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会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对于各种不同的弱点,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善加利用。
恭维话说得准才有奇效
有"需要"就会有"供给",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而"需要者",在获得满足后给予"供给者"回馈更是人之常情,因此,就有了恭维话。但恭维别人是有学问的,只有说得好、说得准才能得到更大的"回馈"。
齐威王的夫人去世了,宫中有十个宫女,一同受到齐威王的喜爱。
孟尝君很想确切地获知,齐威王到底想立其中哪一个当夫人。因为他想通过推荐一个齐威王心中最爱的人,并劝齐威王立这个人当夫人的方法,拍齐威王的马屁,可又怕推荐不准,反而把马屁拍到了马蹄上。于是,孟尝君精心制成了十付精美漂亮的耳环,在这十付耳环之中,只有一付特别漂亮,然后他装做若无其事地献给齐威王。齐威王马上把这些耳环分给十个宫女。第二天,孟尝君就找到那个戴着最漂亮耳环的宫女,并向齐威王推荐她为继任的夫人,果然正中齐威王心意。
与之相反,恭维别人时,若没有摸准对方的心理,恭维话没说到点子上,就会碰一鼻子灰。
假若你已经知道某经理是某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刻意地讨好他,"某某大学可真不愧是所名校,培养了不少社会的政要及精英,像某某局长和某某博士都是。"岂料对方却毫不领情地回答道:"是啊!
我就是那惟一没有成就的人。"这下子岂不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假如你讨好地说:"只有某某大学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按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谁知对方却回答:"是啊!可惜我的独生子读的是三流大学,看来是不能有所指望了!"这岂不是又碰了一鼻子灰?
恭维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种方式的恭维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将自己的需求与对方对应的能力相结合,这样的恭维才能使对方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的需求。
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张利,今年三十多岁了,和妻子两地分居十多年了,钱花了很多,礼也送了不少,不知什么原因,妻子就是调不过来,这件事搞得张利筋疲力尽,但也无可奈何。在他妻子调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局又换局长了,新上任的是从外地来的任局长,他听说这位任局长能急人之急,为群众办实事,他先了解了几个受任局长帮助的例子,然后登门拜访。他一开始没谈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对任局长进行恭维,赞扬他比较突出的政绩,是真正为人民做实事的公仆。任局长也很谦虚:"哪里,哪里,的确他们有困难,有的已经分居好几年了,就是调不到一起,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到了这个关口,张利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任局长,我也有点小事需要麻烦您,我和妻子已两地分居十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本来没抱指望找了,听大家都说你政绩斐然,心中仰慕,来请您帮帮忙。"接着张工程师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任局长让他回去静候佳音。果然没过几天,一纸调令到手,张利全家团聚。
在这个事例中,张利是有求于人的,他所求的正是这位局长的分内之事,并且这位局长也因之名声远扬。张利首先对局长进行恭维,使局长在兴头上轻松地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像有些人,只知道自己诉苦,去让别人帮忙,只激发别人的同情心还是不够的。在话题展开即问题提出之前,先行恭维是很好的铺垫。
有位印刷厂的职工杨光下岗了,他参加的招聘会不少,但因他文化水平有限,都未能成功。这天他又看到一个企业招聘工人,决心去试一下。杨光从侧面了解到,这家企业的总裁最初也当过印刷工人,他是凭借手中的几百元起家的。杨光直接面见总裁:"您好!我是一名印刷厂下岗工人。我知道您以前也是一名印刷工人,我也希望能做得像您一样好,但没有机会,不知您能否提供?"这位总裁欣然聘用了杨光。
在这则事例中,杨光并没有用太多的语言,只是一句"我也希望能做得像您一样好。"潜台词是,您做得真是棒极了,我很羡慕您,并且随之提出了要求,不知您能否提供机会?这样一来,总裁又想到了自己创业时的艰难,求职时的艰辛。于是,杨光用短短几句话,就使总裁需要恭维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发了其同情心,最后,杨光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绕开生意场中的陷阱
身处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生意场,相信人是应该慎之又慎的。虚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诈的报价,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都可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与人合作,要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大战将至,两只蟋蟀怒目对视,随时准备扑上去置对方于死地。
他们的主人正密切地注视着战局的发展。
"我说,咱们能否谈谈?"蟋蟀甲发出了和平信号。
"有什么可谈的?"蟋蟀乙问。
"你我这样咬得天昏地暗,非死即伤,人类却在看我们的笑话。每想至此,我都会悲愤满腔。"蟋蟀甲说道。
"大哥,此话有理,我们就是不咬,看看人类拿我们怎么办?"蟋蟀乙说。
突然蟋蟀甲乘蟋蟀乙不备,扑上来狠狠地咬了乙一口。
"大……哥,你怎么……"受了重伤的乙话未说完,就含恨死去。
"你这法子真灵!"蟋蟀朝他的主人大喊大叫。
在现实社会里,欺骗与狡诈无处不在,大到国际争端,小到个人关系,人生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有谨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圈套,任人宰割。
梅里特兄弟是从德国移民美国的,定居在密沙比。通过辛勤的工作,兄弟俩积攒了一笔钱。后来,他们意外地发现,密沙比有丰富的铁矿。兄弟俩决定秘密行动,成立铁矿公司。他们不动声色地收购地产,顺利地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这个铁矿垂涎三尺,而当他准备动手时,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已经开始经营运转。他在等待时机,决心得到这个铁矿。
1837年,经济危机笼罩美国商业,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的漩涡之中。兄弟俩愁眉不展,本地的一个牧师来到他家。兄弟俩恭恭敬敬地将牧师请到家中,当作上宾,在闲聊中,梅里特兄弟不自觉地谈到了现在的经济危机,并对牧师说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资金周转不灵。
这位"热心"的牧师说:"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我是可以助你们一把的啊!"兄弟俩听了这话不禁喜出望外,对牧师说:"您有何高见?"牧师说:"我有一个朋友,看在我的面上,他可以支援你们需要的周转资金。"兄弟俩说:"您真是个好人,真不知拿什么感谢您!"牧师问:"你们要多少钱?"梅里特说:"42万元。"牧师很快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兄弟俩问:"那么利息怎么计算呢?"牧师大方地说:"我怎能要你们的利息呢?这样吧,比银行利率低2厘。"兄弟俩简直不能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牧师拿出笔墨立了一张借款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没有什么遗漏后,便在字据中高兴地签了字。
半年之后,这位牧师又来到梅里特兄弟家里,一进门,他十分严肃地对兄弟俩说:"我的朋友是洛克菲勒,他早上给我来了电报,要求马上收回那42万元贷款。"梅里特兄弟此刻哪来的42万元偿还呢,只好被逼上了法庭。
原告律师说:"借据写的是"考尔贷款"。"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收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要比一般贷款低,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俩只好宣布破产,将产业出卖,买主当然是洛克菲勒。
与人合作,要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且记,生意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要把每次交易都当成"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