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庆幸的是IBM在发现自己的失误后,及时调整了方向。1994年,IBM把员工人数从44万人裁减至21万人。这次裁员说明IMB过去的员工中有20万人是冗员,裁员以后的IBM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另外,在经营战略上,IBM不再局限于把硬件作为发展目标,转而把互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计划比微软还要早一年。IBM还把营运重点放在服务与软件上,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IBM的这一系列正确举措,使得企业得以在危机中重生,又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究竟应当怎样突破思维的惯性呢?企业管理者要想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首先自身要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然后还要把这种思想意识传授给员工,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他们内在的潜力,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美国一位成功企业家曾说过:“成功企业的员工,心中总是想着怎样改变才会比现在更好;而失败企业的员工,却总想着怎么去保持现状,才不至于没有饭吃。”
海尔企业文化中有句话是“市场上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变”,而变就是创新。
汇源集团总裁朱新礼在做客人民网时也谈到了自己对创新的看法:“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有创新的思想,才有创新的行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创新是灵魂,如果企业没有创新,就好像人没有灵魂一样。无论是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创新无处不在。”
然而,对企业而言,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如朱新礼所说,“其实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每一步创新都很艰难,都在考验我们的承受力和毅力,但每一次创新都使我们的企业增强了竞争力”。企业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
企业管理者要建立一个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创新体系,首先要帮助员工树立新的观念。创新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应该依靠整个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试想,如果微软公司只靠比尔·盖茨一个人的智慧,或许今天仍然是当年的那个小作坊。
从另一个角度讲,创新还应该是整个机制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单个项目的创新。单个项目创新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足发展。
在建立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激励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智力成果发挥实际的效用。
具体而言,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树立明确的目标
企业应该设定一个可衡量的目标,并要求员工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做出阶段性的成果。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每一个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都要认真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案,争取利用更快、更有效的方法来完成工作任务。
2.容忍错误
人人都要犯错,员工也不例外。通过创造包容失败的宽容气氛,让每位员工在轻松中改正错误,激发他们创新的动力。正如朱新礼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员工只要创新就会受到鼓励,哪怕是因为创新发生一些失误,造成一些损失,我们也会去鼓励他。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才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自信的企业。”
3.建立开放的环境
为员工提供充分解决问题的环境,鼓励员工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员工的灵感。
总之,创新体系应当与激励制度并行,这样才能真正地鼓励员工创新,有效遏制“思维惯性”的产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海蜇与小虾的共生
海蜇没有眼睛,但当渔船将要从它面前驶过时,它却很快从海面下沉了,就像长了眼睛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蜇身上有一种小虾,这种小虾是有眼睛的,一旦遇上什么动静,小虾先出现“自卫反应”。小虾一活动,海蜇就等于接到危险来临的报告,自然也就跟着沉下海去了。
海蜇和小虾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的这种生态关系告诉我们:企业必须为改善与公众的关系做出努力,要让社会公众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众对企业的认识、理解及支持,有效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的艺术,建立公共关系的主要方法通常表现为: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吸引公众对自己品牌产品或某种服务的注意;进行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宣传报道以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开展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缩短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进行公众舆论调查活动;安排特别公益活动;支持相关团体的事业,赞助相关的慈善活动;处理顾客的抱怨;等等。
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创建正面公众形象的一种专业化方法。换个角度说,它又是建立并维护消费者对企业或品牌忠诚度的一种经营手段。近年来,营造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理念与方式,以其高可信性、鲜明的特征和突出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企业在公关方面的努力,以及在公关活动方面的投入,增长趋势也十分显着,并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在2003年“非典”期间,韩国LG集团等适时推出了“爱在中国”的大型公关活动,有效地拉近了企业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蒙牛、伊利、美的、中国移动等众多的国内企业,也充分利用这一事件,通过捐赠活动塑造了热心公益的良好企业形象。据中国公关网等媒体报道,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公关投入逐年加大。微软与惠普为了做好与中国政府的公关活动,分别承诺对信息产业部给予高达8000万元和2亿元的赞助,以支持中国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当然,在这种公关活动的背后,又有谁能否认,“海蜇和小虾”没有获得因共生关系带来的好处呢?
“少一点摩擦,多一点润滑”,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就是统一润滑油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将时事与产品巧妙结合的产物。而这一经典广告语随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事的报道一同播出后,在短期内就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并且大大提升了统一润滑油的美誉度。
事实上,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借助公共事件或新闻焦点进行营销往往更能出奇制胜。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更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影响力,对于产品形象及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作用不可估量。事件营销的一般操作方法有“借势”和“造势”两种。借势,就是选择一些与本企业相关的焦点,深入参与,使大众在关注这些事件的同时,关注到自己,即借助别人的影响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造势,就是企业自己策划一些新颖、有意义、有特色的活动,以引起大众和媒体的关注。两者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增加企业声望或者品牌影响力,为销售产品做准备。一般来说,事件营销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或公关公司、媒体和大众。
当然,热点事件不是常常会发生,因此在进行事件营销时,首先需要捕捉市场存在的众多有利于热点形成的因素,从而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一炮打响。
农夫山泉“为申奥捐献1分钱”的活动,还有支持贫困地区儿童上学的“为希望工程捐献1分钱”的活动,都属于事件营销。另外,农夫山泉还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合作,开展事件营销。农夫山泉不仅得到“中国航天员指定专用饮用水”的称号,而且还在杨利伟安全准确返回陆地的那一刻,在各种媒体上同时推出“这一刻有点甜”的广告。而农夫山泉所付出的,只是捐赠1000万元给中国航天基金会以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行为不论是从品牌的诉求点与事件的契合度上看,还是从表现形式和发布时机上看,都可称为利用事件营销的典范。
当然,运用事件营销也有很多技巧,因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确定性,要想在恰当的时机打出一幅广告并非一件易事,那么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做呢?
蒙牛作为中央电视台的老客户,在伊拉克战争报道期间的贴片广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蒙牛之所以反应如此迅速,是因为其在央视已经预留了一部分广告费用,并且与央视达成协议:一旦有突发事件,蒙牛广告一定在第一时间抢先登陆。
“共生”是互相帮助,不是谁统治谁,谁压迫谁,企业与媒体的关系,就是共生关系。企业需要宣传,而媒体需要素材,两者正好互补,当然企业在选择媒体时也要考虑到新闻的风险性,因为媒体的不可控制性和受众对新闻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事件营销自身的风险性。任何炒作过了头,都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从而最终伤害到企业的利益。
因此,企业在借助营销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一定要对品牌形象进行提升和维护,在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塑造等方面要求实创新,凭借产品质量和企业实力脚踏实地进行发展,这才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