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85300000002

第2章 为仁由己: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1)

孔子提出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的自觉,重视自己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孔子阐释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仁需要做的几个方面,首先要笃信好学,要有一股死守善道的精神,认真执著地追求;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把希望和努力放在别人身上,即“君子求诸己”来修仁德,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情做起;“能近取譬,为仁之方”则是修养仁德的好方法;在实行的过程中,还要时时地检查自省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了不合乎仁德的苗头或行动,应及时改正。

1.笃信好学,才能悟得“仁”之真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也要尊重长上,说话要谨慎,言行要一致,要广泛关心爱护众人,要多与有仁德的人接近。做完事后还有时间和精力,就要抓紧时间阅读诗书六艺的书。”

国学链接:何为“子曰”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曰”就是“说”,合起来就是“孔子说”的意思。

诸子之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一句,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家里一定要孝顺父母,在外面一定要尊重长上;另一方面也从对学生的“居家”要求引出对学生的“外出”行为规范要求;同时也显现了孔子对学生“为仁”之本——“孝悌”的特别重视。另外,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居家”和“外出任职”行为规范要求的重要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里、在外地任职,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行为规范。

“谨而信”一句,主要从对学生的“言”、“行”两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说话要慎重、严谨、缜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言行要一致,说话做事都要讲信誉,要有诚信。

“泛爱众,而亲仁”一句,体现了孔子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性和辩证性。首先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有“仁爱”思想,广泛关心爱护众人,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要求,要求自己的学生要与有仁德的人多接近。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的“爱人”是有所区别的,一种是单向的纯粹的“给予”、“无私奉献”式的“爱”;另一种“爱”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透出几个意思。一是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不学习诗书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仁”;要深刻地理解“仁”的含义,只有认真、深入、细致、反复阅读体会儒家经典著作,才能悟得“仁”之真谛;只有亲身施行“仁爱”,在长期的“爱”与“被爱”的体验过程中,才能逐步提高完善自身德行。二是阐明了“行”与“学”的关系,即以“德行”为“本”、为“先”,以“文艺”为“末”、为“后”。三是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点,并表明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要“学文”,在外出任职后依然要抓紧利用闲暇,利用余力“学文”;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首先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工作之余再抓紧闲暇学习提高;要终身坚持阅读圣贤书,学习圣贤们的成德方法,不断实现自身完善,不断使自己的工作及言行更加符合“仁”的标准。

延伸思辨:德在才前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今天,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却退居其后,陷于尴尬境地。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的;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为代价的。科学文化固然重要,但若德与才不能兼备,就难以保证今后人生不走歪路。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我们要重视对自己德与才的培养,为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彩典故:

子路问学

孔子曾经问他的学生子路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爱好长剑。”孔子说:“我并不是问你这个,而是说凭你的才能,加上努力学习,你的能力就没有人能比得上了。”子路不解其意,便问道:“学习也有好处吗?”孔子列举了不少的事例向他说明学习的好处。孔子说:“一个国君手下如果没有善谏的官,他就闭目塞听,政事就会出差错;一个士人如果没有一个善于教诲的朋友,品德就会有缺陷;木材打上墨线才能锯得直,人接受规劝才会无所不通。从师学习,而又好问,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而毁仁弃义,厌恶士人,离犯罪就不远了。所以想做贤能的人,不能不学习。”子路又问孔子:“南山上生长的竹子,不用揉搓本身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用,可以射穿牛皮,又何需学习呢?”孔子听了,沉静地答道:“如果把箭的末端粘上羽毛,把箭头磨得锋利,那不是会射得更远吗?”子路听了孔子的一番话,佩服得赶紧弯下腰拜道:“我恭敬地听从老师的教诲。”孔子的话向子路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学习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知识的学习,二是道德的培养。这两方面都具备了,就是笃信好学,才能使自己修好仁德。

君子不可以不学习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仍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当代镜鉴:学习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都是读书的社会,是书籍大放光彩、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不读书,何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读书,何以跟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读书,何以安身立命?在这样的社会里,放弃读书无异于放弃生存。

俗话说:“有书不读子孙愚。”轻视书本知识,读书无用的观点不仅错误而且有害。

可以说在每个名人成功背后,都有一段“三年不鸣”的读书生活。所谓“穷经皓首”是改变现状的不二法门。只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孔子说,他十五杂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他成为一代宗师之前,他经过了漫长的知识储备与积淀的过程。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陈寅恪,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在39岁之前不谈感情私欲,一心攻读,终于学有所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书如命,l950年从美国返回祖国时,柳条箱里没有装奇珍异宝,而是装了800公斤的书和笔记本。美国人硬说其中藏有很大的机密,强行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并非法将他逮捕。

“香港船王”、“世界八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刚爵士也很喜欢读书,他之所以能够称王于海上,是因为他刻苦钻研、勤奋不已,有极强的求知心和事业心。海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巨轮在汪洋大海上航行,需要千头万绪的航运经营知识。从银行业半路出家的包玉刚,是怎样从外行变成内行以至专家的呢?他的回答是:“看看书嘛!”仅仅几个字,看似轻描淡写,细品则意味深长。

包玉刚好学不倦是出了名的,他在上海时就自修英语,当时只觉得也许学了有用,结果来到香港果然用上了。他的英语早已登堂入室,但一有空仍请老师补习,一生从未间断。包玉刚认为,读书能让精神有所寄托,也能安慰自己。学习可以增长知识,而知识是做人和事业必不可少的养料。因为包玉刚博学多才,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都向他授予了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名人的成功无不是因他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博览群书使他们视野开阔、头脑灵活。书籍不仅是他们的朋友,而且是他们的终身伴侣。相反,那些知识面狭窄的人往往变成头脑迟钝、思路狭窄、耳目闭塞的人。因此,爱读书,养成读书习惯,这是进行知识储备的重要原则,也是成功的重要起点。

2.学而不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能有什么困难呢?”

国学链接:“何有于我哉?”的两种解读

何有:古代常用语,有二义:一是“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二是“不难”。此处取后者,“何有于我哉”译为“这对我有什么难呢?”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诸子之言:

南怀瑾先生说:“默而识之”,学问要靠学习知识来掌握,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学而不厌”从字面理解是做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智慧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孔子由于卓越的教学实践,在弟子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有的门人,如子贡等对他搞个人崇拜,认为他是“天纵之圣”,即天生的圣人。对此,孔子是感到不安的,他声明自己不是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吾非生而知之者”。此外,有时谈到自己,主要是提好学。这段话除了谈自己“学而不厌”外,还加了两条:“默而识之”和“诲人不倦”。正是这样,孔子才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并赢得弟子们的由衷爱戴。

延伸思辨:学无止境

孔子的这句名言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孔子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为人处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无止境,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方能互补深入,融会贯通。

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说知识学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越浅薄,自己懂的东西实在太少,自己需要去读去学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相反,书读得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自己懂得不少了,殊不知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有一位年轻人,跟着一位老玉匠学手艺。几年过去了,他已能雕出许多附带精美花饰的玉器。这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便向师傅提出出师。师傅听了未置可否,只是对他说:“你去把那个最大的木桶提过来,把它装满石头。”

他很快就把石头装了进去,师傅问他:“都装满了吗?”他点了点头,说:“都装满了。”师傅又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堆沙说:“那你再把那些沙子装进去,看还能不能装得下。”

他拿着沙子往桶里倒,沙子果然顺着石头的缝隙漏了进去。这时,师傅又问他:“这回真的倒满了?”他自信地答:“真的装满了。”

师傅不再言语,转身走进房子,舀出一瓢水,说:“那你试着把水倒进去吧。”他接过水瓢,慢慢地把水倒进了水桶,水很快就渗了进去。

他若有所悟。良久,他满脸惭愧地对师傅说:“师傅,我不走了。”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只桶,你永远也装不满它。只有不断地往里装填新的东西,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丰富。

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和他们深知“学海无涯”、绝不自满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他们不满,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探索,才会最终获得世人的认可。

精彩典故:

师旷论学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

卢思道终知不如人

卢思道是我国隋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小时候就非常聪明。有一天,他父亲把他作的诗文拿给朋友们赏阅。出于礼貌,朋友们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卢思道,说他文采不凡。卢思道一听,顿时就有点飘飘然了,好像自己写的文章真的是字字珠玑、满篇锦绣一样。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下苦功学习了。

有一次,卢思道听说附近有一位名叫刘松的学者,知识非常渊博,便去拜访。当他走进屋子时,正好看见刘松在挥笔给人撰写碑文。卢思道仔细一看,碑文的内容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其中有许多词句和典故他都不知道出处,更不用说理解了。顿时,卢思道原有的骄傲之心一扫而空,深感自己的学问确实不如刘松。回家之后,他不由自主地感慨道:“我真好比是那井底之蛙啊,今日一见,我确不如人啊!”

从此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在众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了。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刻苦自修,一碰到疑难问题,就马上去请教其他有学问的人。就这样日复一日,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写的文章也有很大的长进。

同类推荐
  •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全书分作两大部分:一为陶渊明研究的散论,涉及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政治态度、陶渊明的思想矛盾、陶诗的艺术风格、陶文的艺术性、《饮酒》诗初探、《拟古》诗浅论、《咏贫士》论略、《闲情赋》散论等内容;二为百年陶学史。它为陶学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观点和重要资料。文字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本书分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为民族文化理论篇。该篇由7章23节构成。该篇主要从理论视角论述了中国民族理论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发展、完善的;同时也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怎样产生、发展、演进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立、发展是本篇的核心部分。下篇为民族文化现象篇。由8章28节构成。该篇从民族文化现象角度阐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族节庆、传统体育、传统医学等文化现象。本篇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是灿烂多彩的,历史悠久的。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纺织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纺织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桂海苍茫

    桂海苍茫

    一个人的体验,一位作家的眼光,穿越千年广西,穿越地理桂海。于是,赤子之心发现了一份份被遗落的时空形态,一片片人们应该拾捡的文明碎片。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关于广西的人文地理笔记。笔记里有许多广西史书上不该忘却的背影,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作者以本土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一腔人文情怀,描述了广西这方水土浓密的阳光和水气背后的苍茫的人文地理。丰沛而智性,详实而诗意,融文化积淀与个体体验于一体,意境苍凉。于是,从本书您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 称谓与亲属(和谐教育丛书)

    称谓与亲属(和谐教育丛书)

    以构建和谐教育为宗旨,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追求,以促进学生按发展为目标的系列教育丛书。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冷公主的蜕变

    冷公主的蜕变

    李雨紫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可是她的姐姐亲手把她推进大海,让她有家不能回。于是她决定隐藏身份,为了有一天可以为自己报仇,刻苦锻炼。终于8年后,她们再次相见,一个个真相浮出水面,她们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上古九州神之国度

    上古九州神之国度

    在这个世界,群雄逐鹿,青州占尽先机,夺取神兵破九州,八阶灵台开,讨伐究极灵物,古战场伴随着战火开启,神之国度的大门被打开,究竟谁能够扫割据,重建神之国度!
  • 烈火战狼

    烈火战狼

    他像一只冬天中的狼,机智勇猛,见到猎物一击必杀,勇往无前。他的部队传承着他的灵魂,战场上日寇听见他们的名字闻风丧胆,在他的带领着多次完成各种任务。他的名字叫―雪狼
  • 快穿之狂傲神女

    快穿之狂傲神女

    其实就是个很老套的,特工穿越的故事了啦,初次写,作者言情小白一个。
  • 我们的故事2

    我们的故事2

    从1968年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至今,已是茫茫40载春秋。当年的知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所耕耘的土地上却永远留下了印记。以他们为那个时代的“标本”,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描绘出属于一代人的图景:他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苦难,一同迎来崭新的时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余生情有你

    余生情有你

    和他相处多年,因为某一个动作令我心动,我和他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骨骼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更易发生。人体一旦发生骨骼疾病,轻者造成痛苦,重者可造成残疾,甚或丧失生命。人到中年后,机体由盛渐衰,逐步出现各器官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化。虽然人们最易看到的衰老的表现是人外表的变化,如皮肤松弛出现皱纹、褐斑,头发变白、变秃,胸部呈桶形,脊柱和下肢弯曲,体重减轻,身高变矮等,但人体内部最早出现的是骨老化,关节面上的软骨最早可在21~30岁即开始退化。所以,可把骨骼年龄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衰老的指标之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