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求人办事是平常的事,虽然人们常说“求人难”,但也不至于难于上青天,只要你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1求人办事,说话要讲技巧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不求人办事是不可能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时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说话是第一道“关口”。用委婉动听的话怡人之心,就会顺利打开办事人的心理“防线”,心甘情愿地为你办事。
求人时的语言要做到诚恳,不强加于人,有时还需要委婉。所谓诚恳是指要让被请求者感到你是发自内心地求助于他,从而重视你的请求。不强加于人是指不用命令的语气,而多用委婉、征询的口气。例如,尽可能地使用“麻烦……”、“劳驾……”、“可以……吗”,这类句式,即使对相识者也不妨这样。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运用求人语言的具体技巧,也许会有助于你的请求得到最理想的答复。
1以情动人
一般用于比较大的或较为重要的事情上,把对人的请求融入动情的叙述中,或申述自己的处境,以表示求助于人是不得已之举;或充分阐明自己所请求之事并非与被请求者无关,以使对方不忍心无动于衷、袖手旁观。
2先“捧”后求
所谓“捧”在这里是指对所求的人的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称赞,而不是那种漫无边际、肉麻的吹捧。求人时说点对方乐意听的话,尤其是顺便就与所求的事有关的方面称赞对方一下,也不失为一种求人的好办法。
3“互利”承诺
这是指在求人时不忘表示愿意给对方以某种回报,或将牢记对方所提供的好处,即使不能马上回报对方,也一定会在对方用得着自己的时候鼎力相助。配以“互利”的承诺,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值得,同时也会对求助者多一分好感。
4寻找“过渡”
倘若向特别要好和熟悉的人求助,可以直截了当、随便一点。但有时求助于关系一般的人、生人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时,则常常需要一个“导入”的过程。这个导入过程可长可短,得视情况而定。
此外,求人办事时还要尽量防止自己的话无意间冒犯了对方。所以,在有求于人时应事先对对方有所了解,若无意中冲撞了对方,就会前功尽弃。
2对症下药好求人
求人就是寻求合作的一种方式。要想打动对方,让对方尽力来帮助你,就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方法。
某公司老板赵先生眼下资金周转不灵,如不及早筹措到位,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意和声誉。他本想向银行贷一笔款,但是,银行却不愿意再多借给他一分钱。
就在这个时候,赵老板忽然想到找张先生帮忙。此人身为一个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却是一个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的人。如果照常理推断,钱是绝对借不到的,不过赵老板还是想试试看。
赵老板深知如果用一般的方法来向他借钱,绝无成功的可能。他经过片刻思考后,就下定了决心,打电话给张先生,约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老板很早就搭车前往,然而在离张先生家还有150米时,他就下车开始全速跑向张先生家。
那个时候正好是夏天,赵老板当然是满身大汗。张先生见了他非常诧异地问:“咦!你怎么搞的?”
“我怕赶不上约定的时间,只好跑步赶路!”
“那你怎么不坐计程车呢?”
“我很早就出门了,坐公共汽车来的,不过因为路上发生了车祸,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又怕时间来不及,只好下车跑来了,所以才会满身大汗呀!”
“像你这种人也会坐公共汽车吗?”
“怎么?您不知道我是个吝啬之人吗?我怎么会坐出租车呢?坐公共汽车既便宜又方便,而且自己没有私车的话,也可以省了请司机的开销。父母赐给我的这双脚最好了,碰到赶时间的时候,只要用它们跑就可以,既不花钱,又可强身,多好啊!我这种吝啬的人哪会像你们大老板一样有自己的私车呢?”
“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我也没有自家的车子。”张先生谦逊地说。
“您那叫节俭,我这叫小气,所以才有‘小气鬼’的绰号。”
“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是这种人。其实,我才真的被人认为是吝啬鬼。”
“张先生,人不吝啬的话,是无法创业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们做事业的人都是向银行或他人贷款来创业的,当然是应该节俭,千万不能随便地浪费钱啊!”
“我们要尽量地赚钱,好报答投资的人。钱财只会聚集在喜欢它、节俭它的人身上……我经常对属下这么说。”
赵老板的这些话使张老板产生了共鸣,于是很反常地借钱给这个令自己相见恨晚的赵老板。
求人办事时,对方能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帮助你把事情办成,关键在什么?关键在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心里怎么想问题,就决定了他对你提出的事是给办还是不给办。
面对一个吝啬的人,就必须说明吝啬的好处,以引起对方的同感,这样才有可能办成事,赵老板求人成功,正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对症下药的方法,挽救了他的事业。
当你看到别人寥寥数语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恰到好处的语言其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如同你在酝酿成功事业的醇香美酒一样,累积了悠长的岁月,才能使他人醉倒。
用语言的魅力感染人,用亲切的话语说服人,用发自肺腑的真诚打动人……你的人生就会增添无限光彩,你寻求与他人合作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3换种说法,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说话的内容固然相当重要,但是别人的评价好坏与否,自己给人的印象如何,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接触和联系,全靠说话的方法而定。
大家都知道,同样的一件事情常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诸如它所影射的含义,它的微妙差异,以及说话时应付出多少热诚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此,在说话之前,应该先仔细考虑说话时应具备的态度和如何连贯自己的思想等问题,这并不是一件浪费时间而毫无意义的事情。
多年来,罗克常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和骑马,以此作为消遣。罗克非常喜欢橡树,所以每当看到公园里的一些橡树被烧掉时,他就十分痛心。这些火差不多都是由到园中野炊的孩子们造成的。有时火势很凶,必须叫来消防队才能扑灭。
公园的角落里有一块牌子,警告人们不要在公园玩火,违者罚款。但由于牌子在角落里,很少有人看见它。公园里有一个警察负责骑马巡逻,但他对自己的工作不太认真,火灾仍然时常发生。
有一次,罗克又看到公园失火,就急忙跑去告诉警察快叫消防队,可没想到那家伙却说那不是他的事。罗克非常失望,于是以后罗克再到公园里散步的时候,就担负起了保护公园的义务。当他看见树下起火时就非常生气,急忙上前警告那些野炊的孩子们,用威严的辞令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不听,就会恐吓他们,要把他们交给警察。就这样,罗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感,全然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
结果呢,那些儿童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暂时遵从了。等罗克转过身去的时候,他们又生起了火堆,并恨不得把整个公园烧尽。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克逐渐懂得了与人相处的道理,知道了怎样使用说话的技巧。于是他不再发布命令,甚至恐吓。而是说:“孩子们,玩得高兴吗?你们在做什么晚餐?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生火,直到现在我仍然很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生火是很危险的吗?我知道你们几个会很小心,但别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来了也会学着你们生火,回家的时候却又不把火扑灭,这样就会烧掉公园里的所有树木。如果我们再不谨慎的话,我们就不会再看到这里的树木了。因为在这里生火,还有可能被警察抓起来。我不干涉你们的兴致,我很愿意看到你们开开心心的,但我想请你们在离开时,把火用土埋起来,并把火堆旁边的干枯树叶拨开,好吗?你们下次来公园玩时,可不可以到山丘的那一边,就在那沙坑里点火,那样就不会有任何危险了。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玩得快乐。”
这样的说法,产生的效果就好多了!孩子们听了之后都很愿意接受和合作。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罗克为他们保全了面子,双方的感觉都很好,因为罗克在处理这件事时,完全掌握了说话的技巧。
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每个人说话的效果却千差万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说话的方式不同。
一个人如果善于言辞,口才好,就很顺利地处理一些棘手之事,而且既让自己非常愉快,也使他人快乐。
4面对突发事件,说话要讲策略
任何人都无法估计突发性的事件在什么时候降临,任何人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所以,怎样根据眼前的具体环境采取不同的策略,是一个人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直接体现。
一天,在电影院门前看海报的夏姑娘被三个家伙缠住。经过一家点心店时,夏姑娘走了进去,店里人很少,姑娘在一方桌前坐下。接着三个家伙也随之在方桌的对面坐下,眼盯着她,好像等她决策。夏姑娘的心一阵乱跳,但故意装出一副媚态,眼睛在三个家伙脸上慢慢扫描。最后,她的眼睛看着对面的家伙,两只脚却在桌下分别踩了一下另外两个家伙的脚,神秘兮兮地笑笑,小声说:“晚上7点,平安电影院门口,好吗?”姑娘同时发出三个暗号,三个家伙都自以为她是对自己说的,各自得意洋洋地走了。夏姑娘这才甩掉了“尾巴”,平安地回了家。
有时你面对一起突发事件或一个刁钻的问题,不知所措固然不行,试图一五一十地把问题解释清楚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时最好面不改色心不跳,同时迅速做出反应,以简单而又能避其锋芒的语言化解。
1972年5月,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性问题”。
“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回答:“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顿时哄然大笑。
那位记者的发问是要求选择性回答,如果基辛格照他要求那样选择其中一个来回答的话,都不算是妥当的。基辛格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机智地摆脱了尴尬的困境。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着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既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
说话应变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当你正常说话行不通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事情可能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5求人办事,赞美先行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更加需要合作。在社会活动中,许多人都会遇到“有求于人”的情况。怎样才能使你的需求得到满足,不被对方拒绝呢?这就需要你能够巧妙地运用赞美,比如,称颂他乐于助人、他有路子、办法多等等。真诚地称颂,多说些人情话,可以博得对方的好感,使他愿意帮助你。将对方引入你设定的氛围,在求与被求的双方心理上架设沟通的桥梁,然后提出你的要求。这样,就会使你的要求成功地得到满足。
有一次,一位业务员到某厂联系业务。一进厂长办公室,就见墙上挂了几幅装裱精致的书法长幅,仔细一看,是篆书。这位业务员眼前一亮,张口便夸奖这几幅字写得是如何不错,使该厂厂长误以为他一定是书法同好,连忙热情地招呼说:“请坐,请坐下细谈……”这样,厂长无意中已把这位“书法爱好者”视为“知音”了,当后来业务员引入谈业务之事时,自然就“好说”多了。
如果你能很有兴致地与一个人谈论他的专长,或他所取得的成绩,或他所开展某项业务的辉煌时,他一定会对你产生好感和兴趣,这时你适时地提出与之相关的需求,他拒绝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成功率最大,这是经过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实验所证明的。所以,当你有求于人时,就需要措辞得当,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
有位金先生,他认识许多学术界的泰斗,并常常能得到他们的指点。问及他们之间的相识,也是缘于赞美之辞运用得法。有很多人也曾拜访过这些大师,但往往谈不上几句便无话可说,很快被“赶”了出来,而他竟成为大师们的座上客,其中必有奥秘。
金先生很想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自然也很仰慕这些大师,他得知拜访这些人不易,于是每当第一次拜访某位专家时,他就先将这个人的专着或特长仔细研究一番,并写下自己的心得。见面之后,先赞扬其专着和学术成果,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他谈的正是大师毕生致力的领域,自然也就能激起大师的兴趣,双方便有了共同话题。谈话中,金某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请求大师指点,在兴奋之际,大师自然不吝赐教,于是金某既达到了结交的目的,又增长了许多见识,并解决了心中存在的疑惑,可谓一举多得。
这里金某就在有求于人时,巧妙地运用了赞语。自己所称赞的,正是对方引以为豪并最感兴趣的,自然使对方感到高兴,使其心理得到满足。此时,金某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当然,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运用恰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行得通。
6请求别人帮忙,礼貌语要多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见一位老汉在路边休息,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就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天已黑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说话要讲究礼貌的重要性。
所谓礼貌是指应该尽量选用被请求者乐意接受的称呼,像在问路、请求让座时,这一点就显得非常重要。问路时,称对方为“老头”、“小孩子”,那你肯定一无所获;若改用“老人家”、“小朋友”等,效果就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