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也不是菩萨心肠的慈善家,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盈利,使生意越做越大,这是根本;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如果你没有做出业绩,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
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业绩。
职场不相信眼泪,马、牛、猪、狗,你是哪种?
每个人都是蕴藏巨大潜能的宝藏,关键是要正确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才能,并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而不能只为舞台的不合适而感到不快。所以,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冷静选择,尽可能地到最需要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在人力资源管理界,特别流行一个较诙谐的说法,即所谓“骑马,牵牛,赶猪,打狗”。
“马”,千里马也,此乃人中的精英。刘备得诸葛亮而“三分天下”;汉高祖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奠定了八百年江山之基业。所以得人才者得天下,今天也是如此。小到经营一个企业,管理一所学校,大到“神舟”飞天,“嫦娥”绕月,都需要一马当先,万马奔腾。
“牛”,最常见又往往被忽视的是“老黄牛”,做事勤勤肯肯,埋头苦干,从无怨言。大部分人都如此,他们是成事的基础。也有“拓荒牛”、“孺子牛”。我们的事业需要成千上万的“千里马”,也需要数以亿计的“老黄牛”。
“猪”,为数虽然不多,但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此类,“猪八戒”是其典型的代表。好吃、懒做、贪睡,有很多缺点,但也不无优点,唐僧西天取经也有“八戒”一份功劳。
“ 狗” , 这里所说的, 不是“ 猎狗” , 不是“ 看家狗”,也不是人们豢养的“哈巴”之类的“宠物狗”,而是专门咬人的“疯狗”。此类“狗”,除了咬人决无其他的本事。哪怕他已经“落水”,也要“看狗之怎样,以及视如何落水而定”!
那么,针对这四类动物所代表的人,该如何展其长,避其短呢?
“骑马”是要善于驾驭、爱惜“千里马”,不能快马再加鞭,不能以“能者多劳”为借口,否则,“千里马”的积极性就得不到持久发挥。“牵牛”是合理使用“老黄牛”,这一类人的特点是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是多数,对这些人的利益,领导者要站出来说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赶猪”是对一部分惰性十足的人采取强制措施。这些人懒惰,喜欢占便宜,投机取巧。领导者就要制订相应的制度,与之针锋相对,不能“干的不如看的”。“打狗”是指对个别心术不正、不务正业者要惩处。这类人灵魂丑恶,行为卑下。他们人数虽少,但危害很大,领导者要对他们毫不客气,绝不手软。领导者只有这样用人,才能形成尊重人才、公平合作的企业文化。
虽然“骑马,牵牛,赶猪,打狗”理论听起来有点滑稽和搞笑,但它很能说明问题。遵从这个理论,公司提拔和裁减人员时,首先就会从目标认同感以及个人综合技能等方面进行多重考核,留用并且提拔“马”和“牛”,贬降并且裁减“猪”和“狗”。
“骑马、牵牛、赶猪、打狗”看似教导企业实行厚黑管理,其实不然。海伦·帕尔默提出了“九重人格”理论,指出不同类型的人愿意接受的管理风格也不尽一致。只有做到了“骑马、牵牛、赶猪、打狗”,企业才算真正实现了公平和公正,也算达到了管理的更高境界。而杰克·韦尔奇则有另一种关于人才的分类:第一种人,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又很有成绩,这种人一路飙升;第二种人,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能力不足,可以培养,换个岗位试试;第三种人,不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又没有成绩,很简单,这种人要离开企业;第四种人,很有成绩,但是不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人比较麻烦,对待的办法是:利用,但绝不能容忍这种人动摇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否则要请他走人。这两种说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说过一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永远都是年轻人,每天都应该满怀渴望,迎接阳光的沐浴。每个人都是蕴藏巨大潜能的宝藏,关键是要及时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才能,并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而不能只为舞台的不合适感到不快。所以,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冷静选择,尽早进行职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发挥专长成为千里马。
我想,刚刚毕业几年的你,一样胸怀大志,一样想成为一匹被人赏识、驰骋沙场的“千里马”吧!那么,就好好沉淀下来。低就一层不等于低人一等,今日的低就是为了明天的高成。利己是生命的基调,利他是生命的价值。所谓生命的价值,就是我们的存在对别人有价值。能被人“利用”是一件好事,无人问津才是落寞的英雄!
一切凭业绩说话,用业绩证明你的价值
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做出业绩,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证明自己价值的衡量指标就是业绩。
有一位房地产销售总监说:“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只认一样东西,就是业绩。员工希望老板给自己高薪,凭什么呢?最根本的就要看员工所做的事情,能在市场上产生多大的业绩。”这就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这就是以业绩作为标准来检验一切的时代。
不管你在公司的地位如何,不管你长相如何,不管你的学历如何,你想在公司里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你都需要有业绩来保证实现你的梦想。只要你能创造业绩,不管在什么公司你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得到晋升的机会。因为你创造的业绩是公司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业绩是检验一切的标准。一切凭业绩说话,用业绩证明你的价值。能创造业绩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产。
“普达”是石林所在的大盛公司最大的客户,每年都要从大盛公司购买20万元的羊毛。但是今年“普达”迟迟没有进货,按照合同规定,如果三天后再不履行早已签订的合同,大盛公司有权不再提供货物,而且剩下的货款还照样收取。
为此,石林找到普达公司,说明了情况。对方态度诚恳,希望不要中止合作,只是公司目前资金出了点问题,一时提不了那么多的货。石林提出了一个建议:普达公司可以分三个月进行提货,这样不仅能解决普达公司无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货款的现实困局,对大盛公司来说,也可以及时补充资金,这对两家公司都有好处。普达公司同意了石林的建议,石林把情况向公司汇报后,经过公司授权,与普达公司重新签了一份补充协议。石林的“业绩为上”让他为公司争取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益,这是具有卓越能力的表现。
企业不会过于关注你“怎么做”,只会看你“做好了”什么,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则,如果背离了这个原则,员工会走进职业发展的死胡同,企业也会因为没有利润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炮灰”。
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做出业绩,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证明自己价值的衡量指标准就是业绩。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要考虑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高帽子戴着再舒服也比不上公司利润的增长,因此,老板心中分数最高的员工,一定是那些业绩斐然的员工。
刘作伟可以说是一个真正从业绩高手成为高级管理者的人。他并非是跟随史玉柱最久的人,但一定是该单位业务做得最好的人之一。之所以被提拔,除了其综合素质外,不断将业绩做得突出就是一个关键因素。
刘作伟原来是黄金搭档安徽分公司的总经理。根据一般情况,安徽的保健品市场不会太大。所以当议论安徽分公司能完成多少销售额时,不少人认为3000万~4000万元人民币就可能“到顶”了。但是,作为安徽分公司总经理的刘作伟想尽办法拼搏,销售额超越了4000万元人民币。
之后,他并没有在原来的业绩单上停留,而是一次又一次将不少人“认定”的“到顶”指标打破,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最终让安徽分公司成为黄金搭档各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分公司之一。
他也因此引起史玉柱越来越大的重视。之后史玉柱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直接将他提拔为黄金搭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职业生涯起伏难定,难以捉摸,只有调动自己的全部才智,以出色的业绩对老板产生吸引力,这样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公司的承认,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考核员工能力的标准是你的业绩,也只有你的业绩才能体现你的价值,让你“物有所值”,得到应得的报酬;考核领导能力的标准是领导的业绩,业绩是最重要的考核准则;考核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准,是企业所取得的业绩,股东、公众、国家都是根据企业年终收益来判定企业成功与否。
有人说过:“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这也许有点偏激,我们不能用违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竞争程度日益激烈的今天,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过程中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就像要到某一个地方去一样,你可以是乘车去,也可以是走过去,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不管你跑也好,跳也好,你到达了目的地就是成功。在公司里也一样,你只有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业绩,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器重。今天是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舞枪弄棒、空耍嘴皮的人注定要被淘汰。
现实就是现实,你必须看重这一条。没有人去注意过程的酸甜苦辣,荣誉只会给予创造业绩的英雄。运动员们就是这样,台下三年功,台上三分钟。你技压众人、出类拔萃,获得大家一致的认同,你就是冠军。这时你才更有资格去谈论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老板就是你的老师,你成绩的好坏决定着你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你要时刻牢记:创一流业绩,做企业精英,成公司栋梁。
你有什么样的“金刚钻”?
如果一个人过于逞能,就会摆不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总是认为只有自己才行,其他人统统都不行。由于他总是目空一切,其结果只能是脱离交际圈。
人贵有自知之明,最难得的是真正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知之明是指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程度,这与自以为是完全不同。前者是少数人才具有的明智,而后者则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就要先了解自己的极限,尊重自己的极限,不充“硬汉”,更不要让自己受制于这种荒谬的自尊里。
在某年的春晚上有一个名为《有事您说话》的小品,是讲一个职员在单位因为职位低而常常被人看不起,后来他发现:
不管职位多高的人在买火车票的问题上都很困难,大家认为能在别人买不到车票的情况下搞到票的人一定很有本事。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受到别人的重视,这个员工就谎称自己能轻松搞到车票,而且是卧铺票,结果有很多同事和领导都请他帮忙,他是有求必应,一一答应了他们。然而,毕竟他确实没有熟人,所以只好半夜三更排队买票,结果托他买票的人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自己贴钱买高价票,以致身体和精神双重疲劳。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品,但是却很好地教育我们不要承诺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打肿脸充胖子,疼痛感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形象未必就好。倘若没有办到,不仅费力而且失去了信誉。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金刚钻”是“瓷器活”必需的工具,如果缺乏,就意味着无法完成工作。在你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情况下,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结果只会耽误了事情,进而影响到你自己的声誉,别人也会觉得“其实你根本不行”!
美国有家大公司的总会计师,才35岁,才华横溢,收入颇丰,他是在拿到会计学硕士学位后干到现在的职位。但是,他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忧心忡忡,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在心理医生那儿,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在9岁和17岁时,有过两次成功的经历,一次是推销杂志,发展到有好几个小伙伴帮着他一起干;另一次是和别人组织建立了一家印刷厂,他干业务攒下来的钱足以供他自己上学用了。
两次都是成功的推销技能帮了他的忙。后来,由于他父亲的建议,他在大学开始学会计学,然后他又靠干推销和经营挣来的钱拿到了硕士学位。从学校毕业,他就被这家大公司录用,在企业里他一直干到总会计师的位置。可是,他的工作经常被人指责,他碰到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挫折,常常有人议论他的总会计师工作,而他也因此整日愁容不展,只有在每周末才稍感轻松。结果公司和同事对他的工作越来越不满,他自己也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心理医生帮助他解开了心结:他并没有能力从事总会计师的工作,因为虽然他获得了硕士学位,但他的兴趣不在此,所以作为公司的一名普通会计人员他还可以胜任,至于“总会计师”一职则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在咨询活动后,他终于想通了,他主动向公司请求辞去 “总会计师”一职,转到销售部,干起了他非常热爱而且能够胜任的销售工作,并屡创佳绩。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称轻了容易自卑;称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称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做到有自知之明。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称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
俗话说“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一个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态度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剖析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楚庄王时期的孙叔敖,是原楚国忠臣司马贾的儿子,父亲司马贾被奸党杀害后,他为躲避灾祸,便侍奉母亲逃回家乡种田度日。
他自幼有胆有识,年纪稍大便发奋读书,研究文韬武略,为人所称道。有一年,楚庄王眼前的红人虞邱四处查访,孙叔敖有幸与其相识,并深得虞邱的赏识和信赖。后来,虞邱举荐孙叔敖为官,庄王虽然宠信虞邱,但江山社稷岂是儿戏?他当面验证孙叔敖的才学,问他治国之道,孙叔敖从容作答。二人畅谈一天,越谈兴致越高。楚庄王兴奋地说:
“论见识和韬略,朝廷大臣无人能与你匹敌!”说完,马上要拜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推辞说:“我出身于田野农舍,骤然执掌令尹大权,怎么让众人信服?大王若有意用我,就把我排在众臣之后吧。”楚庄王却坚定地说:“我已经知道了你有这份才能,请不必推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