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84700000018

第18章 教育改革和教育主张(6)

概括起来,这段话的意思主要在于:(1)、在两周时期,官制是最完美的,官、人、法三者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和统一。而这种完美的官制就保留在《周官》之书中,因此,《周官》之书,是我们追求成周盛世的唯一根据。(2)、《周官》所载的“政事”是“道”的直接体现,它是合乎贵贱之位、后先之序,多寡之数、迟数之时的,是真理的反映,因此是可以效行的。(3)、《周官》并不是一两个人在短期内写成的。而是在政治实践中的长期赓续与积累,并达到后世“无以复加”的空前绝后的完美。所以,它也是如今官制的根据。

因此,王安石在训释《周官》的时候,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吏治思想,并尽可能地从经世务出发,把《周官新义》撰写成一部实用的吏治教材,这是《周官新义》阐发义理的一个重大特征。表现在:

首先,在《周官新义》中,王安石特别强调为官的职责和义务观念的培养和树立:“上言而令之,下听而行之,所谓顺也”(卷二)“上以道制之,下守以为法;上以命使之,下禀以为令”。(卷十一)这是为官的起码要求,既是职责,也是义务,这就是执法,行法。他指出:

“徒法不能自行,必得人焉,为上行法,然后治焉。听官府之六计,则所以进群吏,使各致其能,为上行法也。”(卷一)倘若为官不能为上行法,则必有官法以正之,所谓“辩法、辟法,不信则刑之,尊法敬也。”(同上其次,王安石修撰《周官新义》时,特别注意有关狱讼的问题。

尽量详细阐述有关处理刑狱的基本原则。如:

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者,听狱讼当知罪所丽故也。知罪所丽(厘),则奸民有可刺之实不能以巧免;愚民有可宥之情知所以出之焉。既得其情,罪附于刑矣,则用情讯之,恐其惟从非从也。弊其罪,则读其服罪之书,读其服罪之书,则用法而已,不以意为轻重。讯用情,则民得自尽,弊用法,则吏无所肆焉。(卷十四为官吏就必须掌握刑法和律令格式,掌握审讯推察的技巧。在听讼时,“因察其视听气色以知情伪,言而色动气丧。视听失据。则其伪可知也。然皆以辞为主,辞穷而情得矣。故五声以词为先,气色耳目次之”(卷十四)至于如何审理财产讼案、杀伤案件,以及有关时限、三宥、三赦等细则,都不厌其详,这也是他多年做地方官,特别是做地方司法官的智慧结晶。同时,教育和法制也是相互为用的,必须重视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将以禁人,“则宜使人皆知,不使之不知也。

及犯令而刑之,则是人而已。”(同上再次,为了使士子熟悉未来的理财官务,王安石对有关财务管理的问题亦作了详细的论述。如在“仓人掌栗入之藏”条,王安石就专门阐述了“余法用”的问题。按宋朝法令常规定有余法,如青苗法规定:“如支与乡人村户有剩,即亦准上法,支表于坊郭有抵人户。”这便是余法。(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之十六、十七)对于余法的使用,王安石认为,官吏应有主动权。他说:“法式所用,有虽不足不可以己者,有待有余然后用者。所谓余法用,则待有余而后用之”(卷七掌握这项原则,理财时就不必事事请示。遇有结余,便可直接按余法处理。

此外,在《周官新义》中,还有许多官箴性的论述,这是为官处世的原则和经验总结。如“用众用其命,恤众恤其事,简众简其能,任众任其力,合众合其志。”“欲善其事,必先善其行。善行宜以德,不宜以伪。”“正,然后能守法;守法,则将以行之;行之。则益辨事,辨事,则吏治所成终始也。”(卷八、卷二在教材改革中,王安石为什么如此重视《周礼》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有些政治家。在政治改革中都很重视《周礼》的作用。王莽改制,把《周礼》作为一面大旗树起来;苏绰助宇文泰实行汉化也崇尚《周礼》,章太炎说,《周礼》是“经国家,定社稷之书。后之论者以王莽、王安石皆依《周礼》施政而败。故反对《周礼》。余谓二王政败之由在不知《周礼》本非事事可法,只可师其意,而不可袭其迹宇文周时,吴陇残破,苏绰为六条诏书奉施行之,盖以《周礼》为本,终能琢雕为朴。变奢从俭。隋及唐初,胥蒙其福。”(《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南京大学编印)他们宣扬《周礼》。实施《周礼》,都有他们各自的政治目的。至于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原因也不一而论,但有两点是可说的:一是《周官》是一部介绍古代政治体制的较为完备的书,要进行“托古改制”的政治改革,就近于名正言顺,可以减少阻力。二是儒家在政治上“法先王”,在学术上“信而好古”的传统思想也影响到历代政治活动家。这也许也是王安石笃信《周礼》的原因吧。

(2)《诗义》

《诗》在儒家传统教材中,素来具有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价值。王安石也特别重视《诗》、《诗义》二十卷,《序》中说,此书由“王雱训其辞”,“臣某等训其义”,“书成以赐太学,布之天下”。“又使臣某为之序”,训其义的“臣某等”指的疑为还有吕升卿等。《论改诗义札子》中说:“检讨吕升卿所解《诗义》依旧颁行”可证。但实际上这部书中凝聚了王安石与王雱父子的不少心血。《论改诗义札子》说明了这一情况:“臣子雱奉圣旨撰进经义,臣以当备圣览,故一一经臣手,乃敢奏御。”后来设官置局。有所改定。因为王安石觉得“文辞义理,当与人共,故不敢专守己见为是。”但是改定了颁行之后,学者颇谓所改未安,王安石因此又把经局改定诸篇,提出与旧本不同处,请神宗裁定,可见这部书是基本上融进了新学派的集体的意见的。

王安石对于训《诗》义的态度是极为严肃认真的。在《<诗义序》中,他说:“臣等所闻,如爝火焉,岂足以庚日月之余光。如承明制代匮而已盖将有来者焉,追琢其章,缵圣志而成之也。臣衰且老矣,尚庶几及见之”说明《诗义》的训释还不够满意。希望自己能抛砖引玉。据全谢山引《容斋记》“毛诗”:“八月剥枣”,荆公一闻野老之言,辄改其说,弄懂了千年没人弄懂的含义。原来“剥枣”是“扑枣”的意思。可见他能广泛地、虚心地听取意见。对《诗》的释义工作是很认真的。新经义颁行以后。又曾多次修改。《临川先生文集》中专门或涉及到修改颁行后的《诗义》的文章有五篇。凡义所难安的,文辞训释不当的,字误的,都经修改。如元丰三年的一次改定,有关《诗义》的就有十九条之多。可见其一丝不苟的态度。

关于训释《诗义》,阐其“义理”的精神,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关于《诗》的价值认识王安石认为,《诗》在孔子时代已经大义“难明”,后经淹没,其义更是纷然。他说:

以孔子之门人,赐也,商也。有得于一言,则孔子悦而进之。盖其说之难明也如此。则自周衰以迄于今,泯泯纷纷,岂不宜哉?(《诗义亭》

孔子的门人当时已只能间或“有得于一言”,后世更加冥昧难通,不易整理清楚了。因此,怎样来认识《诗》,即认识《诗》的价值的标准和根据、方法问题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安石提出了遵《诗序》的立场。《诗序》释《诗》的基本立场是以《诗》为美刺时政、褒贬治教的,其主要价值在于政治道德的功能。这本是儒家诗教的传统,春秋时候列国大夫相见。君臣燕享。就常赋《诗》言志,用做政治工具。孔子删《诗》,其标准也是“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道德政治为标准的。孟子说“王者之迹息而《诗》亡”,把《诗》同王者的政“迹”联系起来。也是道德政治的标准来考察的,荀子引《诗》,亦多见道德政治之意。战国、秦汉直到隋唐,儒家传教,有一定的《诗》说。也多由此着眼。这也就是《诗序》释《诗》的精神。但《诗序》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有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即《诗序》作者的可靠性问题。郑玄认为《序》是子夏所作,《隋书·经籍志》认为是子夏、毛公及卫宏共同的作品。孔颖达说是子夏所作:韩愈说:“子夏不序《诗》”,成伯瑜认为子夏、毛公都有所作。宋朝学者由此怀疑《诗序》,苏轼的《诗解集传》以为是“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故不信;朱熹的《诗集传》也把《诗序》全都删去。对于《序》作者的争议和怀疑,其实质是怀疑和否定《诗序》的神圣性,即《诗序》序《诗》的精神是否能够作为解《诗》的指导思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安石采取的是抛开纠缠不清的作者问题,而直接肯定《序》

的价值,从而来确立论《诗》的大旨和方法,肯定《诗》的价值。他认为,不管作者是谁,《诗序》基本上传达了作诗者的本意。单从文字表述来看,秦汉以来的儒者,固然做不出来。从《诗序》的内容看。

如果不是作者把作意传下来。即使孔子也无从知道。何况子夏?写定《诗序》的人,一定是深刻了解“先王之法言”的人。在《序义》里,王安石说:

世传以为言其义者,子夏也,观其文辞,自秦汉以来诸儒盖莫能与之比。然传以为子夏,臣窃疑之。《诗》上及于文王,高宗、成汤。如《江有汜》之为美媵。《那》之为祀成汤,《段武》之为祀高宗。方其作时,无义以示后世,则虽孔子亦不可得而知,而况子夏乎?

在《答韩求仁书》中,王安石也说:

序《诗》者不知何人。然非达先王之法言者,不能为也。故其训约而明,肆而深,要当精思而熟读之尔。不当疑其有失也。

由作者是否是子夏,而估定《诗序》的价值,苏轼采取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而后来的朱熹等则全盘否定。王安石肯定《诗序》释《诗》的权威地位。却是撇开子夏、毛公、卫宏。或几人合作,或谁创谁润益等作者问题的纠缠,应该说是比较现实的做法。因为《诗序》从汉以来一直流传,是客观的事实,它不能凭空发生。如果因为作者为谁不能确定就否定《诗序》本身,就等于是无视《诗序》自汉以来一直流传并指导着人们认识和评价《诗》的价值并由此而影响着学术发展和社会生活这一客观情况。因此,王安石不管其作者是谁而对它采取肯定的态度,是较为现实和审慎的。由此,王安石由尊信《诗序》,巩固《诗序》释《诗》的地位,从而为自己的《诗》说,为自己对《诗》的价值判断树立了根据,他认为《序》的主要内容即是“美刺。是政治褒贬,是“序善恶以示万世”,其作用是能够使“乱臣贼子知惧而天下劝”。他肯定《诗序》释《诗》的精神,并把这一精神贯彻在释《诗》之中。如,他对《国风》就特别强调其美刺,其对天子、诸侯的政治褒贬,“风”本是民歌,其中多是一般劳动者的抒情之作,而在《国风辞》里,王安石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次序,既不是按尊卑之序,也不是按国之大小之序,而是按“美刺”之序,是所美者在前,所刺者在后,是“序善恶以示万世,”

或曰:《国风》之次,学士大夫辨之多矣;然世儒犹以为惑,今子独刺美序之,何也?曰:昔者圣人之于《诗》,既取其合于礼义之言以为经,又以序天子、诸侯之善恶而垂万世之法,其视天子、诸侯,位虽有殊,语其善恶,则同而已矣,故余言之甚详,而十有五国之序,不无微意也,呜呼!惟其序善恶以示万世,不以尊卑大小之为后先,而取礼之言以为经,此所以乱臣贼子知惧,而天下劝焉。

照这种《诗》“序善恶以示万世”的解法,就意味着《诗》具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知惧而天下劝的作用了,由此,王安石判断《诗》的价值,说:

《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放其言之文。君子以兴焉;循其道之序,圣人以成万。(《诗义序》)

这就是说,《诗》是一部政治、道德的教科书,它是道德的载籍,人的行为的法则,先世政治道德实践的榜样,具有“君子以兴”,“圣人以成”的希圣希贤,达德成材的教育作用,例如:

二《南》皆文王之《诗》,而其所系不同者,《周南》之诗,其志美,其道盛,微至于赳赳武夫。兔置之人;远至于江汉汝坟之域,久至于袁世之公子,皆有以成其德。

所谓《小雅》、《大雅》者,诗之序故曰:“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司马迁以为《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已之得失,而其流及上,此言可用也。

凡《序》言刺某者,一人之事也;言刺时者,非一人之事也,刺言其事,疾言其情也,或言其事,或言其情,其实一也。(《答韩求仁书》

由此:

王安石提出了“《诗》、《礼》足以相解”的解《诗》原则。他说:

乃如某之学,则《诗》、《礼》足以相解,以其理同故也,(《答吴孝宗书》)

所谓“《诗》、《礼》足以相解”,就是《诗》的。“理”通于《周官》之“理”,《周官》之“理”通于《诗》的“理”,它们的原理原则都是一样的,可以互为发明,互作解释。它们都是施政的要领,道德的规范,行为的指南,在上引《国风辞》里他还说《诗》是“取《礼》之言以为经”,就是说《周官》是《诗》的精神实质。指导思想,只有以《礼》为指导,才能提纲挈领。真正了解《诗》义,这也是王安石释《诗》的根本思路和特色。

根据“《诗》、《礼》足以相解”,以《礼》释《诗》的原则。一方面,王安石常用见于《礼》的名物制度来释《诗》义,具有郑玄释诗的长处和客观、严谨的精神,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对《诗》中所反映的思想和生活,用《周礼》作为道德准绳来予以衡量,从而说明《诗》的美刺所在,例如释《采苹》,《采苹》本是描写采女劳动情境的抒情民歌,而他就释为美“大夫之妻能行法度”,他认为诗中所写的采苹人“采苹”必于“南涧之滨”,必于“行潦”,是“言其所荐有常物,所采有常处也”,常用“匡”等工具,是“言其所用有常器也”,“奠之”于“宗室牖下”,是“言其所奠有常地也,”这一切都说明“皆有常而不敢变,此所谓“能循法度”,又如《周南诗次解》,在王安石看来,《周南》诸诗,不仅在内容上有关国家的治乱兴衰,就连排列的先后顺序也大有讲究,何篇为始,何篇次之,何篇为终,都是井然有秩,大义存焉,丝毫也乱不得的。《关睢》是《诗》三百篇的开卷诗,这本是首相思恋歌,王安石却一本正经地解释成“王者之治,始之于家;家之序,本于夫妇正;夫妇正者,在求有德之淑女为后妃以配君子也,故始之以《关睢》”,《卷耳》一诗,写的本是妇人对远行丈夫的思念,“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思妇的形象,楚楚动人,充满着丰富的想象,王安石却解释为“有女功之本,而后妃之职尽矣,则当辅佑君子求贤审官,求贤审官者,非能专有,有志而已,故次之以《卷耳》”《桃夭》一诗,贺人新婚,情调欢快,喜气洋洋。王安石也板着脸孔说教,认为这是因为后妃无嫉妒,所以子孙众多,“子孙众多,由其不妒忌,则致国之妇人亦化其上。则男女正、婚姻时,国无鳏民也,故次之以《桃夭》。”《共》是首生动活泼的民歌,读者要如清人方玉润所说:平心静气涵泳此诗”,就能“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诗经原始》)有如身临其境,而王安石也解释为:“好德贤人众多是以室家和平,而妇人乐有子,则后妃之美具矣,故次之以《共》。”如《着诗序》也说:“刺时也,时不迎亲也。”诗里有“充耳以素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充耳以黄乎而”等句,王安石也以五常五行相配的谬说对夫妇关系加以比附,他说:“仁以亲之,义以帅之,倍以成之,夫道也,以充耳之素配义,以充耳之青配仁,以充耳之黄配信。”

这种比附反映出他思想中的封建等级性和陈腐的政治道德观,曲说得可笑。总之,由于《诗序》本身确有不尽合乎《诗》的内容的牵强说法,不能令人完全信服。王安石等完全尊信《诗序》,没有根据《诗》的内容实际,有批判有分析地来说《诗》,在论述《诗序》的基础上来客观地训释《诗》本身,所以往往就《诗序》论《诗》,以“序”囿《诗》,以《诗》殉《序》,不免形成某些凿说致贻笑后世。

(3)《书义》

《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题解》都说《书义》的作者是王“王雱董是经,”“雱主是经”。但据《书义序》的准确说法,《书义》主要反映的也是王安石的经说,而出于王雱的撰述。《书义序》说:

同类推荐
  • 中国女性创业致富调查

    中国女性创业致富调查

    本书立足于社会现实,细述中国女性的创业状态及创业成功模式,帮助女性了解自己的潜力,在新的形势下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告诉每一位没有财富而渴望获得财富的普通女性,在这个灵感制造财富的年代里,女性特有的敏锐直觉和细致观察就是一把锐不可当的利剑,它将为女性建立起崭新的权力架构,而成为女性财富梦想的,也正是这一没有拘束、适用于任何女性的性别优势。
  • 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

    从屈辱到崛起,中国等待了太久。当五千年的画卷在“鸟巢”轻盈舒展,这一刻,我们等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来,世界格局改变太多,不变的是我们对崛起的求索。世界是国家、民族同进步、共生存的大舞台,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大国始终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演绎一段激扬年华。
  •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本书摈弃卖点炒作庸俗化的负面理解、从卖点炒作的方法、原则、理念、层层分解、剖析、对卖点炒作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 精典教育-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精典教育-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本书介绍斯宾塞的教育方法。内容包括: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快乐教育拥有神奇的力量、进行快乐教育所需的教具、对孩子实施快乐的教育、找出让孩子不快乐的因素、快乐教育法开发孩子的智力等。
  • 多维视角下的汉语修辞学

    多维视角下的汉语修辞学

    在现代社会,运用语言的第一要求应当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简言之,就是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优美、妥帖永远是修辞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语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热门推荐
  • 真人无敌

    真人无敌

    一觉醒来,白明已身在古寺。浑浑噩噩间带着谜团,再次穿越宇宙深空,来到了南河星系……
  • 毒医狂妃要翻身

    毒医狂妃要翻身

    第一毒医穿越到司徒家废材九小姐身上,阉皇子,弑亲姐,血洗皇宫,惊动了整个苍茫大陆!他在寺院代发修行数十年,“女施主,你就从了吧。”“对不起噢,姑奶奶我只喜欢高富帅,对你这种小和尚不感冒。”第二日,他变身至尊之首,万凰之王,倚在龙椅上,“宝贝,从不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hope的故事

    hope的故事

    当一个人,没有了内心的自我想法,那么他就会跌入无尽的深渊。
  • 嫁给野蛮契丹王

    嫁给野蛮契丹王

    穿越成公主?可却是一个穿到荒山野岭,还要嫁到契丹的倒霉公主。天啊,一想到契丹那些生吃肉食,像恶狼扑羊的凶残男人,她身体立马抖了起来!果然,这契丹王高大粗犷,野蛮无理,新婚夜吓的她尖叫连连!神呐,快来救救她!
  • 实习医生异世逍遥游

    实习医生异世逍遥游

    仙魔大战,仙界遭遇重创,危机时刻,有人临危受命,携带创世神器下界等待再起时机……实习医生误入致命山洞,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欢迎大家来到后三国异世界,老套的穿越?不不不,我们在穿越中继续穿越!造个别墅养天仙……
  • 救世龙裔

    救世龙裔

    三百年前人类与龙族发生了毁天灭地的战争,人类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斩杀龙王,导致龙族的真龙之力丢失,人类也近乎灭绝,双方以两败俱伤收场,而如今三百年后,龙族即将夺回真龙之力,拥有龙王血脉的主角,到底能否为人类取得最后的希望呢?
  • 爱上花开

    爱上花开

    爱是守护!爱是等待!爱是蓦然回首你还在原处!白瑞,外人眼中神一样男人!却不曾想童年是噩梦般的回忆,能瞬间卸去所有的伪装!蝼蚁般的童年在他遇见人生的那朵太阳花时结束!可再次相见,她却彻底的忘了他!没事,那就将她永远的留在身边,即使暂时当她的哥哥也无妨……蓝渊,温暖而让人心痛的男人!爱人的离去让他的世界崩塌了,善于伪装的他完美的掩盖了一切,不想被别人发现,却在家乡遇见了男得的对手,同时还遇见了一个让他看不透的女人!他的生命仿佛又有了生机!难道是上天又给了他一次机会?真是这样的话,他愿意付出一切去保护她,因为生命又有了阳光……
  • 有她在的四年半

    有她在的四年半

    这是一篇自述类型的小说讲述的主要是以往这几年的故事有她在的这段日子从相识相知相恋到分开一共经历了4年半这里不会出现过多华丽的语言但句句真心句句实意送给你亲爱的姑娘你可以忘记我但请记住这段感情这片小说可能会很简短希望喜欢。
  • 孽缨园

    孽缨园

    孽缨园,一个天地间最纯洁的地方。却有着最邪恶的植物——孽缨。世人为了争夺孽缨,不断地尝试与守护者对抗,哪怕最后尸骨无存也想创造奇迹。做为第七代守护者,在妄想者不断训练之后,怎样守护孽缨园?
  • 末世录之蜜湖

    末世录之蜜湖

    一场发生在2792年的末世,一种离奇的病毒,牵扯出中国西北一个无人知晓的民族和几段中国隐史。看这些从实验室里幸存的人是如何逃生,并寻到喜马拉雅上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圣地蜜湖,也看末世中的人们是用如何的人生观活着。看点:本故事有《所罗门王的宝藏》的奇幻,也有《行尸走肉》的残酷,但重要的是充满了中国元素,这场逃生之旅中包含了南迦巴瓦峰的神秘、唐刀的历史、藏传佛教的传奇、新疆人种的起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斯文赫定在西域的发现、著名学者彭加木的失踪谜案等。圣地蜜湖是否存在?等你一起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