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说,中国人没有童话。 世界四大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快乐王子》、《天方夜谭》)中没有属于中国的故事。可是很多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中国人不但有自己的童话世界,而且中国的童话是世界上早古老、最美好的。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流传下来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和可歌可泣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在本质上就是童话。这些神话传说流传下来,早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我们很多的民俗和节日都有着美丽的故事。 所以说,中国的童话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历史文化。
一、年的传说
传说中,在中国古代生存着一种怪兽叫“年”,他身体非常大,头上长着长长的触角,十分凶猛。 平时年兽都是生活在大海的深处,但是在每年的最后一天他就会从海底出来。 他来到岸上之后,老百姓就遭殃了,年兽不仅会吃掉人们的牲畜,而且还会伤人。 很多勇敢的人,用尽办法也对付不了他,反而都被他害了。 所以,每到年尾除夕这天,世上的人们就扶老携幼,纷纷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又一年除夕到了,一位讨饭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来到一个叫桃花村的小村庄。 这里的人们都在紧张地收拾东西,准备到山里去躲避年兽的骚扰,因此谁也没有注意这个外地来的讨饭人。 乡亲们有的在关门关窗,有的在收拾衣服,还有的在驱赶自家的猪和牛,村里一片乱哄哄,原本安静祥和的小村庄变得一片狼藉。
讨饭的老人来到村子东头,那里住着一位善良的老婆婆。 好心的老婆婆给老人拿来一些食物,并劝他吃完后赶紧到上山去避一下。 那位老人说:“我已经没有力气再走了,再说你们老是这样躲避年兽也不是办法啊,应该想个主意把他赶走才行。”老婆婆叹口气说:“唉,年兽实在是太可怕了,村里已经死了好几个勇敢的年轻人,大家都不敢再冒险啦。”那老人捋着自己的长胡子笑道:“婆婆不要着急, 今天你好心给我饭吃,我一定会报答乡亲们, 如果让我在你家过一夜, 我一定帮你们把年兽敢走。”
老婆婆大吃一惊,她仔细地打量着老人,只见他长着花白的头发和胡须,就连眉毛也是一样的,而且精神奕奕,气宇不凡,就像一位老神仙。
可是老婆婆看他的年纪比自己还要大,不免有些担心。 不管老婆婆怎么劝,讨饭老人都是笑而不语。 老婆婆无奈,只好告诫他自己小心,然后就跟乡亲们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凶猛的年兽果然闯进了村子。 年兽和往常一样,张牙舞爪,气势汹汹。 但是他很快就发觉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尤其是村东头老婆婆家。 她的家里张灯结彩,屋内灯火通明,门外贴着大红的年画和对联。 年兽怪叫一声,朝着婆婆家怒目而视,然后就想冲进去。 等他快要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爆炸声。 年兽吓得浑身哆嗦,牙齿都打颤,他再也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兽长期生活在海里,他最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 这时,老婆婆的家门大开,那位讨饭的老人穿着大红的袍子,对着年兽哈哈大笑。 年兽大惊失色,赶紧抱着头逃命去了。
第二天一早,也就是是正月初一,到山上避难的人们又回到村里。 他们看到村子安然无恙,年兽也不知去向,大家都感到很奇怪。 这时,老婆婆才想起来,赶忙向乡亲们说了那位奇怪的讨饭老人。 乡亲们十分感激,纷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乡亲们真是太高兴了,没有年兽的骚扰,大家以后就可以安稳地过好日子了。 为了庆贺吉祥太平,人们纷纷穿上新衣服,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四面八方,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因为以后大家都不会再受年兽的侵害,所以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红对联、燃放爆竹,而年初一清早,大家就走亲串友,并且祝贺彼此“过年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就逐渐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故事寓意:
虽然年的来历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它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人们对太平和吉祥生活的赞美和歌颂。 到如今,春节的意义也不只是一个节日而已,它更代表了中华民族团圆、友爱、和睦的文化传统。
二、压岁钱的来历
每到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因为他们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收压岁钱。 关于压岁钱,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相传在古时候,世界上有一种小妖叫“祟”。 这种妖怪虽然没有年兽那么可怕,但是他也可以危害人类。 祟也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活动,他最喜欢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 孩子们往往会被祟吓到,他们大哭不止,接着头疼发热,最后就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户户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对夫妻老来得子,因此对自己的孩子更加疼爱,简直把他当成心肝宝贝。 可是转眼就到了年三十,老夫妻两个特别担心,他们怕“祟”跑来伤害自己的孩子。 但是老两口也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整夜守在孩子身边。 为了“守祟”,夫妻俩拿出八枚铜钱跟孩子玩,一会儿孩子玩累了,就睡着了。他们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起来,放在了孩子的枕头下边。老两口整夜都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祟”来了。
他刚要伸手去摸孩子的头,突然,枕头边迸发出一道道金光,“祟”大叫一声,就被吓跑了。 第二天,孩子平安无事,于是老两口就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就都学着做,孩子们就再也没有受到“祟”的伤害。
原来那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他们是奉命来保护孩子。 因为“祟”与“岁”谐音,所以就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人们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送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故事寓意:
其实不管是长辈送给晚辈,还是晚辈送给长辈,“压岁钱”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也是我们对健康幸福生活的一种希望。 孩子们不仅要知道自己能收压岁钱,更应该记得,在以后不要忘记孝顺自己的长辈。
三、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最盛行的风俗就是点花灯和吃元宵,其实这两个风俗也有一段故事。
首先是关于灯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世界上有很多猛禽和猛兽,它们四处伤害人类和牲畜,弄得人们不得安宁,于是人们就自发组织起来去对付它们。 有一次,天上的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落到人间,谁知道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
这只神鸟是玉帝的家禽,玉帝对此十分震怒,他立即传旨,命令天兵天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去人间放火, 他要把人间的人畜通通烧死。
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老百姓遭受苦难。 于是她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玉帝的旨意告诉了人们。 人们听说之后非常害怕,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后来还是聪明的玉帝女儿帮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她告诉大家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玉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开始分头准备。
到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玉帝往人间一看,只见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他还以为是天兵天将放的大火,于是气也就消了。 就这样,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人们感激玉帝的女儿,所以每到正月十五都悬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以此来纪念这个日子。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吃元宵的。
相传汉武帝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大臣叫东方朔,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而且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奉命去御花园给汉武帝折梅花。 他刚进园门,就看见有个宫女泪流满面,而且正要往一口井里跳。 东方朔赶紧上前救人,并询问她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父母亲和一个妹妹。 自从她当了宫女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家人。 每年到了春节前后,元宵就更加思念家人,既然不能好好孝顺父母,那还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聪明的东方朔马上出宫去,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算命的摊子。大家都知道东方朔的才能,于是纷纷上前求卦。 不料,东方朔和大家说的都是同一句话,“正月十六火焚身”。 这一下子,长安城就乱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感到十分惶恐。 大家都去求东方朔,东方朔说:“正月十三的傍晚,火神会派一位穿红衣服的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来烧长安城的使者,我也没办法,不过你们可以去求天子。”于是老百姓赶紧拿着东方朔给的签去皇宫求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签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想,说:“听说火神最爱吃汤圆,宫里有位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陛下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大家一起敬奉火神君。再让大家都挂起花灯,放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 此外,还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都要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无数,非常热闹。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要做汤圆供奉火神君,还要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人们就把汤圆改叫元宵,这一天叫做元宵节。
故事寓意:
不论是灯的传说还是元宵的故事,人们都是为了纪念那些善良、聪明、无私帮助别人的人,因此善良是为人之本,善良的人才会被人们尊敬和爱戴。其次,智慧是人类的法宝,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也就掌握了胜利的关键。
四、寒食与清明
在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之间经常为了利益打仗,国家内部也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发生变故。 当时有个国家叫晋国,他们的君主死了,有个妃子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于是她就狠心地设毒计谋害太子。 太子被逼自杀,他还有个弟弟叫重耳,为了躲避灾祸,重耳只好逃到外面。
在躲避灾祸的时候,重耳受了很多的屈辱,原来一直跟随他的臣子们,陆陆续续地都离开了他。 最后就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的一个人就是介子推。那一天,几天没吃东西的重耳被饿晕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忍痛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一块肉,烤熟了之后喂给重耳吃。 因为有介子推,重耳才没有被活活饿死。
19年后,重耳又重新做上了晋国的君主。重耳执政后,为了报答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对他们大加封赏,但是他却忘记了救过自己性命的介子推。 后来有人在重耳面前说起当年的事情,他才猛然想起当年介子推割肉相救的事情。 重耳感到非常惭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要重重赏赐他。 可是,重耳派人去了好几次,介子推都没有来,重耳只好亲自去请。 可是,介子推不愿见重耳,已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大山里。
重耳更加羞愧,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介子推,于是就让人在大山里搜索。 可是山那么大,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 有人给重耳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那么介子推一定会从没火的方向出来。 于是重耳下令放火烧山,谁知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整座山都被烧遍,也没有看见介子推下山。 重耳赶紧派人到山上去寻找,可是,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后悔莫及,他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着跪倒在地上,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在山上建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告诉全国的臣民,每年这天不许生火。
重耳下山的时候,带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到皇宫后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看见木鞋就会想到介子推,然后就叹道:“悲哉足下。”据说“足下”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年,重耳带着大臣,穿着孝服,走路到介子推被烧死的山上去祭拜,以此表达自己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众人来到坟前,看见那棵老柳树又复活了,还长出无数的新枝叶。 重耳看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恭敬地走到柳树前鞠躬行礼。 祭拜完之后,重耳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同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富贵的介子推,每到他死的那天,大家就自发的严禁烟火,以此来表示纪念,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后来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人们不只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也借此哀悼和怀念自己逝去的亲人。
故事寓意:
介子推是一个表率,他对自己的君主不离不弃,为了救人可以牺牲自己的身体。 在重耳重掌大权又忘了自己的时候, 他并没有去怨恨他,也没有抱怨,有博大的胸怀。在富贵面前,他毫不动心,宁愿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山林,气节高尚。
五、屈原和端午节
在战国时代,楚国和秦国都想争当霸主,当时大诗人屈原是楚国的右大夫,楚王很器重他。 后来,屈原的主张损害了一些守旧派的利益,于是守旧派联合起来反对屈原, 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最后,楚怀王就渐渐疏远了屈原。 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感到十分痛心,他满怀忧思,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后来,秦国占领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人请楚怀王去秦国商量和解。 屈原看出秦王的阴谋,于是冒死劝说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都城。 楚怀王还是按照约定去了秦国,但是他一到秦国就被秦王关了起来。这时候的楚怀王才想起屈原,但是为时已晚。楚怀王又是后悔,又是难过,终于病倒在秦国。 三年后楚怀王病死在秦国,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国家。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顷襄王就当了楚国的君主。 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是个没用的家伙,他被吓得四处逃窜,楚国的都成都被秦国占领。 那时候屈原还在流放的路上,他接连听说楚怀王病死和都城被占领的消息,屈原心灰意冷,对着上天不住地哀叹。 这时他正在汨罗江边,于是他转身跳进了滔滔江水中。