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东北接内蒙古,南邻收成乡,西靠西渠镇,总面积5309.9平方千米,为民湖、民东公路终点,交通便利。镇政府驻红英村,距县城73千米。1985年,完成了东湖镇第一版集镇和村庄规划编制,1999年,对原集镇规划又进行了修编。镇区规划面积1平方千米,规划人口1.5万人。至2005年,硬化道路面积26400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4752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600立方米,供水管网12千米,栽植风景树木820株,架设路灯10盏。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财税所、邮电所、医药公司等,还有民勤二中、东镇中学、红英小学和两个集贸市场。文物古迹有东渠大庙。
西渠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部,北靠内蒙古、收成乡,南靠三渠柴湾,西靠红沙梁乡,北邻东湖镇,总面积31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首好村,距县城61千米。民湖公路横贯南北,交通便利。设有2所镇属中学、39所小学,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税务所、邮电所、工商所、电管站、卫生院、棉花加工厂、购销站等单位,农贸市场活跃。1986年,编制第一版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1999年,对原西渠集镇规划又进行了修编。至2005年,硬化道路面积6600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150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300立方米,供水管网5千米,栽植风景树木550株。镇内文物古迹主要有:大坝村境内的“火石滩古文化”遗址和端字号柴湾的汉墓群和古城遗址。泉山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部,南接大滩乡,北靠红沙梁,东北、东南分别与西渠镇、收成乡、双茨科乡接壤。总面积89.1平方千米。民湖公路穿越境内,交通便利。镇人民政府驻复成村,距县城32千米。设有1所县属中学、1所乡属中学、13所小学。
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税务所、邮电所、工商所、电管站、卫生院、购销站等单位。硬化道路面积2万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1.88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180立方米,供水管网11千米,栽植风景树木600株,架设路灯18盏。镇内每月6次集市贸易。泉山镇11万伏变电所,是全县输变电中枢,输配电线路通往各村,为提灌、照明、农产品加工提供电力支持。泉山镇是省级小城镇试点镇,道路、路灯、供水、电讯、绿化等基础设施走在了全县前列,委托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泉山镇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境内有唐代连城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棺材圪汉墓群和霸王湖汉墓群。
东坝镇位于民勤县城东北21千米处,南邻苏武乡,东至义粮滩,西靠大滩乡,北接双茨科乡,总面积89.1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六坝村。硬化道路面积1.8万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660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300立方米,供水管网10千米,栽植风景树木1200株,架设路灯20盏。设有1所中学、13所小学。镇区主要单位有镇政府、派出所、税务所、邮电所、卫生院、新华书店、医药公司、信用社等单位,建成区面积0.52平方千米。1986年,编制第一版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1999年,修编集镇规划。东坝镇集市贸易活跃,街道整齐划一,街景靓丽。
昌宁乡位于民勤县城西南部,东北与红沙岗镇接壤,西南与永昌县双湾乡毗邻,面积225.3平方千米。乡政府驻昌宁村,距县城63千米。主要单位有乡政府、派出所、财税所、邮电所、工商所、卫生院和信用社等单位,有中学2所,小学14所。1986年,编制第一版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至2005年,硬化道路面积1.92万平方米,集贸市场面积8000平方米,日供水能力300立方米,供水管网8千米,栽植风景树木700株,架设路灯15盏。
(第三节)自然环境
一、地貌
民勤县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接界的边缘,北祁连山地槽和阿拉善地台南缘衔聚于此。因受阿拉善弧型构造带和河西系隆起带的控制,地形复杂多样。有受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剥蚀低山、丘陵、准平原;有沉降堆积的湖积、洪积、冲积平原和由内力作用的断裂陷落盆地;有受近代地壳的震荡作用,使局部地表抬升或下降形成的如苏武山、莱菔山、狼刨泉山、枪杆岭山等岛状孤山;在上升区内又形成较典型的深井坑、青土湖等。县境内红崖山以南的重兴、蔡旗两乡属武威盆地的尾端,其余大部属民勤盆地——潮水盆地之内。县境四周隆起被沙漠和低山残丘环绕,中部低平,具有盆地地貌特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倾,坡度为1‰~5‰,海拔在1460米~1295米之间。按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民勤县地貌分为4种类型。
1、山地地貌分布于盆地南北边缘。海拔高度一般在1500米~1700米之间,植被稀疏,多呈单株生长。面积980平方公里,占全境面积的6%。
2、丘陵地貌多分布于剥蚀山前和盆地中部。海拔高度均在1400米~1500米之间,表面基岩裸露,面积约637平方公里,占全境面积4%。
3、平原地貌依成因类型又分湖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和洪积平原,海拔高度均在1400米以下,面积6110平方千米,占全境总面积的38.2%。
4、沙漠地貌沙漠地貌为县境内主要地貌特征,分布面广,总面积8148.14平方千米,占全境总面积的51.8%。主要分布在民勤盆地东、北、西边缘,盆地中部亦有片状、带状零星分布。依其形态分为蜂窝状、网格状、新月形沙丘、复合式沙丘、风积覆盖沙丘、固定和丛草沙丘等。
二、土壤植被
1、土壤
(1)绿洲盆地演变过程
约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220年间,民勤为一内陆盆地。是水草丰美的环湖绿洲,成为早期部族牧猎之地。公元220年以后到1949年,灌溉农业在民勤逐渐兴起。经过各期发展,筑坝引水,开渠垦荒,改造沙碛草原与河湖荒滩为农田。绿洲盆地的演变过程,决定了绿洲土壤沼泽土——草甸沼泽土——草甸土——耕作土壤的演变过程。历史上的水泊生态,向旱生、沙生转变。植被由高而矮,由密变疏,固沙、阻沙能力减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超量提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更使大部地面植被日渐枯萎,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2)土壤分类
全县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共有7个土类(灌淤土、潮土、灰棕漠土、盐土、草甸土、风沙土、沼泽土),31个亚类,70个土种。
自然土壤
全县自然土壤分为灰棕漠土、风沙土、盐土、草甸土、沼泽土5个土类,共有面积2265.11万亩。
灰棕漠土
面积801.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3.64%。主要分布在农林区外围海拔1500米左右的低山剥蚀残丘和山前倾斜洪积扇形地上。
风沙土
约1170.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8.8%。主要分布在农林区外围的中西部、东部和东南部。
盐土
是全县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域性土壤,多呈板块状分布于县境各地的湖盆洼地和碟形洼地上及县境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山间低谷。面积175.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3%。
草甸土
零星分布在县境南部的石羊河阶地和东支——外河两岸的低洼地段及各大支渠两侧的洼地上。面积109.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
沼泽土
全县沼泽土面积7.17万亩。
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有灌淤土、潮土两个土类。分布在绿洲腹地及石羊河、金川河冲积扇形地的北部边缘。是由灰棕漠土、草甸土、草甸沼泽土等经长期灌溉淋溶、耕作施肥等人为成土作用演变而来。
灌淤土
是该县最主要的耕作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冲积——洪积平原和南端的石羊河洪积扇的北部边缘。面积77.03万亩,占耕作土壤总面积的62.7%。
潮土
潮土是该县分布面积仅次于灌淤土的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南的石羊河阶地和其东支外河阶地上;湖区北部边缘有条状连片分布;其余地区的低洼地段亦有零星分布。面积47.88万亩,占耕地土壤总面积的38.3%。潮土系主要由草甸土经人为灌溉、耕作、施肥等作用的影响演变而来。
(3)土地利用
1985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全县土地总面积2386.33万亩,其中耕地112.91万亩,占4.73%;园地0.4071万亩,占0.017%;林地71.54万亩,占3%;牧草地581.5万亩,占24.3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38万亩,占0.5%;交通用地2.41万亩,占0.1%;水域用地8.99万亩,占0.4%;未利用土地1597.2万亩,占66.9%。1991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全县土地总面积2381.28万亩,其中耕地102.25万亩,占4.29%;园地2.1万亩,占0.09%;林地69.25万亩,占2.91%;牧草地481.7万亩,占20.2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52万亩,占0.69%;交通用地6.69万亩,占0.28%;水域用地15.76万亩,占0.66%;未利用土地1687.01万亩,占70.85%。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15875平方公里,折合2380.62万亩。
按土地的三大分类,农用地672.66万亩,占总面积的28.26%,其中耕地101.89万亩、园地2.12万亩、林地71.41万亩、牧草地481.00万亩、其它农用地16.80万亩;建设用地20.17万亩,占总面积的0.8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99万亩,交通用地1.08万亩,水域用地2.10万亩;未利用地1687.79万亩,占总面积的70.90%,其中荒草地98.21万亩、盐碱地168.57万亩、沼泽地11.95万亩、沙地1111.08万亩、裸土地32.08万亩、裸岩石砾地263.34万亩、其它土地2.56万亩。
绿洲是全县农林业的生产基地,在盆地中部沿河渠分布。一般海拔1400米以下。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较肥沃,五分之二的面积已成为良田。绿洲在土地构成中占10.2%,其中耕地占4%。荒地根据其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其它条件变化,产生不同类型的荒地(不包括荒漠草原):(1)古河床与河道湖荒地有南板洼68.4万亩,北板槽37.8万亩,马营滩13.2万亩,共119.4万亩,占荒地面积的75.3%。
(2)绿洲边缘荒地分布在绿洲边缘及绿洲区。有巨元滩1.5万亩,红沙湖滩3.2万亩,红蒿(汉)滩10万亩,卢千户滩0.9万亩,马岗沿滩3.8万亩,中六坝滩3.8万亩,上案滩2万亩,红柳墩滩0.9万亩,喇叭泉滩3万亩,共29.1万亩,占荒地面积的18.4%。其中巨元、红沙湖、上案滩靠近农田附近,曾被开垦而因水缺弃耕。
(3)河流终端湖盆荒地即青土湖滩10万亩,占荒地面积的6.3%。草原一般远离绿洲,分布于沙漠戈壁间一些荒漠地带。曾经是历史上的牧区,因为水分条件日渐恶化,植被稀疏,并继续荒漠化,土质差,土层薄,效益低。沙漠范围最广,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东、北、西三面。县境内部亦有片状或带状零星沙地散布。多呈新月型沙丘链及沙垄状分布。沙丘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多为冲击沙,以中沙、细沙为主。
戈壁分布在县北面及东面一些山麓,表层覆盖砾石,混杂有沙粒和土粒。山地包括山体,多被剥蚀而成低山残丘,或为风化后的碎石。植物稀少。
2、植被
民勤盆地植被分属两部分。农业区是人造的农业生态系统,除片状林木与农田防护林网外,即农作物。农区作物呈周期性的生长发育并周期性构成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区外是自然植被景观。绿洲农业初期,盆地植物以草甸型为代表,成为河西历史上重要的牧区之一。不仅有良好的牧地,且有良好的割草场。禾本科属芦苇草、赖草、芨芨草、薄草科属苔草等是其主要成份。在水流退缩,水分减少的过程中,土壤盐化,草甸型植物退化,盐生植物逐渐发展。以藜科为主的盐蓬、盐蒿、盐爪、珍珠、盐角草等成为盐土区域的优势品种。残留的芦苇植物已变态为匍匐状。之后,水分继续减少,风蚀危害加剧,沙生植物梭梭、柽柳、白茨、沙蒿、柠条、花棒、锦鸡儿等代替盐生植物,或部分与其伴生。盆地植物的演化过程大致是:草本植物——盐生植物(半灌木)——沙生植物。民勤县属较典型的极干旱沙漠荒漠草原植被区。根据地貌类型及土壤母质水分、盐分等生态环境条件,其植被大致划分为荒漠和草甸两大类型:
荒漠类型的植被是各种类型的戈壁和沙漠上分布的植被类型,其特点以耐旱的小灌木、半灌木为主,生长稀疏。草甸型的植被地下水埋深较浅,蒸发强烈,土壤为草甸土或草甸盐土。地面多有盐结皮,露有盐霜。盐渍化重的湖盆为盐爪爪、盐地碱蓬等盐生植被。一般的湖积平原、河湖滩地及流沙内的丘间低地,多属盐化草甸植被,主要为芦苇、冰草、芨芨草、野麻等。
(第四节)自然资源
一、气象资源
1、气候特征
民勤县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常年干燥,降水少,蒸发大,冬冷夏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时间长,风沙多。年降水量115毫米,蒸发量为2644毫米。年太阳辐射总量137.22千卡/平方厘米,日照3028小时。年均气温7.8℃,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9.6℃;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3.2℃;年均气温日较差15.2℃。年大风日数28天,沙暴日数37天。无霜期162天(日最低气温≥0℃计)。
民勤春季为4月16日至6月24日,计70天;夏季6月25日至8月13日,计50天;秋季8月14日至10月7日,计55天;冬季为10月8日至次年4月15日,计190天。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春季(3月~5月)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水少,沙暴日数多。季降水量15.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3%;大风日数11天,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7%;沙暴日数15天,占年沙暴日数的40%。3月中旬土壤解冻,春播于3月中、下旬进行。5月份日平均气温升至16℃,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5.3℃。常有晚春寒。强冷空气入侵时,气温可降至零下,造成霜冻。夏季(6月~8月)各月平均气温21.0℃以上,7月为全年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39.5℃。降水量69.5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偶有大暴雨出现,近山地偶遇洪水和冰雹灾害。6月至7月常遭干热风和大风危害,造成小麦瘦秕和麦粒掉落。夏收季节个别年份长时间阴雨,造成小麦发芽腐烂。秋季(9月~11月)雨量减少,平均降雨量28.4毫米,占年总量的25%。气温骤降,月降温幅度6℃以上。9月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5.4℃。早霜冻平均在9月下旬出现。入秋后,大风减少,气温适中。
冬季(12月~2月)气候极度干燥,降水量1.6毫米,占年总量的1.4%。11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可达115厘米。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9.6℃,极端最低气温达—27.3℃。
2、主要气象要素
(1)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