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8日,《民勤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水利厅、市政府批复。
2006年3月13日,民勤县人大常委会召开学习贯彻温总理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座谈会。
2006年8月28日,民勤县成立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民勤县建设管理处”,作为项目法人具体组织实施应急项目。
2006年10月,民勤县宋和治沙展览馆在薛百乡宋和村建成。
2006年11月,民勤县出台并实施《关于收回县属机关农林场的决定》。
2006年12月~2007年2月,民勤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写入工作报告。
2007年3月,民勤各界学习温总理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掀起“牢记总理嘱托,建设美好家园,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生态治理高潮。先后制定推行《水资源管理办法》、《水资源配置方案》、《实施以水定电以电控水管理办法》、《地下水智能化计量设施管理办法》、《2007年度关闭机井实施方案》、《2007年度耕地压减实施方案》、《加快日光温室建设的决定》、《2007年日光温室建设安排意见》等远期近期方案规划。
2007年3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兴水治沙办教育,关井压田调结构,强工活商促发展”的基本思路,抓好“关井、压田、建棚、移民、封育”5大重点工作,做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机关农林场收回、水资源配置方案落实、农户土地详查4件大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工程和科技等5项综合措施,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进程。
(第十二节)电力
一、机构
民勤县电力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职能隶属民勤县水利电力局。1978年12月成立民勤县供电所。1992年,水电分设,成立了民勤县电力局。2005年,电力局机关下设13个职能股室,下辖19个乡镇电管站。1997年,民勤县被国家电力部评为“农村电气化县”。2001年,民勤县电力局被国家电力公司评为“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农电示范窗口单位。2002年,被国家电力公司命名为“一流县供电企业”。
二、电力业务
1958年,创建民勤县电厂。1964年,在昌宁井灌区兴建柴油机发电机组。1975年,开始建设由刘家峡水电枢纽至民勤的输变电工程。1985年,形成了覆盖全县的电力网络。
水力发电
小坝口水电站:1958年,地处民勤县薛百乡上新村五社的小坝口水电站开工建设。水电站采用木质水轮机带动12千瓦发电机。几经试车,终因水力能量不足,未能变为现实。野马泉水电站:1973年,由民勤县水利电力局设计施工,以石羊河水为动力,地处民勤县蔡旗乡野马泉村的野马泉水电站开工建设,装机容量35千瓦。竣工后,于1974年初夏开闸试车,发电成功。后因石羊河水位升降不稳,且沙质的引水渠在运行中纵坡迅速自动调整平缓,水力变弱,渐至无力推动水轮机,终告失败。
火力发电
1958年,由甘肃省建设部门设计的民勤电厂在民勤县新河乡西湖村开始筹建,原设计装机容量750千瓦,同时计划在电厂内附设县榨油厂,故名为“地方国营民勤县电油厂”,后因榨油厂下马,电厂也未按原计划建成,只是在已建成的榨油厂的一幢库房内,初用6160型135马力的柴油机,配84千瓦发电机发电,后又增加一台60马力4110型柴油机轮换运行,供民勤县城机关照明之用。1961年,增装嘎斯—69汽油发电机组。1973年,增加180马力6160型(增压)柴油机一台,配装120千瓦发电机。3期共装机容量达288千瓦,3台机组轮换运行,并改名为民勤县电厂。电厂装机容量增大后,除为县城机关单位和学校照明供电外,也为县城工厂和西湖村机井抽水供电。大电网建成后,电厂停机。
风力发电
20世纪80年代,部分牧区购进小型风力发电机,但功率不足30瓦,仅能维持节能灯照明。2003年被风光互补发电取代。
风光互补发电
2003年,国家光明工程项目投资720万元,在红沙岗镇建成功率达45千瓦、35千瓦风光互补发电站两座,用于镇属单位及就近居民生活照明。
农村电站
1964年,首先在昌宁井灌区试建农村电站。1973年,12处农村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300千瓦,共架设10千伏线路和0.4千伏线路约250千米,配带机井280眼,灌溉面积35万亩。大电网投入运行后,电站和管理机构撤销。
大电网
1975年,民勤县开始建设由刘家峡水电枢纽供电的大电网输变电工程。1984年,陆续建成两条35千伏、两条110千伏主干线及其配电工程。1990年以后,先后累计筹措资金3000多万元,在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增加主变容量39000千伏安,在各35千伏变电站增加主变容量19300千伏安,并于1997年新建薛百35千伏变电站一座,35千伏、10千伏以及0.4千伏低压线路得到迅速扩展。从1998年至2003年,在两期网改中共新建35千伏线路105.95千米,改造45.8千米;新建10千伏线路380千米,改造230千米;新建0.4千伏线路523千米,改造377千米。新装配变压器577台,改造365台;新建了双茨科、大滩、中渠、夹河、昌盛、勤锋6座35千伏变电站,对城东、红沙梁、扎子沟3座35千伏常规变电站进行了综合改造,使主变容量达到了96250千伏安。新建110千伏二回线路一条;建成了具有“四遥”功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截止2005年底,民勤县境内已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座,总容量1260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20.3千米,建成35千伏变电站13座,总容量1077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220.48千米;10千伏线路2202.79千米,0.4千伏低压线路4252.54千米,挂网运行的配电变压器4902台,总容量42731千伏安。乡、村、户通电率全部达到了100%,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了98.8%和99.4%,年供电量达3.1亿千瓦时。
(第十三节)乡镇企业
一、管理机构
1977年8月,成立民勤县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2月,改称民勤县农村企业管理局。1984年6月,改称民勤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至2006年,乡镇企业管理局在职职工12名,行政编制11人,事业编制1人。
二、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民勤乡镇企业产生于“大跃进”时期,称社队企业。1956年,县内一些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了手工业生产队或组,先后办起了砖瓦、农具、豆制品加工等合作社,1958年,社队工业应运而生。1951年,掀起了大办“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的热潮,把分散的铁木匠集中起来兴办社办、队办工业,主要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铁木机械和用具。1960年~1966年,全县社办企业全部下马停办。1970年,大办三级农机修造网,各公社和部分大队办了一批小农机修理厂和农具厂。1976年,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共办养猪场695个,队办林场270个,全县共有社队企业749个。
1977年12月,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1979年,全县共办起社队企业226个,其中公社办企业50个,大队办企业176个,从业人员2369人,总产值412万元。1981年,全县所有社队企业都实行生产责任制改革。1985年,全县共有乡镇企业174个,1990年有2925个,1994年企业数达5180个,从业人员19083人,总产值15188万元。1994年有7家台资企业在民勤落户,引进资金9662.5万元。1995年企业数5925个,从业人员23057人,产值25745万元,台资企业14家。1998年乡镇企业数达7500个,从业人员达到30320人,总产值达到9.13亿元。2001年乡镇企业数达4868个,从业人员31859人,乡镇企业总产值11.19亿元。2005年全县乡镇企业数达6066个,从业人员38896人,实现乡企总产值22.06亿元。
三、产品
1、省优产品
民勤县三雷针织有限责任公司(原三雷针织厂)生产的“牧羊牌”睛伦彩虹衫,荣获1990年甘肃省优质产品奖。
2、省局优质产品
民勤县收成罐头厂生产的白兰瓜罐头、蜜瓜罐头、瓜脯,曾荣获1988年度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奖。原三雷针织厂生产的系列“童套装”、“茄克衫”,荣获1988年度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奖。
3、重点产品
有煤、面粉、食用植物油、木制家具、白酒、烧结普通红砖(机制红砖)、混凝土预制件、皮棉、铸铁件、酿造葡萄榨汁、机制纸、地毯、肥料、脱水蔬菜等。
(第十四节)工业
一、机构
沙井子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青铜器时代民勤就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制品,清代以后,纺织工业发展很快,但一直没有统一的管理指导机构。1950年设民勤县建设科,兼管工业交通业务。1957年3月,成立民勤县手工业合作联合社。1958年7月25日,成立了工业交通局。1962年3月27日,成立民勤县手工业管理局。1963年9月10日,改为工业交通局。1964年5月14日,成立工业局、交通局。1965年5月1日,工业、交通局合并。1969年8月11日,成立民勤县工业局。1972年1月11日,成立工业交通局。1981年1月7日,将工业交通局改为经济委员会,将社队企业管理局改为农村企业管理局。1984年2月15日,经济委员会复改为工业交通局。1997年3月3日撤销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组建计划经贸局。2003年3月25日,交通局和经济贸易局分设,全县工业企业由经济贸易局管理。
二、煤炭工业
小青山煤窑址在阿拉善右旗与民勤交界处。民国4年(1915年),由该县六坝人常宗蝉、常魁远等6户农民集资250元银币所创办,土法开采,采煤260吨,现已废弃。唐家沟煤矿址在民勤县花儿园牧业乡境内的青苔泉。平均海拔1490米,距县城140千米。1965年6月先在青苔泉试开一小窑,1967年命名为“五一煤矿”。因煤质较差,销路不畅,未正式投资,1970年10月下马。
1977年3月,该煤矿更名为唐家沟煤矿。现划定的唐家沟煤矿系西大窑煤田长山子至唐家沟区段的一部分,设计总储量约134万吨,煤为长焰煤,是良好的动力及生活用煤。1984年,产量23080吨,1985年产量31247吨,产值70.8万元。1987年扩建9万吨矿井,1998年投入生产。2003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至2006年,企业已形成总资产1042.28万元,负债总额874.26万元,净资产为168.02万元的县属重点骨干企业。羊户沟煤矿1958年10月兴建,因煤质低劣,产品滞销,于1963年8月1日停产。矿井移交山丹县。红沙岗煤矿位于民勤县城西73千米处。探明煤炭地质储量3.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2003年7月民勤县与太西煤集团合作开发红沙岗煤田项目签约,2004年2月开工建设。
三、盐化工业
1、食盐
雅布赖盐池位于民勤县城西北125千米处的沙漠中,开采历史悠久。1918年至1941年的24年间,平均年产销量1589吨,共计38136吨。1942年后至1949年,生产雅盐79736.85吨。年均生产9967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2年间雅盐总计产量117872吨。1957年划归河西堡。苏武山盐池位于民勤县城东南方,径距7.5千米,面积1.5平方公里许。明代中叶开采,年产土盐800吨。1983年,封禁停产。汤家海盐池位于民勤县城东南50余千米处,池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3千米,年产土盐800吨,1964年停产。马莲泉盐池位于民勤县城西南50千米处,池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明代中叶由乡民自采、自销。1958年,产盐561.94吨。现已停产。
2、化工
1958年,创办民勤县盐业化工厂及苏武山(含白土井)、汤家海、马莲泉、上下北槽子盐场,同时兴办的还有化肥厂、石膏厂、化工厂。是年产石膏32.57吨,无水芒硝5056吨,食盐1147吨,年产值141.74万元。至1983年,各盐池停产。1985年,年产4万吨元明粉的化工厂在县城建成投产。1992年停产,1994年7月复产。2000年,化工厂分离为硫化碱厂和泡化碱厂,2002年整体出售偿还债务,企业自行解散。
四、纺织轧花工业
毛纺织
民勤毛纺织业历史悠久。中华民国22年(1933年),县长牛载坤由地方拨款5000银元,创办毛业传习所。所产毛织品坚实耐用,颇为该县和外地人赏用。1958年,建立国营针织厂。1982年,民勤县针织地毯厂成立。1985年时,年产地毯1172.72平立米。产品图案新颖,工艺精湛,远销美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家。2005年时,年产地毯2268平方米。
棉纺织
清代末期,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土纺土织遍及农户。民国32年(1943年),全县有纺线车3.6万多架。1951年,县级劳动模范王秀莲,动员并组织起4个妇女纺织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土纺土织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轧花
1949年前,主要靠城乡极少数手工轧花匠走乡串户巡回轧花。1956年,筹办民勤县国营棉花加工厂1处,台时出棉率达53公斤,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棉花加工厂停产。90年代全县恢复棉花种植,至2005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18.05万亩,总产1.9万吨,有棉花加工厂34个。
五、印染编织
印染
民勤印染历史久远。1949年,全县有染房20家,1954年发展到75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21世纪染房消失。
编织
麦草编主要是编织草帽,分布于蔡旗、重兴两乡。芨芨编农民自古有用芨芨编织房席、炕席、大车圈笆、推车圈笆、围栏篱笆、柴筐、背兜、抬笆等生产生活用具的工艺,相沿成习,久兴不衰,普及全县。柳条编主要取材于生长在河岸、渠沿湖滩的毛柳、红柳。其产品有篮、簸箕、筐、漏斗、筛子等。柳编各乡皆有,多为自产自销。
六、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