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也称猫喘,是触知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收缩期震颤见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预防主动脉瓣狭窄;见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预防肺动脉瓣狭窄;见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预防室间隔缺损。舒张期震颤见于心尖部,预防二尖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震颤,预防动脉导管未闭。
心包摩擦感:常见于心包炎。
叩诊
1.叩诊方法:用手指叩诊法,一般按先左后右、从外向内、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叩诊左界时,自心界搏动所在肋间隙外2~3cm处开始。叩诊右界时,先确定肝脏相对浊音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隙开始。
2.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为由清音变为相对浊音界。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与前正中线的平均距离为:第2肋间隙右2~3cm、左2~3cm;第3肋间隙右2~3cm、左3.5~4.5cm;第4肋间隙右3~4cm、左5~6cm;第5肋间隙左7~9cm(正常人前正中线距左锁骨中线8~10cm)。
3.心脏浊音界的改变。
(1)心脏本身病变:左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呈靴形,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又称主动脉型心脏。右心室增大:明显增大时,心脏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心腹饱满,心脏浊音界呈梨形,见于二尖瓣狭窄,又称二尖瓣型心脏。心底部扩大:心底部浊音界扩大,见于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心包积液时。全心增大:心界向两侧扩大,见于全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积液、克山病。
(2)心外脏器病变: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时,心浊音界可叩不出;肺气肿时,心浊音界缩小或叩不出;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时,可致心脏横位、心浊音界向左右扩大。
听诊
1.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在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处;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三尖瓣区:在胸骨体下端近剑突处;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隙。
2.听诊顺序:一般无严格规定,可按瓣膜病变好发部位的顺序进行,如二尖瓣区一主功脉瓣区一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一肺动脉瓣区一三尖瓣区。
3.听诊内容
(1)心率:正常成人为每分钟60~100次。心率改变:窦性心律过速:成人窦性心律超过100次/分(婴儿超过150次/分),常见于发热、贫血、休克、甲亢、心功能不全及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影响。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低于60次/分者,常见于颅内高压、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洋地黄、奎尼丁、心得安类药物过量或中毒等。
(2)心律:正常人心律规整。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律不齐:一般属生理现象;过早搏动:指在原来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的心脏收缩,继之有较长的间隙,称为代偿间隙。如每隔一次正常心脏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二联律,每隔两次正常心脏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或每个心脏搏动后连续出现两个过早搏动称三联律,常见于洋地黄中毒及心肌疾病等。心房颤动:听诊特点有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细。是由于心房内异位节律点发出极高频率的冲动或异位冲动产生环行运动所致,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等。
(3)心音:正常心音有4个,按出现的先后顺序称为第1、2、3、4心音,常听到的为第1、2心音。
第1心音:由心室收缩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时的震动所产生。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与第二心音间隔时间较短。它的出现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
第2心音:由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关闭震动所产生。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与下一心动周期第一心音的间隔时间较长。它的出现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
第3心音:主要是心室快速充盈时产生的震动所发生的声音。是在第二心音后0.12~0.20秒内的低频、低调的心音。无病理意义。
第4心音:是由心房收缩及心室壁震所产生。主要出现第一心音开始前0.1秒,如能听到此心音则为病理性,又称收缩期前奔马律。
(4)心音改变:心音强度改变:两个心音同时改变,同时增强见于胸壁薄或心脏活动增强时;同时减弱见于肥胖、胸壁水肿、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肺气肿、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积液等。第一心音增强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室肥大,也是二尖瓣狭窄的重要体征。第一心音减弱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塞、二尖瓣关闭不全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减弱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见于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肺气肿等;减弱可见于肺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心音性质改变:有钟摆律和胎心律两种,常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塞等。心音分裂:第一心音分裂:见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第二心音分裂: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房间膈缺损,右束支传导阻滞、动脉导管未闭及原发性肺动脉扩张等。三音律:在原有两个心音之外,出现一个额外的附加心音,称为额外音(三音律)。
收缩期额外心音:收缩早期喷射音、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为第一心音之后出现的调高而尖锐、呈喀喇音或爆裂样声音,在胸骨左缘第2或第3肋间隙最清楚。常见于房间膈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单纯性肺动脉狭窄。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性质同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在胸骨右缘第2或第3肋间隙最清楚,可向心尖部传导,不随呼吸时相增强或减弱。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扩张或缩窄等。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在心尖部或胸骨左缘下端听得最清楚。常见于二尖瓣脱垂,冠心病(乳头肌动能不全)、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间膈缺损等。
舒张期额外心音:奔马律:是出现在第二心音之后的额外附加音,如马蹿声。按出现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三种:舒张早期奔马律:为病理性第三心音,左心室舒张早期奔马律在心尖部易听到,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右心室舒张早期奔马律在胸骨左缘3、4肋间或胸骨下端左侧易听到,见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舒张晚期奔马律:为病理性第四心音或房性奔马律。在第一心音前出现,音调低钝,在胸臀左缘第3、4肋音、心尖部易听到,深吸气时更明显。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重叠型奔马律:是舒张早期奔马律与舒张晚期奔马律在心率相当快时互相重叠所致。见于心功能不全伴心动过速或风湿热伴P—R间期延长或心动过速。二尖瓣开瓣音:是二尖瓣狭窄时,于第二心音之后出现的音调高而清脆的附加音,一般在左侧第3、4肋间隙心尖与胸骨左缘之间最易听到。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4.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心音以外出现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附加音,是由于血流加速或紊乱,瓣膜口狭窄、关闭不全,心脏内大血管和心脏内异常通道,心脏内有漂动的弦状物等,使血液在心脏或大血管内形成漩涡,引起心壁或血管壁的震动所致。
(1)部位:指杂音最响的部位,一般杂音在某瓣膜区最响,预防病变在该瓣膜。
(2)时期:分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中期、晚期和全期杂音。临床上,舒张期及连续性杂音均为病理性的,收缩期杂音部分属功能性。
(3)性质:常有吹风样、隆隆样或雷鸣样、叹气样、机器声样及音乐样杂音。二尖瓣区粗糙的吹风样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典型的隆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狄窄的特征性杂音;叹气样杂音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机器样杂音主要见于动脉导管未闭;音乐样杂音主要见于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一般器质性杂音多为粗糙的,而功能性杂音常是柔和的。
(4)强度:收缩期杂音一般分为6级。1级:杂音极弱,短暂,需仔细听诊才能听到。2级:声音柔和,时限不太长,较易听到。3级:中等响亮的杂音,易听到。4级:声音响亮,常伴震颤。5级:声音很响、震耳,伴震颤,听诊器离开胸壁则听不到。6级:极响亮,有强烈的震颤,听诊器稍离胸壁亦可听到。2级以下杂音多为功能性,3级以上者多为器质性。
(5)传导:杂音常沿着产生杂音的血流方向传导。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收缩期杂音在心尖部最响,并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处传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则向胸骨下端或心尖部传导。主动脉瓣狭窄的收缩期杂音可向上传至颈部。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可至胸骨左缘第3肋音隙。
(6)杂音与体位、呼吸和运动的关系:病人的体位、呼吸和运动可使某些杂音增强或减弱。
(7)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区由器质性或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引起,亦可是功能性。主动脉瓣区:由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肺动脉瓣区:多为功能性,肺动脉扩张、先开性肺动脉狭窄可听到。三尖瓣区:三尖瓣关闭不全,右心室扩大所致。室间膈缺损时,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收缩期震颤。舒张期杂音:二尖瓣区,见于风湿性或相对性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区,见于器质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较清楚。肺动脉瓣区,多由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三尖瓣区见于三尖瓣狭窄。连续性杂音:见于动脉导管未闭及动静脉畸形。
5.心包摩擦音,是一种粗糙的似同指腹擦耳廓声。见于心包炎,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心肌梗塞亦可见。
血管检查
1.肝颈静脉回流征:用手按压病人右上腹肿大的肝脏,颈静脉充盈更明显为阳性,常见于右心功能不全、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
2.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病人手指甲床末端或以清洁玻片轻压其口唇黏膜,如见到红白交替的节律性微血管搏动现象为阳性,见于脉压增大的疾病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及严重贫血。
3.脉波形状改变: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动脉导管未闭。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见于左心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压、冠心病。重搏脉:一次心跳能触及两次脉搏,见于伤寒、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4.动脉杂音:主动脉关闭不全及甲亢、贫血、发热病人,在肱动脉或股动脉处可听到“答、答”枪击音,再稍加压力则可听到双期双重杂音。主动脉瘤时或动静脉瘘时,可在病变部位听到连续性杂音。多发性大动脉炎时,在上肢无脉症时可在颈部两侧锁骨上及胸锁乳突肌外三角区听到连续性杂音或收缩期杂音,在下肢无脉症时可在腹部及腰背听到收缩期杂音。
腹部检查须知
视诊
1.腹部外形。
(1)腹部膨隆:弥漫性腹部膨隆:见于胃肠胀气、腹腔积液、巨大包块及肥胖。局限性腹部膨隆:右上腹膨隆见于肝肿瘤、肝囊肿、巨大胆囊;左上腹膨隆见于脾肿大;下腹部膨隆见于妊娠、子宫肌瘤、尿潴留。髂窝部隆起见于卵巢囊肿。
(2)腹部凹陷:全腹凹陷见于消瘦、严重脱水、恶病质。局部凹陷多见于术后疤痕收缩。
2.腹式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见于急性腹膜炎、消化性溃疡穿孔、剧烈腹痛、膈肌麻痹、大量腹水。
3.腹壁皮肤改变
(1)皮疹:见于发疹性传染病。
(2)脐的状态:脐明显突出,见于大量腹水。腹内炎症性病变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时,可见脐内陷。脐疝见于腹内压显著增加并有脐部组织薄弱时。腹股沟疝见上髂窝部。脐的皮肤变蓝色,见于腹壁或腹腔内出血。
4.腹壁静脉:静脉血流方向检查方法:检查者用两手指合并紧压曲张而无分支的静脉,然后将一手指压紧静脉并向外移动,将静脉中血液挤空,到一定距离后突然抬起移动的手指,另一端仍压紧,如静脉很快充盈,提示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手指一端流向紧压的手指一端。门静脉高压时,血流方向与正常相同;上腔静脉梗阻时,脐上及脐下静脉血流向下;下腔静脉梗阻时,脐上及脐下静脉血流向上。
5.蠕动波:幽门梗阻时,可见到胃蠕动波。肠梗阻时可见到肠型和肠蠕动波。
触诊
1.腹壁紧张度:正常人腹壁柔软。腹壁紧张度增加见于腹水、气腹、肠胀气、腹腔内脏器及腹膜炎症。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呈板状腹;结核性腹膜炎时有揉面感;右下腹紧张见于急性阑尾炎;右上腹紧张见于急性胆囊炎。腹壁紧张度消失见于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及重症肌无力。
2.压痛和反跳痛:正常人腹部无压痛和反跳痛。当腹部脏器有炎症性病变时,可有相应部位压痛。突然移去手指腹痛加剧称反跳痛,提示腹膜已有炎症。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
3.腹部包块:在腹部触诊到包块时,须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移动度、压痛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腹部包块多由肿大或异位的脏器、肿瘤、囊肿、炎性包块及肿大的淋巴结等形成。
4.液波震颤:用一手的掌面轻贴一侧腹壁,另一手拍击对侧,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冲击的感觉。见于大量腹水时。
5.肝脏触诊:病人取仰卧位,两腿稍屈曲。检查者位于病人右侧,左手置于病人右腰部并向上托,左手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将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尖或食指的挠侧对着肋缘,并压向深部,随病人呼吸逐渐向前推进。
(1)大小:正常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肝脏大小一般以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肝下缘的距离为准。弥漫性肝脏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肿瘤、肝囊肿等。肝脏缩小见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
(2)质地:分质软(如触口唇);质韧(如触鼻尖);质硬(如触前额)。肝癌最硬,肝硬变次之,慢性肝炎质韧,脂肪肝及急性肝炎稍韧。肝脓肿、囊肿触之有囊性感或波动感。
(3)表面形态及边缘:肝淤血、脂肪肝时表面光滑;肝硬化、肝癌时表面多凹凸不平,呈结竹状。
(4)压痛:轻度弥淞性压痛见于肝炎、肝淤血;局限性剧烈压痛见于较表浅的肝脓肿。
6.胆囊触诊:触诊法与肝脏触诊基本相同。胆囊肿大见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肿瘤、胆总管瘤或结石、胰头癌。
莫菲(Murphy)征:医生以左手掌放在病人的右肋缘部,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首先以拇指压迫腹壁,然后嘱病人深呼吸,深吸气时引起疼痛,病人因疼痛而屏住呼吸,为Murphy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库瓦济埃征:表现有黄疸、胆囊显著肿大、无压痛,称库瓦济埃征阳性。见于胰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