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后有青年作者尝试电视文学剧本创作,较有影响的有任其年创作的影视文学剧本《迟开的野菊花》、马金文的《青春在这里闪光》、《婚礼》、孙明远的《红崖隐豹》、《苏武牧羊》等。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电视新闻专题片创作空前繁荣,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部电视专题片被中央与甘肃电视台播出。为生态治理、招商引资、产业调整、人文旅游起了导向与宣传作用。阎德伦的《风沙前沿的绿色长城》、《为了绿色的誓言》、《春风化雨润绿洲》等作品生动再现了民勤生态治理进程。李玉寿的《绿色在他脚下延伸》、《飘逝的柳林》、《走进河西》、《绿色丰碑》等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或部分采用。
4、报告文学
民勤县的报告文学作品多以生态治理和人物风采为主题。阎德伦的《沙海愚公——石述柱》、《用生命染绿荒漠拓荒牛》、《众志成城伏黄龙》、《党旗飘飘亮绿洲》等新闻报道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民勤人民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为维护绿洲生态安全自强不息、科学规划、众志成城的群体精神。结集出版的有宣传部编撰的《造一千个绿色的太阳》和《绿洲的希望》系列报告文学集、政协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政协委员风采》、人大办公室编辑出版的《人大代表的风采》。
5、民间文学
民间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地方特色鲜明,数百年来,在群众中广为传播。如苏武山的传说、青土湖的传说、红崖山的传说、连城的传说、武林大侠任毛头、冒充王爷的杨桩儿等。
民间文学的整理与创作以杨澄远见长,多年来他共创作民间故事35篇,在省内外刊物发表14篇。另外还有李玉寿、孙明远、李祝山、汤秀文、马维学,王槐法等人也搜集整理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
6、书法
民勤,被誉为“书画之乡”。酷爱书法是民勤人的优良传统。启蒙儿童,往往一边“描红”,一边识字。但凡读书人,大都能写几个像样的毛笔字,书法名家更是代不乏人。明时,王慎机善书能文,王国钧博学工书,名噪五凉。清代康熙时期的精书法,有“乞得者几于一纸千缗”之说。何远烈工书法。张从诚(字朴卿)长颜鲁公真草。聂长庾字迹遒劲。
清末民初的朱受天,字迹秀丽苍劲,他缮写的《续修镇番县志》,令人称道。聂守仁(字景阳)着有《书法问津录》1卷。马绪明书画兼长。民国中晚期的赵汝珙,墨迹遍河西。白凤来工楷书,善绘画。李庆元、高吉祥、周玉德(让山)、谢秉钺(培芝)、姜振邦皆为其时书法名家。任揆文书法字体清丽。李希膺工草书,张维汉(永坤)善行书。20世纪50年代初,县政府成立书法研究组,马玉浩任组长。之后,县乡成立书法协会,举办书法展览,研究书法艺术,影响较大的有马玉浩、王维德、王福和、姜胜基、刘钧国、刘国荣、姜学玮等人。青年一代较有成就的有王国槐、周生香(即:林中阳)、张有才、石玉杰、李万全、马浩文等人。
7、美术、摄影
明清时期,民间的刺绣、壁画、雕塑艺人很多,文人学士中擅长丹青者也不少,特别是针织刺绣极为普遍,成为妇女的传统手艺。过去,从事民间绘画者称为“画匠”,从事雕塑者称为“塑匠”。全县众多寺观庙宇、亭台楼阁中的壁画、木雕、石刻、砖刻、泥塑,都有他们的创作。民国时期,赵玉珍,能书善画,其塑像、壁画惟妙惟肖,尤长画墨梅、牡丹、山水花鸟。马绪明、白风来、刘伯祥、王兴元等人,皆全县知名的绘画能手。
1950年,成立县美术研究会。1950年至1953年,创作年画10幅,连环画2976幅,美术漫画41幅,大型油画4幅、国画13幅,人物绘画20幅,为建国以来美作最多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美术摄影创作日趋繁荣,从事美术创作的专业和业余作者达60多人,不少作品参加县、地、省、西北五省及全国的美术、摄影联展并获奖。2001年县上成立了书画家协会。涌现出了孙兴学、马永沛、赵光文、孟有瑞、孟有珍、杨志微、周生瑞、刘鸿智、张祥生、刘平、胡均毅、杨华杰、潘秀琳等美术人才。民间美术以剪纸、刺绣、布贴为最,甘正业的多副剪纸作品见诸省市报刊。民勤刺绣是广大妇女的传统手艺,所绣枕套、鞋垫、被罩巾等色彩绚丽,生动活泼,吉祥如意。摄影创作人数较少,但也不乏好作品。涌现出李万珍、周进武、李军、孙明远、杨兴平、闫长仕等摄影作者。
四、文化事业
1、管理机构
文化机构最早成立于民国3年(1914年),称为劝学所。民国16年(1927年),设立中山俱乐部。民国23年(1934年),设立县图书馆。民国30年(1941年),成立民众教育馆,主管文化和民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文教局(科),管理文化事业。1956年3月5日,文化、教育分设,成立文化科。1957年4月8日,文化、教育两科合并为文教科。1987年成立文化局。2003年县文化局和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为县文化体育局。下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勤剧团、电影公司和18个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
2、文化事业单位
县图书馆民勤文化比较发达,文人士子,历来重视图书收藏。明代的杨大烈藏书满室,精心研究,颇有造诣。清代的谢,到处搜集古籍,罗致厅堂,人称为“书癖”。卢宝伦更是名副其实的图书收藏家,诸凡经典、历代图籍、名人书画,无不广加搜集,藏于居室,经50年辛勤收集,得图书2万余册。民国初期的聂守仁、张锡寿、卢殿元等,也都堪称藏书名家。书院、学堂,藏书数量也很可观。民国间,县成立通俗图书馆,收藏千余册通俗书籍,供人阅览。由于管理不善,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所余无几。
1952年,文化馆图书阅览室订有10多种报纸、50多种杂志刊物,藏有2000多册通俗读物。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立图书馆,新购图书,对社会开放,供读者阅读。“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图书被视为“封、资、修”、“黑货”,遭到焚毁,有的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而予清除,致使县内藏书大量减少。
1982年,县图书馆成立,配备专人管理。从1984年以来,图书馆作为文化馆的一个业务组(图书组),下设采编室、资料室、图书借阅室、成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杂志阅览室。1985年,共藏书近万册,其中线装书(善本)4358本。1997年,馆藏图书达到3.28万册。2005年,馆藏图书3.37万册。年均借阅4500册次,4000人次。新华书店1949年12月,新华书店民勤店成立,开始经营图书发行。1976年,图书发行收入为12.54万元。1990年,图书发行收入为120.31万元。2000年,图书发行收入为729万元。2003年,县新华书店有高级图书发行员5人、中级图书发行员10人、初级发行员10人。
止2005年县新华书店辖一个中心门店和2个乡镇门店,总建筑面积1425平方米,营业面积400平方米,图书发行收入898.7万元,图书品种1.5万种。剧团1951年,民勤县文化馆业余剧团成立。1953年,原业余剧团改编为职业剧团。1956年改名为民勤县群众剧团,修建了群众剧场,成为全民性戏曲团体。先后演出传统剧目68部,传统折子戏43出,现代剧本戏14出,现代折子戏4出。1963年2月4日,民勤群众秦腔剧团撤销。
1966年冬,成立民勤县文化工作队(简称文工队)。1979年2月21日改为民勤县剧团。民勤县召回了原县剧团部分演员,排演新戏,在全县城乡、邻县的山丹、古浪、大靖和内蒙古阿左旗、阿右旗巡回演出,受到好评。主要演员有李冰雁、裴盛林、石尚腾、王宇中、李克禄,编剧郭致英等。县剧团后被县饮食服务公司兼并,随之撤销。止2005年,城乡共有大小艺术演唱团体158个,其中东湖镇红英剧团影响较大。乡镇文化站1980年,全县各乡镇陆续办起了文化站。1985年,全县成立20个乡镇文化站(中心)、150个村文化室。止2005年,全县18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部分村社配有农民科技书屋。
(第三节)文化传媒
一、报刊
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民勤县党部为宣传抗战,曾创办《民勤导报》,转载国内新闻,分发全县各机关、学校、乡公所传阅张贴,供全县各界民众及时了解抗日消息。民国31年(1942年),《民勤导报》改为《民勤周报》,后又改为《民勤周刊》,民国33年(1944年)停办。
《民勤县报》于1956年5月1日由中共民勤县委创办,周刊,8开2张,发行量5000份。起初为石印,1957年改为铅印。1958年1月6日停办。1959年1月复刊,6月停办。《民勤报》于1997年7月创刊,由中共民勤县委宣传部主办,周刊,8开1张。2004年1月停办。
二、广播
1950年12月,民勤县广播收音站成立。1978年开播有线广播、调频广播。1985年有广播站1个(调频广播),发射功率1000瓦。有乡镇广播放大站19个(有线广播),扩音机总功率10750瓦。乡至村广播主干线2300千米,村至社支线3573千米。入户喇叭50400只,占总户数的90%。有收音机10409台,电视机3000余台,收录机1160台。从事广播电视事业人员由1956年的4人增加到1985年的69人,其中专业采编人员2人,业余通讯员222人,全年来稿1100件。1987年开始兴建农村调频无线广播,购进10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修建106米铁塔,使农村广播的覆盖率达到100%。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电视的进一步普及,农村调频广播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电视
1978年,县广播站购进9英黑白电视和20英“日立”彩电各1台,之后,各机关单位也开始购置。1980年,购进10瓦电视差转机一台,在黑山头、三雷乡进行收测。1984年10月9日,在县城东门外沙漠公园处建起电视差转台,用6频道0.01千瓦差转机,42米铁塔天线,向县城及附近乡村收转武威11频道电视节目。差转台地理坐标为北纬38°37′25″,东经103°5′3″。覆盖面积半径为5千米,覆盖人口5.4万人。1985年全县有电视机3067台,1990年全县有电视机30815台,1995年全县共有电视机43064台,2000年城区有线电视6200户,农村有线电视5100户。至2005年,全县共有电视用户11100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600户。
四、电影
民国20年(1931年),县东镇人张作兴从内蒙巴音带来放映机一部,在东镇放映无声电影,此为该县观众第一次看电影。1951年秋,甘肃省电化教育工作队第三分队来民勤县城及新河、薛百、大坝等乡放映故事片《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之后,武威地区放映队在民勤境内巡回放映。1956年,民勤成立了电影放映队,配备16毫米放映机一台,在全县城乡放映。1958年5月正式成立放映站,建成电影院(大众剧场)1座,有35毫米放映机2台。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县有2个放映队,70年代放映业务普及全县各人民公社。
1978年,全县18个公社、1个牧业大队和昌宁开荒队有了电影队。1981年,成立民勤县电影公司。1982年,县影剧院竣工使用,设1193个座位,总面积716.46平方米。1985年,全县共有放映单位25个,放映机27台。1986年以来,由于电视的普及,电影受到很大冲击,放映场次逐年减少,只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科普教育片、警示教育片等。1993年,电影院成危房,电影公司靠出租场地自负盈亏,维持员工生计。2005年电影公司与广播电影电视局合并,在电影公司原址修建了广电大厦,2006年10月投入使用。
五、网络
20世纪末,网络媒体进入了人们的生活。1996年6月,民勤电信局开通了数据通信业务。2002年6月16日,政府投资60万元开通了民勤农业经济信息网,网站设民勤概况、网上政府、乡镇部门概况、动态新闻、农经信息、招商引资、旅游观光、企业名特产品信息、西部开发、WTO专栏、文化教育和生态建设等栏目。20个乡镇、41个部门、5个骨干企业全部完成了与网站的连接。2006年网站的访问量已达到1万多次,访问最高峰时能够达到每天160多人次;2006年,民勤县域内或外地民勤人已建成的网站18家(包括民勤农业经济信息网),用户达980户。
六、广告
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业成为民勤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它是企业宣传产品、占领市场、实施竞争的重要手段。2005年底,民勤县从事大型广告制作传播的企业有6家,均使用丝网印刷、静电仿真、电脑喷绘等技术。其制作的巨幅广告牌,架在路边或搭成彩门,广告宣传形式多种多样,五彩缤纷,成为工商业经营者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四节)科学技术
一、科技概况
1、科技协会
23:482014/8/25。
1956年11月23日,民勤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是科学技术行政管理机构,成立于1958年2月。1962年3月,县科委撤销。“文化大革命”中科技协会撤销。1978年11月30日,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1981年县科协恢复,和科委合署办公。1982年,科协和科委分设,并陆续成立了农学会、林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电学会、医学会、中医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生物化学学会等群众性学术组织。至2005年,全县共有18个乡镇科协、10个县级学会、3个厂(矿)科协、146个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1600多人。
2、水利学会
1979年12月成立。在1989年2月的民勤县三届二中水电学会全体会员会议上,决定将原水电学会中的电力会员分离,单独成立水利学会及电力学会。水利学会设立水利科技咨询服务部。每4~5年召开一届。
3、科技队伍
1952年至1978年的27年中,全县有工程技术人员10人,农业技术人员76人,卫生技术人员136人,教学骨干174人。1979年以后,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1983年,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到57人,农业技术人员发展到92人,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189人,教学骨干发展到1076人,科学研究人员1人。
4、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