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10月21日,一个婴儿出生于北欧国家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当他呱呱坠地之时,恐怕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小家伙在不久的将来会声震寰宇——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恰当,因为使他出名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社会在那个时代所能制造出的最强大、最骇人也最暴烈的东西——炸药。准确地说,叫做硝化甘油,俗称黄色炸药,以区别于中国人古老的发明——黑色火药。
靠着这样东西,他获得了令人称羡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也由于这样东西,他数次面临破产和被控告的危险,甚至失去了亲人,还被人指责为战争的帮凶和危险的制造者。面对着这一切是是非非,他在自己人生的最终时刻豁达大度地贡献出全部财产,用来推动和平,更用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就是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认识他的。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现代社会中优秀的人所应有的特点:积极进取,敢于冒险,脚踏实地,然而最重要的是:慷慨正直。他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阿尔弗雷德·诺贝尔(Nobel,Alfred Bernhard,1833—1896)。
时至今日,诺贝尔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诺贝尔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奖金。它共分6个奖项:和平奖、化学奖、物理学奖、文学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世界范围内的精英人士无不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毕生最大的殊荣,各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也大都以诺贝尔奖的颁发情况为研究重点热点的风向标。毫不夸张地说,倘若诺贝尔奖可以估算无形资产的话,其价值绝不低于可口可乐、F1之类的世界品牌。它不仅仅是一项奖金,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那么,这项奖金的设立者的生平,到底如何呢·
让我们先从诺贝尔的先辈说起。诺贝尔这个姓氏是一个古老的瑞典姓氏,其来源大概是这个家族最初居住的教区的名字“诺贝利叶斯(Nobelius)”。这个地方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南端,波罗的海岸边,属于瑞典王国的斯科纳省。若干年后,其家族的先辈则移居到瑞典中部,与那里的农民和市民阶级通婚。
这个家族曾经出过一两位瑞典历史上的名人,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奥洛夫·卢德伯克(1630—1702),杰出的瑞典科学家,他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祖父的曾外祖父。他学识渊博、精力充沛、见识过人,对自然科学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和建筑学等诸领域都有研究,还具有文学、艺术和音乐方面的天赋。他担任过乌普萨拉大学的校长,厉行改革,亲自教授上述各自然学科的课程,甚至还教授过炮兵技术和烟火制造术,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声最大的一位诺贝尔,是不是从他的这位先祖身上继承到了特殊的卓越品质和兴趣爱好。
卢德伯克大概是这个家族中仅次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伟人,在当时,他的名声不仅仅限于瑞典国内,还远播到整个欧洲大陆。使他如此名声大振的,是两项至今仍不能忽视的重大贡献。其一是他于1653年发现了淋巴系统,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意义不可估量。其二是他于1679至1702年间出版了历史考古学巨著《大西洋》,在其中他发掘出了一批极具史料价值的瑞典神话传说。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奥鲁夫,他有一个爱好音乐并孜孜求学的儿子彼得·奥鲁夫逊。正是这位彼得成了卢德伯克的女婿。他在1670年代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波罗的海海滨乡下,到瑞典北部的乌普萨拉去学习。1682年,他进入乌普萨拉大学法律系学习,并将名字改为拉丁文:皮特勒斯·奥莱·诺贝利叶斯(Petrus Olai Nobelius)。他学习刻苦,对音乐又很热爱,很容易就进入了当地的中产阶级社交圈子。获得法律学位之后,他被任命为乌普萨拉附近一个县法院的法官。1696年,他与那位大名鼎鼎的卢德伯克的女儿温德拉结了婚,使自己的家族中有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血统。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母亲就一直声称:“只有我的儿子阿尔弗雷德,才继承了卢德伯克的智慧,才配得上他那样的天才。”
皮特勒斯和温德拉的孙子,是当过外科医生和地方卫生官员的老伊曼纽尔·诺贝利叶斯(1757—1839),他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祖父。他在世的时候,家庭已经渐渐败落了。在战争期间作为军医服役的时候,他把姓氏改为诺贝尔。那是1775年的事情。也就是说,诺贝尔这个姓氏,首次出现在世界上了。他的儿子就是小伊曼纽尔·诺贝尔(1801—1872),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父亲。要了解我们的主人公阿尔弗雷德,就必须先了解他的父亲,因为从小伊曼纽尔身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那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的勇气,以及非同寻常的充沛精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了一代伟人。
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出生在斯德哥尔摩北部的海港城市耶夫勒,他也是一位大人物,上面已经说了,他的身上继承了祖辈相当多的科学研究的天赋和冒险进取的精神。然而,他可能对自己这些特质的来源不甚清楚,恐怕也不太关心自己的这个姓氏的来源,因为他的父亲老伊曼纽尔留下的是一个破败贫困的家庭,由于经济拮据,小伊曼纽尔在童年时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14岁就早早地离开家乡,跟随母亲的几名当海员的亲属上了一艘货船,四处闯荡。先后游历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远东的一些地方,大大开阔了眼界。他先是在船上当服务生,后来在埃及上岸,开始了在异乡打拼的日子。他虽然从小没读过书,但是头脑却不愚笨。加上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性格,他很快学会了一整套建筑技术,按照现在的话讲,从一名毫无技术含量、只能出卖体力的“农民工”成长为了一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后来,他被埃及总督看中,后者雇佣他从事高级的建筑工作,在不算太长的时间里,伊曼纽尔从中获得了三样东西:他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建筑师的名头和更加精湛的建筑技艺。
1818年,17岁的小伊曼纽尔·诺贝尔在经历了三年的海外冒险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继续保持着对绘画艺术和建筑的热爱,从事建筑工作。无巧不成书,正在这时,国王查理四世出巡,路经耶夫勒。市民们准备了很多仪式欢迎国王,小伊曼纽尔也不甘落后,他听说国王曾经对罗马的凯旋门赞不绝口,就煞费苦心地仿造了一座凯旋门来向国王致敬。这一举动让国王和他的随从大臣们既惊讶又赞叹不已,于是,小人物的命运在国王的关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地建筑师的资助下,小伊曼纽尔在耶夫勒学习了一年建筑学,后来又进入了斯德哥尔摩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深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先后获得了3次奖励,还兼任了机械系的设计员和助教工作。学院里良好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做实验、搞发明创造的条件,使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基础知识不牢的缺憾,更激发了他的天赋和激情,使他毕生保持着对发明创造的欲望,并将其传给了儿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