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老乡关系而导致了悲惨的结局,而所犯的错误又是惊人的相似:都是以贫富取老乡,最终落了个众叛亲离,妻离子散。也许不敢说,这种结局是普遍现象,但在现代社会中,关系网这么复杂的前提下,失去一个关系就相当于失去一个关系网络,很多事情有可能因此受到阻挠,而进行不下去了。
所以说,在老乡关系上,切不可以贫富取人,“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连古人都明白的道理,今人应有所顿悟了吧!
同乡会能加深情感
毛泽东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很多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团体可以解决。
中国自古以来就喜欢“拉帮结派”,俗称“抱团儿”。大至国家,有各种政治派别和势力集团,如三国时的曹魏集团、刘汉集团和孙吴集团;小至单位、家族,也会因身份、地位、年龄、资历、出身、籍贯、气质、性格等等各种因素形成各种派系,结成各类团伙,其中最起作用的又主要是利害关系。所以,这些派系和团伙又会时时发生变化,既有人加入,又有人叛离,但“抱团儿”则是永远必须的。因为个人很渺小,必须依靠“集体”力量。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任何“孤家寡人”在这种斗争中总难免败北。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连皇帝都要有心腹亲信,何况他人?所以非得抱团不可。要“拉帮结派”,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会“做人”,也就是要懂得“人情世故”,“多栽花,少种刺”,广结人缘,上下讨好。林黛玉因为不会“做人”所以虽有“老太太”做保护伞,但仍然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而薛宝钗则因为会“做人”便“不显山,不露水”地不但夺得了“宝二奶奶”的位置,而且最后还从王熙凤手里夺取了管理家政的大权。
因此,同乡会应遇而生,彼此的利害关系使个人感到了力量的单薄,觉得还是要“抱团儿”,老乡之间除了地域亲情外,还有了固定的组织机构,那关系不是更进一层了吗?对于中国人来说,组织机构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团体,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那不就乱了套吗?什么事也可能干不成。因此,同乡会中也一样,它虽然不是什么正式的组织,有可能是几个老乡突然间的灵感,但没有一套维护这个团体运行所设的制度及管理体制,那是根本行不通的。
既然同乡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单位机构,许多人也许就不看重它,虽是其中的一员,但也毫不在意,根本就没把同乡会当作增进老乡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这其实是很失误的一种观点,同乡会虽没有很正式的“名份”,但在意义上却是异常关键的,在同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那就等于结交了一个关系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络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不容你来得半点忽视。罗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罗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哪怕在这里能碰上几个老乡也好,思乡之情可见一斑。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他们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增加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
罗某一接到邀请,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成为“家”中的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同乡会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机构,罗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5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罗某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都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而我也随时帮老乡的忙……”正是因为罗某充分认识到了同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各式各样的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关系网,这于己、于他人又何止是些许的方便呢?
组成同乡会是好,但在同乡会内部,大家一定要团结,中国的团体发展了几千年,有许多“窝里斗”的教训值得今天的同乡会加以借鉴。
东晋十六国时期,整个中华大地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这时,十六国中的前秦在其皇帝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俨然与东晋形成了一种南北对峙的趋势。
这时,东晋见到这种情况,就希望能想出一个办法,轻而易举地灭掉前秦,只要前秦一灭,北方又将陷于混战状态,这对东晋统一全国是非常有利的。
东晋宰相谢安日思夜想,终于想出来一条计策,他派他的弟弟谢石秘密前往前秦,目的是把前秦中的东晋人秘密召集起来,成立一个类似于现代同乡会的组织,然后专门从事刺探情报、破坏设施等职能,扰乱前秦国内生产、生活的秩序。谢石接受这个使命后,就携带大量的钱财前往前秦。刚一开始,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不但吸纳了在前秦的东晋人1000来人,还有了一个包括各行各业的关系网,他们作为东晋的“子民”,都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心力,帮助东晋打败前秦,进而统一中国。
眼看大战的日期一天天迫近,东晋与前秦都在做最后的准备。可就在这时,东晋内部出现了分化,主降派希望能将谢石召回来,因为他们不想与前秦发生对抗,只求能偏隅一方,过他们那种穷奢极欲的日子。
这时,东晋皇帝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就下令派另一位谋士前往前秦,与谢石共同管理这个秘密组织。俗话说:“棋差一着,满盘皆输。”这个谋臣到前秦后,非常傲慢,丝毫不把谢石放在眼里,处处与他争权夺利,且根本不把来的目的与使命放在心上。谢石辛辛苦苦几年,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哪肯轻易罢手。因此,这个组织内部出现了分化,且愈演愈烈,最后,两派人接连发生火并事件,不但消耗了自身的人力、物力,最失误的是引起了前秦的注意,他们开始大批拘捕东晋人,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前提下,这个秘密组织的人员急剧减少,不要说起什么作用了,就连老乡间的联络也不能正常进行了。
谢安在知道了这种情况后,果断下令将前秦的东晋人统统召回,既然计策失败,人员留在那里已无多大益处,与其成了前秦的刀下鬼,还不如成为大战的一卒。
这个失误可真够惨的,不但丢失了这个极为秘密的组织,还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在双方的泥水之战中,东晋虽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却不能够一举全歼前秦军队,进而统一北方。如果说,当时前秦国内的那个“老乡会”能不分化的话,也许结果还不仅仅如此?可见,同乡会里的“窝里斗”影响了整个战局,甚至也因此影响了整个历史,中国的混战分裂局面将会继续下去。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窝里斗”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今天的同乡会一定要汲取古训,以免重蹈覆辙。
因此,利用同乡会来处理老乡关系的话,是很明智的,也是很聪明的,但是除了会“做人”之外,一定要避免老乡之间发生冲突,避免“窝里斗”,既要防止,就要了解“窝里斗”的特点。
“窝里斗”作为“传统节目”,不但其历史十分悠久,而且也独具特色,一般说有以下几条:一曰“阴”,即“不公开”。在公开的场合,大家都是感情不错的老乡,背地里则大不尽然,做小动作、打小报告,总之,“当面说好话,背后使绊子”,“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当面握手,背后踢脚”,“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二曰“软”,即“不硬来”。因为是内部斗争,硬来有敌我之嫌,所以只能“阴”。“阴”则“柔”,“柔”则“软”,“软工夫”往往比“硬工夫”更厉害。其常规办法是“踢皮球”、“打太极拳”、“磨蹭纠缠”等,或者“皮里阳秋”地说“风凉话”。三曰“小”,比如“小动作”、“小报告”、“小纠纷”,似乎只有“小”字才能体现“窝里斗”的能耐。
四曰“粘”,即“没完没了”。“外部战争”一是一,二是二。一仗打完,要么胜利,要么失败,要么讲和,终归有个了结。然而“窝里斗”则不然,粘粘乎乎,拉拉扯扯,永无休止,这就实在可怕。因为如果不“阴”,便可“当面还手”;不“软”,便可“毅然动手”;不“小”,便可“大打出手”;不“粘”,则可“及时住手”。现在可好,还手找不到对象,动手下不了决心,打又打不得,收又收不了,岂不是只有默默忍受其折磨?所以,这种斗法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把人变成“两面派”,二是把人逼成“精神病”。
当然,这是指常规性的“窝里斗”而言。一旦超出常规,事情闹大,就成了“风波”。“风波”是必须平息的,办法也是祖宗传下来的,叫做“糊涂官打糊涂百姓——各打五十大板”。这种说法据说有情理两方面的道理,叫做“一个巴掌拍不响”。显然,这是“群体意识”的体现。“手心手背都是肉”,强调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员,大家一样,人人有份,包括错误,也包括对错误的批判或包庇。“一个巴掌拍不响”则强调了个人不成气候,两个人才有名堂,人多得“成雄”才会有戏,当然闹起纠纷来,也就“人人有责”。
如此看来,老乡会属于“窝”的一种,要避免其“斗”就要看这中间个人的意识了,既要避免“成堆”出事,又要避免“树倒猢狲散”,那是很令人痛苦的一件事。
老乡会既不同于一般正式的单位机构,又不同于其他非正式群体,它有一个特殊的基础——地域相联。如果你想与你的老乡搞好关系,就不妨参加这个组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一定要切记,凡事要以整个“窝”的利益为重,切不可因己一私,来了个“窝里斗”,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