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也要悦耳动听
在一般人看来,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者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即批评的"负面效应"。
但,也有一些人挺聪明,总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
不信请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某学校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飘飘然,他们的班主任发现了,就对他们说:"怎么,得意了?你们知道得意意味着什么吗?
请注意今天下午的班会。"那几个男同学猜想:糟了!在下午的班会上,等待他们的准是狂风暴雨!可奇怪的是,在班会上,班主任的批评却妙趣横生。他是这么说的:
"树林子要是大了,就什么鸟儿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立刻认定,我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呢!就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瞧不起猫,看不起狗,甚至拿狼开心。
有一天,他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他还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也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的飞了出去,就这么飞呀飞呀飞,好半天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好,现在就请大家注意一下,"臭"字的写法,怎么写的?"自""大"再加一点就是"臭"。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们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么,这些"小老鼠"们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永不骄傲!"说到这,这位班主任还特意看了看那几个男同学,那几个男同学当然明白,老师的批评全包含在那个有趣的故事中了!他们挺感激,很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还有一位老师更幽默,他的批评简直就是艺术,那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之后,他发现班上的女生普遍考得比男生好,就在班会上给大家讲了个故事:"昨天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的老师在课堂上问我,来生当男生还是当女生,我就回了一句:当女生!我的老师就问我,为什么?我就说,男生与女生下棋时,要是女生赢了,她就会立刻被大伙称为女才子,要是输了,人们也不会责怪她;可男生就惨了,要是他下赢了,肯定没人说他是男才子,可要是下输了,人们又立刻说他是个大草包。天!亏不亏!"听到这个奇怪的梦,大家全都笑出了声,而他也就从从容容地接着说:"不过今天我不说梦,而是要表扬咱们班的女生,为什么?因为她们考得好,超过了男生!这说明,不仅下棋,考试也一样,女才子特别多!因此,我既要为我们班女生们的胜利而骄傲,也要为我们班男生们的谦虚而骄傲!"哄的一声,大家又一次快活地笑了!女生们笑,是因为老师在夸她们;男生们笑,则是因为老师的妙侃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巧妙的批评!
使批评达到良药治病的效果
一般人认为,挨批评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因为"苦",受批评者往往要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即批评的负效应。有些人能够很恰当地把握批评的方法尺度,使批评达到春风化雨、《甜口良药》也治病的效果。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某属下向林肯总统打听敌人的兵力数量,林肯不假思索便答:"120万至160万之间。"下属又问其依据何在,林肯说:"敌人多于我们三四倍。我军40万,敌人不就是120万至160万吗?"为了对军官夸大敌情、开脱责任提出批评,林肯巧妙地开了个玩笑,借调侃之语嘲笑了谎报军情的军官。这种批评显然比直言不讳的指斥要好多了。
其实,许多时候批评的效果往往并不在于言语的尖刻而在于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药加上一层糖衣,不但可以减轻吃药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愿意接受。批评也一样,如果我们能在必要的时候给其加上一层"外衣",也同样可以达到"甜口良药也治病"的目的。
身为父母,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也应该采用这一原则。
毋庸置疑,任何父母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在很早便已替孩子的未来描好自己心里所想的轮廓。实际上,这往往变成父母的一相情愿,孩子完全无意照他们的想法行事。每当面临这种情况时,大多数的父母常忍不住如此责怪小孩: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你现在不听话,将来没出息可别怨我!"这些话能不能算是责备呢?诚如以上所强调,所谓责备乃是为了改变现况,使将来变得更好。若以这个观点来看上面两句话,显然只是生气的语言罢了。事实上,责备若单纯地只是一种生气的行为,人们就不需为它大伤脑筋了。在责备他人时,我们至少得考虑到三件事:
(1)如何使对方能率直接受?
(2)如何让对方激起更高的意愿?
(3)怎样才不致伤及对方的自尊?
在责备他人之前若能先考虑到上列几项,便不致使用过于严厉的话语,像翻旧账般地施予对方无情的抨击,即使对方是个孩子。
当责备的对象是小孩时,事前更必须了解到一项事实,那就是应让小孩在挨骂时"明白自己为什么挨骂"。
当他们已经有了这种自觉后,身为父母者尚不知节制地逼他们俯首认罪,或者当众羞辱,自然不可能出现好的后果。
此时,有两点必须让小孩知道:
(1)做那些事时父母会有哪些想法?
(2)做坏事时父母绝不会稍加宽容!
将这些事情交代清楚之后,下次责备孩子时,就能让他从错误中学习,知道收敛、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责备绝非仅把想说的话说出口,如何让对方接受更为重要。
就像在工作场所指点部属一样,务须告诉对方缺点何在,使他愿意改进,这才是责备的目的。
批评别人的实用技巧
1.通过讨论和诱导指责别人
北卡罗莱纳州王山市的凯塞琳·亚尔佛瑞德是一家纺纱工厂的工业工程督导。她的职责的一部分,是设计及保持各种激励员工的办法和标准,以使作业员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纱线,而她们也能赚到更多的钱。
在他们只生产两三种不同纱线的时候,他们所用的办法还很不错。但是不久前他们扩大产品项目和生产能量,以便生产12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纱线,原来的办法便不能以作业员的工作量而给予他们合理的报酬,因此也就不能激励他们增加生产量。
凯塞琳已经设计出一个新的办法,使他们能够根据每一个作业员在任何一段时间里所生产出来的纱线的等级,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
设计出这套新办法之后,凯塞琳参加了一个会议,她决心要向厂里的高级职员证明自己的办法是正确的。她详细地说明他们过去用的办法是错误的,并指出他们不能给予作业员公平待遇的地方,以及她为他们所准备的解决办法。
但是,凯塞琳完全失败了。她太忙于为自己的新办法辩护,而没有留下余地,让他们能够不失面子地承认老办法上的错误,于是她的建议也就胎死腹中。
在学习了几堂卡耐基训练课之后,凯塞琳就深深地了解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她请求召开另一次会议,而在这一次会议之中,她请他们说出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让他们讨论每一要点,并请他们说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适当的时候,凯塞琳以低调的建议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办法提出来。等到会议终止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是凯塞琳把自己的办法提出来,而他们也热烈地接受这个办法。
凯塞琳说:"我现在深信,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你指责别人只是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并且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2.先引起对方的兴趣
查理是个自尊心很强的男孩子,每次老师布置论文他都很认真地去写,成绩也相当出色。但有一次老师发现查理的论文内容不好,没有写他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怎么办呢?如果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会使查理非常难堪。于是老师心生一计,他把查理找来,绝口不提论文的事。而是问查理对什么最有兴趣?查理说最喜欢狗,老师说:"很凑巧,我也是个狗迷。"接着,他们从各个角度谈起了狗,竟然谈了一个半小时。到最后,查理说:"我应该换个主题来写那篇论文,现在我差不多已经有了个新的构想,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关于"宠物"的问题,我想这次我一定能把它写好。"果然,查理的这篇论文,从"宠物热"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了现代家庭问题,写得相当出色。
查理的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查理论文需要重写,而采取了鼓励暗示的方法,从对方身上引出话题,让他自发地畅谈,最终达到其"自我否定、自我改善"的结果。这种指导方式既不致使对方不愉快,还会激起他新的兴趣,充满自信心地改正缺点和错误,这是批评人的一个良好模式。
3.换个方法说
一位美国父亲的记述让我们佩服他说服儿子的技巧:
昨天晚上,我太太拿电话账单给我看:
"瞧瞧,儿子在我们去欧洲的时候,打了多少长途电话,"她指着其中一项,"单单这一天,这一通,就打了1小时40分钟。""什么?这还得了!"我立刻准备上楼去说他。可是,才站起来,又坐下了,我想自己在气头上,还是不说的好。而且儿子这么大了,我要说,也得有点技巧。
我把话忍到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对儿子笑着说:"你马上回学校了,查一查资料,找一家长途费率最低的电话公司。"然后,又来个急转弯,"咳,其实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没有时间打,我是多操心了。""是啊,是啊,"他不好意思地说,"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个月的电话账单?那阵子因为要回台湾,一大堆事急着联络,所以确实打多了。"吃完饭,我很得意,觉得自己把要说的"省钱、少打电话、别误了功课"这些话,全换个方法说了,却没一点不愉快。
4.警告别人时不要指出缺点,而要强调如果纠正过来会更好
有位公司主管慨叹纠正别人错误实在难,稍微提醒一下部属,部属不是猛然反抗,就是越变越坏。这位主管只是指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批评而已。
有位棒球教练在纠正选手动作时,不说"不对,不对",而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有徒然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5.用类比的方法指出下属的错误
张震将军某日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在座将校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
张震将军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把话锋一转,说道:"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在座将校听了都面红耳赤。
一次,张震将军视察某部"红一连"。连长、指导员汇报道:"连队四年达标,年年先进。"张震将军问连长:"你们达的什么标?"连长支吾。
又问指导员、教导员,也答不上来。
再问团长、政委,结果也一样。
张震将军生气地说:"达的什么标都不知道,还达什么标?有个旧戏,叫《法门寺》,太后在上面一喊,下边的人,不管听懂还是没有听懂,也跟着"嗯"地答应一声,然后一声声传下去,一声声往下"嗯"。我们可不能搞法门寺作风。"张震将军通过类比的方法,对军队中的错误作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既给官兵留了一定的面子,又把错误的性质点拨得入木三分,达到了很好的批评效果。
6.用提问的办法进行批评
1989年年底,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楼,李政道博士为120多名中国留学生作学术报告,可是坐在后排的学生有的不认真听讲,互相讲话,李政道非常生气,声色俱厉地说:
"请各位听着,你们有这个机会再不听的话,你们是没有前途的。你们要自己尊重自己。你们考上中国--美国联合招考的物理学研究生算得了什么?你们考第一名又算得了什么?难道中国青年就是这样吗?你们谁学了东西?请举手。你们对得起自己吗?你们必须努力。两百年来中国人是受压迫的,炎黄子孙是要抬头的。你们是精英,你们必须尊重自己,你们是要负责的。"李政道对留学生的批评,连用了6个诘问,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使大家思之得之。
用提问的办法进行批评,适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思考接受能力,对自己的过失,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我醒悟,把批评信息传给他们,他们就会加以注意并随之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7.请教式批评
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近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若是警察当初责骂他,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8.模糊式批评
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的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时间聊天……"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的"、"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是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通常这种说法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9.安慰式批评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时,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10.委婉式批评
委婉式批评又叫间接式批评。它一般都采用借彼批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列宁与高尔基在争论一个问题。高尔基认为:苏维埃政权对敌人的镇压太残酷了。列宁认为高尔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时,彼得堡一个老工人来见列宁,向列宁报告敌人的猖獗活动。并说,如果不向富农作斗争,苏维埃政权就无法维持。列宁看看高尔基对那位工人说,那样有人会说我们"太残酷了"。老工人激动地反驳道:"残酷的不是布尔什维克,而是富农,他们到处烧杀。"列宁没有直接批评高尔基,而是借用老工人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批评了他,最后使他承认了自己观点的错误。
批评要因人而异
当我们发现并指出别人"错"时(其实也许只是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已),就会出现批评的问题了。批评是针对人的工作,因此批评方式的选择就应该考虑到被批评对象的各种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1.确定年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