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蛋糕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他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蛋糕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这时,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蛋糕虽小,他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都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所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故事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特别注重眼前利益,就更容易失去更多利益。这就好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是容易犯这样两个错误——错误的思想一:给我多少工资,我就做多少事。
错误的思想二:谁给的工资最多,我就为谁干活。
持有第一种想法的人,在工作时,喜欢将工作分为若干份,然后再将工资分成若干份,并用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去对应——如果我多做了,就要多拿。反之,如果想让我多做工作,就要相应增加工资。而这类人大多数的情况或结局是:或者满腔愤懑地辗转流离而不得升迁,或者一辈子满腹牢骚地拿着固定的工资。
持有第二种想法的人,常常把“工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去留的标准——哪座山外表更显巍峨就往哪座山狂奔,从不问这座山的土质是否适合自己生存、生长。这类人无疑是我们常见的“跳槽综合症”患者,永远担当着需要从新起点开始的新人角色,一辈子都被“金钱缺乏”所困扰,郁郁而不得志。
事实胜于雄辩,当我们着眼于眼前蝇头小利,当我们眼中满是花花绿绿的物欲、满是各式各样的个人需求,“把工作做到最好”的信念也就离我们愈来愈远了;当我们的目光脱离不开“金钱”,脱离不开每月既得的“工资”,我们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付出,也必然以此为根据,做出有悖于“把工作做到最好”精神的事情。如此非良性循环下去,自然是守着固有的工作获得固有的收益,毫无进步可言、毫无优秀可言。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还少吗?为什么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仍在旧岗位上徘徊不前;为什么有的人换来换去,最后却一无所长、一无长进?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问题。关于工作,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究竟工作的价值何在?
曾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如果中了 500 万大奖,你会做什么?”
答案是千奇百怪的,但归结到最后却无疑会统一口径——“辞职”。不过有趣的是,如果追问他们辞职后想做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又会通通回到原点——继续工作。有的想出国旅行、休息一阵子,有的想游学充电、回味一下学生生活,但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还是想要有一份工作。
由此可见,工作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经济因素,除了一般的养家糊口等基本需求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希望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因为在金钱之外,还有很多更值得我们去期待和追逐的,如名誉、知识、机会等精神利益。而这所有的一切,以及一切可以令我们上升的可能,都蕴藏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蕴涵在“把工作做到最好”的精神中。
有句名言说得好:“不要问企业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一名优秀的榜样员工,他的内心深处一定响彻着这样一种声音——
“我不仅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工作、为自己的远大前途而努力。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凡事都讲究因果相继,工作中更是如此,你对工作付出越多,工作回报你越多;你越吝啬付出、越计较得失,越会被工作所遗弃和淡忘。
在工作中,千万不要问:“我为什么要付出?对得起这份薪水不就可以了吗?”而要说:“我要努力,我要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如此,我们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才能将自己的价值彰显到极致。
不要自我设限,积极面对现状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心灵,一旦心灵被阴影罩住,行动的欲望也随之被扼杀!其实,只要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激发自己内心的力量,就能突破一切障碍。
我在讲培训课时通常会给大家出一道智力题,要求一笔画出四条不可重复的直线,将3×3点阵中的9个点连起来。往往在课程结束时,也没人能连起来。
在这种演练中,说明了一个道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习惯于惯性思考,会有很多自我设限。回想起每个人在学生时代,立下过多少誓言,长大后要做科学家、军事家、艺术家等等。可是,当走向社会后,又有谁敢当众去说呢?我们顾虑重重,唯恐人家说我们是说大话,吹牛皮。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往往会别人说行,自己才认为行。别人说自己不行,自己就会放弃。天长日久,把自己的潜能给限制住了。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立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他们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
第一次跳蚤就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碰壁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
接下来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 跳跃的高度。
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
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于是跳蚤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是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的受挫使它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
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念头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它的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
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很多人的最大障碍,如果想突破它,我们就必须不怕碰壁。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如果你认为被击败了,那你必定被击败。
如果你认为不敢,那你必然不敢。
如果你想到胜利,但你认为你不可能获得胜利,那么你就不可能得到胜利。
如果你认为你会失败,那你就已经失败。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成功是以一个人的意志开始,而意志全靠心态。
如果你认为比别人优秀, 那你就比别人优秀。
在你得到奖励之前,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
人生的战斗,并不是始终有利于较强的一方,最终的胜利属于自己认为能行的人。
其实,一个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的心灵,一旦心灵被阴影罩住,行动的欲望也随之被扼杀!只要坚信自己是最棒的,激发自己内心的力量,就能突破一切障碍。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个人唯一的限制,就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限制。唯有自己才能挣脱自我设限。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限制你成功,除非你自己。如果你不想去突破,挣脱脑袋里固有想法对你的限制,那么,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
曾经有一家跨国企业在招聘中出了一道题:“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认为十年后,自己的月薪应该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应该是多少?”
结果,那些回答数目奇高的应聘者全部被录用。其后主考官解释说:“一个人认为自己十年后的工薪竟然和现在差不多或者高不了多少,这首先说明他对自己的学习、前进的步伐抱有怀疑,他害怕自己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甚至干得还不如现在好。这种人在工作中往往没什么激情,容易自我设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我们又怎能对他有信心?”
的确,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在心里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他们的潜意识:我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于是,就一次次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将本可胜任的成功机会拱手相让。
可你要知道,过去并不代表未来,不论你曾经失败过多少次,受过多少折磨,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无论你过去怎样,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自己的目标,乐观积极地行动,就能够扭转劣势,更好地成长。
作为职场中的一员,应该及时摆脱自身“心理高度”的限制,打开制约成功的“盖子”,那么你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成功率将会大为增加。现实中,总有一些有实力的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求职时,由于受到“心理高度”的限制,常常对一些合适的职业发展机会望而止步,结果往往痛失良机,甚至导致经常性的职场挫折。
心理高度决定事业高度,一个人若想突破事业的瓶颈,有所作为,就要首先突破心理的瓶颈,不能因为过去的一些失败或者是眼前的得失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过早地盖上一个“盖子”。
请记住这两句话:
只有打破有限的思考,才会拥有无限的未来。
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超越老板的期待,更多的机会将属于你
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质量上,任何时候都要做得超过上司的期望,提前准确地把事情做好,因为你也许不一定会明白自己的拖延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麻烦和损失。成功的人士都会谨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知道,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
在工作中,如果你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达到了老板的要求,那么很好,你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称职的员工,你不会失业,或许还可以得到晋升,但你永远无法给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无法成为老板的重点培养对象,也永远无法在公司中达到你事业的顶点。只有超过老板对你的期望,你才能让他的眼睛一亮,才能让他在遇到一些高难度工作的时候想起你,给你一个锻炼的机会。
当你和一批新员工一同跨入公司时,老板对每个人的期望都是一样,这时有些人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大部分人能达到老板的要求,只有极少数人能超过老板的要求。那些不能达到要求的人将很快被淘汰,大部分人将继续自己平淡的工作,而那极少数人将会被单独叫进老板的办公室,老板会在正常工作之外给他们分配一些挑战性的工作,随着老板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高,给他们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他们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迅速成长。
有一个年轻人叫吴新,因为家境困难,没有读过多少书,他到一家工厂做车间工人时,工友似乎个个都比他更有文化,更讨老板欢心。
然而,时间一久,情形发生了变化,老板开始交给他一些不属于工人办的事情,比如去客户那里送交一些资料,去某供应商那里联络一些原料,后来,老板甚至让他管理工厂的现金。很快,吴新学会了工厂经营管理的很多知识,成了老板身边的得力助手。
有一天,老板问吴新:“你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器重你吗?”
吴新摇摇头,说不知道。
“因为你总是做得最好。你还在车间里的时候,虽然没有人要求你,你还是精益求精,你所生产的产品合格率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值。后来,我让你办其他事情,你所做的,也比其他人做得好。”老板说。
在企业里,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没有机会,老板不重视我。”老板重视你的前提,应该是你用才能去引起老板的重视,而永远快速提前完成任务,给老板惊喜,是你受重视的前提。
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要到美国办事,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两名要员忙得头晕眼花:甲负责演讲稿的草拟,乙负责拟订一份与美国公司的谈判方案。
在该老板出国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也来送行,其中有人问甲:“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甲睁着惺忪的睡眼说道:“今早只有4个小时睡眠,我熬不住睡去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以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不可能复读一遍。待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把文件打出来,再以电讯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转眼之间,老板驾到。第一件事就问这位主管:
“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啊!”
甲的脸色一片惨白。
到了美国后,老板与要员一同讨论了乙的谈判方案,整个方案既全面又有针对性,既包括了对方的背景调查,也包括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策略,还包括如何选择谈判地点等很多细致的因素。乙的这份方案大大超过了老板和众人的期望,谁都没见到过这么完备而又有针对性的方案。后来的谈判虽然艰苦,但因为对各项问题都有细致的准备,所以这家公司最终赢得了谈判。
出差结束,回到国内后,乙得到了重用,而甲却受到了老板的冷落。
任何时候都要超过上司的期望,提前准确地把事情做好,因为你也许不一定会明白自己的拖延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麻烦和损失。成功的人士都会谨记工作期限,并且清楚地知道,在所有老板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
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不管是在时间,还是质量上,不但要求自己满意、别人满意,而且要超越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并随着企业和自身的发展把内心的标准提得越来越高,不断求取新知识、不断成长、不断改进。因为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员工,一个总能把工作做得比老板预想得更好的员工,将会征服任何一个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