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来,能够知人、识人就是“智”的体现,能够知人的人当然也就是智者了。知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既要根据人才的特点,又要结合事情的难易。用人艺术需要敏锐的洞察眼光和正确的协调手段,而且用人得当与否直接关乎成败。
古人在知人用人上早已有了自己明确的认识,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知人善任、用人善用其所长的君主。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用人之道为:“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名主之任人也由是也。知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人,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不拘一格降人才,方才有了百姓安居乐业的贞观之治。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评论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更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进谏,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在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在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连连称是。
从王珐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上,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林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许衡的用人之道
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国初期,颇感百废待兴、人才匮乏,他的一位重要谋士许衡就向他提出了“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知人不易”的观点。
许衡认为人性有易和险的区别,平易的人容易让人了解,而城府深险的人则不易了解。身居高位的统治者本就和下面的人存在很大的距离,因而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能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统治者面对的是一大批人而不是几个人,“寡则易知,众则难知,故在上者难于知下,而在下者易于知上,其势然也。处难知之地,御难知之人,欲其不见欺也难矣”。
许衡举例说:宋代名臣包拯为人正直无私、判案如神,算是明察秋毫之人了,但他也曾受过一个小吏的欺骗。当然作为一般官吏,或者说是普通人,受骗上当后仅仅办错一两件小事,不会产生太大,太恶劣的影响。可是君王就不同了,他掌握着予夺、升黜、赏罚乃至生杀的大权,如果用人有误,上当受骗,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况且,君主会被自己的感情左右,对自己喜欢的人就重用,对自己厌恶的人就不加理睬,甚至贬斥。这样就使得小人有可乘之机。“甚至本无喜也,诳之使喜;本无怒也,激之使怒;本不足爱也,而诳誉之使爱;本无可憎也,而强短之使憎。若是,则进者未必为君子,退者未必为小人。”这样,小人便会“挟其诈术,千蹊万径,以盅君心”。这样的欺骗,即使是像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也是防范不及的。
许衡还指出,不仅要任用贤能,还要使其充分发挥才能,这就更加不容易了。除了贤才难于了解之外,贤才被授予官职也不等于发挥了作用。“人君知之,然君之命之,泛如厮养,贤者有不屑也。”对待任用的人才,如果像对待蓄养的奴隶一样,随意指使,呼来喝去,这样的贤者是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君王效力的。因此,除了识人之外,对贤才既要识之、任之,还要待之以礼,信用其言,才能使人真正发挥作用。
许衡从知人不易、用人更难的角度,说明了如何知人与用人的道理。他的这种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当代镜鉴:知人还应善用
由于樊迟对智者识别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引发了孔子关于选拔人才的一番论述。其实,在《论语·为政》里,当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够使老百姓服从时,孔子已经回答了类似的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的意思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放在邪恶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放在正直无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所以,如何选拔人才,一直是孔子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向当政者所提供的治国方略之一。
以国家喻企业,一理而贯之。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做到知人善用、达到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是所有管理者追求的核心目标。
知人善用,知人是基础。管理者只有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特点,才能用好员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作为管理者,要尽快、准确地了解员工,就必须要和员工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管理者既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等传统形式,也可以创新交流渠道,如开设员工网上论坛等方式,和员工进行多元化、多层面的沟通,还可以走近员工,在工作中、完成任务中观察员工,了解员工的性格、特长、爱好、工作和生活需求等各方面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员工进行准确定位,为善用员工打下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沟通其实是一门艺术。为达到好的沟通效果,管理者在和员工进行沟通时,要使员工感觉到与自己拥有共同点,共同点越多,管理者就越容易获得员工的信任和接纳,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全面的员工信息。
在对员工特点有了基本把握之后,管理者就要在善用、用好人才方面下功夫。
1. 管理者要学会用人所长。
根据每个员工的性格、技术特点等,给员工寻找、安排或调换一个更加合适的岗位,让员工拥有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平台。
2. 管理者要学会在流动中使用人才。
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长了,经验丰富了,能力提高了,原来适合当“螺丝钉”,现在就有可能适合当“发动机”了,那么此时,就需要管理者在充分了解、准确判断的情况下,及时给员工调换合适位置,否则员工就可能心态不平和,工作缺乏进取心,进而对企业缺乏信心乃至出现跳槽情况。
3.管理者应该“用人不疑”。
在企业管理中,信任非常重要,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信任也应有限度,比如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会一味地看重他所选中的所谓“心腹”之人,可事实是,往往正是这些人会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事来,这种现象应引起管理者深思。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大批各种人才,就会失去赖以发展的前提;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懂得知人善用,在用人上出现问题,好的企业也会逐渐走向衰败。因此,各级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做到“知人”;更要努力把人用好,做到“善用”。
3.着眼大局,管理者当学会授权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先派定各部门的负责人,赦免部下的小过失,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仲弓问:“怎么才能知道谁是德才兼备的人,从而把他提拔起来呢?”孔子说:“提拔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不会推荐吗?”
国学链接:何为有司
有司,在古代泛指官吏。自周朝起,朝廷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的权利”;而“司”指的是“主管、管理”。
诸子之言:
“先有司”就是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而无需领导人事必躬亲。一般人往往认为当领导的事必躬亲是美德,其实不然。“先有司”的意思是说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赦小过”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举贤才”则是“先有司”所必需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对于做人来说,事必躬亲也许是个优点,但对于做领导者来说,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氏春秋·审分》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合理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
延伸思辨:事必躬亲不利于人才的发展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会行行精通,所辖范围之内业业熟悉。当领导的事必躬亲,对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是极为不利的。什么活领导都要“事必躬亲”,一开始下属还有可能被感动,再后来就会感觉被忽略、被否定,长此以往便会失去最起码的精神动力,而自暴自弃。
迪斯尼公司前任CEO迈克尔·艾斯纳是个典型的“事必躬亲”的人物。毋庸置疑,艾斯纳曾经带领迪斯尼公司创造了传奇般的增长,他使迪斯尼公司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巨人,因而他也成为了迪斯尼公司第二个灵魂人物。可是,渐渐的很多人开始指责他,认为他的好管闲事已经影响到了人才的发展,无法留住人才。正是他的“事必躬亲”导致了迪斯尼公司经营状况的下滑。
其实,那种凡事必亲自为之的领导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对部属不信任外,也有害怕失去权威、怕部属超过自己的心理。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毕竟有限,“事必躬亲”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领导者应成为部属进步的阶梯,而不应是障碍。领导者应善于授权,授权不仅可以得到部属的尊重,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发挥部属的聪明才智,而且还可以减轻领导者的工作负担,使其把主要精力放在全局的统筹上,从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领导者应把那些属于部属的分内之事放权给部属,使部属在日常的工作中增长经验,锻炼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人才,才不至于使企业管理出现“断层”,才能做到责、权、利的统一,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企业的发展沿着健康的轨道有序地前进。
精彩典故:
诸葛躬亲
提起事必躬亲,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是个绕不过去的悲情人物。
据记载,诸葛亮曾亲自校对登记册,主簿杨颙知道后劝谏他说:“治理国家就好像制定一家的规则和秩序,各人有各人的职责,上下职务不能相互侵犯,否则就会出问题。”为此,他还作了个比喻,说有位主人派男仆从事耕地,女仆负责烧火做饭,鸡管每天报时,狗则负责看家防盗,牛驮重物,马跑长途。安排好后,他查看家里样样工作都没有旷废,而且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于是他就从容地休息了。一连几天,大家各司其职,倒也相安无事。忽然有一天早上,这位主人想自己亲自去完成所有的工作,于是无论大事小事,种种琐事,他都一力承当。结果不仅累得疲惫不堪,而且一件事也没有做好。难道他的智慧还不如鸡犬牛马吗?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没有合理安排好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因此反而一事无成。
杨颙的比方和劝说,可谓一语中的,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认真听取其意见,依然“亲理细事”、“夙兴夜寐”,内政军戎一把抓,以致自己被弄得“食少事烦”,最后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军事家、政治家就这样累死在征战途中。
对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史学家们认为他主要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的信任,正是由于这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使他萌生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但是,诸葛亮本身也是个不轻信他人的人。“诸葛一生唯谨慎”,“唯恐人不似我尽心”。正是这种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唯恐把工作布置给下属他们又做不好的心态,致使他一直辛辛苦苦地唱“独角戏”,大事小事一肩挑,忽视了人才的造就和选拔,临到晚年才选了姜维、蒋琬等几个“接班人”,却仍不敢放手让他们挑重担。结果他亡故之后,不仅那些平时唯唯诺诺的大小官员们六神无主,就连颇具才能的姜维也威不服众,难撑残局,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
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到任以后,他并不是忙于政务,却时常探亲自娱,不管政事,但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办法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现代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科学的领导方法,但更需要豁达开明的胸襟和风度。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管理能力表现在对全局的把握,而不是体现在事必躬亲上。注重过程监督是必要的,但事无巨细都要过问,都要亲自抓、亲自管,不但自己身心俱疲,而且也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适当授权,对于下属成长和企业发展,都是利大于弊。
当代镜鉴:授权是一种管理智慧
不少企业管理者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太忙!总是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处理计划中的事务。常常是本打算到办公室办某件事,结果半路上就被人截住谈另一件事;好不容易来到办公室,等在那里的人一大帮;这里还没谈完,那边电话不断;手上待批文件一大堆,外边还有来客要接待。日复一日,总是忙于临时事务,计划中想做的事就是无法及时做。问题就出在管理者事必躬亲,不懂得授权。
“事必躬亲”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截然相反,这种企业领导者往往只相信自己,事事插手。不可否认,很多企业领导的能力和眼界远远胜过下属,而下属责任感的缺失也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又有多少呢?诸葛亮事必躬亲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谁又能比诸葛亮高明多少呢?
授权,是指企业管理者根据工作的需要,将自己所拥有的一部分工作、权力和责任委任给下属去行使,使下属在一定制约机制下放手工作的一种领导方法和艺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懂得,适当地授权对于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从具体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想大事干大事,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下属的专长,建立团队精神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者不懂、不肯、不会授权的原因无非包括以下几点:
1. 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经验,总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
2. 少数管理者畏惧下属的潜力,担心一旦授权后下属才能借机得到充分发挥,会给自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
3. 极少数管理者有强烈的权力欲望,认为只有事必躬亲,才能显示自己是有权力的人,不要说授权,就是下属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