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中国移动武威分公司民勤经营部设立,同年12月10日,中国移动民勤分公司成立。至2005年底,民勤有移动通信基站23个,直放站4套,双向闭合光缆230千米。网络覆盖全县18个乡镇的95%以上行政村、交通干线及主要旅游风景区,并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的251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2002年至2005年,民勤移动通信公司发展合作营业厅12处、代销代办网点20余处、直销员6人。在网用户1.84万户。2001年,中国联通民勤分公司成立,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互联网业务、IP电话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先后投资8000万元,建成CDMA基站14个,GSM基站16个,敷设光缆240千米,建成了覆盖民勤的通信基础网络,有自办营业厅2个、合作营业厅10个、代办点6个。CDMA网络和GSM网络在民勤实现了全面覆盖。
2、电信
1942年,民武间始通了民间电报电话。1949年,电报去报750份,长话去话950次。1950年开始,民勤电信发展迅速,电信设备不断更新。1956年,电报去报5603份,长话去话2556次,市内电话19户。1966年,电报去报3万份,长话去话8464次,市内电话75户。1976年,电报去报57142份,长话去话13795次,市内电话114户。1985年,电报去报70810份,长话去话23295次,市内电话181户。1996年,电信线路开始将铁质线全部改为铜包线,开通数据通信业务。1997年,完成了钢线架设和挂缆的全部工程。1998年,全县光缆线路长度达到83.586皮长千米,窄宽带拨号上网业务正式开通。1999年,架设光缆120.186皮长千米。2000年,基本实现了光缆到乡入村,电缆进村入社,全县电报业务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2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8.36%。2002年5月,宽带ADSL业务正式开通。2003年,政府信息网站开通,实现了光纤接入。2004年,城区光纤入网工程开工建设,13个乡镇开通宽带通讯业务。2005年,固定电话总户数47571户,小灵通户数7366户,宽带设备容量达1312线,用户数为891户,县城中心节点宽带设备容量达848线,用户648户,农村开通宽带设备的乡镇及村社23个、户数243户。
(第十七节)商贸物资
一、供销
1、农副产品收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副产品全靠外来及本地商人驼运转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销合作社受国营商业部门委托代理购销农副产品。1956年5月,设立农产品采购局。1954年~1957年,供销合作社共收购、推销农副产品总值298.81万元。至1957年6月,收购品种228种,其中供销合作社168种,有棉花、畜产品、小宗土特产品等。1961年,全年农副产品收购38.39万元,其中外贸出口14.82万元。从70年代开始,民勤所产白兰瓜驰名中外。1972年,全县生产白兰瓜415万公斤,出口11.5万公斤。之后,每年外调白兰瓜300~400万公斤,出口15万公斤。1978年,收购糖菜450万公斤,收购油品4.6万公斤,收购茴香30万公斤,收购葵花籽141万公斤。1984年,收购黑瓜籽6.465万公斤,收购葵花籽225万公斤,收购茴香649.32万公斤。1984年后,实行开放、搞活的方针,社会商品收购冲破了国营公司独家收购的格局,个体户参与其列,国家收购量降低。
2、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中华人民共和共成立前,民勤农业生产模式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没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与下放专业机构。1952年,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值11万元,其中供应农药器械20架,中小农具1.5万件,农药2吨。1954年~1957年,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总值210.13万元。1963年,生产资料供应额44.56万元。1982年以后,农业对化肥、农药的需求逐年增加。1985年,购进农药2.90万公斤,供应农药器械940架、化肥24995.29吨,其中氮肥18501.94吨、磷肥891.98吨、复合肥5601.37吨。1991年,化肥使用量达39880吨,其中氮肥22630吨、磷肥12359吨、复合肥4670吨、钾肥221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624.2吨。1995年,化肥使用量达61904吨,其中氮肥30466.5吨、磷肥25729吨、复合肥5376.3吨、钾肥331.7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1544.3吨。2000年,化肥使用量81508吨,其中氮肥38963吨、磷肥35619吨、复合肥6490吨、钾肥436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1787.1吨。2005年,化肥使用量116744吨,其中氮肥58436吨、磷肥44049.8吨、复合肥12115.2吨、钾肥2142.7吨,塑料薄膜使用2432.7吨。
3、供销社体制改制
20世纪90年代末,民勤供销系统开始逐步实行企业改革。2003年,供销系统企业改制全面展开。年底,全系统彻底完成改制企业15户,基本完成改制企业8户。通过处置社有资产,筹集改制资金1305万元,其中用于上缴当年和历年拖欠养老金、储备金172万元,用于安置职工820万元,用于退付社员股金95万元,用于偿还银行债务218万元。先后置换职工身份650人,累计达845人,占在册职工80%。2004年底,经过改革,各企业和基层社初步走上了以民营为主体的发展道路。
二、商业
1、私营商业
明朝时,商品交易还未脱开物物交换的方式,尤其以粮易物成为当时社会通行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经营商品有小百货、杂品、药材、文具等。他们或肩挑货箱,走乡串户,或租地居住,座地经商。在外来商贾影响下,少数本地人也参与经商活动,或在街道旁摆摊设点,或到农村肩挑叫卖。如逢庙会,小商小贩借机赴会。清末民初,全县有大小商号150多家,从业者400余人。着名的“槐树店”商号是全县商业活动集聚的中心。“天锡福”、“镇盛乾”、“合盛隆”、“余记号”、“福盛西”、“新盛泰”、“广庆玉”、“新兴德”等8个较大商号也名噪全县。各个商号资金皆在1万银元左右,各商号从业人数一般有十一、二人。本地商人也有跨县、跨省经营的,如马永盛的“合盛茶号”,名震西北,资金百万;杨敬轩的“和典宝”生意竣发河西,本息共约10余万金。清代以后,民勤所产的甘草闻名全国,枸杞、锁阳、苁蓉亦为全省之冠。
汤家海、雅布赖的食盐享誉河西。民勤与内蒙毗邻,“驼商”便应运而生。民勤商贾,以兰州为中心,开拓了3条商品流通渠道。东路,从民勤驮盐直达兰州,再驮其它货物到咸阳、泾阳、汉中等地销售后,又将当地的茶、铁、药材、调料等物资驮返民勤;西路,从民勤驮盐到兰州交售后,再将茶叶、调料、纸张等商品驮运到新疆的哈密、吐鲁番等地,销售后又将新疆的棉花、葡萄等驮返民勤;北路,把民勤的甘草、枸杞、苁蓉、皮毛、大烟等运往包绥销售后,再将布匹、衣帽、火柴、糖、铁、铁锅、铁锨等驮返民勤。这段历史也是该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商最兴旺的时期。民国3年(1914年),全县计养驼7万多峰,其中商驼达2万多峰。
1949年底,县城营业的私商有456户。1954年,绝大部分私商弃商从农,少部分从事其它职业。1956年,组织合营合作商店(社、组)34个。1978年后,个体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85年,全县有个体商业户1756户,从业人员2850人。1990年,个体商业户2418户,从业人员3441人。1995年,个体商业户4331户,从业人员10710人。2000年,个体商业户2813户,从业人员4615人。2005年底,个体商业户4721户,从业人员7605人。
2、合作商业
合作商业是1956年私改基础上建置的。以百货、文具、副食、蔬菜、杂商(包括肉食、五金、行商、寄售)5个行业为主,共建置合作店、组14个。1977年,只剩百货、日杂两个合作商店。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合作商业逐渐被私营、个体商业取代。
3、国营商业
1952年,成立民勤贸易购销组,经营日用工业品的零售和部分土产品的购销,开始有了国营商业,商品零售额只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0~40%。1959年,商品购进总额931万元,销售总额2000万元。1960年至1962年,食品供不应求。1965年,商品购进总额为595万元,销售为453万元。1971年,商品购进总额600万元,销售总额2007万元。1978年,商品购进总额为1654万元,销售为1857万元。1980年,商品购进总额为2313万元,销售为1978万元。1982年,商品购进总额为1973万元,销售为2324万元。1985年,商品购进总额为2237万元,销售为2779万元。1990年后,国营商业被联营、个体商业所取代。1991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43亿元。199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86亿元。200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34亿元。200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15亿元。
三、物资经营
1958年以来,国家统配物资,计划供应的主要有钢铁、木材、水泥、燃料、有色金属、机电产品等,其它物资供不应求时,亦纳入计划管理,供过于求时自由销售。20世纪60、70年代,民勤县物资供应长期坚持“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统筹安排、计划供应”的管理原则,按照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购、销、调、存。凡国家统配物资和设备,均由县计划委员会组织订货调拨供应,非统配物资和设备,均由商业部门负责管理订货和供应。各生产、基建单位所需统配物资和非统配物资由各生产、基建单位统一向县经计委申请,经平衡分配后,再组织供应。70年代,年均物资销售额为100万元。进入80年代,物资供应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年均销售额为400万元。从90年代开始,物资市场开放,个体户、私营企业经营物资的越来越多,逐渐占领了市场,物资供应基本靠市场来调节。
四、粮油经营
1、机构
明初,镇番卫(民勤)设守备兼理屯事,管理钱谷。雍正二年(1724年),卫改县后,设户、库二房管理田赋收支。民国20年(1931年),成立民勤县钱粮处管理粮食。1952年11月,成立粮食局。1953年3月,改为粮食科。1956年2月,改为粮食局。1967年,成立民勤县粮食公司。1968年9月30日,县革委会批准成立民勤县粮食公司革委会。1970年7月31日,设民勤县粮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4年3月,成立县粮食局。1995年4月20日,成立民勤县粮油总公司。2005年,有工作人员23人,下辖粮管所20个。
2、粮食购销
1953年,对粮食、食油(包括油料)开始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1971年,全县征购粮食1225万公斤,油品完成3.8万公斤。1979年,征购粮1500万公斤,油品5.5万公斤。1982年,粮食入库2020万公斤,油品152万公斤。1985年,定购粮食4065.75万公斤,其中小麦3738.2万公斤,玉米23.13万公斤,谷子273.11万公斤,青稞16.945万公斤,黄豆14.36万公斤。1960年,返销粮达864.5万公斤。1983年到1985年,全县粮食回销指标150万公斤。1986年,合同定购粮食3980万公斤。1991年,合同定购改为国家定购,国家定购粮食任务2900万公斤,实际完成定购2976万公斤,油品定购任务34万公斤,专项储备粮1430万公斤,全年收购粮食5549万公斤。
1994年,粮食购销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全县定购任务为2675万公斤。从2000年至2003年,拟定对农民完成定购任务后的余粮执行按保护价收购的政策。2004年到2005年,民勤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合并为19户,民营粮食加工和经营粮食的企业增加到36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粮食5074万公斤,其中小麦2996万公斤。民营企业收购粮食6806万公斤,其中从生产者购进2554万公斤。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和兑换加工粮食4194万公斤。
3、粮油供应
城镇居民粮油计划供应从1953年实行,定量供应从1955年11月开始实行。1957年,全县供应人口6331人,每月平均销量10.8万公斤。1985年,市镇供应人口12062人,每月供应量为17.5万公斤,食油3000公斤。20世纪90年代后期粮油供应政策放开,随行就市。
五、专卖
1、烟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勤无专门烟草经营管理机构。1950年,由贸易公司负责经营。1957年,由副食管理处供应。1978年,由糖业烟酒公司负责销售。1985年,烟草局分设并施行专卖。至2005年,民勤县烟草专卖局有员工58名,内设综合办公室、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稽查大队等4个股(室),设3个检查站,5个批发网点。1993年,销售额606.17万元,实现利润13.16万元。1995年,销售额1108万元,实现利润14.3万元。2000年,销售额1868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2005年,销售额6556万元,实现利润374万元。
2、食盐
民勤食盐开采历史悠久,清朝后期就有盐务机关放销记录,1918年由甘肃省盐务管理局统一管理产销。1950年,盐业公司民勤转运站和民勤盐务办事处成立。1999年6月,成立了民勤县盐务管理局、民勤县盐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职工8人,内设综合办公室、盐业信息科,并在城区设立8个销售网点,在蔡旗、泉山、东坝、西渠、东湖、收成等乡镇设立了食盐代批点。年销量2016吨,小包装精细盐年销量601吨。
(第十八节)财税金融
一、财政
1、财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