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露与不露的分寸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初入社会时,朋友会告诉你:"一定要锋芒毕露,这样才能在同辈中脱颖而出,是千里马就应该跑在最前头!"同时长者也会告诫你:
"年轻人切忌锋芒太盛,"直木先伐",所以应当藏而不露!"其实这两种说法都走了极端,如果你能学会儒家的中庸之道,半藏半露会让你更加出色。
或许你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甚至还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没有人了解你,领导看你就像一张白纸,文章做得怎么样就看你的发挥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想怀才而遇,就必须才华外露。不露,就没人知道你有这种才能;领导不了解你,也就没法重用你、提拔你。
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一直隐藏起来,时间一久,领导就会认为你是无能之辈,不再理你了。
"露"还要看你的领导是怎样的人。上司开明,他会因你外露的才能而重用你,如果你在嫉贤妒能的领导面前"露"起来没完,就要走背运了。有些领导不愿意把风采和才华俱胜于己的人留在身边,因为他们要防着不让人取而代之,在这样的领导面前乱露而走背运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
中国还有句俗语,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正是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庄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挺拔的树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分寸,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才不会被别人当靶子打。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还是收敛起锋芒、掩饰起才华最为明智。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世不留余地,办事咄咄逼人。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过于天真,没有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关系。有一位分配到某单位的大学生,他从下车间开始,就对单位的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未到一个月,他就给单位领导写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他一一综列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他被单位的某些掌握实权的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借别的理由将他退回学校再作分配。两年之内,他因同样的情况,换了好几个单位,而且一个比一个更不如意,他牢骚更甚,意见更多。
此人作为锋芒毕露的典型,在新的人际交往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还招来了妒忌和排斥。这种人就是看不到社会的复杂性,把社会看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而且不知道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因而,他们往往不是因为锋芒毕露走向成功,却极易因屡受挫折而一蹶不振。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辅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
而且他锋芒大为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锋芒是非常扎眼的,会让许多心胸狭窄的人受不了。一些急于显露自己才能和实力,处处张扬自己的人,往往会"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一些善于掩饰自己的人,却往往能抓住时机,一举成功。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其中的分寸需要你在为人处世中慢慢修炼。
把别人的秘密揣在心底
"知渊中鱼者不祥",看透了别人的心意,有时反而会招祸,保持常态,不动声色,是一种自我保全之策。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
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还有一段和信陵君情形刚好相反的故事。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张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惟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
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中国古代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辛苦得到的透视人心武器,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这要视各人的立场来决定。例如: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有羞耻事情的时候,要忘掉不提。
"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的人心透视法,这个方法同时也适用于透视对方之后的下一步对策。
这种方法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在不使对方洞察你的意图的情况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去体会、认识。这其间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使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丝毫也没有发觉自己正为他人所左右着!
总而言之,当自己看穿了对方的心意之后,千万不要露出破绽,要让一切计划进行得很自然,这样才能使你的策略实行得圆满顺利。
掩藏喜怒,不给人可乘之机
"深藏不露",是用以控制对手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会惹来无端之祸。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以免被人看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
要把喜怒哀乐藏在心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换句话说,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用以控制对手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对手就难以钻空子了,否则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依附于曹操之下的刘备,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曹操表面上看重刘备,暗地里也在防备他。
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却不甘心做傀儡,就写了一封密诏,让董贵人缝在衣带里面偷偷地交给他父亲董承,请他设法除掉曹操。
董承接到衣带中的密诏,就约了他的几个亲信,商量怎样除掉曹操。他们觉得自己力量不够,认为刘备是皇室的后代,就想叫刘备一起干。刘备同意了。
没多久,曹操邀请刘备去喝酒。曹操拿起酒杯,说:"您看现在那么多人在争天下,有几个算得上英雄呢?"刘备说:"袁绍号称拥兵百万,有良将数十人,可称得上英雄。"曹操笑言:"袁绍刚愎自用,有雄心而无进取之心,称不上英雄。"刘备又说:"公孙瓒固守辽东,刘表坐拥荆州,雄踞一方,应该算得上英雄。"曹操又说:"此二人虽有根据地,但胸无大志,更不能称做英雄。"刘备又说:"孙策、孙权偏安东吴之地,又有传国玉玺,能称得上英雄了吧?"曹操摇摇头说:
"偏安东吴,不在中原地区,只能称得上一方豪杰,算不上英雄。"刘备谦虚地说:"那么我也说不上来了。"曹操面露笑容,从容地对刘备说:"依我看,当代的天下英雄,只有将军和我曹操两个人。像袁绍这号人,算不上什么。"刘备为了跟董承同谋的事,心里正在七上八下,听到曹操这句话,大吃一惊,身子打了一个寒战,连手里的筷子也掉了下来。就在这节骨眼上,天边闪过一道电光,接着就豁喇喇响起一声响雷。刘备一面低下身子拾筷子,一面说:"圣人说"遇到迅雷暴风,改变脸色"。的确是这样。"就这样,他总算把心慌的神情掩饰过去,没有让曹操看出破绽。
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灾祸,必须严守"深藏不露"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乱发议论,不显露你的企图,好让人对你"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曾国藩的处世,深谙龙蛇屈伸之道。曾国藩不仅自己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表现欲太强,而且对其僚属有这一倾向的人也及时教诲。
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李鸿裔来到他的幕府中。曾国藩特别钟爱他,对他像儿子一样看待。一天,李鸿裔翻看茶桌上的文本,看到一首诗,是某位老儒所写的。诗文后边写有这样一段:"使吾置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吾置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曰不动。"李鸿裔看到这里,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扔下笔就出去了。曾国藩看到了李鸿裔所题的文字,就费了很大的周折把他找了回来,然后指着他所写的文字说:"这些人都是些欺世盗名之流,言行一定不能坦白如一,我也是知道的。然而他们所以能够获得丰厚的资本,正是靠的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要揭露它,使他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他对你的仇恨,岂是平常言语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隐伏在这里边了。"李鸿裔很敬畏地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便深深地收敛自己,不再敢大言放肆了。
无论何人,多多少少都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别人的掌控。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会惹来无端之祸。因此,高明的掌权者一般都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人看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
学会藏身,时机到了再出头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所以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胜任重负的力量。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唐初的重臣李眅,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眅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眅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眅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眅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其"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眅的一种愚忠,实际上李眅却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同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士"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眅更得朝廷推崇,恩及三世。
李眅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他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李眅的做法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做人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意义上的藏巧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其间从容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