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侃人和
一部《三国演义》,多少刀光剑影。鼓角铮鸣,多少悲欢离合,多少火和血!大江东去浪淘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非成败转头空。而我却看到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人和的赞歌。
开读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个中的人情豪气、忠肝义胆就相当感人。刘备、关羽、张飞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然而,“虽为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有了如此这般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团结战斗的人和,刘备之帝业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说实在的,在曹、孙、刘三集团中,刘备优势最少,实力最弱,然而凭借“人和”优势,终成“三足鼎立”之势,正如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言:“三分天下,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皇叔可占人和。”
其实,曹操、孙权集团,同样具备“人和”优势。那曹操,思贤若渴,敬贤如宾,广罗人才,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总揽全局,于是上下一致,协调团结,万众一心,一扫群雄,统一北方。那孙权,同样是礼贤下士,高台招贤,爱民如子,其麾下文臣武将,同仇敌忾,戮力同心,共建江东。
在《三国》中,顾大局、识大体、求大同、存小异、化解矛盾、消除忌嫌、同心协力、共图大业的动人事迹处处可见。在东吴集团中,周瑜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将领,二十四岁时被任为江东大都督,其位在老将军程普等之上。程普老将不服气,常常不尊重周瑜,处处找机会奚落周瑜。可周瑜并非鸡肠鼠肚,挟嫌报复什么的,而是宽宏大量,谦虚容忍,对老将十二分尊重,常去程普等老将家谈心,主动征询其意见,平心静气与之剖析是非,终使程普等老将感动,不服、不满和猜忌烟消云散,都愿意与周瑜倾心结交,听从指挥。程普对人说:“与周公瑾(周瑜字)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正因为人和,周瑜才能够统率江东三军,在刘备、诸葛亮的配合下,火烧赤壁,大败曹操83万大军。东吴将领凌统和甘宁原是一对冤家,凌一见甘,必怒发冲冠,拔刀戮杀,以报甘的杀父之仇。吴主孙权见状,亲自出面调解、教育。合淝之战,凌统迎战曹将乐进,被曹军大将曹休暗放冷箭射中坐骑,那马直立咆哮,凌统翻身落马,乐进持枪跃马来刺,只听弓弦响处,一箭射中乐进面门,进翻身坠马,凌统性命得救。凌统回寨后方知这是甘宁放的冷箭救了自己一命。凌统感激不已,顿首拜谢:“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握手言和,结为生死之交。而在合淝大战中,曹魏方面同样是“和为贵”。魏将李典素与张辽不和,当张奉操命,让乐进守城,李典随他出战时,典默语不答。乐进见典不想出战,便提出以坚守为好。张辽说:“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日自出迎敌,决一死战。”说罢便教备马。李典、乐进见状,甚为感动,慨然而去:“将军如此,吾等岂敢以私情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于是,张、李、乐三人同心协力,大破孙权于遥津。
回顾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纪纲废弛,民变蜂拥,群雄竞逐,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之所以在大浪淘沙中三足鼎立,争强抗衡乃至立朝立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和”。“人心齐,泰山移”,“单者易折,众者难摧”,这就是《三国》对我们的启示。相反,“窝里斗”,人不和,则一盘散沙,事业必败。大豪强袁绍就是一例。此公系“四世三公”之裔,占据河北,兵多粮足地广,天时地利尽占,无奈手下人不和,其重要谋士审配、逢纪、辛评、郭图相互倾轧,各扶其主,其子袁谭、袁尚争位争锋,兵戈相见,其宏图大业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三国归晋,晋的王子王孙们生来就爱“窝里斗”,你杀我戮,酿成刀光剑影血火交织的“八王之乱”,那西晋江山便很快“忽喇喇似大厦倾”了。
“往事越千古,殷鉴迪后人。”今天,咱们正在干着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不正呼唤咱们先人那种顾大局、识大体、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干事业的“人和”么!遗憾的是,咱们的以邻为壑、画地为牢、相互掣肘、彼此猜忌、暗中使劲的“窝里斗”还远远没有绝迹,某些角落里甚至还闹得很凶很凶呢。
《天涯同舟》,1995,第3期
袁术和曹操
又读了一回《三国演义》,又见到了一群再也熟悉不过的栩栩如生的人物。而这回收获最大的还是真正认识了那位“无端更猖狂”、“孤身做皇帝”的袁术。此公出身高贵,系“四世三公”,当朝名将之裔。东汉末年,时值乱世,此公本应发挥优势大有作为,无奈才疏学浅,平庸窝囊,同他的那位胞兄袁绍一样,“志大而智小”,“色厉而内荏”,是个始终不成大器的草包。
袁术最大的窝囊之处在于气量狭小,目光如豆,容不得人。第五回中写曹操、袁绍召集各镇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爱将吕布麾下骁将华雄武艺高超,所向披靡,连斩联军数将,快马报来,众皆失色。时有刘备手下马弓手关云长挺身而出,愿出马斩华雄头献于帐前。但昕这袁术大喝起来:“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你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后关云长奋勇出阵温酒斩华雄,众皆赞叹,此公不但不服,还在厉声喝骂:“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你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后此公见众人皆肯定关云长功绩,才恨恨退去。
在人才观上,与袁术同时代且曾经与袁术同一条战壕被称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却与袁术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曹公除了胸蕴经纶之大略之处,最可贵之处在于襟怀宽广,思贤若渴,礼贤下士,惟才是举,不分贵贱。当袁术鄙夷、怒喝关云长时,这位曹公挺身而出,秉持公正、和颜悦色发表了与袁术截然不同的见解:“公路(袁术号)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并教人斟上热酒一杯敬献关云长。当关云长斩了华雄,震慑帐前,袁术大怒,要将之“赶出帐去”时,曹操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得功赏者,何计贵贱乎?”那话绵中藏针,弄得袁术碰了一鼻子灰,无趣而退。
曹操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在《三国演义》中处处可见。在第三十回中,曹操、袁绍在官渡决战,袁绍的谋士许攸夜见曹操,统率千军万马的曹操居然“跣迎而先拜”。第三十三回中写曹操平定袁绍残部,率大军进入冀州城。将人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曹操乳名),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麾下俱怀忿怒,惟操不然,抚掌大笑。如此这般,都是凡夫谷子如袁术者辈所终生莫及的。
袁术与曹操,由于其抱负、襟怀、素质之不同。其宦海霸业之结局也就大相径庭。袁术系“四世三公”之裔,兵多粮足地广,无奈平庸浅薄、气量狭小、讳贤忌才、不能容人,到头来是众叛亲离,孤家寡人,帝业衰颓,每况愈下,最后只得交出玉玺,流亡于江亭,戚惨惨落得个“渴思蜜水无由得,独卧空室呕血亡”的可悲下场。而曹操则不同,与袁术相比,可以说是“出身微寒”,但此公志存高远,襟怀宽阔,尊重知识,知人善任,从善从流,广纳八方人才,使曹氏集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谋臣如云、良将千员、雄兵百万的强大军事集团,开创了横扫天下豪强,统一中国北方的伟业。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重观袁术和曹操,对我们的启示良深,那就是:夫做大事,谋伟业者,必须有曹操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容人之理和敬贤、知贤、举贤、用贤的眼光、胆略的方措,切不可学那位目光如豆、心胸狭隘、忌贤讳才、沉湎于孤家寡人的袁术。
《海南日报》,1995.1.10
感系曹操哭郭嘉
《三国演义》中的那些金戈铁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一代英豪们的哭泣是壮怀激烈、栩栩如生的。感触良深的是被誉为“三国英雄第一人”的“乱世奸雄”、“治世能臣”的曹操对麾下谋士郭嘉的哭。其时曹操统兵西击乌恒,大破袁绍之子袁熙、袁尚,班师回易州,得知谋士郭嘉已死,亲自吊祭之,哭泣得痛不欲生:“奉孝(郭嘉字)死,乃天丧吾也!”洒泪回顾众官说:“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
曹操失声哭郭嘉,当然有哭泣的道理:一代英才,中年夭折,大业未图,栋梁先倾。这郭嘉先生,投奔曹操从征11年,多谋善断,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多立奇功,终年仅38岁!曹操深佩其才,对之格外敬重,言听计从。时并州既定,操聚众商议西击乌桓,时有大将曹洪等极力反对:“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应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我将救应莫及。”郭嘉力排众议,主张西进:“主公虽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没备;乘其无备,率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兄弟犹存,不可不除。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曹操大服,依郭之计,遂举大小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进军后,但见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操依郭计,果然大获胜。后袁熙、袁尚残部投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久不服曹操,夏侯悖引众极劝曹操乘其未动,速往征之,唾手可得,否则,辽东纳二袁,必为后患。而曹操早得郭遗书,自有良谋,称不出数日有人必送二袁首级至,众人不信。数日之后,果有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佩服。操大笑道:“不出奉孝所料!”逐出示郭嘉遗书。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孙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皆跃跃称善。“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远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三国演义》三十三回中这首诗可以说是对郭嘉奇才的概括写照。
郭嘉有奇才,人皆佩服,而我更赞叹他郭老兄有“好运”:千里马遇上好伯乐,奇才为奇才所用。这曹操海纳百川,敬贤重才,打破常规,知人善用,对他是言听计从,从谏如流,决不动摇,才有他郭嘉的才尽其用,千古扬名。倘若遇上昏庸浅薄、器小狭隘如袁绍袁术吕布者辈,这郭嘉的良谋妙策经纶大略只能是“锁于深闺人未识”,“一江春水向东流”,且连奇才本身都要死于非命了。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于知人善任,擢用贤才,而贤才之辈出和发挥却离不开敬贤重才的领导者。我们干着前人没有干过的宏伟事业,不正呼唤着千千万万敬“郭嘉”,用“郭嘉”,哭“郭嘉”的“曹操”么!
《海南侨报》,199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