嚣被分封到长江一带的时候,昌意也被分封到若水。同样受到黄帝和嫘祖的熏陶,同样在民间早就开始积累威信,所以少昊去世的时候,最为德高望重的应该就是这位昌意了。可惜此时昌意年纪已老,不能有更多的作为,大约是做了十年萧规曹随的君主,顺便教育教育自己的儿子颛顼,然后就跟他哥哥见面去了。我想正如后世只知秦皇汉武而文景之治反而只在少数人中间流传,少昊和昌意应该是做了类似文景之治的事情,对于黄帝朝的延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只不过颛顼后来锐意改革,对黄帝朝的政治进行了大的变动,很多少昊和昌意做的事情不适合进行宣传,所以这两个君主后来不是很著名,昌意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进入正史。
继任昌意的是他的儿子高阳,也就是在《史记》中被排在五帝第二位的颛顼帝。由于颛顼帝推行他的血腥政治,背离了少昊和他爹的无为之治,同样也是背离了黄帝朝的立朝道德,所以颛顼刻意淡化了他两个父辈的历史。结果在夏启摔碎陶片之后,昌意的痕迹更是完全消失了。所以颛顼帝在这里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个麻烦,那就是在后世看来,他直接继承了他伯父少昊的帝位,而这在后世的道德观中是不可理解的。后世认为夏启开创的父子相继才是真正的礼制。结果后世学者就给颛顼生造了一个养父,说他是少昊从小养大的,以解释他继位的正统性。如果昌意的历史不被他淡化,恐怕后世学者的这个麻烦也不必遭遇了,因为颛顼本身就是继承他父亲的君主之位。
不过少昊提拔颛顼的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既然玄嚣和昌意能够被黄帝分封到江水和若水,那么颛顼到少昊的国中游历也不算稀奇。在我看来,由于少昊成为君主,东夷族没有了他这个纽带,所以东夷族为了族中之计,不得不请求少昊再派一个黄帝子孙来带领东夷族继续发展,当时最优秀的青年才俊颛顼也就被少昊选中,成为东夷族的新首领。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颛顼不得不离开东夷族。蚩尤带领的九黎族,自从被黄帝赶到南方的蛮荒之地之后,对于整个民族的失败很想不通。所以九黎族从此开始迷信占卜。前面说过,“幽明之占”本身就是黄帝朝的一个哲学观。但黄帝朝在重视“幽明之占”的同时,也更加尊重人本身的力量,奉行“死生之道,存亡之难”。九黎族这种完全依赖神明而漠视自身的生存方式在黄帝和少昊看来,是不对的。所以少昊决定派颛顼去做九黎族的首领,从根本上革除九黎族的弊病,引领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颛顼到达九黎族之后,废除了九黎族的巫教,禁绝了参拜鬼神,进行了宗教的改革。不过以今天南方少数民族的现实开看,少数民族对于自己的鬼神还是很执着,说明颛顼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九黎族的宗教问题。那就只有一个解释,颛顼使用了血腥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在九黎族的政绩,并最终以这个血腥的政绩登上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