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率军在祁山与魏军对垒时,马谡因为骄傲轻敌,一意孤行,最后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自请降职三级。当时诸将都觉得诸葛亮不必如此自责,胜败乃兵家常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连刘禅也觉诸葛亮不必如此。其实,诸葛亮自己也有诸多开脱的理由,马谡指挥本已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大将王平之劝阻,才有此役之败。但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坚决要求降职三级,使刘禅颇为感动,更添信任。于是,时隔不久,便找了个机会复了诸葛亮的职。
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要“能改”,得先“认错”,所以我们认为敢于说,“我错了”,也是“善莫大焉”,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是承认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就会加以纠正和弥补,从而沿着正轨走向成功。
《晋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正可验证勇于承认错误可以为你凭添成功的力量的道理。
江苏宜兴有一个少年名叫周处,横行乡里,凶狠残暴,人们对他又恨又怕,把他与当地山上吃人的猛虎和河中凶残的恶蛟并称“三害”,他知道后,想改变一下形象,就与乡老商量,要去杀猛虎和恶蛟。商量毕即上山打虎,经过一番厮杀,将虎打死。又下河降蛟,周处与恶蛟徒手搏斗三天三夜,终将恶蛟杀死,血水把河面都染红了,人们以为周处死了,奔走相告,额首称庆。周处带着胜利的骄傲回到村里时,看到的却是人们为他的死庆贺的场面。他难过至极,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人们把他列入“三害”。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悔恨不已。于是他去当时的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家中请教,他说:“我现在十分痛悔以前的所作所为,只怕是自己年事已磋跎,改也来不及了!”陆云对他说:“古训有言,早晨能认识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无所遗憾。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没有早晚的区别。一个人只怕不立志,哪里有发奋做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周处听了以后便刻苦习武读书,最终官拜御史中丞。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要改正,并且更加努力地付出。如果每次出错后仅说一句“我错了”,就再没有下文,如果说初时还可获是宽容与同情,那么几次以后,在领导那里,你就成了一个只会犯错误的人。“过则勿惮改。过者,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本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这是清代学人陈宏谋送给后人的一句话。
谦虚求教于领导
人不可一日不学习。
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领导身上,能让你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谦虚求教,也会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他会认为你“孺子可教也。”同时,领导也会从下属虚心地求教中,获得存在感的满足。
贤者爱学习是因为他们都有自知之明,觉得不如人,他们会从其他人甚至是对手、敌人那里学到东西,因而变得更聪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他人身上吸收知识和经验,会使你更具才华和能力。切忌放眼天下无敌手,甚至连领导也不放在眼里,更拒绝去向领导学习。庄子曰:“井蛙不可以语于诲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土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正是偏狭之于坐并观天、孤陋寡闻的关系。多向领导学习,才会多见识一些东西,开阔一下思路,想问题、做事情才能更周全、细致。向领导学习,还可以让你从领导经历过的事情中接收教训,吸收经验,以免走弯路,工作更顺利。
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而这些都来自于他少年时的勤奋。他刻苦习武,又虚心不辍地向顺治皇帝学习治国之道,终于成为一代名君。
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位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办事练达的人,你一定不要忽视了这个资源,哪怕是知识、经验、工作方法中一方面出色的领导,向他学习,都会让你获益匪浅。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习,你就能认识到自己在哪一方面存在不足。知道了不足,便要去弥补,而弥补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
现实中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尤其是年轻人,自认为满腹经纶,胸中诗书万卷,如果再发现领导的学历低于自己,就更加趾高气扬,不屑一顾了。
其实,作为领导,尤其是工作时间很长的,即使学历低于你,也有许多你不及的地方。
大多数领导者都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在理论方面他可能不如你,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示出威力,否则只能是文字游戏。
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才学过人,又经常与诸葛亮谈论兵法,于是自然不把“没有学历”的副将王平看在眼里,只把他从书中学来的那一条条应用在战术中,但终因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缺乏实战经验,于是打破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又不听王平的劝阻,硬把营盘扎在山上。结果,被敌方切断水源,放火烧山,打得一败涂地。后来尽管诸葛亮挥泪,但仍是把他斩了。可以说,他不听丞相诸葛亮的部署,自以为聪明,又不听实战经验上足可以当他的头儿的王平的劝阻,结果失城丢命,让人叹息。领导一般都对情况比较熟悉,对可能发生的事情估计得会比较充分,这里套用一句俗语:“不听领导言,吃亏在眼前。”
作为领导,一般看问题都比较全面,有全局观念。领导掌握是全局,哪一部分怎么样,他都是很清楚,而你只负责的是一部分,不在哪个位子上,你就不会把全局考虑得比较清楚。因此,向领导虚心学习,还可以学到这种全局观念,细致地考虑问题的方法。
当领导的人,经常开会、学习、看文件,掌握的政策会比你多得多,这些都是下级不具备的。通过学习,你可以了解到你所未涉及的领域。
领导长于你之处除了上述几点外,每个人还都有自己的优点,如工作雷厉风行,做事细心周到,处理工作关系游刃有余,……,都值得你学习。
放下你的架子,抛却你的羞涩,虚心地向领导学习,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跟他工作的那几年,长进不小!
处理与上级领导产生的误解
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对于中层领导来说,嫉妒、多疑、防范、自负等心理很容易诱发上级领导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导致种种误解产生,同时对于领导复杂个性的不了解,也是产生误解的一个原因。对于上级领导来说,对中层领导性格、工作的不了解也会产生误解。一般来说,中层领导与上级领导产生误解的原因是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不足。由于中层领导和上级领导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彼此对对方的情况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判断事情上又常常加入一些主观色彩和心理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对对方的不客观认识和推测。
因此,中层领导与上级领导之间产生的误解可能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对中层的误解,另一方面是中层领导对上级领导的误解。针对这两种情况,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上级领导误解了你处理问题的方法
上级领导误解了中层,有其主观上的原因,更有客观上沟通不足的原因。上级领导处于一个中枢性的岗位,事务繁重,责任重大。他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如人事档案、他人的汇报、平时的印象、特殊考验而对你有所了解,但一般而言,他不会主动去找你进行沟通。这样,便缺乏对你全面、直接和理性的认识,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本人直觉的左右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从而对你的言行产生认识误差。
中层领导对待上级领导误解最明智的态度就是:及时、主动地去消除它,不让它成为定形之见,不去消极回避和等待。
(1)主动沟通、积极接触。
俗话说:理不讲不清,话不说不明。既然上级领导已明显地表露出对自己的某些看法,而且他不可能会主动找你谈心。那么你就应该主动地走上前去,找准机会,向上级领导展示自己的真实个性和真正意图,使上级领导能对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必要的时候,你不妨针对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误解坦白地谈,这样既能直指问题要害,把结成的扣子解开,又能为彼此的交流创造一种坦诚、公开的气氛,从而有利于解决问题。但是,你一定要显示自己的真诚,向上级领导多提供一些正面的信息,培养自己在上级领导心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对自己一些缺点也不妨勇敢地承认,以便使上级领导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和坦率。特别是对上级领导业已指出或有所察觉的缺点,更是要主动承认。同时也不妨为自己表白几句、加上几句辩护。自然,最后要表示改正的决心,这样会使上级领导有权威感。
(2)佯装不知,用行动表白。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中,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事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或者不宜于说破。有时,佯装不知,“难得糊涂”,反而会比洞察秋毫,反应敏捷要好得多。因此,中层领导觉察到上级领导对自己有了某种误解后,也可以不妨装作不知,以“大智若愚”、“问心无愧”的态度待之,抓住机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消除上级领导的误解。
2.你误会了上级领导处理问题的方法
上级领导可能会误解中层,有时,中层领导也会对上级领导产生误解。这是因为,二者所处的位置、考虑问题的角度、掌握的信息以及价值标准都存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当上级领导言行中发出的信息不能够为中层领导所准确地理解时,往往也造成种种误会。
中层领导误会了上级领导怎么办呢?
(1)用行动表白自己。
中层领导误会了上级领导,其种种想法可能深藏于心里,并未在言行上加以暴露,可能并不为外人所知,或为上级领导所察觉。
知道自己误会了上级领导时,中层领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声色,言行照旧,不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些变化,而在内心上从容地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和应对策略。
(2)上级领导已经觉察时,主动道歉。
当对上级领导的误解已转化为牢骚、不满、怠工甚至是对抗时,已为上级领导所察觉,这样,不动声色转变态度的方法就不可行了。“解铃尚须系铃人”,这时,中层领导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行动:
第一,主动沟通,当面道歉。中层领导主动去找上级领导,坦率地讲出过去的误解和得知真相后的心情,并当面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和支持上级领导工作的决心,以求消除上级领导的误会和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